举旗东讨西征
有一天晚上,朱元璋带领贴身护卫小先锋张焕夜间巡视,被巡逻哨兵阻拦盘问,张焕忙上前解释说:“这是大人。”要他赶快放行。
哨兵说:“我不管你们是什么大人,只知道犯夜的人一律捉拿。”张焕好说歹说才算放行。朱元璋见晚间秩序良好,巡哨也是非常地认真,很是高兴。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给了那个哨兵二石米的奖赏。在饱经战乱和洗劫之后,婺州士绅百姓能够见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感到十分庆幸。随后,朱元璋又开仓赈济,下令禁酒,更是远近传颂。
投奔义军郭子兴
那是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当朱元璋带着他的两位师弟抵达濠州城的城门时,门卒和巡卒疑心他们是敌人的暗探细作,便不由分说就把他们绑了,朱元璋挣扎嚷着说要见大帅。
见到郭子兴后,朱元璋并不畏缩,好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气足更加自信。当这个25岁长面修身的粗壮汉子戳在郭元帅面前的时候,倒有一副威武夺人之概;当郭子兴看到朱元璋拎着12对元兵的耳朵来做见面礼时,就更加喜欢朱元璋了。
郭子兴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才能,可是,当他见到朱元璋的那一刻时,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慧眼。郭子兴从朱元璋非凡的相貌上,看出了这个饱经忧患的年轻人绝非等闲之辈。后来,通过和朱元璋的一番对话,他看到了朱元璋宽广的胸怀以及对时事评论的准确性,因而他更加认为朱元璋是一位难得的可用之才。
朱元璋当了兵,他被人领到了小队长那里,脱去一身的和尚装束,戴上了红头巾,又领了一套作战服装,然后又拿起棍棒跟着众人一起到操场上练武去了。
朱元璋在跟着高彬住持的时候,也曾学过一些拳脚功夫,会念经,识得字,而且在外游历多年,也见过好多世面,悟性又好,比起那些纯粹的乡下汉子,当然是多了不少的计谋。
朱元璋自己非常明白,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拼命努力。所以他总是比别人练得刻苦,练得认真,到这里没有几天的时间,他便在小队里成了拔尖儿的人物。
在出城探哨时,朱元璋表现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每次都能立些小功回来。队里的兵卒也因此在心中暗暗地佩服他,就连小队长遇事时也常常会找他进行商量。有时,小队长还会把操兵练武的任务交给朱元璋。
那是在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大帅郭子兴带着兵出来进行巡查,在经过营房时,他见全队排成了“一”字向主帅行礼,农民军中哪有过这般礼节阵势,郭子兴见了十分高兴,便问是谁在此领兵操练。朱元璋站出来回答说:“报告大帅,是小人。”
郭子兴当即就认出了面前的这个人就是那个和尚,两个月不见,和尚的头上已经长出了齐齐的短发,只见朱元璋身着粗布战袍,手持长枪,越发显得威武了。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当即就决定把朱元璋留在身边,作为亲兵。郭子兴还给他起了“朱元璋”这个名字,这件事对朱元璋的前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至于后来,朱元璋在回忆郭子兴时就会说这一安排令他“再生之恩,终世难忘”。
从此,朱元璋在郭子兴的身边鞍前马后,也因此得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朱元璋有勇有谋,身先士卒,武艺又好,在一年的时间里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朱元璋在军中的所作所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在元帅府小心办事,有功不居,不仅得到上级的垂青,而且也得到了同辈弟兄们的拥护。朱元璋非常努力,他以出色的才能让郭子兴坚信自己并未看错人。
郭子兴非常喜欢朱元璋,每次领兵出击都会把他带在身边。而朱元璋也总是小心地护卫着郭子兴,作战十分勇猛,斩杀、俘获过不少敌人。遇上事情,郭子兴也总不忘征求一下朱元璋的意见,每次他都尽力谋划,使郭子兴越来越觉得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是个将才。
由于作战技术的逐渐成熟,郭子兴便派朱元璋单独领兵作战。每次打仗,朱元璋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得到战利品,他又分毫不取,全部分给部下,使得部下都非常拥护他,每一次出战,大家都齐心协力所向披靡。
郭子兴见朱元璋带领的部队凝聚力空前增强,战斗力也大为提高,于是比以前更加器重他了,特别想把他收为心腹,让他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干。
精明能干的朱元璋的确为人所称道,可是令郭子兴感到困惑的是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朱元璋,后来,他想到了裙带关系是结交心腹的最好手段。
有一天,有位姑娘朝朱元璋走了过来,姑娘的脸稍微长了些,皮肤也有点黑,但是那双眼睛却透出万分的豁达与聪慧,令朱元璋非常动心。姑娘见朱元璋在注视着她,却没有丝毫的扭捏和害羞,她礼貌地一笑,以老朋友似的口气说道:“你一定要尽力帮助郭元帅呀!”
“请问小姐,你是什么人?”朱元璋问道。
“我叫马秀英,父母早亡,因家父生前曾与郭元帅是好朋友,所以郭元帅就收养了我。”
“郭元帅真是大仁大义,姑娘请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效忠元帅的。”
“我在这里替郭元帅感谢你。”
“姑娘快别这么说,我只是个当兵的,怎能消受得了你的感谢。”
“我看人是没错的,人这一生是讲不清的,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可是到了12岁那年,家里却突然变富了,富了母亲拿钱去接济穷人。可是还没到3年,父母就双双惨遭杀身之祸,我一下子就变成了孤儿。”姑娘讲到这里,便有些伤感了。
朱元璋正奇怪郭府怎么会有这般充满智慧、善解人意的女子时,女子的诉说却让朱元璋想到原来她也有着痛苦的经历,顿时生出许多好感。朱元璋充满感情地说:“姑娘,你别伤心!”相同的命运,将这两个素昧平生的男女突然拉得很近,他们似乎有许多说不完的话想要说给对方听。
送走马秀英后,朱元璋在回营的路上心情显得非常舒畅。他回到兵营后便把军装穿在了身上,他左顾右盼地自己瞧自己,感觉自己精神了许多。
在一次探察元军时,朱元璋为了保护郭子兴受了点轻伤。这一天,郭子兴因五河县求援一事要与孙德崖等商议,朱元璋趁空又来到了那座小院门前。真巧,这个时候马姑娘正好从里面走了出来。俩人相继停下了脚步,马姑娘关心地问朱元璋,说道:“听说你受伤了,你好些了吗?”
朱元璋不觉心头一惊,这么多年以来,他已经很久都没有听到这么温馨的问候,一时竟愣在了那里。原来,那天视察元军时,他们认出了郭元帅便来袭击,朱元璋拼死保护右臂被刺了一刀,如今伤早已经痊愈了,没想到马姑娘竟是如此地关心他。
“一点小伤,早好了,感谢马姑娘挂念。”朱元璋真诚地回答。
“小伤也要注意调养好。”
“已经好了,请马姑娘放心。”说着,朱元璋便弯起左手使劲地摇了摇。
马姑娘笑了笑,又轻声问道:“听说你们是在城南五里处遇上元军的?”
“是的。元军近期可能要撤兵,他们在城南三十里外扎营这么久,却又不来攻城,肯定是心里害怕,派人来看,是担心我们去打他们。”
朱元璋回答道。“元军肯定是要撤走的,他们最担心的是背后的张士诚。”马姑娘颇有主见地说道。朱元璋不由得打心眼里佩服她的判断。“你怎么不将这些想法跟郭元帅讲讲?”“我,一个女流之辈。”马姑娘淡淡一笑,说,“如果你也是这么看的,还麻烦你给郭元帅讲一讲。”“我一定将马姑娘的看法转报给郭元帅,我们不要花精力去对付南面的元军,有张士诚在背后牵扯着他们。”朱元璋笑着说道。“听说元军在围困五河县?”马姑娘又问。“我也是刚刚听说的,现在郭元帅正在与孙副帅他们商量救援五河县的事。”“元军怎么会去围困五河县?我看这中间一定有鬼,你能不能冒险去探听一下真实情况。”马姑娘说道。“只怕郭元帅不让去,他们正在商量救援的事情。”“我来想个办法,就说我有事找你去办。至于这儿的事,我看郭元帅他们三五天之内是不会拿定主意的。”朱元璋既敬佩又感激地看着马秀英,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朱元璋心里想:天下竟然会有如此聪明的女人!
就在郭子兴举义于濠州时,临近的五河县与永丰县也先后有人举义成功。虽然说都是红巾军,但是彼此间也有吃掉对方的念头。正因为如此,五河县义军首领常遇春派人来求援,郭子兴也拿不定主意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几天下来,郭子兴与他的文臣武将们都在商讨这件事情。
此时,文臣武将也分成了两派。主张救援的主要是武将,以大将郭彪为首;主张不救的,主要是文臣,以谋士张超为首。孙德崖对战争一无所知,因此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郭子兴也拿不定主意,时间一拖又过去了一日。郭子兴手下的文臣武将还是争不出高下,郭子兴正在伤脑筋时,朱元璋却押来个瘦弱的元兵。
“快将实情说给我们元帅听。”朱元璋拉着腰上的佩剑,对元兵呵斥道。
“将军饶命,小人实说。”俘虏哭丧着脸,说道,“小人是铁木乎手下的探子,奉命前来探听濠州的军情,铁木乎将军说,只要濠州派兵去支援五河,我们就乘虚出兵攻取濠州。”
情况既然如此,不救五河县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帅府中,主张不援助的文臣一个个似有先见之明的样子,而主张援助的几员武将干瞪着眼睛,一时也无话可说。
“拉下去,给我砍了。”郭子兴指着下面跪着的俘虏,一挥手说道。随后,郭子兴因朱元璋捉了元军的探子有功,把他升为副将。
“感谢元帅提拔。”朱元璋恭敬地说,“不过,小人有些看法,不知能不能说?”
“既有看法,不妨说出来,大家都听听。”
“小人请求元帅,暂缓砍那元军探子的头,待小人把话说完,元帅要砍再砍。”
“本帅答应你。”郭子兴点头说完,旁有侍从忙赶出去喊:“刀下留人!”
“小人认为,元军攻打五河县城的目的是为了围之打援,意在取我濠州,我们既明这个情况,更应前去救五河县之围。”
郭子兴不解地望着朱元璋,朱元璋接着说:“原因有这么三条,其一,元军既然是围敌打援之计,围困五河的元军一定很弱,我们只需一支千人轻骑便可取胜;其二,五河红巾军与我们虽说是素无往来,但这次若救了他们,今后必然成为友邻,等到元军北退时,我们在扩展地盘时也多个帮手;其三,元军此次围困五河,本意就是要夺我濠州,派一支轻骑速去速归,既解五河城之围,又使元军一时不敢急攻濠州。只要元军稍待半月,刘福通的红巾军就能打到开封,元军便再无能力取我濠州。到那时,我们便可放手扩展地盘啦!”
一席话,说得帅府肃然,郭子兴眼珠转动,哈哈大笑:“说得好,各位将军,你们谁去援救五河县?”
众人面面相觑,就是不说话。这时,朱元璋站出来说道:“如果元帅允许,给小人一千兵马,小人愿意去救五河县之围。”郭子兴同意了,朱元璋也立下了军令状。
天快要亮时,朱元璋带领着一千精兵到了离元军营帐只有两里的山坳里。在这次的救援过程中,朱元璋是异常小心谨慎的。因为元军有三万多人,而他们只有千人,要以一当三十,他不仅需要一个好的谋略,需要武功一等的精兵,更需要一位良友,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将汤和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
汤和是个极其忠义又宽厚之人,面对此去凶多吉少,他还是义无反顾,欣然前来助他的老乡一臂之力。朱元璋看到汤和前来心里非常高兴,如今两人就要去并肩作战,去打一场险恶的战争,不免生出许多感叹,也有许多说不完的话语。
然而,还没有来得及交谈几句,就有探马来报告:元军营中静悄悄的,并无半点动静。朱元璋看着汤和,想先听听他的看法。
“现在元军睡得太死,岗哨也在打瞌睡,我们可以一面率军冲进敌营杀敌,一面派人进城通知五河县的兵倾城出来接应。这样一来,等到元军回过神来时,五河县的兵也到了,我们再联合起来也有近万人了,先围歼他二千,只要有一营人被我们打跑,其余人就会跟着跑。这样,我们必然是胜券在握。”汤和说道。
朱元璋又补充说道:“如果我们现在马上派人进城,告诉五河县守将常遇春郭元帅已派出三万精兵,要他们配合行动,这样一来他们一定勇气倍增。我们隐蔽在这里,等到天明时元军攻城快破时,再去放火将元军营帐烧个精光,然后向前击杀后撤的元军,这样一来,元军一定会惊慌失措,失去战斗意志。这么打,把握就又多了好几成。”听到这里,汤和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久,天刚微亮,吴良来报:“禀将军,元兵军营人动马嘶,像是要去攻打五河城了。”
朱元璋对汤和一笑,让汤和去把他的意思告诉士兵们。等到汤和走后,朱元璋又派花云去五河城内报信。尽管血战在即,朱元璋还是要趁隙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惨烈战斗。
围攻五河城的将军叫海呼儿,是元朝的名将,这个人不但作战勇猛,而且很有谋略。昨天晚上,海呼儿得知濠州郭子兴已捉住了他们的探子,弄清了他们虚围五河城实打濠州的计划,便即刻召集手下,来商议如何应对这件事情。
商议了好一会儿,大家最后一致认为:既然郭子兴已经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一定做了很好的准备,那干脆先不打濠州,直接去攻打张士诚,一旦消灭了张士诚,濠州也会不攻自破。听完大家的意见,海呼儿皱着眉头说道:“可如今我军已经围了几天了,倘若要是再攻不下就撤了兵,这样会大挫军心。所以,我决定,在去攻打张士诚之前,一定要拿下五河城。”
于是,海呼儿下令:拂晓前,全军出动,太阳出来后攻占五河城,把常遇春活捉捆了去攻打张士诚。这个时候,五河城的守军,在海呼儿强大的攻势之下,已经死伤过半。眼见五河城危在旦夕了,就在这个时候,只听远处大声喊着:“元帅,军营被烧了。”
海呼儿回头一看,只见自己的军营烈烟腾腾,一片火海。于是,海呼儿赶忙命令撤兵。兵败如山倒,海呼儿一马当先冲回自己的军营,熊熊燃烧的营帐惊得他目瞪口呆,心里那点怒气渐为胆怯所替代,正不知怎么办才好,只见朱元璋、汤和领着一队军马直向他杀来,海呼儿带着剩余的两万多人仓皇往北逃去。此时的海呼儿做梦也没想到,来袭击他的部队,才仅有千人。
这次是朱元璋投身军队后指挥的第一场战争,以少胜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朱元璋不但解救了五河城,还得到了大量的战利品。
常遇春在城门口迎接朱元璋的队伍,当他知道朱元璋仅带了千人来救他时,佩服得五体投地,当众夸奖了朱元璋。这个常遇春,相貌奇特,体态雄壮,勇力过人,因其生性豪放又知体恤百姓,所以深得军心和民心。
朱元璋见常遇春神情激动,知道他是发自肺腑,于是便上前一步,紧握住常遇春的双手,说道:“常将军如此夸奖,朱元璋真是愧不敢当。其实,朱元璋更佩服常将军,如不是常将军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又怎能孤军守城如此之久,而且还能发起如此猛烈的冲锋?”
听了这番话,常遇春佩服之余,又多了几分亲切,对朱元璋说道:“要说胆识过人,谁比得过你朱将军?但是你这步棋也实在是危险了些。”
“危险,难道你怕危险么?”朱元璋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两人双目对望时,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朱元璋又将汤和介绍给了常遇春,大家高兴地谈论着。
五河之战不仅让朱元璋首建奇功,而且还让他结识了一位后来帮他打天下的大将。常遇春把朱元璋迎到城内,设盛宴款待了他。宴后,两人又彻夜长谈。临别时,常遇春倾其所有,凑足了3000两银子交给朱元璋。朱元璋与常遇春依依惜别后便离开了。
回到濠州后,朱元璋让花云与吴良抬着3000两白银交给郭子兴,特别申明这是常遇春将军献给元帅的。郭子兴看到朱元璋打了胜仗,自己又得了这么多的白银,自然是眉开眼笑,对朱元璋、汤和、花云和吴良都有所晋升,还大方地赏赐朱元璋1000两银子,作为修建“镇抚府”之费用。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郭子兴觉得朱元璋处事沉稳,计虑周详,好多事情都能从他那里讨个分晓,因此很愿意同他交谈。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姑娘嫁给了他。这位马姑娘,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能与大元帅的女儿结亲,自然是身价倍增,使得人们对这位小沙弥不得不刮目相看。
马姑娘是一个谦虚和深明大义的人,对此,朱元璋也是非常地赞赏,他更以自己的夫人能有这样的人品而自豪。自从马姑娘与朱元璋结婚后,夫妇的感情一直都很好。此外,她对朱元璋的事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后。
朱元璋是个有大志的人,注定要去开创大业,如刘邦一样“大丈夫当如此也”。可以说,朱元璋白手起家的第一步便是从郭子兴这里开始的,由于他的才能与拼搏,不久他便旗开得胜。
有了自己的“小家”,这成为了朱元璋在日后能够定天下的跳板,他借攀凤跳入了“龙”门。自从朱元璋做了郭子兴的女婿后,郭子兴更加信任他了。从此,郭子兴才真正地放心让他带兵外出去攻城略地,而朱元璋也不负郭子兴的期望,屡次取得辉煌的战绩。
其实,郭子兴要网罗朱元璋也不是没有目的的。那时,濠州城内统帅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你争我斗得相当激烈。当初,一起举事的郭子兴、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在占据濠州以后,便涉及到一个排座次的问题,五个人都是各不相让,最后不得已就都称为元帅。
郭子兴为了顾全大局,还是让出了第一把交椅,而屈居第五。可是,郭子兴能打仗,也善于使用计谋,而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都是庄稼汉出身,他们不识字,性情粗犷,在遇到要处理的事情,四个人直瞪着眼张着嘴发呆。
这时,郭子兴总是能说个头头是道,得意忘形之时还会奚落几句,然后扬长而去,惹得那四个人十分羞怒。于是,那四个人便想联合起来对付郭子兴。
郭子兴也是被气得十分懊恼,他经常在家里生闷气。如果遇到了公事,四个人也不等郭子兴便自行处理了。此时的五个人,虽然彼此还都按捺着,隐忍着,但是,实际上他们相互猜疑、提防,已经形同水火。而就在这个时候,徐州城的彭大、赵君用等战败逃亡而来的人,使濠州城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了。
那是至正十二年九月,攻打徐州失败的义军,以彭大、赵君用为首率余部来濠州投靠,在增强了濠州的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使原有的紧张关系更加复杂了。
在彭大、赵君用得志于濠州之后,他们也相互撕咬起来。彭大处事果断又有心计,赵君用不是对手,他只好唯命是从。这时,郭子兴看出了这个端倪,便主动结交彭大而冷落赵君用,从而使赵君用大为愤恨。于是,赵君用就同孙德崖等人结党。自此以后,在濠州城内两派势力重新组合,争斗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导致了公开的冲突。最终,竟闹到孙德崖一伙绑架郭子兴的地步。
这一天,孙德崖、赵君用指派的人看到郭子兴正单独行走在大街上,便一拥而上将他绑架了。然后,他们把郭子兴放到了孙德崖家的地窖中。
这时,朱元璋正在淮北前线作战,得到消息后便立刻决定赶回来。朱元璋知道郭子兴的存亡,直接关系着他的家庭、他的前程还有他的生死。这个时候,有的朋友劝朱元璋说:“你这个时候回去,岂不是白白送死吗?”朱元璋并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因为他始终都记着郭子兴对他的恩德,于是,他决定去搭救郭子兴。
朱元璋趁着夜色摸到了郭家并问清了详情,然后,小张夫人叫来了郭氏兄弟。朱元璋说:“此时,要救出元帅,就必须请老彭出面。”大家觉得有理,即让朱元璋带天叙他们马上活动。朱元璋夜见彭大,陈说利害,并说道:“濠州城里谁不知道我们元帅佩服彭大帅有勇有谋,料事高人一等。这遇事自然就向大帅多请教多商量些,关系更亲密些,可谁想到因此就得罪了人。他们这样干明明是拔大帅的羽翼,拆大帅的台。自古来多少事都被这帮嫉贤妒能的人给搅了。”
彭大本来就喜欢元璋,听了他这一席话,便想起了对赵君用、孙德崖一伙人素日的厌恶与怨恨。于是,他立即站起身,随即喝令左右,集合队伍,兵围孙德崖家。朱元璋等人也一同前往。
到了孙家后,还没有进行交涉,朱元璋就跳墙而入。他找到了幽禁郭子兴的地窖,砸破械枷锁链,把郭子兴救了出来。救郭子兴一事无疑是朱元璋的一个义举,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是颇有意义的,不仅锻炼了他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能力,而且也增加了他在应对政治斗争时的经验,同时还体现了朱元璋作为一名前途远大的青年将领的责任心和道德情操,从而奠定了他在军中的威望。虽然这次火拼被暂时制止了,但是将帅们之间的仇恨却日益加剧了。
此时,进攻徐州的元军乘其锋锐对淮西红巾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城内将士避开前嫌共同抗敌。后来,元将中书左丞贾鲁再次发动总攻时,跌下马后死于军中,元军不得不撤了回去。
然而,濠州城中愈发艰难且混乱了。在几个月的困守中,粮食吃用殆尽,兵员损失严重,将士们都出城劫掠去了。与此同时,朱元璋又回到了家乡去招兵。就在快要到东乡的时候,朱元璋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像是跌倒了,旁边还有一个小孩正在努力地将他搀扶起来。
朱元璋立即勒住了缰绳,他下了马走到老人跟前将他扶了起来。当他看到老人、小孩手上的破碗时,就知道他们这是要去沿街乞讨。顿时,朱元璋觉得心里憋得慌,他摸摸身上还有些碎银,全部拿了出来塞给了老人。
老人惊得目瞪口呆,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感激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们交谈了一阵便一同上路了。
当他们走进村口时,周围已经围了不少人。朱元璋对众人高兴地说:“我也是穷人的儿子,这次是来招兵的,希望可以扩大我们穷人自己的军队。”
“我相信你,我信!”老人捧起手上的银子,“他是我们的救星,穷人的救星来啦!”老人这一喊叫,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不是前寨孤庄村朱家的……”一个中年人仔细地打量着朱元璋。
“是的,我叫朱重八,谁要是信得过我,就跟我一起去打仗吧。”朱元璋充满激情地说着。
“你们还犹豫什么,快跟朱重八去!”老人喊起来。
在这个乡村里,人们更愿意去相信老人的话。比起年轻人来,他们更有号召力。听了老人的喊叫,青年人都跟着吼起来:“我们跟朱重八走!我们跟朱重八走!”
年轻人有的回去准备,有的仍然跟着。沿路走去,越来越多的人跟上了,其中有些是认识朱元璋的,他们互相转告着,当走进村时,已经有一大群人了。
有一个听到了呼喊声的壮实汉子,握了把砍柴刀,走到朱元璋面前,激动地说道:“重八哥,你还认得我么?”
“胡大海!你是胡大海吧?”朱元璋喊起来。没想到小时候瘦弱的胡大海,如今这么壮实,只是那相貌却还能分辨出来。
接着又来了二十多个人,朱元璋非常地高兴,当即摆了十多桌酒席,宴请乡亲们同饮。直到下午才带了众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村子。
这回招来的都是自己的乡亲,朱元璋对他们感到特别地亲近,特别地放心。他仿佛是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心中充满了一种温馨的感情。朱元璋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培养他们,让他们一个个都当上大将军,成为自己今后进一步发展的主力军。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有枪就是王。不管时局多么艰难,明天后天命运如何,凭手中的几千几万兵马,这方圆十里百里就是老子的天下。此时,濠州城里的将帅们都想过过王侯的瘾头。好在大家是分灶吃饭,各帮各伙,也就互相迁就,彼此容忍了。
可是,每个将领的处事方式也是不同的,正所谓官尊脾气长,对下属特别是对郭子兴他们的军官愈来愈加凌虐横暴。朱元璋觉得再在这里委屈下去,只有招辱取祸。而濠州城里也没有一个可以成得了气候的,郭子兴也是外刚内柔,不能够相托。于是,朱元璋经过反复琢磨,他决定离开濠州,去开辟新的天地。
这一年,是朱元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迅速崛起,就只能被他人所灭。经过商议,朱元璋决定夺取滁州。于是,朱元璋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24人离开了濠州,南略定远。
在南略定远的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3000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800人。朱元璋统率着这支队伍向东进发,他们乘夜攻破了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20000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其实,朱元璋在定远的一举一动,正被一个读书人密切关注着,他就是李善长。李善长的祖籍是安徽歙县,他比朱元璋大14岁,小时候曾在歙县灵金山闭门苦读。
李善长喜欢读兵家、法家著作,喜欢探求里面的计谋权变。可是,他的学识并没有得到元朝政府的青睐,元朝政府并没有给他提供任何升官做吏的机会。
后来,李善长决定弃文经商,来往于徽州、定远之间。果然,他的才能在这里得到充分施展,因而很快发了财。财大气粗的李善长,再加上他的计谋远略,成为了远近知名的人物。
在元末的荒乱中,李善长时刻都在等待着让他大显身手的机会。眼下,朱元璋的胆识和智慧,使他隐约看到了希望。后来,冯氏兄弟的主动投靠使他最后下定了决心。于是,李善长把家稍作安排,就去追赶朱元璋的队伍了。
那是在1354年,已经42岁的李善长身着儒生服,在朱元璋去滁州途中歇脚处请求召见。当朱元璋听到来访者是定远名人李善长时,心中不禁大喜。李善长以自己的老谋深算,深深知道应该如何去打动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人的心。
李善长与朱元璋见面后,他一言不发,却对着朱元璋的相貌审视起来,随后,他忽然兴奋地说道:“总算天有日民有主了。”就这么一句话就把朱元璋的心给抓住了。
朱元璋作为三万大军的统帅,他急于想问个明白,李善长也有好多话要当面陈述,于是两个人越谈越投机。你问我答,整整谈了一天。晚饭后,他们二人继续秉烛对坐,谈兴更加浓厚了,蜡烛换了一支又一支,不知不觉东方便露出了晨光。
在彻夜的谈话中,朱元璋感觉自己与李善长一见如故,一席长谈不但鼓起了朱元璋的雄心,而且对他今后的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的到来很可能就是萧何转世。
朱元璋任命李善长做记室,与此同时,一切机密谋议都会认真听取李善长的意见。朱元璋还希望李善长担负起协调诸将的任务。从此以后,李善长成了朱元璋的臂膀和心腹,担负起了军师和后方供给的任务。朱元璋不断嘱咐他要好好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共创大业。朱元璋攻下滁州后,他的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前来投靠。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这时,濠州城中的郭子兴也正在经受着煎熬。彭大战死后他的儿子彭早住当了鲁淮王,但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赵君用却成了天,他在控制了彭早住的同时,又要消灭郭子兴。赵君用把郭子兴挟持到泗州,准备在这里将他除掉。
朱元璋知道后,觉得必须要去救郭子兴,因为郭子兴是他的恩人。可是,朱元璋不能发兵泗州,那样就会中了赵君用的诡计。而此时,赵君用已经发来让他驻守泗州的命令,其险恶用心是很明显的。
朱元璋决定采用外交方式与赵君用进行斗争,他派了一个人到濠州面见赵君用,陈说大义,晓以利害。朱元璋又以实力做后盾,再挑开濠州内部矛盾,此时赵君用不能不再三斟酌。朱元璋又命人给赵君用的左右都送了大礼,郭子兴才将他一万多人马带了出来,并转移到滁州城。
在郭子兴入城时,他受到了朱元璋隆重的欢迎,朱元璋并无眷恋立即交出了兵权。只见三万军马整齐划一,严明号令,使郭子兴十分高兴。可是,当他再看看自己松松垮垮的部队,不由得心中产生了不快,一种油然而生的自惭形秽之感填满内心。况且,这次还是被人驱赶才来到此地的,像是在寄居别人的屋檐下。郭子兴不由得神经紧张起来,他担心此时的朱元璋心里会怎么看他。
郭子兴手下的将领也充满妒意,有时郭子兴当着朱元璋面责骂他们无能,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朱元璋的忌恨。于是,他们串通一气向郭子兴进谗言,说朱元璋作战不利,说他背后对元帅有怨气。
于是,郭兴对朱元璋越来越疑虑,越来越刻薄。重要的战斗不再派朱元璋做统军,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兵权。接着,郭子兴又把朱元璋的属员一个个调到元帅帐下。眼下又要把他的智囊李善长拉过去,朱元璋也只得由他。李善长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面对目前的局势他早就有了细致的分析,因为他了解郭子兴,更加了解朱元璋。
时间一长,郭子兴对朱元璋的不满越来越多。由于郭子兴的刻意刁难,朱元璋夫妇在生活上的处境也变得十分困难。郭子兴以粮饷紧张为借口,对他们夫妇的伙食抠得很紧。
夫人为了保障朱元璋能够吃饱,只能自己忍饥挨饿。有一天,家里实在没东西吃了,夫人就到郭子兴那边厨房去帮忙,趁人不备,她将一张刚刚出锅的烙饼贴在身上,用衣襟掩饰起来,并带给了朱元璋。
等到她从怀中取出烙饼时,身上已经烫出了一个焦疤。夫人听朱元璋说要去打点,便急将自己的一点私蓄拿了出来,统统孝敬了两位张夫人。钱真是能通神,两位张夫人果然十分欢喜,不断在郭子兴的面前说好话。于是,郭子兴对他们的态度也渐渐有了新的改变。再说李善长那边,他凭借着伶俐与狡黠,使他们的脸色也慢慢地友善了起来。
郭子兴恢复了对朱元璋的信任后,这一年下半年,元军以百万大军在高邮大败张士诚后,又分兵围六合。这时,守将孙德崖、赵君用的势力危在旦夕,向郭子兴求救,郭子兴因之前的事情而拒不发兵相救。
这时,朱元璋高瞻远瞩劝说大家,他认为六合与滁州唇齿相依,不救则自毙;六合失守,滁州必然不保。所以,不能因小失大。郭子兴听了心服口服,同意发兵救助孙德崖和赵君用。
朱元璋率部队东下六合,抢占瓦梁垒要塞。无奈寡不敌众,好几次都险些被捉。由此可以看出,在对敌上不能硬拼,只能靠智取了。于是,朱元璋敛兵入垒,他派出一些妇女对着元兵大骂,元兵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场面弄得举足无措。
后来,元兵又见垒内放出了一些牛,妇女们在中间追赶,而壮丁们则在两旁护卫。元兵不敢近前,眼见她们大摇大摆退回营中并向滁州方面撤退。元将方才觉得是受了奚落,于是急追。这时,耿再成进行边打边退的策略,他把元军引到滁州城外的山涧。顿时,伏兵四起,城中将士也呐喊而出,元兵大败而逃。
这一场滁州保卫战考验了朱元璋的勇敢与智谋,对此,将领们对朱元璋没有不服气的,就连郭子兴对他也是刮目相看。
在这次援救六合的战役中,从开始到胜利都充分显示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的气概,从而赢得了这支红巾军官兵的敬佩和信服;同时也回击了郭子兴的偏见和浅薄,使郭子兴充分认识了朱元璋的为人和军事才能。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立即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朱元璋知道这个总兵并不是好做的,这些将领大多都是郭子兴的旧部,他们一向骄横放纵,总是凭借着老资格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如果此时立即宣布郭子兴的命令,拿出总兵的气势来升堂议事,反倒会搞砸了。
于是,朱元璋想了个办法,他命令将议事厅的公座撤掉,一律都换成小木椅。每天五鼓议事,诸将先到,就把右首上座依次占据了,留给朱元璋的是左下首的末座。
朱元璋款款就座,每次在商议军政大事时,将领们一个个呆头呆脑,不能置一词。朱元璋却能剖决如流,处理得恰当妥帖。为了加强防御,决定修筑和州瓮城,各将领分段包干,并且限期完工。
将领们根本就不把这件事当回事,等到验工时,只有朱元璋负责的一段完好竣工。于是,朱元璋便把脸沉下来,在议事厅正中南向落座,把郭子兴的委任状摆在桌子上,命诸将上前观看,随即又说道:“你们违约失期,该当何罪?”将领们脸都吓白了,不敢仰视。
朱元璋又稍稍缓和了一下口气,说道:“念大家都是初犯,这次就免了。从今天起,如果再有违抗命令的人,一定军法从事!”诸将连连称是,这时,他们才知道这个一向谦恭和善的年轻人不可戏侮。
朱元璋在做总兵时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当上总兵的朱元璋不仅领兵打仗,还很注意用纪律来约束军队,其中“和州立约”便是一例。
当朱元璋在驻守和州时,有一天,雄鸡刚刚叫过两遍,朱元璋便起了床。这时,东方才微露光亮,全城百姓、军兵都还在沉睡之中,只有几家炸油条、炕烧饼、磨豆腐的店里透出了灯光。朱元璋起床后就朝城外走去了,一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二来也是练练武艺。
朱元璋来到北城口,守兵连忙打开城门,时值冬天,天气严寒,朱元璋紧了紧战袍,大步跨出城门。这时,在城门墙脚下,朱元璋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的小男孩正蜷缩在稻草里,旁边还放着一只要饭的篮子。
朱元璋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逃荒要饭时的苦难经历,不禁一阵心酸。于是,朱元璋便上前喊道:“小兄弟,小兄弟!”他把那个小男孩喊醒后,便问道,“小兄弟,你有家吗?”小男孩点了点头。
朱元璋又问道:“你的爹娘在哪里?你为什么不跟着他们呢?”
小孩子哭了一会儿才说道:“我爹爹在城里的军营中喂马,我娘也在军营里,她在一个当官的人家。”
朱元璋听说小男孩的爹娘都在他的军营里,顿时吃了一惊,这就像一个拳头猛地打在了自己胸口上。他强忍住愤怒说道:“小兄弟,别害怕,跟我进城去,我帮你找到他们。”随后,朱元璋便带着小男孩来到了军营的马棚,果然找到了孩子的父亲。
朱元璋又问马夫说:“孩子他娘在哪里呢?”
只见马夫摇了摇头,默不作声。朱元璋此时已经明白了究竟,便对马夫说道:“等会儿,你到我的住处去,我有话要跟你说。”说罢,他又拉着小男孩走了。
朱元璋拉着小男孩来到了军营将士的驻地,在一个小将士的家里,找到了孩子的娘。那妇女30多岁,一看到自己的孩子便哭了。
朱元璋又领着那妇女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当见到自家男人时,女人顿时眼圈一红禁不住地哭了起来,哭着哭着那妇女“扑通”一声跪到地上,只见她边哭边说道:“总兵老爷呀,你救救我们吧,我们是十几年的夫妻了,那回城破了,我丈夫就被抓来养马了,我被那官……从那天起,我们有家不敢归,有子不敢认,夫妻不敢称。求求总兵大人,你可要给我们做主呀!”
那妇女哭着连连磕头,又拉过小男孩,叫他也跪下一起磕头。朱元璋本是个硬汉子,但见了这个情景,也不免鼻子一酸、眼圈一红落下泪来。朱元璋当下决定传令各路将领到他的军帐训话。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意识到,部队的军纪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发生了扰民滋事、掳掠妇女的事件,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的话,部队将会失去民心。
当朱元璋把所有军官召集在一起时,他对大家说道:“大家从滁州来到这里,有一些人掳人家的妻女,使百姓夫妇离散,敢怒不敢言。军队没有纪律,只能扰民,怎么能安众?今天,你们能够把所掳的妇女交出来,咱们万事皆休,倘若霸占隐瞒,决不轻饶!”
俗话说“军令如山”,总兵既然已经下了命令,谁还敢不遵从?当即,将领们就将全部抢来的妇女送到了总兵部。
第二天,朱元璋召集全城百姓在兵营集合。朱元璋命令城中男子集中站立在两旁,让妇女们一个个去相认。同时,朱元璋还宣布:“果真是夫妇,就相认;不是夫妇,不得随便相认。”于是夫妇携手而归,家庭得以团聚。部队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也有了改变。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也更加深得民心。
后来,孙德崖借郭子兴到和阳的机会,施计谋挟持了朱元璋。孙德崖之弟给朱元璋套上了铁锁欲加害,幸遇一位姓张的友人救了性命。郭子兴自从听到朱元璋被擒去,惊疑致疾,一病不起,3月卒于和阳,归葬滁州。明朝建立后,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并建庙奉祀。
看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为了化解与朱元璋的矛盾,郭子兴的小张夫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朱元璋做了第二夫人,也就是后来的郭惠妃,很显然此目的是为了得到朱元璋更好的保护。不久,郭兴、郭英两将军遵其父郭山甫的嘱托,又把妹妹送给朱元璋做了第三夫人,这也就是后来得宠的郭宁妃。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的影响正在一步步地扩散,实力也在一步步地增强。
大举攻占集庆
朱元璋一直都在郭子兴的手下忍辱负重,而郭子兴又是个刚愎自用且心胸狭窄的人,朱元璋因此吃了不少的苦。
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在事实上朱元璋已经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郭子兴死后,红巾军的内部矛盾暂时得以平息。他的丧事办得也是非常地隆重,全军上下都替郭子兴佩戴白纱,而二公子郭天叙却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才赶回来。
当朱元璋与郭天叙四目相望时,郭天叙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从朱元璋投奔濠州城的第一天起,郭天叙就跟他较上了劲,开始是看不起他,后来便是十分忌诟,再后来在忌诟中不由得生出些害怕来。如今父亲去世了,濠州城里就那么几万人马,他朱元璋单是留守定远的就有四万余众,还有那个常遇春、汤和、花云等一班生死弟兄。朱元璋能服从我吗?郭天叙在心里问着自己。
随后,朱元璋让郭天叙去帅府议军政大事,但却被郭天叙给推托了,其实他是内心因为害怕朱元璋,才有意避开的。郭天叙回到府里,心腹张和、赵青云正在等着他。郭天叙端坐帅椅问道:“如今孙德崖已死,我帅印在手,朱元璋该怎么办?”
“朱元璋狼子野心,老帅在时,他就不把你放在眼里,现在恐怕更是不服,我看不如乘此大好机会……”赵青云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你看呢?”郭天叙又掉头去征求张和的意见。
“我想也只能如此,如今他们就三个人,待明天到帅府议事时,全部请来,我们先在周围埋伏好刀斧手……”张和声音越说越低,只见郭天叙连连点头,他对他们说道:“你们分头去安排,明天大功告成后我们再摆酒庆功,到时,我封你二人为大将军。”说完,郭天叙便匆忙离开了。如今帅印在握,郭天叙做事也是有恃无恐了。
朱元璋回到府里后,冯国胜、汤和和马秀英都一起望着他。朱元璋告诉他们说:“我约郭天叙去帅府议事,他说太倦便匆匆去了。”大家会意地一笑,刚才他们已经在讨论这件事了,他们一致认为郭天叙一定会杀了他们的。朱元璋和他们说还是走吧。
冯国胜要朱元璋把这件事想清楚,他认为现在是关键时期,并且还给朱元璋进行了一番分析。朱元璋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承认军师的分析确实有理,但有恩还是得报,郭元帅刚刚入土,我就如此对他儿子,实在是下不了手。
冯国胜听了沉思一会儿又说:“我认为郭天叙如是能成事之人,您去强夺,自是不仁不义。但这郭天叙实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人。且大丈夫在世,须以天下人安危为己任,你对他一人之仁,整个郭家军队将毁于他手。”
朱元璋想了想还是认为不妥,觉得愧对郭元帅的知遇之恩,会心里不安,冯国胜和汤和便不再言语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马秀英。
马秀英挺着个大肚子对冯国胜说:“若依军师之言,元璋确实事成有望。你们明天就设法速速离去,有我留在这儿,天叙定会对元璋少些忌惮,也不定非除去而后快了。”
“真要走,现在就得走。”冯国胜说,抬头望着朱元璋。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不由得落在马秀英身上。
“你放心地去吧,这儿有小红照顾我,待你们走了,我把义母也接来。”朱元璋不再说话,他慢慢地朝马秀英走了过去。众人见了,都识趣地离开了。
朱元璋轻轻地拥着马秀英,说道:“你还没生,我们又要走了,真是太难为你了。”说着,便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马秀英替丈夫擦去泪珠,看朱元璋一个大男人流了泪,自己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朱元璋又伸手替她去擦。
这个时候,马秀英让朱元璋给他们的孩子取个名字。朱元璋说:“生的若是个儿子,就单名一个‘标’字;生的若是个女儿,那就叫‘临安’。”
“真难为你为我们儿子的一番苦心,朱标,好。”马秀英破涕为笑,高兴地说道。
第二天清晨,郭天叙早早就醒了。这时,张和与赵青云告诉郭天叙,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就等着朱元璋前来送死了。郭天叙听罢一挥手,洒脱地坐在元帅椅上。
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去过,也不见朱元璋的影子。郭天叙不免有些着急起来,就在这时,马秀英来了。她对郭天叙说道:“禀郭元帅,昨日深夜定远来人报急,说是滁州元军兴兵进犯,元璋等人连夜赶回去了,只是害怕郭元帅担心,特让我一早来禀告,待他平定进犯定远之兵,即刻前来请罪。”
随后,朱元璋抓住时机统率起义队伍,展开了新的战斗。刘福通所拥立的龙凤政权既有很大实力,又在北方同元朝作战,为朱元璋减去了腹背受敌的压力。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有利条件,朱元璋才能在南方施展抱负,敢于渡江攻打集庆。集庆也被称为南京,因为它是元朝在南方统治的重镇,所以它的军事守御也是比较坚固的。
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的经验,制订了攻取集庆的作战计划。1356年,朱元璋领兵攻采石,元军惨败。从此以后便打破了元军扼江挟制的形势,也为进攻集庆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在不断进行战争的同时,朱元璋还很注意招纳贤士。从江北跟随而来的,除了李善长、冯国胜、范常之外,还有濠州郭景祥、李梦庚,定远毛骐,滁州杨元杲、阮弘道、樊景昭,舒城汪河,王习右、杨欤干、范子权等。
这些人有的管理文案,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则是咨询顾问,他们各负其责。通过这些贤士的帮助,朱元璋也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朱元璋同读书人交往,一方面在补各种知识文化课,结合军事政治斗争的实践了解先辈们积累的各种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在缓和与各地士大夫的矛盾,消除他们的敌意,朱元璋对士人的争取也越来越重视了。
文臣武将们感激朱元璋对他们无限的信任,他们在一起商议着攻占集庆的事情时,冯国胜说:“现在的集庆守军不过3万多人,而我们如果加上俘虏,就有15万多人,比敌人多出4倍。而且,我们的士气高昂,我想用不了多少日子我们就能攻下集庆。此时,我们需要努力谋划,求一良策,夺取一个完整的集庆,以报元帅的信任之恩。”
徐达与常遇春等听了,纷纷表示赞同。冯国胜见大家统一了想法,便亲率降军为先锋攻城。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整整一天,双方的死伤都比较惨重。第二天,冯国胜与常遇春各率一支大军,同时展开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常遇春的部队终于杀上了北楼。
鲁达花赫福虽然说是个文官,但是勇气过人,怀揣一颗忠心。两天来,他手握长剑巡视城上,并且不断地鼓舞士气。他又把家中的金银都拿了出来,奖给守城有功之人。虽说守军少了一半,但是余下将士斗志还是异常坚定的。
鲁达花赫福见到常遇春的军队只有少数人杀上了北楼,并不感到惊慌,他指挥部队迅速地向突破口冲来。由于鲁达花赫福带来增援的人多,不一会儿就把冲上来的人悉数杀死,又重新堵上了突破口。常遇春在下面看了,只能在心里滴血。
第三天,冯国胜、常遇春再次组织大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又是攻了整整一天,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常遇春与冯国胜的部队,都曾多次攻上高高的城墙,可结果还是给打退下来,而且死伤特别严重。这一次又以失败收场,冯国胜、常遇春俩人都焦急万分。
凡事不过三,冯国胜与常遇春此时都非常明白,像这样的进攻,如果再继续下去,部队的死伤就更加严重了,对他们也是极其不利的。如果想不出一个好些的办法,这集庆恐怕一时是难以攻下来的。于是,他们请来诸将,大家一起商议。
这时,徐达缓缓地说出了自己这几天来的一个想法:“从这几天攻城的情况来看,我军之所以还占领不了集庆,其主要原因是城上鲁达花赫福亲自率领的增援部队太有杀伤力。因此,我们要先将鲁达花赫福亲自率领的这支增援部队引开。我们可以让水军督尉俞廷玉来,让他派出一支精锐水军,带上火药,从水上绕道西门城下,轰炸城门。到时候,那鲁达花赫福必然要往西门去,趁此机会,我们大家全力攻城,到那时便可一举攻破。”徐达说完,征询地望着常遇春与冯国胜。
“徐将军所言,非常有理。如此一来,集庆破在近日。”常遇春高兴地说。
“对!我们就这么办,立即派人去告知水军督尉俞廷玉,令他们速派出水军,带着火药,绕道西门城下,轰炸城门。”冯国胜也非常赞同徐达的意见,诸将领马上作了安排部署。
第二天,冯国胜、徐达和常遇春将人马整编好,又将云梯也准备好。到了午时,只听得西门连珠炸响。冯国胜估计鲁达花赫福已经离开去西城门了,便一声令下,常遇春和徐达奋然上前,只见千万兵士架起云梯勇敢向上,爬上城墙后便与元军搏战。随着爬上去的人越来越多,元军渐渐体力不支,使得他们向城下败去。这时,徐达与常遇春奋然登城一路杀去,将元军追至城门正楼。常遇春挥刀砍断绳索,过桥掉下城门大开,冯国胜挥剑高呼:“冲啊!”“冲啊!”随着军师的呼喊,千万军士齐声响应,大家呼喊着一路杀进城去。
鲁达花赫福带着一队精锐部队赶往西城门,只见轰炸声停了,硝烟散了,就不见敌人进攻,这才知道上了当。当他正准备重回南门时,只见南门守军张义慌忙跑来:“大人,南门已破,我们护你往北门出逃。”
鲁达花赫福对张义看看,仰天长叹一声,便一剑结果了自己,张义见状便慌忙丢剑逃跑了。
徐达赶到西门,只见地上躺着鲁达花赫福的尸身,对手下人说道:“真是一位忠义之士,只可惜生不逢时,把他给厚葬了吧!”说完,徐达带领着军队前去追赶张义等人。
占领集庆是朱元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巨大胜利,朱元璋与李善长随着大军,浩浩荡荡进了城。进城之后,朱元璋召集官吏、平民,发布了激动人心的告谕:
元朝政治腐败,所在纷扰,天下到处起兵反抗,百姓吃尽苦头。你们大家身处危城之中,整日提心吊胆,生命没有保障。我带兵到这里来,是为你们除乱的,今后大家要各自安业,不要疑惧。如有贤人君子愿随我一起建功立业的,我必以礼相待;各级官员不得横暴、祸害百姓;旧政府旧制度对百姓不适合的,我要为你们废除。
同时,朱元璋还提出了当官的切勿贪暴殃害良民。这一告谕的发布,既安定了民心,又在集庆城建立起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于是,偌大个集庆城沉浸在了一片祥和的氛围中,百姓庆幸脱了元朝苦海,因此,他们对朱元璋十分拥戴。同时,本地的一些豪绅也都前来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请李善长做他的参议,所有军事上的战略安排,军队的管理制度,也都让他参与谋划与制定方略,李善长成了身边的第一人物。进城后,朱元璋带领徐达等巡视全城,当他看到集庆城的雄伟、富庶和繁华时,朱元璋恍如在梦中,那种激动与兴奋简直无法形容。
当朱元璋看到“金陵府”这三个字时,不觉地摇了摇头。冯国胜问道:“元帅是否以为‘陵’字不妥?”“陵者,墓也。”朱元璋说道。“南京乃虎踞龙盘之地,元帅何不将其更名为龙盘府?”冯国胜说道。“龙盘府好是好,但是却有些张扬了,会惹得各路义军群起而攻之。”朱元璋琢磨着说道。随后,朱元璋扭过头问李善长的意见。“元帅举兵攻城,乃是顺应天时,解救百姓,可否更名为‘应天府’?”李善长说道。“‘应天府’,好!那就叫‘应天府’吧!”朱元璋高兴地说道。当朱元璋坐上雕花的大木椅放眼望去时,只见殿内是一片宏伟华丽的景象,堂下将军威风凛凛,这应天府可真比滁州强多了。朱元璋看着喜气洋洋的文臣武将,不禁想到:如今该是给他们加官晋爵的时候了!
在这以后的三天时间里,朱元璋将诸事都交给了李善长、冯国胜、徐达等人去做,自己则关起门来,认真地考虑给各位文臣武将的官衔,朱元璋明白用人的关键是要把官衔授给适宜的人。
后来,经过朱元璋三天的深思熟虑,他对文臣武将进行了封赏。朱元璋任命徐达为总督军马行军大元帅,常遇春为前军元帅,李文忠为后军元帅,汤和为左军元帅,邓友德为右军元帅,胡大海为提点总管使,李善长为参议官,冯国胜为亲军指挥使……
“至于我自己么,快马将捷报给小明王送去,他给我封什么官,我就做什么官吧。”朱元璋自嘲地说道。“元帅,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一个豪绅上前说道。
“请讲。”朱元璋回答。
“我看元帅已成大业,拥兵十余万,今又占应天府,完全可以与其他各路义军相衡,不再臣服在小明王之下,而是与他们平起平坐称王。”
“是啊,我们恳请朱元帅称王?”几个豪绅,还有朱元璋麾下的一些文臣武将都齐声说道。
朱元璋看看冯国胜,又看看李善长,三个人会心一笑。称王一直都是朱元璋非常渴望的事情,可是,在与冯国胜、李善长商议之后,朱元璋也感到自己现在不能称王。在此时,已经称王的就已经有几家了。论实力而言,朱元璋是完全可以称王的,可是一旦称了王,就要遭到更多人的攻击。这样一来,就会使自己处于外有元兵、内有义军攻击的困境之中,实不利于发展实力,争取人心。
朱元璋虽然年轻,但是他十分清楚:在这种腥风血雨的年代里,实力比任何荣誉都重要得多。这么想清楚了,年轻的统帅决心舍虚名而求实力。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与李善长、冯国胜才这样会心一笑。为了说服众人,朱元璋示意李善长给诸位文臣武将解释一下。
李善长会意地点点头,说道:“由于元朝的统治基础不牢固,一遇天灾人祸,最下层便猛烈相左,整个制度便会崩溃瓦解。而如今已经发展起来的各路起义军,并不明白这些道理,在自己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御国的时候,便忙着称霸封王,结果相互争战,必然走下坡路。而我们正可趁此良机,从近而远,从小而大,迅速地对周边元军进行扫荡,在占领周边城镇的同时发展实力,从而更加快速地扩大势力范围,争取民心,待到力量足以御国之时,帝王之位,不封自来也。”
朱元璋是个聪明的人,他发觉自己现在正处在韩林儿、张士诚、徐寿辉这三股力量之间,这三股力量中随便哪一股都可以与元军力量匹敌。他们现在都称了王,各自都在与元军激战,无力他顾。如果自己能够利用好这一有利形势,打着韩林儿的旗号,消灭周围一些与大部队分散的元军,一年之内便可以拿下应天周围的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阳等地。
等到北方的仗打得差不多时,自己的力量也就强大起来,就可以与所有力量抗衡,就可能避免为他人所灭的命运。因此,他需要的不是虚荣的名号,而是真正的实力。朱元璋这么想着,微微地笑了笑。
常遇春一直在看着朱元璋,他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会笑。在听了李善长的一番话后,常遇春觉得虽然很有道理,但是还是认为朱元璋这样太委屈了,于是他站出来说道:“可是,元帅还是得有个封号才好,不能太委屈了元帅。”
冯国胜听了表示赞同,这里在古时被称为吴国,不如就建议朱元璋称吴国公。想到这里,冯国胜说:“常将军的话很有道理,依元帅现在的实力、声誉,封王早已足矣,只是不愿太露锋芒,为众矢之的。既然如此,元帅不妨暂称吴国公,大家看看可好?”冯国胜转过头去,征询地望着李善长。
“吴国公,我认为好得很,只是不知元帅意下如何?”李善长将目光停留在朱元璋身上。众人的目光,也都转向了朱元璋。
“既然如此,那就叫吴国公吧。”朱元璋便笑着说道。
朱元璋的行动,从这时起就显示出一种为将来远大前途着想的战略眼光。他不是图一时的钱财,也不在于仅仅改善一下原先的贫困生活,而是要建立一个政权,占领地盘,收罗人才,寻求继续扩大势力范围,以此来准备和群雄进行争衡。
朱元璋此时已经占据了长江沿线的芜湖、太平、和州、溧水、句容、溧阳等地。他要拱卫应天府,那就必须尽快拿下下游的镇江路。此时的朱元璋担心的是兵无纪律,他认为,在江南的复杂形势下,谁能安定民心、安定社会,谁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3月12日,朱元璋召集全军将士训话。在讲了严明军纪的道理和历次军令之后,朱元璋历数一些将领杀戮抢劫的罪过,随即把脸一沉,说,全部拉出去砍了。将领们一个个面无人色,一齐跪地磕头。
这时,李善长出面求情。朱元璋便说道:“看在诸将和李都事的面上,罪过权且记下。你们知道,我自起兵以来,从未枉杀过一人。你们往后行军打仗,也断不可滥杀滥抢,糟践百姓。马上徐达等人要带兵攻打镇江,你们一定要很好地体悟我的用意,严格戒戢士卒。城下之日,不得烧,不得掠,不得随意杀人,有违犯的,处以军令。倘使你们约束不严,我绝不宽恕!”
将士们都不敢作声,连大将徐达都是战战兢兢的,连忙说:“一定听从命令。”
3月16日,徐达、汤和、廖永安等率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严整的威武雄师在第二天就拿下了镇江。
3月19日,设置了淮兴镇江翼元帅府,以徐达、汤和为统军元帅;又设秦淮翼元帅府,以俞通海为元帅。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拥有集庆路、太平路、镇江路、广德路等江南地面,十几万军队,成为了江南很有实力的割据政权。
此时,在朱元璋的上游有徐寿辉,下游有张士诚,今天浙江的宁波、临海沿海一带有方国珍,江南其他地区仍为元朝所占据。江北则有韩林儿、刘福通的大部队牵制着元朝主力,做了南方起义军的屏障,使他们得以肆意地蚕食元属领地,并彼此之间展开厮杀。
从此,在长江以南,形成了以方国珍、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各霸一方的割据态势。
成功组建水师
军队修整几天后,这一天,朱元璋与大臣们说到了战船和水师的问题,大臣们认为无船只、无水军,当遇到要进行水战时,就算让军士临时收购些船只去渡江,由于没有水战经验那也将会大败无疑。
朱元璋觉得大臣们说的句句在理,于是,他经过与大臣们反复商量,决定派李文忠、邓友德前往巢湖,与水师总兵赵普胜、李普胜商议共取平江之事。
徐寿辉是红巾军的领袖,自从起义之初,倪文俊便被任为元帅。那是在1355年,倪文俊在率领南方红巾军出击元军时,就命他的巢湖水师督尉赵普胜、李普胜前去攻打和县夺取粮食。谁知道,当时因为两位督尉与水师总兵在闹矛盾,结果动作慢了半步,给从陆上赶来的徐达抢先占了和县,粮食也都被徐达得到了。
赵普胜、李普胜懊恼不已,挨了倪文俊的训斥,结寨巢湖3万水军的粮食也不知该如何解决。整整2个多月了,他俩商议来商议去,都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眼看水军的粮食就要断顿了,两人还是想不出一点儿办法来。一日无粮千军散,到时候可怎么办呢?当他们正急得火烧眉毛时,忽听报告:“外面有朱元璋的两个手下李文忠、邓友德求见。”
李普胜听了点点头,大声吩咐:“让他们进来!”
李文忠、邓友德大步进来。李普胜、赵普胜仔细地打量着他俩:只见李文忠虽说二十出头,却显得沉稳威猛,眉宇间尽显英气勃发;再看那个邓友德也是年纪轻轻,却高大挺拔,气度不凡。再想起那个神武勇健的徐达,李普胜、赵普胜心里不由一阵嘀咕:朱元璋的手下怎么一个个都是英雄豪杰。想到这里,二人的心里顿时觉着很不是滋味。
“你们二人到巢湖来有何事?”
“是为夺平江之事。”
“什么夺平江之事?”赵普胜有些不耐烦地问道。
“是这样的,”邓友德赶忙解释道,“平江素有江南粮仓之称,我家元帅有意夺之,大军已往平江开拔。因为想起赵、李二位督尉也缺粮食,就想与二位督尉联手共取平江。夺得了粮食,我们分而食之。”
李普胜听了,心想:那个朱元璋会有什么好意,恐怕是他们没有船只,无法过江去打平江,这才来打我们巢湖的主意。说穿了,他就是想要我们巢湖的水军。想到这里,他很不客气地问道:“你们得了粮食,会给我们?”
一旁的赵普胜想到和县之事,气愤地打断了他的话:“什么平分粮食,恐怕是想连我巢湖水师也一起吞了吧?”
“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义军,我们元帅决不会做如此有违天理之事,远的不提,就看他怎样对待一心要杀他的郭天叙就可以知道了。我们元帅不但厚葬郭天叙,还让他的弟弟……”
“好了。”赵普胜打断李文忠的话说,“你们休息一下,待我们商量后再说吧。”等李文忠、邓友德走后,赵普胜同李普胜商量着计划。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只要把朱元璋先干掉,群龙无首之时,他的军队里,谁还能服谁?那时,必然是互相攻击,不战自乱,我们再趁势攻之,不就可以吞下朱元璋所占领的领地了吗?”
于是,李普胜凑近赵普胜的耳朵,讲述着自己的计划,赵普胜听得连连点头称是。好一阵,他二人四目相望哈哈大笑。笑声停止后,他们命人唤来李文忠和邓友德,李普胜笑眯眯地瞅着他俩说:“我们商量好了,你们回去告诉朱元璋,要想联合他就亲自前来细谈。”
李文忠刚要开口说话,被李普胜挥手止住了:“这事只能这样,舍此一切免谈!”李文忠和邓友德虽然气愤,但是却没有一点儿办法。他们回来后,将情况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了解到情况后,急忙招来了常遇春、徐达等人商议对策。
“依我看来,李普胜、赵普胜二人此次请元帅去巢湖议事,定是不安好心。”常遇春说,“我们可否借一缘由,诱其上岸,骤而囚之,夺其水师。”
“赵普胜、李普胜俩人诡计多端,元军多次对他们进行剿灭都没有成功。他们结寨水中,来去无踪,占尽地利,如今见我军势众,恐怕难得诱其上岸。”汤和说。
“各位将军,看有什么良策来诱杀李、赵?”朱元璋的目光移至徐达处,示意要他讲讲看法。
“依末将之见,不如从其所请,欣然赴约,途中生变,反诱之杀之。”徐达说。
“万万不可!”胡大海急了,“明知赵、李心怀不轨,元帅若去岂不非常危险?更何况,到了水中便是他赵、李天下,又如何能诱之杀之?”
“胡左军切莫着急,听我将具体安排道清,能否可行,还请元帅定夺。”徐达说着具体安排,众人皆点头赞许。
“元帅去了,常将军理应坐在军中发号施令。”汤和说,“还是让我与元帅同赴巢湖。”
“我愿与元帅同赴巢湖!”胡大海、郭英、沐英都争相说道。
“我认为我与元帅同赴巢湖比较合适。”待众人说完,徐达才冷静地说,“昔日奉元帅之命,我领兵夺了和县,为此李普胜、赵普胜对我恨之入骨,这次如果我与元帅同往,欲报抢夺和县之仇,李、赵二人更容易上钩。”
“徐达言之有理。”朱元璋拍板说,“就请常将军坐镇军中指挥各部,汤和协助,徐达与我同往巢湖,胡大海、郭英随后船接应。速速派人通知赵、李两普胜,说朱元璋即来巢湖商谈共夺平江之事。”
在巢湖水寨中,李普胜、赵普胜不断接到朱元璋部队的消息,知道朱元璋亲统大军已入和县,又是高兴又是担忧。
这天,赵普胜正在与李普胜说话,军士来报:“朱元璋的信使求见。”
“快传进来。”赵普胜结束高论说。来的就沐英一人,他告诉赵、李两普胜明日午时前,朱元帅与徐副将就一船二人来与他们商议攻占平江一事。等到沐英一走,他们立刻召集亲信到军营中挑选三十几个胆大心细、武艺高强的勇士,并一一作了细致的安排,单等朱元璋和徐达的到来。
第二天上午,朱元璋与徐达上了条大木船。这船里还藏了条小船,装了许多易燃之物。由于划船的只有徐达在攻占和县时救下的船家父子,人数太少,船行走缓慢。划了足足一个多小时,船才到了能看清水寨行人的地方。按照原来商量好的办法,朱元璋令船家父子故意将船绕进巢湖内唯一的暗礁堆里。不一会儿,船便搁浅了,怎么划也划不动。
朱元璋端坐舱内,徐达让两个艄公齐声大喊:“船搁浅,请赵、李二位督尉过来议事。”
当赵普胜、李普胜远远地看到朱元璋的船时,心里非常高兴。看着船只行动过于缓慢,赵普胜对李普胜说:“看,朱元璋的手下都是笨蛋,船划得这么慢。”
“要论水上作战就数你我两人,朱元璋的部下怎么能熟悉水战呢?”李普胜正说着,又见朱元璋的船驶进了暗礁堆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不去,让他们过来。”李普胜说。赵普胜听了,点点头,便让军士回道:“等一等,我们派人去接你们过来。”
“不行。”徐达说,“请赵、李二位督尉过来议事,不然,我们就让后面的船接我们回去。”
李普胜、赵普胜朝远处一看,果然见离朱元璋乘坐的船不远处,还有条船停在那儿,李普胜说:“后面的船不准向前,我们立即过去。”
一条小船带着两个将军模样的人渐渐靠近,徐达暗示朱元璋当心。两个将军模样的人上来,徐达迎上去问道:“来人可是李普胜、赵普胜两位督尉?”
“我们不敢冒名顶替。”来人说,“我们都是督尉手下的副尉,奉命前来查验,如无异常,督尉即刻前来。”
“请吧。”徐达非常友好恭敬,“我家朱元帅就在舱内,二位请详尽查验无妨。”两个副尉到船上四处察看,看到些易燃之物,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回去没多久,赵普胜、李普胜两人过来,有四个端着酒菜的女子随同。
朱元璋吩咐船家父子去把那条小船拖到船尾,便同徐达迎接赵普胜、李普胜上船,就在他俩先后躬身进入舱里,还没坐下时,朱元璋与徐达双双出剑。
赵普胜的剑来不及拔出已被徐达刺中左胸,翻身掉入水中,然后,徐达又与朱元璋一前一后将李普胜砍倒在血泊里。随后,徐达举起燃烧的蜡烛,点燃船上的干草后,便与朱元璋趁势奔到船尾下了小船。
赵普胜、李普胜的部下看到大船起火,驾着船拼命划来。他们划到近前把满身是血的赵普胜救起,而李普胜早已经烧成灰烬了。再说朱元璋与徐达,他们早已经上了胡大海与郭英的大船。
第二天,巢湖水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部分由李普胜的儿子李胜云带去投奔了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大部分则由一向与赵、李两督尉不合的俞廷玉父子、廖永安兄弟率领投靠了朱元璋。
朱元璋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亲自宴请俞廷玉等水师将士,并任命俞廷玉为水师督尉,统领全部水军,并给所有投靠的人连升三级。此后,朱元璋一边加造船只,一边扩充、训练人马,积极组建着自己的水师。
巢湖水师也是白莲教徒团聚成军,它是彭莹玉西系系统。元朝末年,彭莹玉女弟子金花小姐为巢湖区域白莲教徒所尊崇,至正十一二年间,乘势而起,拉起队伍,李普胜、俞廷玉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廖永坚、廖永安、廖永忠兄弟都是得力战将。
同时而起的,还有赵普胜、左君弼。赵普胜,骁勇敢斗,善使双刀,人称双刀赵,是叱咤于长江南北的一员猛将。左君弼也是白莲教首,他在攻占庐州后割地自保,投降了元朝。
那是在1354年,金花小姐战死,李普胜占领无为州。赵普胜从江南返回占领了含山县。廖氏兄弟也曾追随彭莹玉、徐寿辉转战大江南北,永坚做了徐寿辉的参政,永安被提升为万户。
到了1353年,彭莹玉、徐寿辉部在江西受挫,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率队回乡,与俞廷玉父子及李普胜、赵普胜等水师联合,结寨巢湖,巢县赵仲中、赵庸兄弟,合肥张德胜、叶升,无为桑世杰,含山华高等,也整队前来,号称战船干艘,部众万余,自称彭祖家。这支部队虽然雄劲,但却受到了庐州强敌左君弼的巨大压力,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所以才决定主动投靠朱元璋。他们三次派遣使者前往,请朱元璋尽快派人进行接管,以免夜长梦多导致部队散乱。
赵普胜自巢湖败走之后,就带着几千兵勇夺取了枞阳,然后他继续招兵买马,发展极为迅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赵普胜已经拥有两万多人马了。后来,赵普胜又乘势夜袭,夺取了军事重镇安庆。
原想在安庆整顿军马,并伺机再图更大发展的赵普胜,却被陈友谅的到来打乱了计划。陈友谅强令赵普胜去夺池州,然后与南下的朱元璋军队进行对峙。
自从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后,他便想杀了徐寿辉取而代之,但是陈友谅又担心属下不满,其中最为担心的便是赵普胜。因此,陈友谅就是想借朱元璋的手,来消灭赵普胜,自己再乐得个坐山观虎斗,如果有一方受伤,便去袭击另外一方,那岂不是个很高明的方法吗?
其实,对于陈友谅的如意算盘,赵普胜早已经是心知肚明,但是迫于陈友谅强大的武力,他只好率军来到池州。因为在赵普胜看来,对付朱元璋自然比对付陈友谅要容易得多,而且,他对朱元璋也是恨之入骨的。
赵普胜想:这样一来,他既能够不与陈友谅立即对抗,也可以夺了朱元璋的池州;既可报巢湖之仇,又可趁此扩大自己的实力,岂不一举两得吗?不过,朱元璋也非等闲之辈,我必须得小心谨慎地来打好这一仗。我必须先搞清楚朱元璋的详细情况,然后才好有的放矢地作出安排。于是,赵普胜便派了许多探马,前去探听朱元璋的消息。
没过几日,赵普胜派去的探马便来报:“朱元璋放弃池州,孤军南下了。”赵普胜听到后,不由得万分高兴,对他的副将安云华说:“朱元璋这秃和尚的死期到了!”
安云华听了也很高兴,他建议说:“我们可以趁朱元璋兵到青阳时,伏兵聚而歼之。”
赵普胜摇了摇头,非常自信地说:“我要巧施妙计、借力打力,让朱元璋领教领教我赵普胜的厉害,也让他知道,我赵普胜也非等闲之辈。”
“还请将军明示。”安云华真诚地说道。
“现如今,陈友谅随时都在谋划着我们,希望我们早日被朱元璋杀尽,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当上皇帝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为了建小功而伤了自己的实力,反而要不断地扩大实力,从而使我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如今必须安坐池州,放手招募兵勇,待那朱元璋在歙县打得火热时,然后举兵袭击铜陵,截其粮草。这样既可以充实我军需,又可以壮大我军力。”
赵普胜说完后便下令三军:好好养息,没有军令不得擅自出击。
安排停当后赵普胜心里十分高兴,便约了师爷吴贵前来下棋。吴贵平日里对赵普胜毕恭毕敬,但在这棋盘上却是丝毫不留情,杀得赵普胜额头上直冒汗,正在难分难解时,突然见安云华满身是伤地冲进来说:“大事不好,宋军已经冲进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