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旗东讨西征

举旗东讨西征

有一天晚上,朱元璋带领贴身护卫小先锋张焕夜间巡视,被巡逻哨兵阻拦盘问,张焕忙上前解释说:“这是大人。”要他赶快放行。

哨兵说:“我不管你们是什么大人,只知道犯夜的人一律捉拿。”张焕好说歹说才算放行。朱元璋见晚间秩序良好,巡哨也是非常地认真,很是高兴。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给了那个哨兵二石米的奖赏。在饱经战乱和洗劫之后,婺州士绅百姓能够见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感到十分庆幸。随后,朱元璋又开仓赈济,下令禁酒,更是远近传颂。

投奔义军郭子兴

那是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当朱元璋带着他的两位师弟抵达濠州城的城门时,门卒和巡卒疑心他们是敌人的暗探细作,便不由分说就把他们绑了,朱元璋挣扎嚷着说要见大帅。

见到郭子兴后,朱元璋并不畏缩,好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气足更加自信。当这个25岁长面修身的粗壮汉子戳在郭元帅面前的时候,倒有一副威武夺人之概;当郭子兴看到朱元璋拎着12对元兵的耳朵来做见面礼时,就更加喜欢朱元璋了。

郭子兴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才能,可是,当他见到朱元璋的那一刻时,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慧眼。郭子兴从朱元璋非凡的相貌上,看出了这个饱经忧患的年轻人绝非等闲之辈。后来,通过和朱元璋的一番对话,他看到了朱元璋宽广的胸怀以及对时事评论的准确性,因而他更加认为朱元璋是一位难得的可用之才。

朱元璋当了兵,他被人领到了小队长那里,脱去一身的和尚装束,戴上了红头巾,又领了一套作战服装,然后又拿起棍棒跟着众人一起到操场上练武去了。

朱元璋在跟着高彬住持的时候,也曾学过一些拳脚功夫,会念经,识得字,而且在外游历多年,也见过好多世面,悟性又好,比起那些纯粹的乡下汉子,当然是多了不少的计谋。

朱元璋自己非常明白,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拼命努力。所以他总是比别人练得刻苦,练得认真,到这里没有几天的时间,他便在小队里成了拔尖儿的人物。

在出城探哨时,朱元璋表现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每次都能立些小功回来。队里的兵卒也因此在心中暗暗地佩服他,就连小队长遇事时也常常会找他进行商量。有时,小队长还会把操兵练武的任务交给朱元璋。

那是在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大帅郭子兴带着兵出来进行巡查,在经过营房时,他见全队排成了“一”字向主帅行礼,农民军中哪有过这般礼节阵势,郭子兴见了十分高兴,便问是谁在此领兵操练。朱元璋站出来回答说:“报告大帅,是小人。”

郭子兴当即就认出了面前的这个人就是那个和尚,两个月不见,和尚的头上已经长出了齐齐的短发,只见朱元璋身着粗布战袍,手持长枪,越发显得威武了。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当即就决定把朱元璋留在身边,作为亲兵。郭子兴还给他起了“朱元璋”这个名字,这件事对朱元璋的前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至于后来,朱元璋在回忆郭子兴时就会说这一安排令他“再生之恩,终世难忘”。

从此,朱元璋在郭子兴的身边鞍前马后,也因此得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朱元璋有勇有谋,身先士卒,武艺又好,在一年的时间里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朱元璋在军中的所作所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在元帅府小心办事,有功不居,不仅得到上级的垂青,而且也得到了同辈弟兄们的拥护。朱元璋非常努力,他以出色的才能让郭子兴坚信自己并未看错人。

郭子兴非常喜欢朱元璋,每次领兵出击都会把他带在身边。而朱元璋也总是小心地护卫着郭子兴,作战十分勇猛,斩杀、俘获过不少敌人。遇上事情,郭子兴也总不忘征求一下朱元璋的意见,每次他都尽力谋划,使郭子兴越来越觉得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是个将才。

由于作战技术的逐渐成熟,郭子兴便派朱元璋单独领兵作战。每次打仗,朱元璋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得到战利品,他又分毫不取,全部分给部下,使得部下都非常拥护他,每一次出战,大家都齐心协力所向披靡。

郭子兴见朱元璋带领的部队凝聚力空前增强,战斗力也大为提高,于是比以前更加器重他了,特别想把他收为心腹,让他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干。

精明能干的朱元璋的确为人所称道,可是令郭子兴感到困惑的是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朱元璋,后来,他想到了裙带关系是结交心腹的最好手段。

有一天,有位姑娘朝朱元璋走了过来,姑娘的脸稍微长了些,皮肤也有点黑,但是那双眼睛却透出万分的豁达与聪慧,令朱元璋非常动心。姑娘见朱元璋在注视着她,却没有丝毫的扭捏和害羞,她礼貌地一笑,以老朋友似的口气说道:“你一定要尽力帮助郭元帅呀!”

“请问小姐,你是什么人?”朱元璋问道。

“我叫马秀英,父母早亡,因家父生前曾与郭元帅是好朋友,所以郭元帅就收养了我。”

“郭元帅真是大仁大义,姑娘请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效忠元帅的。”

“我在这里替郭元帅感谢你。”

“姑娘快别这么说,我只是个当兵的,怎能消受得了你的感谢。”

“我看人是没错的,人这一生是讲不清的,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可是到了12岁那年,家里却突然变富了,富了母亲拿钱去接济穷人。可是还没到3年,父母就双双惨遭杀身之祸,我一下子就变成了孤儿。”姑娘讲到这里,便有些伤感了。

朱元璋正奇怪郭府怎么会有这般充满智慧、善解人意的女子时,女子的诉说却让朱元璋想到原来她也有着痛苦的经历,顿时生出许多好感。朱元璋充满感情地说:“姑娘,你别伤心!”相同的命运,将这两个素昧平生的男女突然拉得很近,他们似乎有许多说不完的话想要说给对方听。

送走马秀英后,朱元璋在回营的路上心情显得非常舒畅。他回到兵营后便把军装穿在了身上,他左顾右盼地自己瞧自己,感觉自己精神了许多。

在一次探察元军时,朱元璋为了保护郭子兴受了点轻伤。这一天,郭子兴因五河县求援一事要与孙德崖等商议,朱元璋趁空又来到了那座小院门前。真巧,这个时候马姑娘正好从里面走了出来。俩人相继停下了脚步,马姑娘关心地问朱元璋,说道:“听说你受伤了,你好些了吗?”

朱元璋不觉心头一惊,这么多年以来,他已经很久都没有听到这么温馨的问候,一时竟愣在了那里。原来,那天视察元军时,他们认出了郭元帅便来袭击,朱元璋拼死保护右臂被刺了一刀,如今伤早已经痊愈了,没想到马姑娘竟是如此地关心他。

“一点小伤,早好了,感谢马姑娘挂念。”朱元璋真诚地回答。

“小伤也要注意调养好。”

“已经好了,请马姑娘放心。”说着,朱元璋便弯起左手使劲地摇了摇。

马姑娘笑了笑,又轻声问道:“听说你们是在城南五里处遇上元军的?”

“是的。元军近期可能要撤兵,他们在城南三十里外扎营这么久,却又不来攻城,肯定是心里害怕,派人来看,是担心我们去打他们。”

朱元璋回答道。“元军肯定是要撤走的,他们最担心的是背后的张士诚。”马姑娘颇有主见地说道。朱元璋不由得打心眼里佩服她的判断。“你怎么不将这些想法跟郭元帅讲讲?”“我,一个女流之辈。”马姑娘淡淡一笑,说,“如果你也是这么看的,还麻烦你给郭元帅讲一讲。”“我一定将马姑娘的看法转报给郭元帅,我们不要花精力去对付南面的元军,有张士诚在背后牵扯着他们。”朱元璋笑着说道。“听说元军在围困五河县?”马姑娘又问。“我也是刚刚听说的,现在郭元帅正在与孙副帅他们商量救援五河县的事。”“元军怎么会去围困五河县?我看这中间一定有鬼,你能不能冒险去探听一下真实情况。”马姑娘说道。“只怕郭元帅不让去,他们正在商量救援的事情。”“我来想个办法,就说我有事找你去办。至于这儿的事,我看郭元帅他们三五天之内是不会拿定主意的。”朱元璋既敬佩又感激地看着马秀英,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朱元璋心里想:天下竟然会有如此聪明的女人!

就在郭子兴举义于濠州时,临近的五河县与永丰县也先后有人举义成功。虽然说都是红巾军,但是彼此间也有吃掉对方的念头。正因为如此,五河县义军首领常遇春派人来求援,郭子兴也拿不定主意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几天下来,郭子兴与他的文臣武将们都在商讨这件事情。

此时,文臣武将也分成了两派。主张救援的主要是武将,以大将郭彪为首;主张不救的,主要是文臣,以谋士张超为首。孙德崖对战争一无所知,因此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郭子兴也拿不定主意,时间一拖又过去了一日。郭子兴手下的文臣武将还是争不出高下,郭子兴正在伤脑筋时,朱元璋却押来个瘦弱的元兵。

“快将实情说给我们元帅听。”朱元璋拉着腰上的佩剑,对元兵呵斥道。

“将军饶命,小人实说。”俘虏哭丧着脸,说道,“小人是铁木乎手下的探子,奉命前来探听濠州的军情,铁木乎将军说,只要濠州派兵去支援五河,我们就乘虚出兵攻取濠州。”

情况既然如此,不救五河县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帅府中,主张不援助的文臣一个个似有先见之明的样子,而主张援助的几员武将干瞪着眼睛,一时也无话可说。

“拉下去,给我砍了。”郭子兴指着下面跪着的俘虏,一挥手说道。随后,郭子兴因朱元璋捉了元军的探子有功,把他升为副将。

“感谢元帅提拔。”朱元璋恭敬地说,“不过,小人有些看法,不知能不能说?”

“既有看法,不妨说出来,大家都听听。”

“小人请求元帅,暂缓砍那元军探子的头,待小人把话说完,元帅要砍再砍。”

“本帅答应你。”郭子兴点头说完,旁有侍从忙赶出去喊:“刀下留人!”

“小人认为,元军攻打五河县城的目的是为了围之打援,意在取我濠州,我们既明这个情况,更应前去救五河县之围。”

郭子兴不解地望着朱元璋,朱元璋接着说:“原因有这么三条,其一,元军既然是围敌打援之计,围困五河的元军一定很弱,我们只需一支千人轻骑便可取胜;其二,五河红巾军与我们虽说是素无往来,但这次若救了他们,今后必然成为友邻,等到元军北退时,我们在扩展地盘时也多个帮手;其三,元军此次围困五河,本意就是要夺我濠州,派一支轻骑速去速归,既解五河城之围,又使元军一时不敢急攻濠州。只要元军稍待半月,刘福通的红巾军就能打到开封,元军便再无能力取我濠州。到那时,我们便可放手扩展地盘啦!”

一席话,说得帅府肃然,郭子兴眼珠转动,哈哈大笑:“说得好,各位将军,你们谁去援救五河县?”

众人面面相觑,就是不说话。这时,朱元璋站出来说道:“如果元帅允许,给小人一千兵马,小人愿意去救五河县之围。”郭子兴同意了,朱元璋也立下了军令状。

天快要亮时,朱元璋带领着一千精兵到了离元军营帐只有两里的山坳里。在这次的救援过程中,朱元璋是异常小心谨慎的。因为元军有三万多人,而他们只有千人,要以一当三十,他不仅需要一个好的谋略,需要武功一等的精兵,更需要一位良友,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将汤和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

汤和是个极其忠义又宽厚之人,面对此去凶多吉少,他还是义无反顾,欣然前来助他的老乡一臂之力。朱元璋看到汤和前来心里非常高兴,如今两人就要去并肩作战,去打一场险恶的战争,不免生出许多感叹,也有许多说不完的话语。

然而,还没有来得及交谈几句,就有探马来报告:元军营中静悄悄的,并无半点动静。朱元璋看着汤和,想先听听他的看法。

“现在元军睡得太死,岗哨也在打瞌睡,我们可以一面率军冲进敌营杀敌,一面派人进城通知五河县的兵倾城出来接应。这样一来,等到元军回过神来时,五河县的兵也到了,我们再联合起来也有近万人了,先围歼他二千,只要有一营人被我们打跑,其余人就会跟着跑。这样,我们必然是胜券在握。”汤和说道。

朱元璋又补充说道:“如果我们现在马上派人进城,告诉五河县守将常遇春郭元帅已派出三万精兵,要他们配合行动,这样一来他们一定勇气倍增。我们隐蔽在这里,等到天明时元军攻城快破时,再去放火将元军营帐烧个精光,然后向前击杀后撤的元军,这样一来,元军一定会惊慌失措,失去战斗意志。这么打,把握就又多了好几成。”听到这里,汤和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久,天刚微亮,吴良来报:“禀将军,元兵军营人动马嘶,像是要去攻打五河城了。”

朱元璋对汤和一笑,让汤和去把他的意思告诉士兵们。等到汤和走后,朱元璋又派花云去五河城内报信。尽管血战在即,朱元璋还是要趁隙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惨烈战斗。

围攻五河城的将军叫海呼儿,是元朝的名将,这个人不但作战勇猛,而且很有谋略。昨天晚上,海呼儿得知濠州郭子兴已捉住了他们的探子,弄清了他们虚围五河城实打濠州的计划,便即刻召集手下,来商议如何应对这件事情。

商议了好一会儿,大家最后一致认为:既然郭子兴已经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一定做了很好的准备,那干脆先不打濠州,直接去攻打张士诚,一旦消灭了张士诚,濠州也会不攻自破。听完大家的意见,海呼儿皱着眉头说道:“可如今我军已经围了几天了,倘若要是再攻不下就撤了兵,这样会大挫军心。所以,我决定,在去攻打张士诚之前,一定要拿下五河城。”

于是,海呼儿下令:拂晓前,全军出动,太阳出来后攻占五河城,把常遇春活捉捆了去攻打张士诚。这个时候,五河城的守军,在海呼儿强大的攻势之下,已经死伤过半。眼见五河城危在旦夕了,就在这个时候,只听远处大声喊着:“元帅,军营被烧了。”

海呼儿回头一看,只见自己的军营烈烟腾腾,一片火海。于是,海呼儿赶忙命令撤兵。兵败如山倒,海呼儿一马当先冲回自己的军营,熊熊燃烧的营帐惊得他目瞪口呆,心里那点怒气渐为胆怯所替代,正不知怎么办才好,只见朱元璋、汤和领着一队军马直向他杀来,海呼儿带着剩余的两万多人仓皇往北逃去。此时的海呼儿做梦也没想到,来袭击他的部队,才仅有千人。

这次是朱元璋投身军队后指挥的第一场战争,以少胜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朱元璋不但解救了五河城,还得到了大量的战利品。

常遇春在城门口迎接朱元璋的队伍,当他知道朱元璋仅带了千人来救他时,佩服得五体投地,当众夸奖了朱元璋。这个常遇春,相貌奇特,体态雄壮,勇力过人,因其生性豪放又知体恤百姓,所以深得军心和民心。

朱元璋见常遇春神情激动,知道他是发自肺腑,于是便上前一步,紧握住常遇春的双手,说道:“常将军如此夸奖,朱元璋真是愧不敢当。其实,朱元璋更佩服常将军,如不是常将军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又怎能孤军守城如此之久,而且还能发起如此猛烈的冲锋?”

听了这番话,常遇春佩服之余,又多了几分亲切,对朱元璋说道:“要说胆识过人,谁比得过你朱将军?但是你这步棋也实在是危险了些。”

“危险,难道你怕危险么?”朱元璋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两人双目对望时,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朱元璋又将汤和介绍给了常遇春,大家高兴地谈论着。

五河之战不仅让朱元璋首建奇功,而且还让他结识了一位后来帮他打天下的大将。常遇春把朱元璋迎到城内,设盛宴款待了他。宴后,两人又彻夜长谈。临别时,常遇春倾其所有,凑足了3000两银子交给朱元璋。朱元璋与常遇春依依惜别后便离开了。

回到濠州后,朱元璋让花云与吴良抬着3000两白银交给郭子兴,特别申明这是常遇春将军献给元帅的。郭子兴看到朱元璋打了胜仗,自己又得了这么多的白银,自然是眉开眼笑,对朱元璋、汤和、花云和吴良都有所晋升,还大方地赏赐朱元璋1000两银子,作为修建“镇抚府”之费用。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郭子兴觉得朱元璋处事沉稳,计虑周详,好多事情都能从他那里讨个分晓,因此很愿意同他交谈。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姑娘嫁给了他。这位马姑娘,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能与大元帅的女儿结亲,自然是身价倍增,使得人们对这位小沙弥不得不刮目相看。

马姑娘是一个谦虚和深明大义的人,对此,朱元璋也是非常地赞赏,他更以自己的夫人能有这样的人品而自豪。自从马姑娘与朱元璋结婚后,夫妇的感情一直都很好。此外,她对朱元璋的事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后。

朱元璋是个有大志的人,注定要去开创大业,如刘邦一样“大丈夫当如此也”。可以说,朱元璋白手起家的第一步便是从郭子兴这里开始的,由于他的才能与拼搏,不久他便旗开得胜。

有了自己的“小家”,这成为了朱元璋在日后能够定天下的跳板,他借攀凤跳入了“龙”门。自从朱元璋做了郭子兴的女婿后,郭子兴更加信任他了。从此,郭子兴才真正地放心让他带兵外出去攻城略地,而朱元璋也不负郭子兴的期望,屡次取得辉煌的战绩。

其实,郭子兴要网罗朱元璋也不是没有目的的。那时,濠州城内统帅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你争我斗得相当激烈。当初,一起举事的郭子兴、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在占据濠州以后,便涉及到一个排座次的问题,五个人都是各不相让,最后不得已就都称为元帅。

郭子兴为了顾全大局,还是让出了第一把交椅,而屈居第五。可是,郭子兴能打仗,也善于使用计谋,而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都是庄稼汉出身,他们不识字,性情粗犷,在遇到要处理的事情,四个人直瞪着眼张着嘴发呆。

这时,郭子兴总是能说个头头是道,得意忘形之时还会奚落几句,然后扬长而去,惹得那四个人十分羞怒。于是,那四个人便想联合起来对付郭子兴。

郭子兴也是被气得十分懊恼,他经常在家里生闷气。如果遇到了公事,四个人也不等郭子兴便自行处理了。此时的五个人,虽然彼此还都按捺着,隐忍着,但是,实际上他们相互猜疑、提防,已经形同水火。而就在这个时候,徐州城的彭大、赵君用等战败逃亡而来的人,使濠州城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了。

那是至正十二年九月,攻打徐州失败的义军,以彭大、赵君用为首率余部来濠州投靠,在增强了濠州的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使原有的紧张关系更加复杂了。

在彭大、赵君用得志于濠州之后,他们也相互撕咬起来。彭大处事果断又有心计,赵君用不是对手,他只好唯命是从。这时,郭子兴看出了这个端倪,便主动结交彭大而冷落赵君用,从而使赵君用大为愤恨。于是,赵君用就同孙德崖等人结党。自此以后,在濠州城内两派势力重新组合,争斗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导致了公开的冲突。最终,竟闹到孙德崖一伙绑架郭子兴的地步。

这一天,孙德崖、赵君用指派的人看到郭子兴正单独行走在大街上,便一拥而上将他绑架了。然后,他们把郭子兴放到了孙德崖家的地窖中。

这时,朱元璋正在淮北前线作战,得到消息后便立刻决定赶回来。朱元璋知道郭子兴的存亡,直接关系着他的家庭、他的前程还有他的生死。这个时候,有的朋友劝朱元璋说:“你这个时候回去,岂不是白白送死吗?”朱元璋并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因为他始终都记着郭子兴对他的恩德,于是,他决定去搭救郭子兴。

朱元璋趁着夜色摸到了郭家并问清了详情,然后,小张夫人叫来了郭氏兄弟。朱元璋说:“此时,要救出元帅,就必须请老彭出面。”大家觉得有理,即让朱元璋带天叙他们马上活动。朱元璋夜见彭大,陈说利害,并说道:“濠州城里谁不知道我们元帅佩服彭大帅有勇有谋,料事高人一等。这遇事自然就向大帅多请教多商量些,关系更亲密些,可谁想到因此就得罪了人。他们这样干明明是拔大帅的羽翼,拆大帅的台。自古来多少事都被这帮嫉贤妒能的人给搅了。”

彭大本来就喜欢元璋,听了他这一席话,便想起了对赵君用、孙德崖一伙人素日的厌恶与怨恨。于是,他立即站起身,随即喝令左右,集合队伍,兵围孙德崖家。朱元璋等人也一同前往。

到了孙家后,还没有进行交涉,朱元璋就跳墙而入。他找到了幽禁郭子兴的地窖,砸破械枷锁链,把郭子兴救了出来。救郭子兴一事无疑是朱元璋的一个义举,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是颇有意义的,不仅锻炼了他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能力,而且也增加了他在应对政治斗争时的经验,同时还体现了朱元璋作为一名前途远大的青年将领的责任心和道德情操,从而奠定了他在军中的威望。虽然这次火拼被暂时制止了,但是将帅们之间的仇恨却日益加剧了。

此时,进攻徐州的元军乘其锋锐对淮西红巾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城内将士避开前嫌共同抗敌。后来,元将中书左丞贾鲁再次发动总攻时,跌下马后死于军中,元军不得不撤了回去。

然而,濠州城中愈发艰难且混乱了。在几个月的困守中,粮食吃用殆尽,兵员损失严重,将士们都出城劫掠去了。与此同时,朱元璋又回到了家乡去招兵。就在快要到东乡的时候,朱元璋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像是跌倒了,旁边还有一个小孩正在努力地将他搀扶起来。

朱元璋立即勒住了缰绳,他下了马走到老人跟前将他扶了起来。当他看到老人、小孩手上的破碗时,就知道他们这是要去沿街乞讨。顿时,朱元璋觉得心里憋得慌,他摸摸身上还有些碎银,全部拿了出来塞给了老人。

老人惊得目瞪口呆,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感激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们交谈了一阵便一同上路了。

当他们走进村口时,周围已经围了不少人。朱元璋对众人高兴地说:“我也是穷人的儿子,这次是来招兵的,希望可以扩大我们穷人自己的军队。”

“我相信你,我信!”老人捧起手上的银子,“他是我们的救星,穷人的救星来啦!”老人这一喊叫,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不是前寨孤庄村朱家的……”一个中年人仔细地打量着朱元璋。

“是的,我叫朱重八,谁要是信得过我,就跟我一起去打仗吧。”朱元璋充满激情地说着。

“你们还犹豫什么,快跟朱重八去!”老人喊起来。

在这个乡村里,人们更愿意去相信老人的话。比起年轻人来,他们更有号召力。听了老人的喊叫,青年人都跟着吼起来:“我们跟朱重八走!我们跟朱重八走!”

年轻人有的回去准备,有的仍然跟着。沿路走去,越来越多的人跟上了,其中有些是认识朱元璋的,他们互相转告着,当走进村时,已经有一大群人了。

有一个听到了呼喊声的壮实汉子,握了把砍柴刀,走到朱元璋面前,激动地说道:“重八哥,你还认得我么?”

“胡大海!你是胡大海吧?”朱元璋喊起来。没想到小时候瘦弱的胡大海,如今这么壮实,只是那相貌却还能分辨出来。

接着又来了二十多个人,朱元璋非常地高兴,当即摆了十多桌酒席,宴请乡亲们同饮。直到下午才带了众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村子。

这回招来的都是自己的乡亲,朱元璋对他们感到特别地亲近,特别地放心。他仿佛是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心中充满了一种温馨的感情。朱元璋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培养他们,让他们一个个都当上大将军,成为自己今后进一步发展的主力军。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有枪就是王。不管时局多么艰难,明天后天命运如何,凭手中的几千几万兵马,这方圆十里百里就是老子的天下。此时,濠州城里的将帅们都想过过王侯的瘾头。好在大家是分灶吃饭,各帮各伙,也就互相迁就,彼此容忍了。

可是,每个将领的处事方式也是不同的,正所谓官尊脾气长,对下属特别是对郭子兴他们的军官愈来愈加凌虐横暴。朱元璋觉得再在这里委屈下去,只有招辱取祸。而濠州城里也没有一个可以成得了气候的,郭子兴也是外刚内柔,不能够相托。于是,朱元璋经过反复琢磨,他决定离开濠州,去开辟新的天地。

这一年,是朱元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迅速崛起,就只能被他人所灭。经过商议,朱元璋决定夺取滁州。于是,朱元璋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24人离开了濠州,南略定远。

在南略定远的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3000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800人。朱元璋统率着这支队伍向东进发,他们乘夜攻破了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20000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其实,朱元璋在定远的一举一动,正被一个读书人密切关注着,他就是李善长。李善长的祖籍是安徽歙县,他比朱元璋大14岁,小时候曾在歙县灵金山闭门苦读。

李善长喜欢读兵家、法家著作,喜欢探求里面的计谋权变。可是,他的学识并没有得到元朝政府的青睐,元朝政府并没有给他提供任何升官做吏的机会。

后来,李善长决定弃文经商,来往于徽州、定远之间。果然,他的才能在这里得到充分施展,因而很快发了财。财大气粗的李善长,再加上他的计谋远略,成为了远近知名的人物。

在元末的荒乱中,李善长时刻都在等待着让他大显身手的机会。眼下,朱元璋的胆识和智慧,使他隐约看到了希望。后来,冯氏兄弟的主动投靠使他最后下定了决心。于是,李善长把家稍作安排,就去追赶朱元璋的队伍了。

那是在1354年,已经42岁的李善长身着儒生服,在朱元璋去滁州途中歇脚处请求召见。当朱元璋听到来访者是定远名人李善长时,心中不禁大喜。李善长以自己的老谋深算,深深知道应该如何去打动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人的心。

李善长与朱元璋见面后,他一言不发,却对着朱元璋的相貌审视起来,随后,他忽然兴奋地说道:“总算天有日民有主了。”就这么一句话就把朱元璋的心给抓住了。

朱元璋作为三万大军的统帅,他急于想问个明白,李善长也有好多话要当面陈述,于是两个人越谈越投机。你问我答,整整谈了一天。晚饭后,他们二人继续秉烛对坐,谈兴更加浓厚了,蜡烛换了一支又一支,不知不觉东方便露出了晨光。

在彻夜的谈话中,朱元璋感觉自己与李善长一见如故,一席长谈不但鼓起了朱元璋的雄心,而且对他今后的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的到来很可能就是萧何转世。

朱元璋任命李善长做记室,与此同时,一切机密谋议都会认真听取李善长的意见。朱元璋还希望李善长担负起协调诸将的任务。从此以后,李善长成了朱元璋的臂膀和心腹,担负起了军师和后方供给的任务。朱元璋不断嘱咐他要好好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共创大业。朱元璋攻下滁州后,他的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前来投靠。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这时,濠州城中的郭子兴也正在经受着煎熬。彭大战死后他的儿子彭早住当了鲁淮王,但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赵君用却成了天,他在控制了彭早住的同时,又要消灭郭子兴。赵君用把郭子兴挟持到泗州,准备在这里将他除掉。

朱元璋知道后,觉得必须要去救郭子兴,因为郭子兴是他的恩人。可是,朱元璋不能发兵泗州,那样就会中了赵君用的诡计。而此时,赵君用已经发来让他驻守泗州的命令,其险恶用心是很明显的。

朱元璋决定采用外交方式与赵君用进行斗争,他派了一个人到濠州面见赵君用,陈说大义,晓以利害。朱元璋又以实力做后盾,再挑开濠州内部矛盾,此时赵君用不能不再三斟酌。朱元璋又命人给赵君用的左右都送了大礼,郭子兴才将他一万多人马带了出来,并转移到滁州城。

在郭子兴入城时,他受到了朱元璋隆重的欢迎,朱元璋并无眷恋立即交出了兵权。只见三万军马整齐划一,严明号令,使郭子兴十分高兴。可是,当他再看看自己松松垮垮的部队,不由得心中产生了不快,一种油然而生的自惭形秽之感填满内心。况且,这次还是被人驱赶才来到此地的,像是在寄居别人的屋檐下。郭子兴不由得神经紧张起来,他担心此时的朱元璋心里会怎么看他。

郭子兴手下的将领也充满妒意,有时郭子兴当着朱元璋面责骂他们无能,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朱元璋的忌恨。于是,他们串通一气向郭子兴进谗言,说朱元璋作战不利,说他背后对元帅有怨气。

于是,郭兴对朱元璋越来越疑虑,越来越刻薄。重要的战斗不再派朱元璋做统军,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兵权。接着,郭子兴又把朱元璋的属员一个个调到元帅帐下。眼下又要把他的智囊李善长拉过去,朱元璋也只得由他。李善长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面对目前的局势他早就有了细致的分析,因为他了解郭子兴,更加了解朱元璋。

时间一长,郭子兴对朱元璋的不满越来越多。由于郭子兴的刻意刁难,朱元璋夫妇在生活上的处境也变得十分困难。郭子兴以粮饷紧张为借口,对他们夫妇的伙食抠得很紧。

夫人为了保障朱元璋能够吃饱,只能自己忍饥挨饿。有一天,家里实在没东西吃了,夫人就到郭子兴那边厨房去帮忙,趁人不备,她将一张刚刚出锅的烙饼贴在身上,用衣襟掩饰起来,并带给了朱元璋。

等到她从怀中取出烙饼时,身上已经烫出了一个焦疤。夫人听朱元璋说要去打点,便急将自己的一点私蓄拿了出来,统统孝敬了两位张夫人。钱真是能通神,两位张夫人果然十分欢喜,不断在郭子兴的面前说好话。于是,郭子兴对他们的态度也渐渐有了新的改变。再说李善长那边,他凭借着伶俐与狡黠,使他们的脸色也慢慢地友善了起来。

郭子兴恢复了对朱元璋的信任后,这一年下半年,元军以百万大军在高邮大败张士诚后,又分兵围六合。这时,守将孙德崖、赵君用的势力危在旦夕,向郭子兴求救,郭子兴因之前的事情而拒不发兵相救。

这时,朱元璋高瞻远瞩劝说大家,他认为六合与滁州唇齿相依,不救则自毙;六合失守,滁州必然不保。所以,不能因小失大。郭子兴听了心服口服,同意发兵救助孙德崖和赵君用。

朱元璋率部队东下六合,抢占瓦梁垒要塞。无奈寡不敌众,好几次都险些被捉。由此可以看出,在对敌上不能硬拼,只能靠智取了。于是,朱元璋敛兵入垒,他派出一些妇女对着元兵大骂,元兵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场面弄得举足无措。

后来,元兵又见垒内放出了一些牛,妇女们在中间追赶,而壮丁们则在两旁护卫。元兵不敢近前,眼见她们大摇大摆退回营中并向滁州方面撤退。元将方才觉得是受了奚落,于是急追。这时,耿再成进行边打边退的策略,他把元军引到滁州城外的山涧。顿时,伏兵四起,城中将士也呐喊而出,元兵大败而逃。

这一场滁州保卫战考验了朱元璋的勇敢与智谋,对此,将领们对朱元璋没有不服气的,就连郭子兴对他也是刮目相看。

在这次援救六合的战役中,从开始到胜利都充分显示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的气概,从而赢得了这支红巾军官兵的敬佩和信服;同时也回击了郭子兴的偏见和浅薄,使郭子兴充分认识了朱元璋的为人和军事才能。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立即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朱元璋知道这个总兵并不是好做的,这些将领大多都是郭子兴的旧部,他们一向骄横放纵,总是凭借着老资格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如果此时立即宣布郭子兴的命令,拿出总兵的气势来升堂议事,反倒会搞砸了。

于是,朱元璋想了个办法,他命令将议事厅的公座撤掉,一律都换成小木椅。每天五鼓议事,诸将先到,就把右首上座依次占据了,留给朱元璋的是左下首的末座。

朱元璋款款就座,每次在商议军政大事时,将领们一个个呆头呆脑,不能置一词。朱元璋却能剖决如流,处理得恰当妥帖。为了加强防御,决定修筑和州瓮城,各将领分段包干,并且限期完工。

将领们根本就不把这件事当回事,等到验工时,只有朱元璋负责的一段完好竣工。于是,朱元璋便把脸沉下来,在议事厅正中南向落座,把郭子兴的委任状摆在桌子上,命诸将上前观看,随即又说道:“你们违约失期,该当何罪?”将领们脸都吓白了,不敢仰视。

朱元璋又稍稍缓和了一下口气,说道:“念大家都是初犯,这次就免了。从今天起,如果再有违抗命令的人,一定军法从事!”诸将连连称是,这时,他们才知道这个一向谦恭和善的年轻人不可戏侮。

朱元璋在做总兵时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当上总兵的朱元璋不仅领兵打仗,还很注意用纪律来约束军队,其中“和州立约”便是一例。

当朱元璋在驻守和州时,有一天,雄鸡刚刚叫过两遍,朱元璋便起了床。这时,东方才微露光亮,全城百姓、军兵都还在沉睡之中,只有几家炸油条、炕烧饼、磨豆腐的店里透出了灯光。朱元璋起床后就朝城外走去了,一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二来也是练练武艺。

朱元璋来到北城口,守兵连忙打开城门,时值冬天,天气严寒,朱元璋紧了紧战袍,大步跨出城门。这时,在城门墙脚下,朱元璋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的小男孩正蜷缩在稻草里,旁边还放着一只要饭的篮子。

朱元璋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逃荒要饭时的苦难经历,不禁一阵心酸。于是,朱元璋便上前喊道:“小兄弟,小兄弟!”他把那个小男孩喊醒后,便问道,“小兄弟,你有家吗?”小男孩点了点头。

朱元璋又问道:“你的爹娘在哪里?你为什么不跟着他们呢?”

小孩子哭了一会儿才说道:“我爹爹在城里的军营中喂马,我娘也在军营里,她在一个当官的人家。”

朱元璋听说小男孩的爹娘都在他的军营里,顿时吃了一惊,这就像一个拳头猛地打在了自己胸口上。他强忍住愤怒说道:“小兄弟,别害怕,跟我进城去,我帮你找到他们。”随后,朱元璋便带着小男孩来到了军营的马棚,果然找到了孩子的父亲。

朱元璋又问马夫说:“孩子他娘在哪里呢?”

只见马夫摇了摇头,默不作声。朱元璋此时已经明白了究竟,便对马夫说道:“等会儿,你到我的住处去,我有话要跟你说。”说罢,他又拉着小男孩走了。

朱元璋拉着小男孩来到了军营将士的驻地,在一个小将士的家里,找到了孩子的娘。那妇女30多岁,一看到自己的孩子便哭了。

朱元璋又领着那妇女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当见到自家男人时,女人顿时眼圈一红禁不住地哭了起来,哭着哭着那妇女“扑通”一声跪到地上,只见她边哭边说道:“总兵老爷呀,你救救我们吧,我们是十几年的夫妻了,那回城破了,我丈夫就被抓来养马了,我被那官……从那天起,我们有家不敢归,有子不敢认,夫妻不敢称。求求总兵大人,你可要给我们做主呀!”

那妇女哭着连连磕头,又拉过小男孩,叫他也跪下一起磕头。朱元璋本是个硬汉子,但见了这个情景,也不免鼻子一酸、眼圈一红落下泪来。朱元璋当下决定传令各路将领到他的军帐训话。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意识到,部队的军纪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发生了扰民滋事、掳掠妇女的事件,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的话,部队将会失去民心。

当朱元璋把所有军官召集在一起时,他对大家说道:“大家从滁州来到这里,有一些人掳人家的妻女,使百姓夫妇离散,敢怒不敢言。军队没有纪律,只能扰民,怎么能安众?今天,你们能够把所掳的妇女交出来,咱们万事皆休,倘若霸占隐瞒,决不轻饶!”

俗话说“军令如山”,总兵既然已经下了命令,谁还敢不遵从?当即,将领们就将全部抢来的妇女送到了总兵部。

第二天,朱元璋召集全城百姓在兵营集合。朱元璋命令城中男子集中站立在两旁,让妇女们一个个去相认。同时,朱元璋还宣布:“果真是夫妇,就相认;不是夫妇,不得随便相认。”于是夫妇携手而归,家庭得以团聚。部队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也有了改变。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也更加深得民心。

后来,孙德崖借郭子兴到和阳的机会,施计谋挟持了朱元璋。孙德崖之弟给朱元璋套上了铁锁欲加害,幸遇一位姓张的友人救了性命。郭子兴自从听到朱元璋被擒去,惊疑致疾,一病不起,3月卒于和阳,归葬滁州。明朝建立后,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并建庙奉祀。

看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为了化解与朱元璋的矛盾,郭子兴的小张夫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朱元璋做了第二夫人,也就是后来的郭惠妃,很显然此目的是为了得到朱元璋更好的保护。不久,郭兴、郭英两将军遵其父郭山甫的嘱托,又把妹妹送给朱元璋做了第三夫人,这也就是后来得宠的郭宁妃。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的影响正在一步步地扩散,实力也在一步步地增强。

大举攻占集庆

朱元璋一直都在郭子兴的手下忍辱负重,而郭子兴又是个刚愎自用且心胸狭窄的人,朱元璋因此吃了不少的苦。

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在事实上朱元璋已经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郭子兴死后,红巾军的内部矛盾暂时得以平息。他的丧事办得也是非常地隆重,全军上下都替郭子兴佩戴白纱,而二公子郭天叙却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天才赶回来。

当朱元璋与郭天叙四目相望时,郭天叙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从朱元璋投奔濠州城的第一天起,郭天叙就跟他较上了劲,开始是看不起他,后来便是十分忌诟,再后来在忌诟中不由得生出些害怕来。如今父亲去世了,濠州城里就那么几万人马,他朱元璋单是留守定远的就有四万余众,还有那个常遇春、汤和、花云等一班生死弟兄。朱元璋能服从我吗?郭天叙在心里问着自己。

随后,朱元璋让郭天叙去帅府议军政大事,但却被郭天叙给推托了,其实他是内心因为害怕朱元璋,才有意避开的。郭天叙回到府里,心腹张和、赵青云正在等着他。郭天叙端坐帅椅问道:“如今孙德崖已死,我帅印在手,朱元璋该怎么办?”

“朱元璋狼子野心,老帅在时,他就不把你放在眼里,现在恐怕更是不服,我看不如乘此大好机会……”赵青云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你看呢?”郭天叙又掉头去征求张和的意见。

“我想也只能如此,如今他们就三个人,待明天到帅府议事时,全部请来,我们先在周围埋伏好刀斧手……”张和声音越说越低,只见郭天叙连连点头,他对他们说道:“你们分头去安排,明天大功告成后我们再摆酒庆功,到时,我封你二人为大将军。”说完,郭天叙便匆忙离开了。如今帅印在握,郭天叙做事也是有恃无恐了。

朱元璋回到府里后,冯国胜、汤和和马秀英都一起望着他。朱元璋告诉他们说:“我约郭天叙去帅府议事,他说太倦便匆匆去了。”大家会意地一笑,刚才他们已经在讨论这件事了,他们一致认为郭天叙一定会杀了他们的。朱元璋和他们说还是走吧。

冯国胜要朱元璋把这件事想清楚,他认为现在是关键时期,并且还给朱元璋进行了一番分析。朱元璋也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承认军师的分析确实有理,但有恩还是得报,郭元帅刚刚入土,我就如此对他儿子,实在是下不了手。

冯国胜听了沉思一会儿又说:“我认为郭天叙如是能成事之人,您去强夺,自是不仁不义。但这郭天叙实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人。且大丈夫在世,须以天下人安危为己任,你对他一人之仁,整个郭家军队将毁于他手。”

朱元璋想了想还是认为不妥,觉得愧对郭元帅的知遇之恩,会心里不安,冯国胜和汤和便不再言语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马秀英。

马秀英挺着个大肚子对冯国胜说:“若依军师之言,元璋确实事成有望。你们明天就设法速速离去,有我留在这儿,天叙定会对元璋少些忌惮,也不定非除去而后快了。”

“真要走,现在就得走。”冯国胜说,抬头望着朱元璋。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不由得落在马秀英身上。

“你放心地去吧,这儿有小红照顾我,待你们走了,我把义母也接来。”朱元璋不再说话,他慢慢地朝马秀英走了过去。众人见了,都识趣地离开了。

朱元璋轻轻地拥着马秀英,说道:“你还没生,我们又要走了,真是太难为你了。”说着,便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马秀英替丈夫擦去泪珠,看朱元璋一个大男人流了泪,自己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朱元璋又伸手替她去擦。

这个时候,马秀英让朱元璋给他们的孩子取个名字。朱元璋说:“生的若是个儿子,就单名一个‘标’字;生的若是个女儿,那就叫‘临安’。”

“真难为你为我们儿子的一番苦心,朱标,好。”马秀英破涕为笑,高兴地说道。

第二天清晨,郭天叙早早就醒了。这时,张和与赵青云告诉郭天叙,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就等着朱元璋前来送死了。郭天叙听罢一挥手,洒脱地坐在元帅椅上。

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去过,也不见朱元璋的影子。郭天叙不免有些着急起来,就在这时,马秀英来了。她对郭天叙说道:“禀郭元帅,昨日深夜定远来人报急,说是滁州元军兴兵进犯,元璋等人连夜赶回去了,只是害怕郭元帅担心,特让我一早来禀告,待他平定进犯定远之兵,即刻前来请罪。”

随后,朱元璋抓住时机统率起义队伍,展开了新的战斗。刘福通所拥立的龙凤政权既有很大实力,又在北方同元朝作战,为朱元璋减去了腹背受敌的压力。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有利条件,朱元璋才能在南方施展抱负,敢于渡江攻打集庆。集庆也被称为南京,因为它是元朝在南方统治的重镇,所以它的军事守御也是比较坚固的。

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的经验,制订了攻取集庆的作战计划。1356年,朱元璋领兵攻采石,元军惨败。从此以后便打破了元军扼江挟制的形势,也为进攻集庆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在不断进行战争的同时,朱元璋还很注意招纳贤士。从江北跟随而来的,除了李善长、冯国胜、范常之外,还有濠州郭景祥、李梦庚,定远毛骐,滁州杨元杲、阮弘道、樊景昭,舒城汪河,王习右、杨欤干、范子权等。

这些人有的管理文案,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则是咨询顾问,他们各负其责。通过这些贤士的帮助,朱元璋也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朱元璋同读书人交往,一方面在补各种知识文化课,结合军事政治斗争的实践了解先辈们积累的各种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在缓和与各地士大夫的矛盾,消除他们的敌意,朱元璋对士人的争取也越来越重视了。

文臣武将们感激朱元璋对他们无限的信任,他们在一起商议着攻占集庆的事情时,冯国胜说:“现在的集庆守军不过3万多人,而我们如果加上俘虏,就有15万多人,比敌人多出4倍。而且,我们的士气高昂,我想用不了多少日子我们就能攻下集庆。此时,我们需要努力谋划,求一良策,夺取一个完整的集庆,以报元帅的信任之恩。”

徐达与常遇春等听了,纷纷表示赞同。冯国胜见大家统一了想法,便亲率降军为先锋攻城。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整整一天,双方的死伤都比较惨重。第二天,冯国胜与常遇春各率一支大军,同时展开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常遇春的部队终于杀上了北楼。

鲁达花赫福虽然说是个文官,但是勇气过人,怀揣一颗忠心。两天来,他手握长剑巡视城上,并且不断地鼓舞士气。他又把家中的金银都拿了出来,奖给守城有功之人。虽说守军少了一半,但是余下将士斗志还是异常坚定的。

鲁达花赫福见到常遇春的军队只有少数人杀上了北楼,并不感到惊慌,他指挥部队迅速地向突破口冲来。由于鲁达花赫福带来增援的人多,不一会儿就把冲上来的人悉数杀死,又重新堵上了突破口。常遇春在下面看了,只能在心里滴血。

第三天,冯国胜、常遇春再次组织大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又是攻了整整一天,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常遇春与冯国胜的部队,都曾多次攻上高高的城墙,可结果还是给打退下来,而且死伤特别严重。这一次又以失败收场,冯国胜、常遇春俩人都焦急万分。

凡事不过三,冯国胜与常遇春此时都非常明白,像这样的进攻,如果再继续下去,部队的死伤就更加严重了,对他们也是极其不利的。如果想不出一个好些的办法,这集庆恐怕一时是难以攻下来的。于是,他们请来诸将,大家一起商议。

这时,徐达缓缓地说出了自己这几天来的一个想法:“从这几天攻城的情况来看,我军之所以还占领不了集庆,其主要原因是城上鲁达花赫福亲自率领的增援部队太有杀伤力。因此,我们要先将鲁达花赫福亲自率领的这支增援部队引开。我们可以让水军督尉俞廷玉来,让他派出一支精锐水军,带上火药,从水上绕道西门城下,轰炸城门。到时候,那鲁达花赫福必然要往西门去,趁此机会,我们大家全力攻城,到那时便可一举攻破。”徐达说完,征询地望着常遇春与冯国胜。

“徐将军所言,非常有理。如此一来,集庆破在近日。”常遇春高兴地说。

“对!我们就这么办,立即派人去告知水军督尉俞廷玉,令他们速派出水军,带着火药,绕道西门城下,轰炸城门。”冯国胜也非常赞同徐达的意见,诸将领马上作了安排部署。

第二天,冯国胜、徐达和常遇春将人马整编好,又将云梯也准备好。到了午时,只听得西门连珠炸响。冯国胜估计鲁达花赫福已经离开去西城门了,便一声令下,常遇春和徐达奋然上前,只见千万兵士架起云梯勇敢向上,爬上城墙后便与元军搏战。随着爬上去的人越来越多,元军渐渐体力不支,使得他们向城下败去。这时,徐达与常遇春奋然登城一路杀去,将元军追至城门正楼。常遇春挥刀砍断绳索,过桥掉下城门大开,冯国胜挥剑高呼:“冲啊!”“冲啊!”随着军师的呼喊,千万军士齐声响应,大家呼喊着一路杀进城去。

鲁达花赫福带着一队精锐部队赶往西城门,只见轰炸声停了,硝烟散了,就不见敌人进攻,这才知道上了当。当他正准备重回南门时,只见南门守军张义慌忙跑来:“大人,南门已破,我们护你往北门出逃。”

鲁达花赫福对张义看看,仰天长叹一声,便一剑结果了自己,张义见状便慌忙丢剑逃跑了。

徐达赶到西门,只见地上躺着鲁达花赫福的尸身,对手下人说道:“真是一位忠义之士,只可惜生不逢时,把他给厚葬了吧!”说完,徐达带领着军队前去追赶张义等人。

占领集庆是朱元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巨大胜利,朱元璋与李善长随着大军,浩浩荡荡进了城。进城之后,朱元璋召集官吏、平民,发布了激动人心的告谕:

元朝政治腐败,所在纷扰,天下到处起兵反抗,百姓吃尽苦头。你们大家身处危城之中,整日提心吊胆,生命没有保障。我带兵到这里来,是为你们除乱的,今后大家要各自安业,不要疑惧。如有贤人君子愿随我一起建功立业的,我必以礼相待;各级官员不得横暴、祸害百姓;旧政府旧制度对百姓不适合的,我要为你们废除。

同时,朱元璋还提出了当官的切勿贪暴殃害良民。这一告谕的发布,既安定了民心,又在集庆城建立起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于是,偌大个集庆城沉浸在了一片祥和的氛围中,百姓庆幸脱了元朝苦海,因此,他们对朱元璋十分拥戴。同时,本地的一些豪绅也都前来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请李善长做他的参议,所有军事上的战略安排,军队的管理制度,也都让他参与谋划与制定方略,李善长成了身边的第一人物。进城后,朱元璋带领徐达等巡视全城,当他看到集庆城的雄伟、富庶和繁华时,朱元璋恍如在梦中,那种激动与兴奋简直无法形容。

当朱元璋看到“金陵府”这三个字时,不觉地摇了摇头。冯国胜问道:“元帅是否以为‘陵’字不妥?”“陵者,墓也。”朱元璋说道。“南京乃虎踞龙盘之地,元帅何不将其更名为龙盘府?”冯国胜说道。“龙盘府好是好,但是却有些张扬了,会惹得各路义军群起而攻之。”朱元璋琢磨着说道。随后,朱元璋扭过头问李善长的意见。“元帅举兵攻城,乃是顺应天时,解救百姓,可否更名为‘应天府’?”李善长说道。“‘应天府’,好!那就叫‘应天府’吧!”朱元璋高兴地说道。当朱元璋坐上雕花的大木椅放眼望去时,只见殿内是一片宏伟华丽的景象,堂下将军威风凛凛,这应天府可真比滁州强多了。朱元璋看着喜气洋洋的文臣武将,不禁想到:如今该是给他们加官晋爵的时候了!

在这以后的三天时间里,朱元璋将诸事都交给了李善长、冯国胜、徐达等人去做,自己则关起门来,认真地考虑给各位文臣武将的官衔,朱元璋明白用人的关键是要把官衔授给适宜的人。

后来,经过朱元璋三天的深思熟虑,他对文臣武将进行了封赏。朱元璋任命徐达为总督军马行军大元帅,常遇春为前军元帅,李文忠为后军元帅,汤和为左军元帅,邓友德为右军元帅,胡大海为提点总管使,李善长为参议官,冯国胜为亲军指挥使……

“至于我自己么,快马将捷报给小明王送去,他给我封什么官,我就做什么官吧。”朱元璋自嘲地说道。“元帅,我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一个豪绅上前说道。

“请讲。”朱元璋回答。

“我看元帅已成大业,拥兵十余万,今又占应天府,完全可以与其他各路义军相衡,不再臣服在小明王之下,而是与他们平起平坐称王。”

“是啊,我们恳请朱元帅称王?”几个豪绅,还有朱元璋麾下的一些文臣武将都齐声说道。

朱元璋看看冯国胜,又看看李善长,三个人会心一笑。称王一直都是朱元璋非常渴望的事情,可是,在与冯国胜、李善长商议之后,朱元璋也感到自己现在不能称王。在此时,已经称王的就已经有几家了。论实力而言,朱元璋是完全可以称王的,可是一旦称了王,就要遭到更多人的攻击。这样一来,就会使自己处于外有元兵、内有义军攻击的困境之中,实不利于发展实力,争取人心。

朱元璋虽然年轻,但是他十分清楚:在这种腥风血雨的年代里,实力比任何荣誉都重要得多。这么想清楚了,年轻的统帅决心舍虚名而求实力。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与李善长、冯国胜才这样会心一笑。为了说服众人,朱元璋示意李善长给诸位文臣武将解释一下。

李善长会意地点点头,说道:“由于元朝的统治基础不牢固,一遇天灾人祸,最下层便猛烈相左,整个制度便会崩溃瓦解。而如今已经发展起来的各路起义军,并不明白这些道理,在自己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御国的时候,便忙着称霸封王,结果相互争战,必然走下坡路。而我们正可趁此良机,从近而远,从小而大,迅速地对周边元军进行扫荡,在占领周边城镇的同时发展实力,从而更加快速地扩大势力范围,争取民心,待到力量足以御国之时,帝王之位,不封自来也。”

朱元璋是个聪明的人,他发觉自己现在正处在韩林儿、张士诚、徐寿辉这三股力量之间,这三股力量中随便哪一股都可以与元军力量匹敌。他们现在都称了王,各自都在与元军激战,无力他顾。如果自己能够利用好这一有利形势,打着韩林儿的旗号,消灭周围一些与大部队分散的元军,一年之内便可以拿下应天周围的镇江、长兴、常州、宁国、江阳等地。

等到北方的仗打得差不多时,自己的力量也就强大起来,就可以与所有力量抗衡,就可能避免为他人所灭的命运。因此,他需要的不是虚荣的名号,而是真正的实力。朱元璋这么想着,微微地笑了笑。

常遇春一直在看着朱元璋,他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会笑。在听了李善长的一番话后,常遇春觉得虽然很有道理,但是还是认为朱元璋这样太委屈了,于是他站出来说道:“可是,元帅还是得有个封号才好,不能太委屈了元帅。”

冯国胜听了表示赞同,这里在古时被称为吴国,不如就建议朱元璋称吴国公。想到这里,冯国胜说:“常将军的话很有道理,依元帅现在的实力、声誉,封王早已足矣,只是不愿太露锋芒,为众矢之的。既然如此,元帅不妨暂称吴国公,大家看看可好?”冯国胜转过头去,征询地望着李善长。

“吴国公,我认为好得很,只是不知元帅意下如何?”李善长将目光停留在朱元璋身上。众人的目光,也都转向了朱元璋。

“既然如此,那就叫吴国公吧。”朱元璋便笑着说道。

朱元璋的行动,从这时起就显示出一种为将来远大前途着想的战略眼光。他不是图一时的钱财,也不在于仅仅改善一下原先的贫困生活,而是要建立一个政权,占领地盘,收罗人才,寻求继续扩大势力范围,以此来准备和群雄进行争衡。

朱元璋此时已经占据了长江沿线的芜湖、太平、和州、溧水、句容、溧阳等地。他要拱卫应天府,那就必须尽快拿下下游的镇江路。此时的朱元璋担心的是兵无纪律,他认为,在江南的复杂形势下,谁能安定民心、安定社会,谁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3月12日,朱元璋召集全军将士训话。在讲了严明军纪的道理和历次军令之后,朱元璋历数一些将领杀戮抢劫的罪过,随即把脸一沉,说,全部拉出去砍了。将领们一个个面无人色,一齐跪地磕头。

这时,李善长出面求情。朱元璋便说道:“看在诸将和李都事的面上,罪过权且记下。你们知道,我自起兵以来,从未枉杀过一人。你们往后行军打仗,也断不可滥杀滥抢,糟践百姓。马上徐达等人要带兵攻打镇江,你们一定要很好地体悟我的用意,严格戒戢士卒。城下之日,不得烧,不得掠,不得随意杀人,有违犯的,处以军令。倘使你们约束不严,我绝不宽恕!”

将士们都不敢作声,连大将徐达都是战战兢兢的,连忙说:“一定听从命令。”

3月16日,徐达、汤和、廖永安等率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严整的威武雄师在第二天就拿下了镇江。

3月19日,设置了淮兴镇江翼元帅府,以徐达、汤和为统军元帅;又设秦淮翼元帅府,以俞通海为元帅。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拥有集庆路、太平路、镇江路、广德路等江南地面,十几万军队,成为了江南很有实力的割据政权。

此时,在朱元璋的上游有徐寿辉,下游有张士诚,今天浙江的宁波、临海沿海一带有方国珍,江南其他地区仍为元朝所占据。江北则有韩林儿、刘福通的大部队牵制着元朝主力,做了南方起义军的屏障,使他们得以肆意地蚕食元属领地,并彼此之间展开厮杀。

从此,在长江以南,形成了以方国珍、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各霸一方的割据态势。

成功组建水师

军队修整几天后,这一天,朱元璋与大臣们说到了战船和水师的问题,大臣们认为无船只、无水军,当遇到要进行水战时,就算让军士临时收购些船只去渡江,由于没有水战经验那也将会大败无疑。

朱元璋觉得大臣们说的句句在理,于是,他经过与大臣们反复商量,决定派李文忠、邓友德前往巢湖,与水师总兵赵普胜、李普胜商议共取平江之事。

徐寿辉是红巾军的领袖,自从起义之初,倪文俊便被任为元帅。那是在1355年,倪文俊在率领南方红巾军出击元军时,就命他的巢湖水师督尉赵普胜、李普胜前去攻打和县夺取粮食。谁知道,当时因为两位督尉与水师总兵在闹矛盾,结果动作慢了半步,给从陆上赶来的徐达抢先占了和县,粮食也都被徐达得到了。

赵普胜、李普胜懊恼不已,挨了倪文俊的训斥,结寨巢湖3万水军的粮食也不知该如何解决。整整2个多月了,他俩商议来商议去,都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眼看水军的粮食就要断顿了,两人还是想不出一点儿办法来。一日无粮千军散,到时候可怎么办呢?当他们正急得火烧眉毛时,忽听报告:“外面有朱元璋的两个手下李文忠、邓友德求见。”

李普胜听了点点头,大声吩咐:“让他们进来!”

李文忠、邓友德大步进来。李普胜、赵普胜仔细地打量着他俩:只见李文忠虽说二十出头,却显得沉稳威猛,眉宇间尽显英气勃发;再看那个邓友德也是年纪轻轻,却高大挺拔,气度不凡。再想起那个神武勇健的徐达,李普胜、赵普胜心里不由一阵嘀咕:朱元璋的手下怎么一个个都是英雄豪杰。想到这里,二人的心里顿时觉着很不是滋味。

“你们二人到巢湖来有何事?”

“是为夺平江之事。”

“什么夺平江之事?”赵普胜有些不耐烦地问道。

“是这样的,”邓友德赶忙解释道,“平江素有江南粮仓之称,我家元帅有意夺之,大军已往平江开拔。因为想起赵、李二位督尉也缺粮食,就想与二位督尉联手共取平江。夺得了粮食,我们分而食之。”

李普胜听了,心想:那个朱元璋会有什么好意,恐怕是他们没有船只,无法过江去打平江,这才来打我们巢湖的主意。说穿了,他就是想要我们巢湖的水军。想到这里,他很不客气地问道:“你们得了粮食,会给我们?”

一旁的赵普胜想到和县之事,气愤地打断了他的话:“什么平分粮食,恐怕是想连我巢湖水师也一起吞了吧?”

“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义军,我们元帅决不会做如此有违天理之事,远的不提,就看他怎样对待一心要杀他的郭天叙就可以知道了。我们元帅不但厚葬郭天叙,还让他的弟弟……”

“好了。”赵普胜打断李文忠的话说,“你们休息一下,待我们商量后再说吧。”等李文忠、邓友德走后,赵普胜同李普胜商量着计划。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只要把朱元璋先干掉,群龙无首之时,他的军队里,谁还能服谁?那时,必然是互相攻击,不战自乱,我们再趁势攻之,不就可以吞下朱元璋所占领的领地了吗?”

于是,李普胜凑近赵普胜的耳朵,讲述着自己的计划,赵普胜听得连连点头称是。好一阵,他二人四目相望哈哈大笑。笑声停止后,他们命人唤来李文忠和邓友德,李普胜笑眯眯地瞅着他俩说:“我们商量好了,你们回去告诉朱元璋,要想联合他就亲自前来细谈。”

李文忠刚要开口说话,被李普胜挥手止住了:“这事只能这样,舍此一切免谈!”李文忠和邓友德虽然气愤,但是却没有一点儿办法。他们回来后,将情况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了解到情况后,急忙招来了常遇春、徐达等人商议对策。

“依我看来,李普胜、赵普胜二人此次请元帅去巢湖议事,定是不安好心。”常遇春说,“我们可否借一缘由,诱其上岸,骤而囚之,夺其水师。”

“赵普胜、李普胜俩人诡计多端,元军多次对他们进行剿灭都没有成功。他们结寨水中,来去无踪,占尽地利,如今见我军势众,恐怕难得诱其上岸。”汤和说。

“各位将军,看有什么良策来诱杀李、赵?”朱元璋的目光移至徐达处,示意要他讲讲看法。

“依末将之见,不如从其所请,欣然赴约,途中生变,反诱之杀之。”徐达说。

“万万不可!”胡大海急了,“明知赵、李心怀不轨,元帅若去岂不非常危险?更何况,到了水中便是他赵、李天下,又如何能诱之杀之?”

“胡左军切莫着急,听我将具体安排道清,能否可行,还请元帅定夺。”徐达说着具体安排,众人皆点头赞许。

“元帅去了,常将军理应坐在军中发号施令。”汤和说,“还是让我与元帅同赴巢湖。”

“我愿与元帅同赴巢湖!”胡大海、郭英、沐英都争相说道。

“我认为我与元帅同赴巢湖比较合适。”待众人说完,徐达才冷静地说,“昔日奉元帅之命,我领兵夺了和县,为此李普胜、赵普胜对我恨之入骨,这次如果我与元帅同往,欲报抢夺和县之仇,李、赵二人更容易上钩。”

“徐达言之有理。”朱元璋拍板说,“就请常将军坐镇军中指挥各部,汤和协助,徐达与我同往巢湖,胡大海、郭英随后船接应。速速派人通知赵、李两普胜,说朱元璋即来巢湖商谈共夺平江之事。”

在巢湖水寨中,李普胜、赵普胜不断接到朱元璋部队的消息,知道朱元璋亲统大军已入和县,又是高兴又是担忧。

这天,赵普胜正在与李普胜说话,军士来报:“朱元璋的信使求见。”

“快传进来。”赵普胜结束高论说。来的就沐英一人,他告诉赵、李两普胜明日午时前,朱元帅与徐副将就一船二人来与他们商议攻占平江一事。等到沐英一走,他们立刻召集亲信到军营中挑选三十几个胆大心细、武艺高强的勇士,并一一作了细致的安排,单等朱元璋和徐达的到来。

第二天上午,朱元璋与徐达上了条大木船。这船里还藏了条小船,装了许多易燃之物。由于划船的只有徐达在攻占和县时救下的船家父子,人数太少,船行走缓慢。划了足足一个多小时,船才到了能看清水寨行人的地方。按照原来商量好的办法,朱元璋令船家父子故意将船绕进巢湖内唯一的暗礁堆里。不一会儿,船便搁浅了,怎么划也划不动。

朱元璋端坐舱内,徐达让两个艄公齐声大喊:“船搁浅,请赵、李二位督尉过来议事。”

当赵普胜、李普胜远远地看到朱元璋的船时,心里非常高兴。看着船只行动过于缓慢,赵普胜对李普胜说:“看,朱元璋的手下都是笨蛋,船划得这么慢。”

“要论水上作战就数你我两人,朱元璋的部下怎么能熟悉水战呢?”李普胜正说着,又见朱元璋的船驶进了暗礁堆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我们不去,让他们过来。”李普胜说。赵普胜听了,点点头,便让军士回道:“等一等,我们派人去接你们过来。”

“不行。”徐达说,“请赵、李二位督尉过来议事,不然,我们就让后面的船接我们回去。”

李普胜、赵普胜朝远处一看,果然见离朱元璋乘坐的船不远处,还有条船停在那儿,李普胜说:“后面的船不准向前,我们立即过去。”

一条小船带着两个将军模样的人渐渐靠近,徐达暗示朱元璋当心。两个将军模样的人上来,徐达迎上去问道:“来人可是李普胜、赵普胜两位督尉?”

“我们不敢冒名顶替。”来人说,“我们都是督尉手下的副尉,奉命前来查验,如无异常,督尉即刻前来。”

“请吧。”徐达非常友好恭敬,“我家朱元帅就在舱内,二位请详尽查验无妨。”两个副尉到船上四处察看,看到些易燃之物,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回去没多久,赵普胜、李普胜两人过来,有四个端着酒菜的女子随同。

朱元璋吩咐船家父子去把那条小船拖到船尾,便同徐达迎接赵普胜、李普胜上船,就在他俩先后躬身进入舱里,还没坐下时,朱元璋与徐达双双出剑。

赵普胜的剑来不及拔出已被徐达刺中左胸,翻身掉入水中,然后,徐达又与朱元璋一前一后将李普胜砍倒在血泊里。随后,徐达举起燃烧的蜡烛,点燃船上的干草后,便与朱元璋趁势奔到船尾下了小船。

赵普胜、李普胜的部下看到大船起火,驾着船拼命划来。他们划到近前把满身是血的赵普胜救起,而李普胜早已经烧成灰烬了。再说朱元璋与徐达,他们早已经上了胡大海与郭英的大船。

第二天,巢湖水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部分由李普胜的儿子李胜云带去投奔了徐寿辉的天完政权,大部分则由一向与赵、李两督尉不合的俞廷玉父子、廖永安兄弟率领投靠了朱元璋。

朱元璋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亲自宴请俞廷玉等水师将士,并任命俞廷玉为水师督尉,统领全部水军,并给所有投靠的人连升三级。此后,朱元璋一边加造船只,一边扩充、训练人马,积极组建着自己的水师。

巢湖水师也是白莲教徒团聚成军,它是彭莹玉西系系统。元朝末年,彭莹玉女弟子金花小姐为巢湖区域白莲教徒所尊崇,至正十一二年间,乘势而起,拉起队伍,李普胜、俞廷玉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廖永坚、廖永安、廖永忠兄弟都是得力战将。

同时而起的,还有赵普胜、左君弼。赵普胜,骁勇敢斗,善使双刀,人称双刀赵,是叱咤于长江南北的一员猛将。左君弼也是白莲教首,他在攻占庐州后割地自保,投降了元朝。

那是在1354年,金花小姐战死,李普胜占领无为州。赵普胜从江南返回占领了含山县。廖氏兄弟也曾追随彭莹玉、徐寿辉转战大江南北,永坚做了徐寿辉的参政,永安被提升为万户。

到了1353年,彭莹玉、徐寿辉部在江西受挫,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率队回乡,与俞廷玉父子及李普胜、赵普胜等水师联合,结寨巢湖,巢县赵仲中、赵庸兄弟,合肥张德胜、叶升,无为桑世杰,含山华高等,也整队前来,号称战船干艘,部众万余,自称彭祖家。这支部队虽然雄劲,但却受到了庐州强敌左君弼的巨大压力,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所以才决定主动投靠朱元璋。他们三次派遣使者前往,请朱元璋尽快派人进行接管,以免夜长梦多导致部队散乱。

赵普胜自巢湖败走之后,就带着几千兵勇夺取了枞阳,然后他继续招兵买马,发展极为迅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赵普胜已经拥有两万多人马了。后来,赵普胜又乘势夜袭,夺取了军事重镇安庆。

原想在安庆整顿军马,并伺机再图更大发展的赵普胜,却被陈友谅的到来打乱了计划。陈友谅强令赵普胜去夺池州,然后与南下的朱元璋军队进行对峙。

自从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后,他便想杀了徐寿辉取而代之,但是陈友谅又担心属下不满,其中最为担心的便是赵普胜。因此,陈友谅就是想借朱元璋的手,来消灭赵普胜,自己再乐得个坐山观虎斗,如果有一方受伤,便去袭击另外一方,那岂不是个很高明的方法吗?

其实,对于陈友谅的如意算盘,赵普胜早已经是心知肚明,但是迫于陈友谅强大的武力,他只好率军来到池州。因为在赵普胜看来,对付朱元璋自然比对付陈友谅要容易得多,而且,他对朱元璋也是恨之入骨的。

赵普胜想:这样一来,他既能够不与陈友谅立即对抗,也可以夺了朱元璋的池州;既可报巢湖之仇,又可趁此扩大自己的实力,岂不一举两得吗?不过,朱元璋也非等闲之辈,我必须得小心谨慎地来打好这一仗。我必须先搞清楚朱元璋的详细情况,然后才好有的放矢地作出安排。于是,赵普胜便派了许多探马,前去探听朱元璋的消息。

没过几日,赵普胜派去的探马便来报:“朱元璋放弃池州,孤军南下了。”赵普胜听到后,不由得万分高兴,对他的副将安云华说:“朱元璋这秃和尚的死期到了!”

安云华听了也很高兴,他建议说:“我们可以趁朱元璋兵到青阳时,伏兵聚而歼之。”

赵普胜摇了摇头,非常自信地说:“我要巧施妙计、借力打力,让朱元璋领教领教我赵普胜的厉害,也让他知道,我赵普胜也非等闲之辈。”

“还请将军明示。”安云华真诚地说道。

“现如今,陈友谅随时都在谋划着我们,希望我们早日被朱元璋杀尽,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当上皇帝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为了建小功而伤了自己的实力,反而要不断地扩大实力,从而使我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如今必须安坐池州,放手招募兵勇,待那朱元璋在歙县打得火热时,然后举兵袭击铜陵,截其粮草。这样既可以充实我军需,又可以壮大我军力。”

赵普胜说完后便下令三军:好好养息,没有军令不得擅自出击。

安排停当后赵普胜心里十分高兴,便约了师爷吴贵前来下棋。吴贵平日里对赵普胜毕恭毕敬,但在这棋盘上却是丝毫不留情,杀得赵普胜额头上直冒汗,正在难分难解时,突然见安云华满身是伤地冲进来说:“大事不好,宋军已经冲进城来了。”

“又上了那和尚的当!”赵普胜双手将棋桌掀翻,咬牙切齿。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赵普胜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只见他大声命令:“各部且战且退,往北门集结,突围出去,一定要保存实力。”

这时,安云华凑到赵普胜的耳旁悄悄说道:“现在,唯独北门没有宋军。”

赵普胜听后转动眼珠,是不是那和尚又在使诈,伏兵于此?想到这里,他眼里露出凶光,在心里说:就算他伏兵城外,我也要击败他。这么想着,赵普胜挥舞双刀,率军向北门冲去,安云华提枪紧随其后。

等杀到了北门时,身边已经聚集了众多将领。赵普胜下令打开城门,带了众将直奔江边,一路过去,竟没有宋兵拦截。正在奇怪时,江边来了几十条自己的大船接应,此时的赵普胜高兴万分,便率领几万将士渡江而去。

赵普胜立于船头,迎风眺望,心中却是百思不得其解。这次虽说丢了池州,可死伤却是甚少,宋军既然是早混进城里开了城门,按说死伤一定重大,依照朱元璋的实力,来个全歼又未尝不可。可是没料到,几乎能全师而回,这朱元璋又在搞什么名堂呢?赵普胜心中暗暗思忖着。

此时,朱元璋、李善长和常遇春正在南门的城楼遥望江中逃命的赵普胜,仿佛是猜透了他心中的疑虑,不由地相对而笑。这时,李善长说道:“让赵普胜去缠住陈友谅,我们就可以放心南略歙县了。”

“花云留守池州,不知可守多久?”朱元璋问李善长。

“暂时无妨,这要看陈友谅何时诛杀赵普胜,陈友谅一旦得手,必来攻打池州。”李善长很有把握地分析着。

朱元璋听着李善长的分析,心中却在对自己说:这个赵普胜也并非是等闲之辈,不是一下子就能杀得了的。想到这里,朱元璋又问李善长:“那么,依先生来看,陈友谅这回有没有胆量让赵普胜进攻安庆城?”

“我一下子也拿不准啊。”李善长说道。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朱元璋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只是一时没把这层意思说出来,他把目光投向李善长,微笑着点点头,李善长见了也微笑地点点头。

其实,李善长与朱元璋对于这个问题是想到一块去了。他之所以不明说出来,正是想给朱元璋一份自信。因为在与朱元璋相处的这段时间中,李善长深深地感受到,朱元璋并不喜欢他的臣子处处都比他强。

李善长深知帝王之术,更明白为臣之道。所以,他一面尽力为朱元璋出谋献策,另一面又注意不让朱元璋感到他处处比他高明。李善长的这个想法,对他未来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离间怒杀赵普胜

1359年,朱元璋派手下大将俞通海,去攻打陈友谅的手下赵普胜驻守的安庆城,俞通海没有把安庆城攻下来,只好退了兵。

开始时,赵普胜与俞通海等驻扎在巢湖,一起归附于徐寿辉,后来赵普胜又叛归了徐寿辉。此时,赵普胜正为陈友谅驻守安庆城。此外,他还多次引兵争夺池州、太平,到处进行抢掠,朱元璋为此担忧不已。

朱元璋见俞通海无功而返,便派人秘密打探赵普胜的情况,通过打探朱元璋才知道,赵普胜有一个门客,颇有计谋,赵普胜完全是靠这个门客给他来出谋划策。

打探到这个消息后,朱元璋便想到了一个计谋。他派人带了很多财物去了安庆,私下与赵普胜的门客套近乎,很快便与门客成了熟人。然后朱元璋又派人暗地散布谣言,说门客与朱元璋的人有来往。

朱元璋故意给赵普胜的门客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到安庆去,临行时,朱元璋又对送信人交代了一番,让送信人装出不知道的样子。

赵普胜最近已经听人传言门客与朱元璋的人有来往,见送信人那遮遮掩掩的样子,就起了疑心。他拿过信来,拆开一看,原来是朱元璋写给门客的亲笔信,不由得怒气冲天。他把门客找来询问此事。

门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忙问:“将军,出什么事了?”

“你做的事还装作不知道,看看这是谁写给你的!”赵普胜大吼。

门客拾起信来,匆匆看了一遍,连忙对赵普胜说:“赵将军,这是朱元璋的计策,他这是故意离间我们的关系,你可不能上他的当呀!”

“你还想哄骗我。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别怪我不客气!”鲁莽自信的赵普胜当然不相信门客的解释。事情过后,想起赵普胜那发怒的样子,门客就感到恐惧,他知道赵普胜刚愎自用,说到做到,他这样怀疑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把自己杀掉。又想到朱元璋广招贤才,还真不如投奔朱元璋。于是,门客便连夜潜出安庆,来到应天投靠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门客前来十分高兴,他把门客待为上宾,门客见朱元璋如此看重自己,就把赵普胜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朱元璋。随后,朱元璋让门客带上重金,潜往陈友谅的驻地,到处散布赵普胜对陈友谅不满的谣言,又用金钱买通陈友谅身边的人,让他们在陈友谅面前说赵普胜的坏话。

陈友谅本来对赵普胜就不放心,经人这么一说,就更怀疑了。而赵普胜还蒙在鼓里,自以为功劳大,经常在陈友谅使者面前自吹自擂,对陈友谅还有点瞧不起的意思。陈友谅知道后,对赵普胜就更加恼火了。

朱元璋认为时机差不多了,就派大将徐达率大军攻打潜山。徐达占领潜山,朱元璋又暗中派人到陈友谅附近说:“赵普胜想投奔吴国公朱元璋,所以故意放弃了潜山。”陈友谅信以为真,就决定杀掉赵普胜。

有一天,陈友谅派人给赵普胜送信,说要带兵到安庆会军,然后按约定的时间到了安庆。赵普胜没想到陈友谅会对自己下手,听说陈友谅到了,就到陈友谅船上去拜见。哪知刚登上陈友谅的大船,就被五六个军士拿下缚了起来,并被就地砍了头。就这样,朱元璋采用离间计,借陈友谅之手杀了赵普胜。

鄱阳湖大决战

元至正四年,自从袁州起义失败以后,弥勒教徒彭莹玉就开始秘密地在淮西一带进行传布教义、组织民众。他信仰坚定,有魄力,胆子大,又会说老百姓自己的话,能够给苦难的人以希望和信心,因而深受农民的敬爱。那是在1351年,彭莹玉和麻城铁工邹普胜、黄州渔人倪文俊组织西系红巾军,举起了革命的旗帜。

彭莹玉可以说是个典型的职业革命家,革命是他一生的事业,勤勤恳恳播种、施肥、浇水、拔草。失败了,他就研究失败的教训,再从头做起。彭莹玉决不居功,也决不肯独占所收获的果实。

第一次起义称王的是周子旺,第二次做皇帝的是徐寿辉,虽然谁都知道西系红巾军是彭莹玉建立起来的,彭祖师的名字也会吓破元朝官吏的胆,但是,起义成功以后,他就像烟一样地消失了。

以至于在任何场所及记载中,都找不到这个人的名字了。15年以后,罗田还有人假借他的名义铸印章、设官吏、结众起事,可见彭莹玉对当时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

再说徐寿辉,他曾经是个贩布的汉子,又名真逸、真一。后来,徐寿辉趁乱跟着举义了,结果因为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被众人推为首领。在徐寿辉那仪表堂堂的相貌里,藏着的却是一颗胆怯、无能的心。

徐寿辉创建政权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因而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与此同时,红巾军纪律严明也是深得人心,使得队伍迅速扩展到了百万人,他们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

至正十七年九月,正当红巾军迅速壮大、士气日盛的时候,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却心怀叵测,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其阴谋败露并被陈友谅所捕杀,陈友谅因功被升为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旧部。

在战乱的年代里,虽然最多的是杀戮无辜、弱者的惨死,但也会出现一些荒唐、滑稽的事情。像徐寿辉这么个胆小的人,在攻下蕲水,打败了元朝威顺王宽彻不花后,竟然也要立蕲水为都,自己做起了皇帝来。至正十一年,也就是1351年,徐寿辉建国号天完。

徐寿辉的军队纪律极好,不杀百姓,不奸淫掳掠,口念弥勒佛号,十分受人民的拥护。相反的,元军军纪坏到了极点,打胜仗抢一阵,打了败仗更抢,克复城池,大杀大抢大烧,尤其是从湖广调来的军队,他们简直是无恶不作,抢得干净,杀得尽头,曾经驻防过的地方比历经战争还惨烈。

军队是如此地腐败,那么在政治上呢?元朝政府恨汉人,尤其是南人不肯服从,还时常进行反抗的行为让元朝政府更加地忿恨。民间地主为了保身家产业,组织义军。此外,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立了功的人,即使守住了地方,甚至全家战死,也因为是南人而得不到封赏,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

当然,也有地主带了盘缠到大都去谋一官半职的,不但落个自讨没趣,而且还会被挖苦奚落一番。那些想一心一意帮元朝的南人、汉人,也被冷落得寒透了心。

徐寿辉是个忠厚老实、无见识的人,对于未来他也没有个计划。因此,尽管徐寿辉所占的地方很大,但是却守不住。因此,受苦的只能是老百姓。

元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成功,逃到了黄州。他的部将陈友谅,以打鱼为生,后来投奔了红巾军,多次立功。作为领兵元帅,陈友谅怀着一颗野心。

倪文俊逃到黄州,那正是陈友谅的地盘,陈友谅用计杀了倪文俊,并夺取了他的军队。随后,陈友谅向东侵占安庆、池州、南昌诸地,和朱元璋接境。两军常起战事,互有胜负。

元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太平,大军进驻采石,以为克日可以占领应天,便以采石五通庙做行殿,暴风雨里,陈友谅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尽占江西、湖广之地。

随后,陈友谅要与朱元璋夺天下,就于1360年夏天约会张士诚共同进攻朱元璋,张士诚没有回应。陈友谅就迫不及待地率领几十万大军从采石出发,东下应天。江面上旌旗蔽日,战船前后相连足有十几里路长,声势十分浩大。

在各路群雄之中陈友谅的军队是最为精锐的,他的野心也是最大的。朱元璋在应天,在陈友谅看来他就是碗里的肉,伸手就能够拿得到。他亲自带领水陆大军从江州顺流东下,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共100多艘,真是“投戈断流,舳舻千里”。

消息一传到应天,大家都吓慌了,有的人主张以投降为上策,有人说不如放弃应天,躲过风头再看,主战的提出主动出击太平,牵制陈友谅兵力……七嘴八舌,乱成一团。胆子小的竟背地里收拾行装,盘算着在城破后的去处。

朱元璋召集文武将士商议对策后,他心中不同意众人的意见,于是,他私下召见了刘基。说起刘基,在当时可是大名鼎鼎的。他是处州青田县人,字伯温,人们把刘基看作是张良、诸葛亮一流的人物。刘基比朱元璋大17岁,是扬国公刘光世的后人,世代书香门第,所以自幼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在乡间有“神童”之称。同时,刘基还是一位出类拔萃的预言家。

朱元璋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从来都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唯独对刘基是个例外。朱元璋问刘基对大家的看法有什么建议,刘基直截了当地说:“照我看来,先把主张投降的人与主张奔逃钟山的人斩首示众!”朱元璋笑了,他知道刘基与自己一样反对众人的意见,于是问道:“先生有什么好计策吗?”

刘基不紧不慢地说:“陈友谅虽然人多势众,但并不可怕。他远道而来,意在速战,我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何愁打不败他?再说您如果打开库府,散发钱粮收买民心,树立您的威信,用计谋打败陈友谅,成就霸业,就在此一举!”

朱元璋激动地站起身来说:“您说得很对,就这么办!”于是,朱元璋号召全体将士积极准备,迎战陈友谅,他先派大将胡大海领兵绕道去攻击信州,在背后牵制陈友谅。

朱元璋又把将领康茂才找来,说道:“你以前曾与陈友谅是朋友,现在陈友谅要来攻打应天,可是还没有到,我想让他来得快些,办这件事非你不可。”

康茂才疑虑地说:“这件事我能办成吗?”

朱元璋鼓励他说:“你能办成!你写一封信给陈友谅,就说愿意投降他,作为内应,并促使他赶快前来攻打,要他兵分三路,分别进攻应天,以便削弱他强大的实力。”

康茂才答应了:“好吧,我认识一个老家人,曾经在陈友谅身边干过事,我让他去送信,陈友谅准相信。”

“那实在太好了!”朱元璋高兴地说。

在一旁的一个文臣对朱元璋的计策感到不理解,朱元璋笑了笑,说:“这叫因情设计,陈友谅相约张士诚一同来进攻我们,万一他们两个人的力量联合起来,我们就难以对付了。我们如果很快地把陈友谅引来,先破陈友谅,那么张士诚知道,就害怕不敢前来了。”

听了朱元璋的解释,那人对朱元璋敬佩地说:“您的计策实在是高明哪!”

康茂才按照朱元璋的吩咐,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派老家人送到陈友谅那里。陈友谅正愁不了解那里的情况,不敢贸然进军,读了康茂才的信,真是喜出望外。

于是,陈友谅摆酒设宴招待了老家人,并一再叮嘱老家人:“你回去告诉康茂才,就说我很快就率大军赶到,等我到江东桥时,就以喊‘老康’为联络暗号,记住了吗?”

“记住了!”老家人认真地回答。老家人回到应天,把情况向朱元璋作了汇报,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陈友谅的进军路线清楚了,军力分配也清楚了。朱元璋一面调胡大海进取广信,捣毁陈友谅的后路;一面按陈友谅的进军路线设下埋伏。

随后,朱元璋命令人连夜拆掉江东桥,在原地重修了一座铁石桥。然后开始点将布兵,命冯国用、常遇春带5万人在石灰山埋伏,徐达带兵2万在南门外列阵,杨睿驻兵大胜港,张得胜、朱虎率水军出龙江关。

朱元璋自己统领大军驻扎在卢龙山,命5000士兵手持黄旗在山左埋伏,5000士兵手持红旗在山右埋伏,告诉他们:“敌人来到就举红旗,需要伏兵出来攻击敌人时举黄旗。”一切布置停当,各路将士严阵以待,单等陈友谅大军到来。

没过几天,陈友谅带领水军开进大胜港,杨睿带兵进行抵御,阻止陈友谅的水军前进,因为大胜港水路狭窄,只能容纳两只船同时通过,陈友谅的水军无法前进,只得转道长江奔江东桥而来。

来到江东桥,陈友谅以为桥是木桥,就命令用大船冲撞,以便撞倒桥后让大批船只通过。然而大船撞到桥身上,船反被撞得七扭八歪,这才发现是铁石桥而不是木桥。

陈友谅心中惊疑,站在船头,按事先约定好的暗号连喊“老康”,可是,喊了一会儿,没有回应,陈友谅连忙说:“不好,我们中计了!”于是,陈友谅马上带领水军冲向龙湾。来到龙湾后,他先派1万多士兵上岸,在岸上立起木栅栏,以抵挡朱元璋军队的进攻。

朱元璋看了看天色,决定等下雨时再进攻。果然,霎时间,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朱元璋一声令下,埋伏在山右的5000士兵马上举起红旗,将士们见红旗举起知道敌人来了,一声呐喊,冲了上去,争相上前拔去陈友谅设置的木栅栏,陈友谅指挥军士前来争夺,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

朱元璋又命令军士擂动战鼓,埋伏在山左的5000士兵听到战鼓响起,举起手中的黄旗,四周埋伏的兵马见黄旗举起,便从四面围攻了过来,水陆并进,前后夹击,一阵猛杀。

陈友谅的军队支持不住败逃九江。这一仗打得十分利落,杀死陈友谅的军士无数,俘虏了2万人,缴获战船几百艘。朱元璋站在山顶,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望着龙盘虎踞的应天,脸上露出了胜利者的骄傲与自豪。

陈友谅吃了败仗并不服输,7月间,他又派军攻下了安庆。朱元璋气愤极了,他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决定溯江西伐。龙骧巨舰上竖立大旗,写着“吊民伐罪,纳顺招降”八个大字。

朱元璋研究了敌情,想趁陈友谅将帅不安之际、军心离散之时,大举进攻,这要比等着被攻有利。于是,朱元璋便亲自统军顺风溯流,一鼓攻下安庆、江州,守将丁普郎、傅友德全军归附。

陈友谅逃到了武昌,而江西州县和湖北东南角都成为了朱元璋的版图。一个扩大,一个缩小,几年来的局面,完全扭转了过来,朱元璋的兵力已经可以和陈友谅一决雌雄了。

当江南朱陈两军血战正酣的时候,江北的军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红巾军接连失败,形势很是危急。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收复关陇,平定山东,招降红巾军丞相花马王田丰,军威极盛。

几年来,在山东宋朝大帅毛贵礼贤下士,开辟田土,治绩斐然。原来的濠州的赵均用和彭早住,驻军淮泗一带,早住病死,均用北上和毛贵合伙。二人大闹意见,均用杀了毛贵,毛贵部将又杀了赵均用。杀来杀去,军力衰减,给察罕胜利的机会。

山东失去后,小明王的都城安丰恐怕保不住,连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也岌岌可危。朱元璋几年来的安定和发展,全靠小明王大军在北边牵扯元军主力。

如今局面突变,要直接和元朝大军接触,估计军力对比相差太远,实在抵挡不住。两次派代表去见察罕帖木儿,送上重礼和亲笔信,要求通好,预伏一笔,以为将来打算。这时察罕帖木儿正在围攻益都,红巾军奋死抵抗,朱元璋料益都一时不致失陷,察罕帖木儿在肃清山东之前还没有余力来进攻安丰,才敢趁这间隙,西攻陈友谅。

察罕帖木儿的代表户部尚书张昶带了御酒,八宝顶帽,和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宣命诏书,元至正二十二年,也就是1362年12月由江西到应天,其时察罕帖木儿已被田丰刺杀,子扩廓帖木儿(又名王保保)继为统帅。

不久又得到情报,扩廓帖木儿和另一大将孛罗帖木儿在抢地盘,打得正热闹,眼见得元军不会南伐了,越发定下心,断了投降的念头。当察罕帖木儿的代表带着元朝官诰到应天的时候,宁海人叶兑写信给朱元璋,劝他不要接受元朝官爵,自创局面,立基业,并且还指出了进行军事行动的战略步骤。

朱元璋觉得叶兑的攻取战略面面俱到,确有见识,心里佩服,要请他做官。叶兑却推托不肯,回到了家乡。后来,就经过几年平定东南和两广的规模来说,果然和叶兑所说的差不多。

小明王从称帝以来,凡事都由刘福通做主。领兵在外的大将,原来都是福通的同伴平辈,不太听调度,军队数量虽多,军令却不一。占的地方大,不久又被元军收复。有的大将打了败仗,不愿受处分,索性投降敌人,翻脸打红巾军;有的前进太远太突出了,完全被敌人消灭;其余又被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支军队打垮了。只剩下山东一部军力,做安丰的掩护。

到益都被扩廓帖木儿包围以后,刘福通亲自率军救援,大败逃回。益都陷落之后,安丰就孤立了。龙凤九年二月,张士诚的大将吕珍乘机攻围安丰,城里粮食吃完,粮道断绝。刘福通见情势危急,派人到朱元璋处搬兵解围。

在朱元璋出兵之前,刘基极力阻止,以为大兵不宜轻出,如果救驾出来,作何安置?不如让吕珍解决了,借刀杀人落得省事。而且陈友谅在背后,万一乘虚来攻,便进退无路。

朱元璋则以为安丰失守,应天失去屏障,从军事观点上来说,不能不救,遂亲自统兵出发。刘福通趁黑夜大雨突围逃出,朱元璋摆设銮驾伞扇,迎小明王暂住滁州,临时搭建宫殿,把皇宫里的左右宦侍都换上自己人,供养极厚,防护极严。小明王名为皇帝,其实是俘虏,受到朱元璋的保护与控制。

那是在2月14日的那天,小明王内降制书,封赠朱元璋三代:曾祖九四资德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司空、吴国公,曾祖母侯氏吴国夫人;祖初一光禄大夫、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司徒、吴国公,祖母王氏吴国夫人;考五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妣陈氏吴国夫人。

当朱元璋出兵安丰的时候,陈友谅果然乘机进攻,以大兵包围洪都。这回真正是两线夹攻,虽然张士诚还不明白。对方规模比上次更大,陈友谅看着疆土日渐缩小,气愤不过,特造大舰,高几丈,簇新的丹漆,上下三层,每层有走马棚,上下层说话都听不见,载着家小百官,倾国而来,号称60万。

洪都守将朱文正死守,陈友谅用尽攻城的方法,朱文正也用尽防御的方法。经过85天的激战,城墙攻破了几次,敌兵涌进,都被火铳击退,连夜赶修工事,攻城守城的人都踩着尸首作战。一直到了7月,朱元璋亲统率20万大军来救,陈友谅才撤兵,掉过头来到鄱阳湖迎战。

这一场水战,也许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两军主力苦战了36天之久。这一战的结局,决定了两雄的命运。

在会战开始的前四天,朱元璋留下伏兵,把鄱阳湖到长江的出口封锁,堵住敌人的归路关起门来打。两军的形势,一边号称60万,一边是20万。水军舰船,陈友谅的又高又大,联舟布阵,一连串十几里;朱元璋的都是小船,要仰头才能望见敌人,两下一进行比较,就显得渺小可怜。

论实力和装备,都是朱元璋方面居劣势。但是,他也有优势:就士气来说,陈友谅大军在南昌顿挫了3个月,寸步进不得,动摇了必胜的信心;而朱元璋方面则千里救危城,生死关头决于一战,士气不大相同。

就舰船说,数十条大舰连在一起,转动不便;小船进退自如,运动灵活,在体积方面是劣势,运动方面却占了优势。就指挥而论,朱元璋有经验丰富的幕僚,作战勇敢的将帅,上下一心;而陈友谅性情暴躁多疑,将士不敢发表意见,内部出现裂痕。

更重要的是补给,朱元璋军队数量少,有洪都和后方源源不断的接济;而陈友谅军队的后路已经被切断了,粮尽士疲,使之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朱元璋军队的主要战术是火攻,用火炮焚烧敌方的大舰,用火药和芦苇装满几条船,敢死队驶着冲入敌阵,点起火来,和敌方几百条战舰同归于尽。接战时分水军为12队、火铳长弓大弩分作几层,先发火铳,再射弓弩,最后是白刃战。

短兵相接,喊杀震天,从这船跳到那船,头顶上火箭炮石交错,眼睛里一片火光,一团刀影,湖面上是漂流着的尸首,在挣扎着的伤兵,耳朵里是轰隆的石炮声,噼啪的火铳声。

陈友谅的船是红色的,而朱元璋的船是白色的,一会儿白船围着红船,一会儿红船围着白船,一会儿红船白船间杂追赶。有几天白船像是占了上风,有又几天红船占据了优势。朱元璋激励将士苦战,多少次身边的卫士都战死了,座舰被炮石打碎,换了船搁浅动不得,险些被俘。

一直打到最后几天,陈友谅的军队已经绝粮,右金吾将军建议烧掉船,全军登陆,直走湖南,左金吾将军主张再战,陈友谅同意走陆路的办法。左金吾将军怕降罪,领军来降,右金吾将军看情形撑不住了,也跟着投降了。陈友谅军力愈加削减决定退兵,打算冲出湖口,不料迎面又是白船,前后受敌。

陈友谅正要亲自看明情势,打算决一死战,于是,他把头伸出了舷窗外,不巧即刻就被飞来的箭给射死了,至此陈友谅的军队也全部溃败,部将护着陈友谅的尸首和太子陈理,连夜逃回了武昌。

战事的胜利取决于最后一分钟,造成陈军溃败的是陈友谅的战死。朱元璋虽然胜利了,可是他也是极其危险的,始终也没有弄清到底是谁射死了陈友谅。

第二天,朱元璋焚香拜天,慰劳将士,宣誓将来要天下一家。后来,朱元璋又对刘基说:“我真不该到安丰去,假如陈友谅趁我远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据,退无所依,大事去矣。幸而他不敢直攻应天,反而去围南昌,在南昌守了3个月,给了我充分的时间,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是也真算是够侥幸的啦!”

运气真的是特别地眷顾朱元璋:他怕察罕帖木儿的兵威,正接洽投降事宜,察罕帖木儿被刺杀了;扩廓帖木儿准备南征,又和孛罗帖木儿抢地盘,打得难解难分;陈友谅第一次约张士诚夹攻,张士诚迟疑误了事;第二次张士诚围安丰,陈友谅不取应天而围南昌,又被箭给射死了。

朱元璋这样想着,越想越有理,再发展下去,就想成“天命有归了”,从此,他一心一意地秉承上天的付托,作长远而宏大的计划。计划的第一步就是称王,称王是不成问题的,小明王在他的控制之下,写一道圣旨派人送去盖印就成。

于是,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设置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并且发布了号令。

军队的服装原先的只是用红布作为记号,穿得五颜六色,现在也统一了。规定将士战袄战裙和战旗都要用红色的,头戴阔檐红皮壮帽,插猛烈二字小旗。攻城系拖地棉裙,取其虚胖,箭不易射进去。箭镞开头是铜做的,现在疆土广了,也有了铁矿,于是便改用铁的了。并且大批量地制造铁甲、火药、火铳、石炮,武器也是越发犀利耐用了。

随后,朱元璋亲自率领水陆大军攻打武昌,立湖广行中书省。到了年底,陈友谅的疆土——汉水以南,赣州以西,韶州以北,辰州以东——都成为了朱元璋的版图。

惊天地、泣鬼神的鄱阳湖大战,在元末的战争史上,也是最为激烈悲壮的一战。双方实力强弱差异巨大,战争的结局却是逆向发展,堪称战争史上的典范。

一举消灭张士诚

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曾对全国的几股军事势力作了详细的分析:河北的元军有兵而无纪律;河南的元军有兵却没有战斗力;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的军队因道路不通,导致粮饷供应不足;只有江南张士诚的军队能和我们抗衡。因此,朱元璋就把攻击的目标锁定在了张士诚的军队上。但是,要一举消灭张士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朱元璋还是采取了谨慎的战略。

张士诚早年以贩卖私盐为业,后来发了点小财,并结交了当地的豪绅买通官府,从而使得“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不甘心来自多方的敲诈,杀死了歹徒,从而闯下了大祸。

张士诚遭到了官府的通缉,当他走投无路时,便与其患难乡亲李伯昇等18人结盟,树起了造反的大旗,接连攻陷了泰州、兴化、高邮等长江下游的一些地区。

张士诚为人讲义气,轻财而好施与,因而受人拥戴。元末时期,张士诚率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1356年,张士诚建都平江。此时,在张士诚控制的地区中有太湖流域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是十分丰富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最有可能成为成功人士物资保障的重要基地。

可是暂时取得胜利的张士诚此刻却不求进取,仅仅满足于现状。在攻取平江后,张士诚大兴土木,建筑富丽堂皇的楼台馆舍;养美女,日夜行乐;张士诚还怂恿当年和他一起走江湖的穷哥儿们花天酒地,因而导致部下日益腐化;就连作战时,将领们也是躺在家中不赴命;将领们即使是打了败仗也不会受到处罚,不会被兴师问罪。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做了丞相后,生活也是极其荒淫,从来都不过问政事,进一步走向了低迷。

在如何攻打张士诚的问题上,朱元璋在谋士们的帮助下,制定出了详细的策略步骤。随着策略的逐渐成熟,朱元璋于1365年,正式下达了征讨张士诚的命令,并一举攻下了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与此同时,张士诚渡江夺取了苏、松,比朱元璋攻取集庆早了一个多月。张士诚先下手为强,折断了朱元璋东下三吴的路径,而元璋骑踞应天,也对张士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由此不难看出,双方的争斗不可避免。

至正十六年七月初三,张士诚首先发兵镇江,向朱元璋发起挑战,但却被徐达击败。消息传到应天,朱元璋随即发去3万兵马协助进攻。徐达驻军于常州城西,汤和驻扎于城北,张彪驻扎于城东南,从而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

张士诚急派张九六率数万大军去增援,张九六也是一员猛将,他根本就没把朱元璋的军队放在眼里。徐达用兵一向谨慎,他看准了张九六的骄横,便决定用智取,最终将张九六擒拿。

张九六被俘后,张士诚十分沮丧。他一方面命令常州将士严密防守,一方面遵照母亲的命令,派使者孙君寿到应天下书,愿意每年输粮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银三百斤,罢战弭兵,各守封疆。可是,朱元璋却要乘胜拿下常州,于是便回书说“馈粮五十万石,即当班师”。张士诚不愿意接受这个苛刻的条件,于是谈判被迫中止。

张士诚经过休整,决心与朱元璋再战。五月初一,他派出左丞相潘原明、元帅严再兴屯扎上新桥,逐个攻城。永兴翼都元帅耿炳文却先发制人,进行了主动出击。潘原明、严再兴不能对耿炳文进行抵挡,边战边退,死伤惨重,有好几百人被生擒。

五月初五,朱元璋乘长兴得手,命镇守镇江的江淮分枢密院副使张鉴、佥院何文政渡江攻克泰兴。至正十七年七月初五,朱元璋命邓愈移镇宁国路,准备向南攻取徽州路。朱元璋决定先由胡大海攻取绩溪,而后围宣城,攻打黟县、休宁、婺源,一路奏凯。在占领了宁国和徽州之后,朱元璋继续向东南方向扩展。

至正十七年,对于朱元璋来说是春风得意的时光,东向奏凯,南指风靡,西部也有所拓展。江北除了据守泰兴外,10月又攻克了重镇扬州。

朱元璋的策略依然是避强打弱,着眼点仍在东部和南部。东部是以防为主,防中有攻;对南部则是稳扎稳打,步步推进。至正十八年一开春,朱元璋与张士诚在江阴、常州展开了拉锯战。在战役中张士诚没得到什么便宜,双方暂时休战。

至正十八年十月初,朱元璋命令胡大海攻下兰溪后,急速向婺州城挺进,但近两个月却一直未能攻克。朱元璋决定把优势兵力集中在浙西地区,尽快完成领土的拓展,并且完成对张士诚的北、西、南三面的钳制,同时还要堵住陈友谅向东的行进之路,打破他的紧缩包围。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抵达婺州城下。这时,有一个避乱严州的和州儒士王宗显受到了朱元璋的接见,他将刺探到的婺州城内将士各怀异志的情况作了汇报,朱元璋心里愈发清楚明白了。

朱元璋观察完敌阵后,说道:“松溪山多路狭,车行不便。我若派出一支精兵,必能制胜。他的援兵一破,婺州城绝望,内部涣散,可以不攻而下。”第二天,朱元璋出兵,果然是兵出捷至,胡深逃回处州,婺州陷落。12月20日,朱元璋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婺州城。

进城之初,朱元璋便发布了严厉的军令,禁止将士抢掠。这时,有一个官员自恃为帐前亲随,因而不听从约束夺取了民财,当即就被砍了脑袋传首示众。为了稳定秩序,朱元璋命人在城内加强了日夜巡逻。

有一天晚上,朱元璋带领贴身护卫小先锋张焕夜间巡视,被巡逻哨兵阻拦盘问,张焕忙上前解释说:“这是大人。”要他赶快放行。

哨兵说:“我不管你们是什么大人,只知道犯夜的人一律捉拿。”张焕好说歹说才算放行。朱元璋见晚间秩序良好,巡哨也是非常地认真,很是高兴。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给了那个哨兵二石米的奖赏。在饱经战乱和洗劫之后,婺州士绅百姓能够见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感到十分庆幸。随后,朱元璋又开仓赈济,下令禁酒,更是远近传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朱元璋又将婺州路改为了金华府,并在这里设立了中书分省,并健全了政府衙门。任命王宗显为金华知府,协助朱元璋积极地大规模地礼聘读书士人。儒生们多年来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是如此受到当局的重视,便纷纷投效。

不久,朱元璋又礼聘得到了三个大名士,他们分别是许瑗、王冕和宋濂。许瑗是江西乐平人,在元朝末年两次考中举人。他劝朱元璋“非广揽英雄,难以成功”。许瑗受到了朱元璋极大的器重,做了参军,后来被升任为太平知府,最终死于太平保卫战。

王冕是绍兴路诸暨人,幼年家境贫穷,父亲无力供他上学,让他去放牛。王冕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还学习画画。后来被儒学大师收为弟子,王冕便成为闻名遐迩的通儒。朱元璋钦佩王冕的自强不息,又发现他的确有独到的见地,就任命他为咨议参军。尽管王冕也想大展所学,可不幸的是不久后他便病死了。

另一位名士名叫宋濂,在明朝建立后他成了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为了创造一个安定和睦、隆兴文治的氛围,命知府王宗显恢复了停顿多年的府学,而宋濂就做了金华府学的五经师。

与此同时,为了显示仁德之治,至正十九年三月初二,朱元璋发布了宥囚之令,布告金华所属州县,除非是大逆不道或者是敌人的探子照旧关押外,其余罪无大小一律进行释放。

朱元璋在建设巩固金华根据地的同时,也对周边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谋划:对东部的方国珍安抚拉拢;对南部处州、衢州引而不发;对北部的张士诚则是先打他个下马威,攻中求守。

经过几个月的整顿建设,对金华的治理严而有序,朱元璋与军队的声望和影响也是越来越大了。在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吴王,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因此,在历史上张士诚被称为东吴王,而朱元璋则被称为西吴王。

1365年,朱元璋正式下达征讨张士诚命令。战争开始前,朱元璋作了极其充分的准备。他特别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从而来提高战斗力。他亲自检阅将士,进行分队演习,优秀者会有不同等级的银两奖赏,所有将士都给酒馔进行慰劳。

3天后,朱元璋派出有威望的统帅徐达、常遇春、胡廷瑞、冯国胜、华高等率马步舟师水陆并进,规取淮东、泰州等地。3天后他们进逼高邮,再围取淮安、濠州、泗州。

1366年,徐达攻取了高邮、兴化等地,4月又攻占了淮安。不久,朱元璋发书致宿州的吏民,招降也获得了成功。朱元璋再次以徐州为根据地,相继攻取了邳、萧和宿迁、睢宁等诸县。

至此,大约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朱元璋就把张士诚的势力驱逐到了长江以南。他占领了淮东地区暨长江北岸的大小诸镇,也完成了预期的计划,而后便准备直向张士诚的心腹地区进攻。

待淮东诸郡县平定后,朱元璋准备对张士诚发起大规模的歼灭战,夺取江南地区。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朱元璋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为了争取群众,安定民心,朱元璋又发布了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因此展开了强大的舆论攻势。

朱元璋在檄文中揭示了元末的统治腐朽以及农民借宗教起义的深刻的社会背景,还有朱元璋本人从起兵到灭陈友谅的经历。同时,在文中还列举了张士诚的八大罪状。由此也可以看到,朱元璋正在极力表明他的强大已经超乎了元朝,其力量也是在各路起义军之上。

8月4日,徐达、常遇春统军20万,水陆齐发攻打湖州,四面进行围攻。张士诚派兵6万赶来解围,10月,双方战斗进入到了激烈的阶段,张士诚亲率大军增援。同年11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了朱元璋,平江成了一座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了平江战役。

平江是张士诚经营多年的地方,城防坚固,粮草十分地充足,所以要想攻克平江是极其不容易的。刘基曾一再说到张士诚胆小怯战,屡误军机,并非是贬抑之词。因为有许多大好的战机,都被他轻易地放过了。那时,朱元璋的绍兴、诸全守将谢再兴举起叛旗,投降了张士诚。

谢再兴辜负了朱元璋的信任,私下让左总管、糜万户两个心腹,到张士诚的辖地杭州,贩卖货物牟利。时间一久,事情败露。朱元璋怀疑左、糜两人来往杭州,泄露军事机密,下令把他们抓起来杀掉了,然后将两颗人头挂在谢再兴的厅堂上示警。

谢再兴感到异常愤恨,觉得朱元璋的手段太狠。于是,率领全体人马,挟持着李梦庚,投到了张士诚大将吕珍帐下。诸全是浙东军事重镇,对衢州、处州起着屏障作用,一直设重兵布防。谢再兴的叛变,使李文忠极为震动,但惧于对方的势力,不敢出兵征讨,只能派大将胡德济移师诸全五指山下,防范张部南侵。但是,这个极为有利的形势,也被张士诚错过了。

几个月之后,当朱元璋被陈友谅牵制在鄱阳湖中,身陷泥潭不能自拔时,这又是一次绝好的机会。而张士诚既不西击应天,也不南下浙江,而是安坐在姑苏城中,钟鸣鼎食,妾绕姬环,过得十分悠闲自在,仿佛虎视着他的强大敌手,能在他的宴乐声中,自行溃灭。其结果,自然是养虎遗患,自掘坟墓。

眼下,张士诚据守的疆土,南至绍兴,北达通州、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濠州、泅州,直达山东的济宁。朱元璋决定先扫清江北地区,剪其羽翼,然后南下江浙,攻其腹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力求万无一失。

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反复无常的张士诚贪图享受,对他的部下也是十分地放纵,这不得不说是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徐达率领部队开始进攻平江,他在城外垒起了长围,把城严严实实地围住了,从此便断绝了内外联系。徐达率军在长围外驻扎兵营,平江的八个城门都被围堵住了。

朱元璋的士兵进行猛攻,而张士诚的兵士却进行死守。在半年的时间里,平江仍然未被攻下。此时,张士诚城内的弹药已经用尽,他就自制飞炮,击中率也是很高的;等到城中的木石用尽,张士诚就开始命人拆祠庙、民宅为炮具。而城外的徐达则命令架木作房屋状,以竹笆支撑,军士埋伏其下,以此来展开攻势。

张士诚仍然死守着平江,双方相持已经长达10个月之久。这个时候的张士诚已经是面临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窘境了。在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当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正在胥门城楼上与参政谢节等一起用餐时,一盘桃子刚刚端上桌,随着一声巨响,一个飞炮打了过来,张士信的脑袋被炸得粉碎。

兄弟惨死,张士诚又沮丧,又愤怒,命令进行飞炮还击。一时间,炮声震耳,飞石满天,围城部队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直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

后来,徐达听说张士诚逃跑,便追到了吴王府,不见张士诚的影子,急忙带人进府四处搜寻。只见张士诚和他的王后并排挂在了梁头上。徐达急忙命人把他们放下来进行抢救,张士诚被救活了,而他的妻子却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死而复生的张士诚知道自己成了俘虏,竟一言不发,仿佛是一具死去许久的僵尸,徐达只得用门板将他抬到船上。张士诚躺在舱板上一动不动,不吃不喝,不言不语。第二天,张士诚被押到了应天中书省。

只见五花大绑的张士诚,被抬到了中书省的大堂上,接着,他又被按着跪到地上。张士诚仰头闭目,沉默不语。朱元璋问话,张士诚不搭理;李善长问他,张士诚则破口谩骂。这时,朱元璋怒喝一声:“来人!给我将此贼乱棍打死!”随后,上来的四名武士便将张士诚按倒在地,乱棍齐下,不一会儿张士诚便气息全无了,东吴也随之灭亡了。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终于取得了平定张士诚的完全胜利。

随后,徐达又根据朱元璋的旨意,与常遇春约定在攻占姑苏后各分一半进行抚定,因此大军进城之后,秩序井然,号令严肃,军士不敢妄动,居民晏然。

张士诚在平江失守之前,烧掉了征收赋税的图籍,而没有烧毁城中百姓的住宅和建筑。对此,平江百姓还是很怀念他的。朱元璋占据姑苏后,很快就把平江路改成了苏州府。

朱元璋总结了张士诚失败的教训,对群臣说道:“我初定应天,各守自己的境土,不曾有意对其攻伐。但他诱我将士,连年挑起战事,最终被擒。假如早有觉醒,对外睦邻,对内安抚百姓,岂能被打败?再又骄奢自娱,不念民艰,其下又没有对他忠心耿耿的谋士,终致失败。”

最后,朱元璋又定下了下一步行动的目标,说道:“现在陈友谅、张士诚二人皆被消灭,东南虽空,但中原尚存忧患。大家应当通力协作,不能自以为太平,而忘乎所以。汲取张士诚的教训,要引以为戒。”

大军凯旋回到应天后,朱元璋进行了论功行赏。他把李善长升为宣国公,徐达升为定国公,常遇春升为鄂国公,其他各将士也有相应的赏赐。

歼灭义军方国珍

朱元璋的皇帝梦在平定张士诚后更加涌动于心,可是,离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越来越近,他的心病也越来越痛楚。部下将帅都尊韩林儿为皇帝,而今,朱元璋也想做皇帝。他救了韩林儿,并以礼仪肃然地供养在滁州,现在却成了他走上皇帝宝座的最大障碍,对此,朱元璋后悔莫及。

朱元璋不想直接地除掉韩林儿,那样太不遮人耳目了,并且会落下个千古骂名,要做就做得干净漂亮,并且是神不知鬼不觉,不留下任何痕迹,因此,要想个万全之计。朱元璋苦苦思索着,忽然,一条妙计浮上了心头:从滁州到应天,必须越过长江天堑,眼下正是隆冬季节,寒风凛冽,波浪滔天,如果舟覆人亡,那岂不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过,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得找到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人。

朱元璋想到了在巢湖归附的水师头领廖永忠。此人耿忠任事,颇有智谋,而且他还不是东系红巾军出身,与韩林儿也素无来往,是一个理想的人选。于是,朱元璋急忙把廖永忠从苏州调回来听命。

廖永忠回来当天,朱元璋便在内室秘密地接见了他,对他说:“永忠,我所以特地调你回来,就因为你有这份忠心。皇帝远在滁州,登基问政,鞭长莫及,故派你去滁州,将皇帝和全体官员眷属接到应天,相信你一定会不负所托。”朱元璋拍拍部下的肩头,目光中充满了信任。

“大王,只恐末将不宜担当接驾重任,况且眼下大江上风急浪高,万一出现非常情况,末将也担待不起呀!”廖永忠面有难色地说道。

朱元璋眯着眼睛答道:“即使出现了意外,那也纯属天意,非人力所能抗拒。懂吗?”廖永忠陷入了困惑,见朱元璋的眼神中,不仅有期待和信任,似乎还有许多言外之意。

第二天,廖永忠带领几只大船,去了大宋皇帝韩林儿的驻地滁州。得知朱元璋派人来接他去应天,韩林儿的一颗心立刻收紧起来。韩林儿想:如果真的要到了应天,在朱元璋的羽翼之下看其脸色,他还会把我这个吃闲饭的人当成皇帝吗?

韩林儿怀着满腹狐疑,小心翼翼地召见了廖永忠。韩林儿设宴,隆重款待了廖永忠,并捧出一匣珠宝送给廖永忠,廖永忠却坚辞不受。韩林儿又握着廖永忠的手,含泪说:“到达应天后,朕当效法古人禅让天下,免为虚名所累,爱卿务必大力成全。”

“该帮忙的,微臣不会袖手旁观,陛下不必多虑。”廖永忠说。

“那我就放心了!”韩林儿放心地说道。

3天后,廖永忠率领船队踏上归程。韩林儿一家及文武大员都被安排在一条飘扬着龙旗的大船上。北风催帆,船行如飞。第二天傍晚,船队便来到著名的长江瓜步渡口。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黑云滚滚,呼啸的西北风,将宽阔的大江挤压得颤抖起伏。一个接一个的黑浪,猛扑在江边的石崖上。风急浪高,船只颠簸得厉害,黑夜过江,廖永忠害怕出事,特地到韩林儿及其亲属坐的御船上,亲自指挥操舵。

船队缓缓进入了大江,越往前走风浪就越大,船只像在浪尖上跳舞。一忽儿沉入黑谷,一忽儿跃上浪尖。偌大的木船,像一片树叶似的在激浪中摇摆颤抖。船上的人被摇得东倒西歪,不少人开始大口大口地呕吐。廖永忠指挥着舵手与浪涛搏击,但仍然无法让大船稳定前进,他连连跺脚,只恨自己倒霉的运气。

忽然,临行前朱元璋飘忽不定的眼神和让人迷惑的嘱咐,浮上心头。廖永忠豁然开朗,也许这是上天在成全自己。廖永忠迎着风浪,接过舵柄亲自掌舵。恰在这时,一个巨浪打来,船身猛向南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向北打舵,让船身稳定,廖永忠却顺势将舵往反方向猛扭。浪击舵板,舵助浪威,御船忽地向南面翻倒过去……凄惨喊叫声,立时沉寂下去。吓破胆的小明王、大臣和亲属们都被扣到了激浪中。

廖永忠同时翻身落水,他冲出水面督促着水手和自己一起,在水下寻找大宋皇帝,搭救落水者。无奈,天黑浪高,到哪里去找?韩林儿一行人早已经被汹汹巨浪吞噬得无影无踪。

廖永忠水性好,自然安然无恙。他被别的船救起,心安理得地回到应天复命。出乎廖永忠意料的是,不等他说完遇险的全部经过,朱元璋便倏地变了脸,并且大声呵斥他。

“大王,末将已经尽了十二分的努力,实在是风浪太大,天意不可违抗呀。”廖永忠把“天意”捧了出来,低声辩解。

“你还敢狡辩?!风浪大就该翻船?别的船怎么没翻?来人呀,给我捆起来,拉出去砍了!”

“大王,末将确实是尽了力的呀。不信问问同行的人,是人的责任,还是天意?”廖永忠跪到地上,大喊冤枉。

朱元璋立即讯问随行的官兵。不料,各个异口同声:廖永忠一路小心护持明王,江心遇险时还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搭救。如此的英勇无畏理当予以奖励,才不负将军舍己救人之忠勇……

“看来,这真是上苍的安排,人力无法违抗的天意。”朱元璋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宽容地说道,“廖永忠,念你已经尽了力,暂时不予处置,重回苏州效力,戴罪立功吧!”韩林儿等一命呜呼,绊脚石变成了奠基石,朱元璋异常高兴。

再说前方战事,雪片似的捷报使朱元璋处于亢奋之中。他准备南北同时用兵,早日平定全国。盘踞在苏湖一带的张士诚被彻底消灭后,据守福建的方国珍便失去了屏障。朱元璋曾与方国珍达成妥协,两家各守边界互不侵扰。但方国珍在与朱元璋通好的同时,又接受了元朝的封号,元朝还让方国珍将张士诚纳贡的十几万石漕粮运向大都。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也是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他长得身长面黑,力勒奔马,与兄国馨、国璋,弟国瑛、国珉,以佃农和贩私盐为生计。方国珍起兵较早,但他原无大志,开始时仅是为了反抗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报复其政治迫害,后来则汲汲于富贵之求,满足于元朝授予的一官半职。方国珍的突出特点是诡谲多变,谁的势力大便投靠谁,在预料不准和把握不定的时候,他则是两面三刀,多方应付,除了个人利益以外,他无任何政治原则。

至正十六年,元朝授予方国珍运粮万户之职,利用他为元政府漕运江南粮饷,后来,他被升为江浙行省参政。朱元璋曾多次致书,劝方国珍不要脚踏两只船,无奈方国珍置若罔闻。在至正二十二年,金华蒋英等叛乱杀了胡大海,提着人头去投奔,方国珍害怕得罪朱元璋而不敢接纳。方国璋在台州与蒋英部队遭遇,战败后被杀害。

朱元璋得知,派人前去吊祭。第二年,参军胡深攻下瑞安,乘胜向温州推进。方国珍再次派使者求饶,许诺每年供奉白银3万两,一旦朱家军攻破杭州,便将温州、台州、庆元三郡,献给朱元璋。

可是,等到朱元璋攻克了杭州,方国珍不但不履约,反而与元朝扩廓帖木儿及福建的陈友定相互勾结,妄图互为策应。朱元璋写信给方国珍并列出了其12条罪状,命他悬崖勒马,每年纳贡23万石粮食,方国珍依然置之不理,朱元璋大怒,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

方国珍召集弟侄及将领商议对策,多数将领心存侥幸,认为张士诚尚在支撑,自己地连东海,有舟船连接,朱元璋无可奈何。于是,便将珍宝细软悉数搬到大船上,准备万一抵抗不住时,便逃往大海躲避。

方国珍执迷不悟,只有兵戎相见。1367年,朱元璋派参政朱亮祖率衢州、金华等地驻军讨伐方国珍。方国珍的部队毫无战斗力,朱亮祖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克了台州。

10月11日,朱元璋又派中书平章汤和为征南将军,都督佥事吴祯为副将军,与朱亮祖南北夹攻,夺取方国珍的巢穴庆元路。朱亮祖的部队,由台州、黄岩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拿下了温州。

11月初,与征南副将军吴祯联手,在乐清县盘屿水域,大败方国珍之子方明善水师。紧接着,方国珍老巢庆元落入汤和手,方国珍率船队逃向大海。朱元璋立即增派水师追讨方国珍。

眨眼间,方国珍便成了孤家寡人。他将完整城市留给了汤和,他则率领部属装载着宝物向海上逃逸,但汤和紧追不舍。方国珍只好率子侄部下向汤和投降,同时派儿子方明完奉表去应天,向朱元璋谢罪请降。

当方国珍匍匐在朱元璋脚下时,朱元璋告诉他来得太晚啦。方国珍叩头谢罪说:“臣何尝不知来得太晚,无奈身不由己,望陛下垂怜!”

朱元璋由于即将荣登九五,尊称为皇帝,为了显示天覆地载之恩,沧海大泽之量,不仅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不仅给了方国珍一个广西行省左丞的官衔,还在京城为他建造了名为“千步廊”的豪华宅第百余间,方国珍高高兴兴走马上任。从此,称霸浙东10多年的草莽英雄,成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名驯臣。

与此同时,在讨伐方国珍的同时,朱元璋还派中书平章胡美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东出江西,攻打福建的陈友定。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则率师攻取江西。

胡美挥师度杉关,入邵武,锐不可当,直下建阳。后续部队在广信指挥使沐英的指挥下攻破分水关,直逼崇安。陈友定的主力据守在福州和延平一带。福州城堡垒密布,高台相接,布防极为严密。陈友定则亲率精锐据守在福建分省驻地延平,准备与朱元璋的大军决一死战。

汤和、廖永忠统领水师从宁波南下,直扑福州,守军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很快被占领。福州陷落,延平成了孤城,不久便被攻破。陈友定服毒自杀被救活后,被押到了应天。可是,他的话再一次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猛拍桌案把陈友定和他的儿子推出去斩了。

北伐直捣大都

朱元璋解除了北伐的一个障碍,清除了称帝前行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后,他又在南方战场取得胜利,接着,他又迎来了北伐和统一全国的有利战机。

随着前方接连传来捷报:广东、广西相继被平定。除了四川、云南,整个江南地区都被归入了朱元璋的版图,朱家军对于仍然占据着中国北方的元朝统治者,实行重锤敲击的时刻到了。

北伐中原,进军大都,推翻元王朝,进而统一全国,关系到朱元璋皇帝大业的完整和长久。北方幅员辽阔,元军四处布防。先打哪里,从何处进军,都要认真考虑,进行缜密的部署。为了慎重起见,朱元璋请来了刘基和陶安,与他们单独商量着对策。

“大军北伐在即,应该采取哪种战略,还请二位多多发表见解。”朱元璋向刘基和陶安诚恳询问着。

陶安说道:“眼下江南几近全部平定,鱼米之乡尽归我所有。而此时,元朝也已经闻风丧胆,所以微臣认为,军队可以长驱中原,直捣大都。”“中丞,你的高见呢?”朱元璋向刘基问道。“微臣以为,还是应该采取讨伐张士诚的战术,先剪其羽翼为好。”

陶安摇头否定地说道:“张士诚宽待部下,将士勠力为其卖命,直攻其老巢,四方来援,我将陷入被动。而元则不同,他的部下各怀异志,阳奉阴违,如同一盘散沙。我认为如果径直攻入大都,并没有多援之虑。”

“真会是这样吗?”朱元璋又问。“大王尽可放心。”陶安肯定地答道。刘基轻咳一声说道:“大王自起兵以来,与各路豪杰角逐,之所以现在能够拥有整个江南,就在于用兵谨慎。现在更要谨慎,万不可因中原动荡混乱,而生轻敌之心,望大王三思啊!”“是的,他们手中的几十万人马不是在睡大觉,我并非是胜券在握,还是谨慎些好啊!”朱元璋点头赞同,“陶先生,你说呢?”陶安只得点头答道:“刘中丞老谋深算,用计万无一失,臣下完全赞同。”

朱元璋说道:“好,那就这么决定了!”随后,朱元璋再次对北方的形势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征询谋士们的意见,又与参战将领们再次进行商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朱元璋正式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统率25万大军,由淮河入黄河,直捣中原。出兵之前,朱元璋再次召集主要将领进行训话,并且进行反复叮咛,谆谆告诫。朱元璋严肃地告诫道:

将帅出师,必须取其长,用其短。诸位都是英勇善战的猛将,但持重稳健,纪律严明,进退攻取,得大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常遇春。我所担心的,不是遇春不能战,而是冒险轻敌。当初在武昌,有几个敌骑挑战,他竟然亲自迎敌。身为大将,岂可与小校争能?切戒,切戒!如临大敌,遇春可与冯胜分为左右翼,各领精锐进攻。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皆勇冠三军,可独当一面。徐达则要专主中军,策励诸将,运筹帷幄,不可轻动。古语说:“将在军中,君不干预者胜。”你要好生体会。

朱元璋稍微停顿了一下,继而又对徐达嘱咐道:“大将军,我把北伐重任交给你了,你一定要从严治军,上下一心。审进退,通机变,战必胜,攻必克。我虚彼实,则远避之;我实彼虚,则迎击之。时刻都不能忘记立威任势。我与众豪杰相驱驰,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威弱而势轻的缘故,你一定要牢牢记住呀!”

随后,朱元璋又对薛显和傅友德等人说:“当初,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彭越曾在山东立下大功。今天出师先攻打山东,你们要以彭越为榜样,英勇立功,我等着给你们论功行赏呢!”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此次北伐是多么重视和慎重。

1367年,应天北门外七星山下,新搭建的拜将台上,旌旗招展,朱元璋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拜将誓师大典。只见拜将台上红烛高烧,朱元璋点燃三炷贡香后便插到香炉里,随后,朱元璋跪到朱红拜垫上,恭恭敬敬三叩首,祈祷天地神灵,保佑北伐顺利成功。随后,学士陶安又宣读了讨元檄文。

等一切都结束后,徐达下达了开拔的命令,朱元璋拉着他的手,步下拜将台,直送到校场外面方才止步。朱标则和李善长等大臣一起,将徐达、常遇春等一直送到了长江边,等到他们上了渡船方才告别返回。

10月24日,徐达刚刚抵达淮安,便派人对驻守沂州的王宣、王信父子劝降。王氏父子看到大军压境,抗拒必败,只得派使者到淮安递降表。但是随后,朱元璋又写给徐达一封密信,要他加意防范王宣父子,因为他们反复无常,不可轻信他们的话。

果然不出朱元璋所料,刚刚过去半个月,王宣便悔约叛变,派他的儿子王信到营州等处募兵,加强沂州防务,同时杀害了徐达派往沂州的使者。徐达大怒便率师急驰沂州,连夜挥师攻城。王宣抵挡不住,只得打开城门投降。

徐达恨王宣父子的反复无常,当即命令将他们用乱棍打死。沂州的陷落,使山东的元将吓破了胆。紧接着,平章韩政又攻下了滕州。徐达又率主力北上,一举攻克了战略要地益都,并连下所属州县,俘敌1万多名及大批马匹,从而切断了山东东西部之间的联系,使得济南、济宁两重镇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

十二月初三,徐达北抵乐安,沿途的元军望风而逃。一连串的胜利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两天后,大都督同知张兴祖率部连克东平、东阿。元参政陈璧等5万部众投降。孔子的56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希学,率曲阜县丞、邹县主簿前来迎接张兴祖,从而加快了衮州以东州县的归附进程。

十二月初七,徐达的主力部队顺利攻克济南,张兴祖又将济宁收复。至此,山东的战略要地全部到手。形势发展得太顺利,朱元璋担心将士轻胜生骄,再次飞书到军前告诫徐达。徐达和常遇春感谢吴王朱元璋的及时提醒,也深知肩上担子的沉重。他们明白,眼下最高统帅要求他们的只能是凯歌,而绝不能是哀乐。

不到一年的时间,朱家军就相继取得了占领山东、河南、潼关的战绩,完成了朱元璋的“撤其屏蔽”“断其羽翼”“据其户槛”的计划,至此便对元都城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

洪武元年正月,推翻元朝即将完成之际,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这对直捣元大都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此时,对于北伐直捣元朝的老巢,朱元璋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发起于江南,骑兵力量不足,并且中原局势尚不稳定,因此其成败都系于天命,元顺帝弃都而逃不必穷追。但却需要固守强围,以防其侵扰。这不仅决定了当时的北伐方针大计,而且影响了明朝时北部边防的格局。这也是元朝统治者退出大都以后,并没有彻底灭亡,一直在北部有一个或几个政权坚持活动的一个因素。

洪武元年闰七月四日,朱元璋亲自画北征布阵图,派人送给大将军徐达,并再次提示徐达“率师北征,廓清中原,拯民艰苦”。本月十五日各路兵齐会临清,于是大将军徐达率马步舟师北上,至德州,副将常遇春及都督副使张兴祖俱以师会。二十日徐达师至长芦,遂派兵克青州。再进至直沽获海舟七艘作浮桥济师,副将常遇春、都督副使张兴祖各率舟师并河东西以进,步骑走陆路而前,元丞相也速等望风奔逃,元都大震。很快,北伐大军从南向北,横扫河北。25日徐达率师进至河西务,战败元守将平章俺普达朵儿只进巴,28日进入通州城。

元顺帝见大明军来势凶猛,急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与中书左丞相庆童同守京城。就在徐达逼近大都的当夜,元顺帝率后妃、皇太子等悄然打开健德门,向居庸关逃遁。至此,统治中国达98年之久的元王朝宣告结束,大都改称为北平。

徐达登上齐化门,宣告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等人的种种罪状,当即斩首示众。其余投降官吏将士,一个不杀。他派人查封了府库宝物、图籍档案,并将皇宫四门封锁,派张焕率领一千余人严密把守,严禁任何人接近。同时发布百姓各安其业,将士不得扰民的严令。大都之战,百姓没有受到惊扰,街肆秩序井然,充分显示了徐达治军法令森严。可是,他的严明法纪,却遭到了许多将士的反对。

至此,北平这一座幽州古城,从五代时石敬瑭割让与契丹起,已有430多年。宋朝太祖至神宗祖孙四代曾做过努力,试图夺回,可未能如愿。

第二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群臣上表称贺,随后下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徐达受命置燕山等六卫,以保卫北平。然后朱元璋令徐达和常遇春夺取山西,留3万兵士分隶六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