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

·赶上吃“轮饭”的小子

·没有围墙的“幼儿园”

·学校乐队的二胡手

·痴迷音乐的男生

·第一次离家出走

·高考名落孙山

赶上吃“轮饭”的小子

井冈山的春天是醉人的。

绿色的山林中,一簇簇红色、白色、紫色、粉色的杜鹃花随风摇曳,翠者欲滴,红者欲燃,白者如玉,粉者如霞。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用不同的色彩,毫不吝啬地装扮着大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老区有个遂川县,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之一。1928年1月24日,毛泽东亲手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在这里,毛泽东主持制订的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和任务,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成为赣西南和闽西等苏区建设的最初蓝本。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与朱德一道在此多次指挥战斗。

1934年8月7日,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在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下,从遂川新江乡的横石村突围西征,拉开了震惊世界的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序幕。

说到遂川,有两支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与这里密切相关。

一首是部队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27年10月,毛泽东在遂川县荆竹山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分散到县城周围农村发动群众时,又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为了让“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深入人心,毛泽东让部队开始教唱《红军纪律歌》,这一招果然效果很好,许多战士通过唱歌将“红军纪律”牢记在心。后来,“六项注意”又增加了两项,即“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早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这样产生了。

另外一首是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歌中唱道“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指的就是遂川县五斗江乡。1928年5月7日,朱德率红四军军部和二十八团在五斗江打败了驻赣敌军杨如轩的两个团,取得了红四军成立以来的首次胜利,史称五斗江大捷。为纪念这段光辉历史,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把五斗江唱遍了大江南北。

六十多年后,从革命老区遂川这块热土上,走出了一位著名军旅歌手——小曾,他创作和演唱了大量的中国军营民谣歌曲,深受部队战士们的喜爱,成为中国“军营民谣”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二十年来,他走遍了雪域高原,海疆边防,满怀激情地把中国军营民谣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军营内外。

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2月8日,农历正月初三,立春后的第四天。

在遂川县的县城里,不时传出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走亲访友的人们。在全城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县城一大院里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啼哭是那样的响亮,仿佛歌唱家唱歌前练习开嗓一样。

这一天,正巧大院里一户人家办“轮饭”。

在赣南地区有一个习俗,正月里过大年亲朋好友要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为了表示热情好客和礼尚往来,习惯上采取每家轮流承办一顿饭,当地称之为吃“轮饭”。

母亲望着刚刚出世的婴儿高兴极了,她指着孩子的小脸蛋乐呵呵地说:“赶上今天吃‘轮饭’,你急着从妈妈的肚子里跑出来,你就是个叫花子命,要吃!”

孩子的父亲姓曾,祖籍江西赣州,是一个诚实正直的读书人,20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遂川县农业局,担任一个部门的主管工作。母亲姓王,是遂川县畜牧站的站长,而且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兽医。夫妻俩先前育有三个孩子,一男两女。生活在农村的长辈希望他们夫妻能再生一个男孩,给曾家传宗接代,夫妻俩终于拗不过老人的絮叨,因此直到6年后,第四个孩子才出生。

感谢上苍,这回曾家人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宝贝儿子,一家人也乐开了怀。

曾姓在中国算得上是一个大姓,在2014年版的《百家姓》中排列第31位。在中国,曾姓人家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正所谓“天下一曾无二曾”“四千年前是一家”。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西汉末期,为躲避王莽之乱,曾参(曾子)第十五世孙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经世代繁衍生息,这里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姓后裔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先祖。

按照曾氏宗祠的字行辈分,曾家这回新添人丁排“德”字辈,系曾参第七十九世孙。夫妻俩几经斟酌,给儿子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曾德洪。

没有围墙的“幼儿园”

小德洪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许多快乐,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辛苦。在那个“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小曾父母既要忙工作又要忙家务,还要照顾四个年幼的孩子。特别是在畜牧站当站长的母亲,为人热情技术又好,十里八乡请她去给牲畜看病的人很多。每天一大早,母亲就要离开家,骑着自行车赶往乡下,去给农户喂养的猪马牛羊等牲畜看病,还要帮一些人家阉鸡、阉猪,回到家就是再辛苦也没得休息。

一次,母亲请邻居阿姨搭把手帮助照看一下小曾。阿姨抱着小曾在楼梯上玩,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小曾从楼梯上滚落下来。哭声惊动了母亲,当母亲从地上把小曾抱起来时,心痛极了,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没想到这次摔跤在小曾幼小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几十年后,当有人问起小曾最早的记忆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记忆是摔跤!”

不知道小曾孩提时摔的这一跤,是不是冥冥中预示了他这辈子要走的路不会平坦,人生的旅途会有许多坎坷,前进的道路会有许多挫折。

两年后,小曾又添了一个弟弟。这个孩子是计划外“产品”,小曾父母原本没打算再生育,由于计划生育措施没做到位,小生命“趁机”来到了这个世界。

虽说是计划外“产品”,孩子的出生还是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小曾有了弟弟,新添了个玩伴更是开心。父母瞅着五个儿女,欣喜之余又发起愁来。小曾四岁那年,父母实在无力抚养这么多的儿女,思来想去,只得把小曾送到农村外婆家去。

外婆家在遂川县枚江乡,离县城五六十里地。在这里,小曾生活了三年。

那时候农村生活很苦,平日里粗茶淡饭,虽然吃的不再是“红米饭南瓜汤”,可是大米饭里常常都要放上一半的红薯丝。下饭菜冬天常常是萝卜、白菜,夏天常常是冬瓜、南瓜,只有在农忙和一些节日里才能“打牙祭”吃上一顿荤菜。在小曾的记忆中,最好吃的菜是毛豆烧鸭子。

小曾的童年虽然没有像城里的孩子那样走进幼儿园,但是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小曾无拘无束生活的很快乐,这里的一切对于小曾来说都感到新鲜。他每天和小伙伴们一道去山上放牛,下小溪抓鱼,爬树上掏鸟蛋,到田里拾稻穗……

最开心的事是遇到村里放电影和唱大戏,每次小曾都是早早地来到打谷场,演出或放映一开始,他总是要挤到最前边,一直到演出或放映结束,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可能因为小曾是城里来的人吧,村里的孩子都喜欢找他玩。一次小曾在家里帮外婆剁红薯藤,准备煮潲水喂猪,一群小朋友来找他出去玩,小曾不肯去,推搡中一个孩子把他手中的刀打落,正好掉在小曾的脚上,鲜血直流,吓得孩子们四处逃散,闻讯赶来的外婆立即把他背到乡卫生院包扎。

小曾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爷爷,据说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前被抓壮丁抓走了,从此渺无音讯,不知死活。奶奶年轻时就开始守寡,孤苦伶仃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小曾的外婆出生于一户有钱人家,家境殷实,一辈子遵守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外公叫王冠,取了一个非常大的名字。20世纪40年代,外公在一所大学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到四川警察署当了一名秘书。婚后,外婆不愿离开家乡去四川,外公为了能够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毅然辞去公职回到遂川老家,当上了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

农村的学校缺乏师资,外公承担了一、二、三年级的教学。小曾五岁那年,外公把他带去学校,让他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外公在台上讲课,小曾在台下听课。从此,小曾成了这所乡村小学的一名编外小学生。

在小曾眼里,外公多才多艺,是个了不起的人。外公除了上得讲台,还拉得一手好二胡。每当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的时候,外公就坐在家门前的大树下拉二胡。当悠扬的琴声响起,小曾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外公身旁,两只小手托着下巴,瞪着两只大眼睛,安静地听外公拉二胡。幼小的小曾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没过多久,外公拉过的曲子,小曾就会“咿咿呀呀”地哼唱了。小曾在音乐方面表现出的天赋,让外公欣喜不已。

外公虽然很有才,可是经历坎坷。一个老牌大学生,多次申请转为公办教师无果,最终当了一辈子乡村小学民办教师。外公虽然有些怀才不遇,但他对小曾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小曾最早的启蒙老师。从那时候起,外公手把手教他拉二胡,后来回城读书,每年的寒暑假小曾都要到外公家来学拉琴。上中学前,小曾已经把二胡和小提琴拉得具有专业水准了。

外公这辈子过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是他最终为国家、为军队培养出了一名杰出的音乐人才。从这点上说,老人家这辈子应无遗憾。

学校乐队的二胡手

七岁那年,小曾告别了农村这所没有围墙的“幼儿园”,告别了疼爱他的外公外婆,告别了村里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回到了遂川县城。

新学期开学,妈妈给小曾背上新书包,牵着他的小手,把他送进了泉江镇红卫小学(后改名泉江小学),从此小曾成了一名真正的小学生。

小曾家住在县城的一条老街上,这条街叫名邦街,对面是红墙黛瓦的清代建筑万寿宫,这里便是1928年初毛泽东亲手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旧址为三扇大门,全部为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占地2000多平方米。1968年遂川县对工农兵政府旧址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并在此设立了旧址陈列馆。旧址大院里种了不少松柏、橘树和柿子树,小曾放学后经常和小伙伴来这里玩耍,爬树、做游戏,特别喜欢听大人讲红军打仗的故事。一次,邻居家一个小女孩想吃橘子,小曾爬到树上去摘,不小心失手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摔在树下的一块花岗岩上,满嘴鲜血直流,吓得小伙伴们惊慌失措。家里人闻讯赶来,赶紧把小曾送去医院,结果在嘴里的伤口上缝了七八针。

学校里有一支由学生组成的乐队,乐队里有一对敲扬琴的兄妹与小曾住在同一条街上,小曾对兄妹二人羡慕不已,他也想参加学校这支乐队。

机会终于来了。一年级下学期,学校乐队招人,小曾立即跑去报名,凭着他在外公那里学到的一点音乐基础,他竟然被录取了!乐队老师分配他学拉二胡,小曾十分高兴,因为外公就是拉二胡的。

小曾的语文兼音乐课老师叫倪传龙,同时也是乐队的指导老师,他是小曾走上音乐道路的第一位音乐老师。

报名参加乐队的同学十分踊跃,乐队一下扩大到五六十人。按照学校规定,乐队队员每天早上五点半要赶到学校练琴一个小时,六点半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还要回到学校上课。下午第六节课后,其他同学进行课外活动,在操场上打球、跳绳、踢毽子,乐队的同学要继续练琴一个小时。一开始,队员们热情很高,可是没有多久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了,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最终乐队仅剩下十多名队员。

小曾当时还是个七岁多的孩子,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要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去学校练琴,时间长了自然受不了这般苦,他也有点想打退堂鼓了。

父亲对于小曾参加乐队一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习文化为重,他的信条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小曾当初报名参加学校乐队他就不同意,后来拗不过孩子也就随他了。母亲与父亲的看法相悖,她尊重儿子的自我选择,鼓励孩子全面发展。

关键时刻,母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早上小曾不肯起床去学校练琴,母亲就一边打他的屁股一边说:“参加乐队是你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选择就要坚持下去!”

在母亲的鼓励下,小曾战胜了惰性,坚持留在了乐队。几个月后,他学会了拉二胡。

1977年国庆前夕,红卫小学举行国庆文艺演出,小曾随乐队第一次登上了舞台,初次演出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喜悦。

从此,小曾迷恋上了音乐。为了听歌,他疯狂地买唱片,父母给他的压岁钱、零花钱都被他用来买了唱片。有时候看到一张好的唱片没钱买,他就找姐姐和弟弟要。最窘困的时候,为了能买下一张自己喜欢的唱片,小曾顾不上脸面,满大街去捡烟蒂,然后剥开一个个的烟头,取出里面的烟丝,靠卖烟丝换回几毛钱去买唱片。到小学毕业,小曾积攒了几百张唱片。

在倪传龙老师的指导培养下,小曾勤学苦练,二胡演奏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除了一般的伴奏曲外,他开始接触一些难度较大的二胡独奏曲,诸如《赛马》《二泉映月》《良宵》《江河水》等名曲。

小学高年级小曾学会了识简谱,并学习了一些基础乐理知识。这些对小曾后来的歌曲演唱和歌曲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学校乐队后,小曾有了更多上台表演的机会。最让他开心的是能够参加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县文艺会演,演员们集中到县委党校吃住,在小曾眼里那叫高手云集,让他眼界大开。县城大礼堂成为小曾童年时代登上的最大舞台。

痴迷音乐的男生

1981年6月,小曾参加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他以比录取分数线多一分的成绩考上了全县最好的中学——遂川中学。

进入初中后,小曾除了喜欢拉二胡、听歌之外,还开始学习唱歌。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他就在家里跟着电唱机、录音机一道唱。

一天中午,小曾放学回家打开收音机,无意中收到一个音乐台,其中有个《中广流行歌曲排行榜》节目的歌他觉得特别好听。从此,每天中午放学一回到家,他就急急忙忙盛上一大碗饭菜,把自己关进房间里一边吃饭一边听歌。这些歌让小曾开阔了眼界,他感觉这些歌词歌谱的写法与自己平时听的歌不一样,他想“怎么可以这样写呢!”

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小曾自费订了一份《歌曲》刊物。这个刊物开设了一个《外国歌曲》专栏,上面刊登的多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乡村歌曲。这些外国的乡村歌曲,歌词取材于日常生活,诙谐幽默,角度独特,曲谱清新自然,直入人心,给小曾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小曾后来的歌曲创作有很大影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普及电脑,更甭提互联网,要想得到一首歌曲的曲谱很难,小曾就用了一个最原始的笨办法——抄歌。遇到好听的歌,他就想办法抄下来,日积月累,他整整抄了两大本。这两本手抄本歌曲成了小曾的宝贝,他总是随身携带。

当时在学生中流行台湾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这些歌小曾很喜欢,不少都被抄进了他的手抄本里。那时候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一些歌被定为“靡靡之音”,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学校是禁止学生唱的。小曾觉得这些歌好听,就偷偷地唱。为了应付老师检查,小曾准备了两个抄歌本,一个用来抄外国和港台的流行歌曲,一个用来抄中国大陆的民歌。遇到老师检查,他就把民歌歌本拿出来,老师一看上面抄的都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民歌,自然也就蒙混过关了。

初三那年,小曾有了创作的冲动,特别想写歌。于是他悄悄地写了几首,一开始还不好意思拿出来,直到上了高中才拿出来给同学们唱。

1984年,小曾以音乐特长生身份直接升入本校高中。这时他遇到了特别高兴的一件事,把他引进音乐殿堂的倪传龙老师调到了遂川中学,还当上了他的班主任。从此,在倪传龙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小曾学习音乐的热情更高了。

1985年,遂川中学举行了一次唱歌比赛,小曾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报名参加。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唱歌比赛,选一首什么歌呢?那一年正好台湾歌手齐秦出版了专辑《冬雨》,专辑内《大约在冬季》和《外面的世界》两首歌广为传唱。其中《外面的世界》这首歌是齐秦根据自己在少年感化院的亲身经历创作的经典代表作,旋律简单却催人泪下。小曾决定选这首歌。

比赛那天,其他的选手上台都是清唱,唯独小曾用伴奏带唱,效果非常好。比赛结束,小曾进入前三名,获得了二等奖,他也成了学校第一个拿伴奏带唱歌的歌手。

从此,小曾在学校名声大作,他既会唱歌又会写歌,还会拉二胡、小提琴,一群爱好文艺的同学整天围着他转,鼓动他牵头成立学校文工团。小曾也想组织一个文艺团体,但当时学校没有条件。文工团没成立,“曾团长”的头衔却在同学中叫开了。

第一次离家出走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拥有我我拥有你

在很久很久以前

你离开我去远空翱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我会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你

每当夕阳西沉的时候

我总是在这里盼望你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

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

……

当年,这首齐秦演唱的《外面的世界》火爆中国,被歌迷们广为传唱。

《外面的世界》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是悲切的。当年齐秦年少轻狂、狂放不羁,一场酒后斗殴他被送进少年感化院,从此与世隔绝。他每天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思考人生,在狱中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半时间。那个时候齐秦的姐姐齐豫每周都要去看望他,还给他带去了一把吉他,逼着他从音乐中找回自信。也就是从那时起,齐秦才真正迷上了音乐,每天渴望着“外面的世界”,这段独特的经历让齐秦创作了经典代表作《外面的世界》。

有些歌迷不清楚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一味地把“外面的世界”理解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恕不知“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1986年暑假,正准备升入高三的小曾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离家出走了!

谁也没有想到,正处在学校当红“歌星”的小曾会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就连平日里对他很放心的母亲都感到十分惊讶。当时小曾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闯一闯”。

小曾拜托学生会主席、他最要好的同学到学校为他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怀揣着家里给的学费钱和自己寒暑假打工赚来的几百块钱,悄悄地从县城坐上了开往广州的大巴车。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小曾来到了广州。走出长途汽车站,小曾傻眼了,这么大一座城市,他该去哪里呢?

顺着长长的大街,他毫无目标地走着,走着……

傍晚,小曾来到东风路上,找到一家小旅店住下。

第二天,他到书店买来几本书,一连几天,除了到外面闲逛,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

一个星期后,小曾带来的钱要用完了。他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感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他想家了,想爸爸妈妈,想兄弟姐妹,想老师同学!

结束了这短暂的“流浪”生活,小曾踏上了回家之路。途中在赣州他遇到了出差的父亲,遭到父亲一阵严厉的责骂。令他意外的是,回到家中母亲一句责备他的话都没有说。

母亲是个懂道理的人,她认为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青少年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伺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母亲尊重儿子的选择。从此小曾在县城休学打工一年。

高考名落孙山

第二年,小曾恢复学籍,重新回到了校园。

高三,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备战高考,争取进一所好的大学成为考生、家长、老师的奋斗目标。

繁重的文化课之余,小曾仍然没有放弃学习音乐。他有一个梦想,争取考上心仪已久的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为音乐学院),为自己将来在音乐的天空展翅翱翔增添一双金翼。

江西师范大学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该校音乐学院是全国高师同类院系中办学历史悠久的院系之一,是江西省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全、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条件最优越的音乐学院,是培养音乐师资和音乐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江西省音乐教育研究的中心。江西省艺术学科的骨干教师和高校音乐院系中的学术带头人,大多数毕业于这所学校。

考艺术院校,考生除了文化课成绩要上录取分数线,还要具备某一方面的艺术特长,他们往往要做两个方面的考前准备,必须加倍付出努力。小曾囿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像大多数城里的考生那样参加考前应试培训班和请名师指导,只有自己更加刻苦地学习和练习。

1988年5月,小曾来到吉安考点,参加了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的初试。他报考的是作曲专业,在众多老师面前,他通过了作曲技法、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等规定考试科目,还加试了二胡独奏《赛马》(加分科目)。激情的演奏,娴熟的技巧,流畅的旋律,赢得了考场上老师们的夸赞。

不久,小曾接到参加复试的通知。去南昌参加复试那天,不巧天下大雨,把小曾淋了个透湿,导致感冒发烧浑身酸痛无力。

复试完,小曾回到遂川县城,天天等,日日盼。一个多月过去了,小曾收到了江西师范大学寄来的一封信,里面装的不是《高考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份《考前复习班报名表》,邀请他参加本院举办的高考艺术生培训班,第二年继续报考本校。

第一次参加高考,小曾落榜了。

事后小曾得知,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这一年招生名额很少,作曲专业只招收五名学生。一些与小曾一同参加考试的考生平时就请师大的老师作指导老师,上了许多课,基础很扎实,小曾落榜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小曾的高考落榜,多年后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写道:“于是江西师大的音乐系少了一名学生,可日后的军营却多了一名歌星。”自然,这是后话。

高考名落孙山,小曾没有放弃。通过参加这次高考,他看到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他想复读一年,第二年再圆心中梦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