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两张载

千古文章两张载

回首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两个张载的背影划过历史的天空,中间隔了七八百年的时间。他们两个都曾负有盛名。第一个张载,生活于西晋末年,河北安平人,生卒年已经不可考。据史书说,他性格娴雅,博学多闻,曾任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晋太康二年(281)前后,他到四川去看望在那里为官的父亲,途经剑阁,著《剑阁铭》。铭文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又引古史指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晋武帝看后感慨良多,派人镌刻于石上。他也很擅长写诗,曾作《七哀诗》。其中有“北芒何垒垒”,写汉代帝王陵寝在三国被毁后的景象,慨叹世道乱离和沧桑变化;又有“秋风吐商气”,写秋风扫林、满目凄凉的景色;“阳鸟收和响,寒蝉无余音”“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情感肆无忌惮地倾泻在景物的描绘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孤独苦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那个时代产生忧忿的诗人,是因为社会“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因此,他的诗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社会风习的写照。

诗人的惆怅当然不仅仅是有感于大汉帝国的覆灭,还有着对一个辉煌的思想时代消逝的感慨,那个曾经号称“独尊儒术”的文化时代,在东方文明圈中赢得荣光的时代,在国家陷入战乱和分裂的时刻过去了。其后,先是“祖述老庄”的玄学风靡社会上层,继而有道教流行于朝野,进而则是佛教盛行于大江南北。这些思潮的主流是无为、虚无或性空,对现实世界表达着失望的情绪,对社会人生散布着否定的逻辑。面对苦难,很多人忘记了自强不息的古训,常作精神上的逃避,而不是行动上的进取。这是西晋时期的张载必须面对而不乐见的思想场域。

三百多年后,历史进入了国势鼎盛的唐朝。李唐在思想领域号称“三教并尊”,其实仍然是佛教占优势,当时主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哲学家都不在儒家而在佛门。对此,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曾经与政治家张方平有一段对话。王安石问张方平:“孔子去世百年后生孟子亚圣,后来再也没有人能达到孔子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张方平对佛道两教极为了解,因而反问道:“怎么会没有超过孔子的人呢?”王安石问:“是谁?”张方平说:“江南马大师(马祖)、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等大和尚都是啊!儒家思想吸引不了他们,优秀的知识分子都归到佛教门下了。”魏晋以来,士大夫正心修身之资已为佛道二家所夺。尽管当时有儒者如韩愈等人排击佛道甚烈,但其范围不出强调儒学正统、纲纪伦常、夷夏之辨和经济因素这四个大的方面,而没能从思想理论的深度上加以批判,激烈有余而切中要害者不多。北宋初期,由于政治、社会尚不安定,政府基于稳定民心的考量,以拉拢宗教势力为手段,鼓励佛道二教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国防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风气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宋代皇帝大多迷信,对于佛道多有沉迷,如宋真宗赵恒就曾利用道教符箓,搞天书封禅的把戏。

我泱泱中华难道要在精神上沉沦下去吗?我们能不能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构建起精致的理论体系,实现中国人在精神方面的全面发展呢?理学恰是踏着时代的脚步应运而生的。按照杜维明的说法,它的出现就是儒学对于佛道学说挑战的“一个创造性的回应”。理学不仅从理论基本面来批判佛老,也吸收其合理的理论内核,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兼谈天道性命,强调内圣外王,进而创造出一套足以与佛老思想相颉颃的新说。这一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出现后,一方面儒学终于有了适于时代的理论,一方面佛老精辟的学术发展开始走下坡路,于是历史上由来已久的“辟佛老”运动才算是真正告一段落。可以说,理学的出现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本书的传主,北宋的张载正是催生理学的重要人物。在张载和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思想中,“心”“理”“道”“性”等日用伦常的概念获得了升华。这些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既营造了一个可与“天国”“仙境”相媲美的内圣境界,又保持了儒学修己安人的入世传统,从而使得儒学面目一新。周敦颐是濂学的开山,张载是关学的首倡,二程则是洛学的领袖。一般都把周敦颐作为宋代理学的开宗始祖,但他的思想里仍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所以有断言,真正把儒家的精神从正面发挥出来,把思想的体系引向正统轨道上来的,那要首推关学的祖师张载。各位读者,让我们再进一步去了解这位大儒先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吧。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张载在宋以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可谓赫赫有名。他的成就得到理学家们的肯定,程颢、程颐将他与孟子、韩愈相比,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将他与周敦颐、邵雍、二程并列。后代统治阶层极为重视他的影响,宋理宗封他为郿伯,从祀孔庙。《宋史·道学传》为他立传,弘扬他的德业。王夫之高度评价张载的贡献:“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他的著作在明、清两代是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目,并在清初编入御纂《性理大全》和《性理精义》中,可见张载在理学发展上的贡献与地位。

关学最突出的是担当精神。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代表着中国士大夫的神圣使命,被广为传颂,后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张载相信,宇宙间自发自动的原动力赋予人类天生的创造力,使人类有能力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种信念鼓舞着宋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树立远大抱负,探究宇宙规律,寻求社会发展的真理,继承先贤的思想,用先进思想治国理政,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南宋末年文天祥引用“横渠四句”,表达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民族兴衰的责任感。中国自从进入近现代以来,不断探究张载的思想,使张载的思想充满了现代魅力。马一浮先生在抗日战争中,为唤起民族自强不息、抗击外敌的坚强意志,与流亡中的浙江大学学生讲解“横渠四句”,号召学生们挺起脊梁,依此立志,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团结起来救中国。2003年12月10日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称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追求的崇高境界,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全人类都应该高扬这种担当精神,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让子孙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用“横渠四句”褒扬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人们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