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诗心天成,少女情怀总是诗

7.诗心天成,少女情怀总是诗

诗人和普通人的差别是什么?敏感,多情,特别容易被感动,一朵花,一阵风,一片云,一声鸟鸣,都能牵引他们的视觉,引发他们灵感的山洪。诗人不是麻木不仁的。诗人是以天地为心的。他们有一种仁爱之心,对于草木鸟兽都极为痴心。辛弃疾写过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叶嘉莹天生就有这样的特质,有着诗人独有的细腻、敏感与多情。所以,尽管一天到晚被关在深宅大院里读诗书,生活经验匮乏,但“少女情怀总是诗”,春秋之代序,草木之荣枯,种种景象都可以带给她一种内心的感动,进入她的视野范围,牵动她的思绪,成为她最朴素的诗材。

“大约我十一岁时,伯父教我学着作诗,因为我没有其他的生活体验,所以我家庭院中的景物,就成了我写诗的主要题材。”于是,窗前的竹、阶下的菊、花尖的蝶、墙角的虫,都被她写进少女的诗篇。

前面我们提到过,祖父不许在家乱种花的禁令解除后,叶嘉莹就急不可待地从初中同学家移来一丛竹子。仅这丛竹子,她就写了好几首诗。

1942年冬天,为了纪念送她竹子的同学,叶嘉莹写了一首《折窗前雪竹寄嘉富姊》:

人生相遇本偶然,聚散何殊萍与烟。忆昔遗我双竿竹,与君皆在垂髫年。五度秋深绿阴满,此竹常近人常远。枝枝叶叶四时青,严霜不共芭蕉卷。昨夜西楼月不明,迷离瘦影似含情。三更梦破青灯在,忽听琤琤迸雪声。持灯起向窗前烛,一片冻云白簇簇。折来三叶寄君前,证取冬心耐寒绿。

通过这首诗,叶嘉莹表达了对竹子品格的欣赏,又倾诉了自己与赠竹人之间的情谊。

记得有一年秋天,院里其他花草都已经凋零,只有这丛竹子青翠依旧,叶嘉莹就又写了一首七绝小诗,《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树梢时见度流萤。

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又有一年初夏,家里刚刚拆下冬天防寒的屋门,换上很宽的竹帘子,院内的石榴花与枣花都在盛开,叶嘉莹遂写了一首《初夏杂咏四绝之一》:

一庭榴火太披猖,布谷声中艾叶长。

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唯爱枣花香。

还有一个夏日的黄昏,雨后初晴,叶嘉莹站在西窗竹丛前,看到东房屋脊上忽然染上了一抹初晴后落日的余晖,而东房背后的碧空上,还隐现着半轮初升的月影,于是又写了一首《浣溪沙》小令:

屋脊模糊一角黄,晚晴天气爱斜阳,低飞紫燕入雕梁。

翠袖单寒人倚竹,碧天沉静月窥墙,此时心绪最茫茫。

再翻一翻叶嘉莹幼年时期的其他诗作,也都是庭院系:

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秋蝶》)

不竞繁华日,秋深放最迟。

群芳凋落尽,独有傲霜枝。(《咏菊》)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咏莲》)

现在,综观叶嘉莹年少时写的诗,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无常的认识。虽然家境优越,但叶嘉莹从初中时就经历了战争的离乱,与父亲的聚少离多,祖辈人的去世,因此,她很早就认识到人生的盛衰、生死、聚散的无常。虽然她从小没有学过儒释道,但其作品已经颇有佛家之空境。

其代表作就是那首《秋蝶》,里面就含有庄生梦蝶蝶梦庄生的哲学思辨。

还有,她的第一个联语竟然是挽联。那是她外曾祖母去世的时候,叶嘉莹才十六岁,伯父说:“你老祖这么喜欢你,如今她去世了,你给她写副挽联吧。”叶嘉莹就写下了下面的挽联:

忆往昔觅枣堂前,仰承懿训,提耳诲谆谆。

何竟仙鹤遄飞,寂寞堂帏嗟去渺;

痛此日捧觞灵右,缅想慈容,抚应呼咄咄。

从此文鸾永逝,凄迷云雾望归遥。

二是对自然万物的悲悯同情。叶嘉莹从小就对自然万物非常多情,有大宇宙观。正如她的恩师顾随先生常常说的,诗人要有一种关怀的心,还不只是对人世的关怀,也包括对自然的关怀。古人的诗词里总是西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当时草草西窗,都成别后思量”。叶嘉莹也有自己的西窗,那是她卧室的窗户,窗下是母亲的花池,花池里有她的竹。那窗外的竹影虫鸣,明月清风,都成了她吟叹的对象。

三是她早期诗作的表达方式非常直心。孩子毕竟是孩子,叶嘉莹早年的诗作还是尽露直感的。直言真实的感觉,很单纯。就以她那首《咏莲》来说,直接把李商隐给否了。

在这之前,叶嘉莹读过李商隐的《送臻师二首》,原文如下: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其一)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其二)

这是一首诉说佛法的诗,其主旨是说若世人心地单纯洁净,像莲花一样清洁,那天下就太平了。而叶嘉莹在《咏莲》却说“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是对佛法的迷惑。她认为世人是不是能成佛,佛是不是有,都是不可知的。那既然都是虚幻的,怎么样才能真的度脱众生于苦海呢?答案在风中。

叶嘉莹诗中的疑虑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北平正陷入日寇统治时期,到处充满了悲痛与仇恨。叶嘉莹的迷惑与怀疑,完全是一个少女的本能。那一颗直心,难能可贵。

早年的诗作都是叶嘉莹在自家深宅大院里写的,其写作和抒情对象大都是院子里的景物。随着年龄的成熟,她走出家门,步入社会,慢慢开始写了一些有人情世故内容的诗。等上了大学,受了更多的诗词教育,知道了诗词里的喻托,修辞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写出来的东西更隐喻一些。这从技巧上是一种进步。但叶嘉莹还是怀念小时候那些单纯的美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