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那些和后海有关的童年往事

6.那些和后海有关的童年往事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那童年就是浸满淡淡清香的扉页;如果人生是一首曲,那童年就是音符跳动的前奏。

我们的童年是金色的,叶嘉莹的童年是金、棕混合色的。

说是棕色,是因为她确实没有别的女孩子玩得欢。和小胡同的散养、野养的孩子比起来,大宅门出来的叶嘉莹童年生活略显无趣。因为大家庭的女孩子,管得很严,不许出去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人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她都不会,就连最简单的荡秋千、踢毽子、跳绳,统统都不会。冬天的时候,北海、什刹海都结了冰,许多男孩、女孩都集结成伴出去溜冰,她总是被“剩下”。她从小就是个乖孩子,父母让读书,那就读书好了,“我是关在院子里长大的,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去读书了”。

至今,叶嘉莹仍然怀念后海的冰,那是她童年缺失的梦。对于她,那是一直未拥有的芭比娃娃。

纵然如此,被关在家里的叶嘉莹,在家里,也没少“作”,那高墙大院,岂能束得住一颗烂漫童心?

有一年,叶家外院的五间南房租了出去,房客姓林,有个年龄和叶嘉莹相仿的女儿,叶嘉莹很快和她交上了朋友。这个女孩排行老六,叶嘉莹就叫她六姐。而叶嘉莹出生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女孩就叫她荷姐。

叶家是旗人,有许多旧的旗人的衣服和鞋帽,看起来很是好玩。最好玩的是鞋子,旗人的鞋底很高,有花盆底和元宝底两种。花盆底是年轻妇女穿的,元宝底是老年妇女穿的。但有时年轻妇女为了方便,在家也穿元宝底的鞋。叶嘉莹从大衣柜的底层,找出了一堆这样的鞋子。两个爱美的女孩就以此为道具,戏耍起来。每人穿一双元宝底的旧鞋子,还弄了一个纸卷,做了像旗人梳的“两把头”,再穿上旗人的棉袄,剪了许多流苏。俩人玩得很是尽兴。夜幕降临,妈妈回来,叶嘉莹遭了殃,被妈妈一顿大骂。

虽是大家庭娇养出来的女孩,叶嘉莹却并不讲究吃穿用度,对物质的东西从不看重,但对是非曲直和情怀很较真。俗话说,“三岁看老”,这种秉性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

大概四岁左右的年龄,叶嘉莹与家中的权威人物——祖父发生了矛盾。祖父认为她说错了话,非让她认错。可是叶嘉莹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坚决不服,还挑衅祖父道:“我错在哪里?你给我讲讲理。”为了维护祖父的权威,母亲就开始打她,逼着叶嘉莹认错,好让这事赶紧过去。即便是挨了打,叶嘉莹也坚决不道歉。祖父火气更大了,说这么小的孩子坚持不肯认错,那一定是打得不够。母亲骑虎难下,只好加大了打孩子的力度。小小的脸蛋,到了第二天都没有消肿。倔强、坚持真理决不退缩的秉性,在她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股倔劲,完美地解释了她永不退休、“宁愿倒在讲台上”的誓言。

每一段幸福的童年记忆都少不了“外婆家”,对于叶嘉莹,概莫属外。

据说北京城有两条龙脉,一条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另一条是水龙,即后海与北海一带。叶嘉莹的外婆家就在水龙脉上。外婆家在西直门附近,离后海不远。这个地方从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华的商业区,它在当时是漕运的终点。那时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叶嘉莹小时候,后海仍是一片有水而能观山、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对于叶嘉莹,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跟妈妈回外婆家了。每次回到外婆家,母亲就带着她和大弟弟,还有她的小舅舅到什刹海和北海去玩。三个孩子,分别是两岁、四岁、七岁。他们总是沿着什刹海中间的一条长堤走到北海的后门,从后门再到北海里边玩。几个小孩子到处乱跑。母亲就在北海里的茶座“濠濮间”或“漪澜堂”等着。每到夏天,这条长堤上就搭满了乘凉的棚子,里面有好多卖一些新鲜莲藕、菱角等河鲜的小摊位。每次到了这些摊位前,叶嘉莹就磨蹭着不肯走。母亲很懂孩子们的心思,带着他们到一家合适的凉棚,叫几碗摆满了菱角和鲜藕的冰品让孩子打打牙祭。这是叶嘉莹最难忘的童真童趣。

除了后海的小河鲜,叶嘉莹难忘的童年乐趣还有北平的夜空:“那是一个还没有污染的时代,北平的天空十分明净。晚上,天上的星星非常清楚地展现在眼前。《唐诗三百首》中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当时的北平真能感受到这种气氛。每到夏夜时分,即使天色很晚,我也不肯回到房子里去,坚持要在屋外乘凉。除了屋内闷热以外,外面的天空的景色也确实诱人。我有时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有时躺在凉席上,仰望着天上的星星,不肯离开。”

沐过北海的风,看过北平最亮的星,从那个年代走来的叶嘉莹,是幸运的。

那样的夏夜,北平的天空,今天的我们,依旧在期待着。

一个有慧根、有熏陶的女孩,其诗文可谓天成。在她稚童的年龄,竟也吟出了豆蔻年华的诗篇,出口成章。有一次家中来了亲戚,大家逗弄叶嘉莹背诗,她就随口吟起李白的《长干行》“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就可以“坐愁红颜老”了。其诗词天赋可见一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