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品文作为文体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而晚明小品文因其成熟性和创新性更受推崇。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体裁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包容,行文简练隽永,语言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主要侧重于抒发一时的感想体会、记录零散的所见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作者张岱(1597—1684年,一说卒于1689年)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后改字石公,号陶庵、蝶庵,晚年号六休居士。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浙江山阴(今属绍兴)人,寓居杭州。张岱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家中三世藏书,父祖皆是饱学之儒,张岱自幼生活在优越富足的环境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追求精致不脱流俗的生活品质,也具有文人雅士的审美情操。他在《自为墓志铭》曾写到历明时期的生活:“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使得张岱的人生出现转折,也让他尝尽了国破家亡的滋味,国家现状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但是他依然坚持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一生以明朝遗民自居,明亡后拒不仕清;张岱的生活也从富贵陷入困窘:“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于是,他晚年避入深山,勤笔不辍,著述颇丰,在表达怀念故国之情的同时,也以此保留明朝文化和汉族传统,并甘愿隐逸终老。除去散佚部分,他的著作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四书遇》《古今义烈传》《史阙》《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陶庵梦忆》是明清时期小品文的经典之作,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一幅明代江南百姓生活的画卷,如描写节日习俗和风俗人情的有《越俗扫墓》《闰中秋》《严助庙》《龙山放灯》等篇,游览名胜古迹和江南园林的有《孔庙桧》《焦山》《筠芝亭》《于园》等,记录戏曲音乐和休闲娱乐的有《绍兴琴派》《彭天锡串戏》《斗鸡社》《柳敬亭说书》,介绍饮食茶道和花艺鸟类的有《乳酪》《兰雪茶》《天台牡丹》《宁了》等,还有介绍古玩收藏和名工巧匠的《天砚》《砂罐锡注》《吴中绝技》《濮仲谦雕刻》等。文中记述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世间众生百相。张岱的小品文叙述自由流畅,语言清丽雅致,最突出的特点是于不经意间抒发自己的情感,而直击心灵,引发读者共鸣。《陶庵梦忆》侧重于回忆晚明时期的生活,充斥着游山玩水的世俗娱乐,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阅尽繁华的淡泊沧桑之感。
《陶庵梦忆》不仅是一部个人化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风俗画卷。由于作者见识广博,有高深的文学素养,所以其对所见所闻的描写记述,使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历历在目,对于明清研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审美参照。文中所描写的是一种感性的历史,因而也更为真实,更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