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不上班的理想生活:二三十岁,开间幸福小店

无论你选择创业,还是选择坚持内心所想,

都是为了开心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快乐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完全有能力让自己收获幸福。

创业是创业,开咖啡馆的梦想是开咖啡馆的梦想,写作则是一种梳理和告别。

我一直相信生命中发生的事情都有它存在的原因,而这个存在是基于对你、我、他,这些生命个体的原因。尽管在经历的时候,我们常常不明白为什么,甚至在经历之后,也不明白为什么,但走着走着,突然就明白了——那些以往一直觉得的弯路,也突然有了意义。

纯真的人会说,哦,原来是这样。

成熟的人会说,这,就是成长的轨迹。

智慧的人会说,后知后觉,当知当觉,才能先知先觉。

我的第一本书《二三十岁,开间幸福小店》,原本只是单纯好玩的记录分享,想要给身边开店的朋友们一些“血和泪”的教训,不想这几年来每到节假日,都有朋友从外地奔来成都,到店里坐一坐,点一杯“预见幸福”,眼里满是藏匿不住的欣喜与激动。面对这样热切的朋友,我总有些仓皇失措,一是我内在巨蟹的部分实在不善表达,另一个是2013年出版的书,2012年写作,记录的是2010年和2011年的事情,抱歉我实在无法因此而呈现一个你们书中遇见的当年的我。

后来渐渐发现,这无端架起的幕布,还有内心拉扯不愿登上舞台的“原本”演员,如若自己处理不好,在现实层面就会生出更多纠结挣扎,比如许多真心要开店带着问题来的小伙伴,希望能够交流了解到更多东西让自己更有底气和信心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咖啡店,但容易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我不是一个成功的咖啡馆经营者,甚至不算一个创业者,我不过机缘巧合地造了一个“桃花源”给自己,以此识别和遇见一些人,以许多人看来不靠谱的方式默默前行,我不具备能够说服自己的能力去解答你的实际问题。更何况,被问及的许多问题在书中都有提及,他问到,无非是需要说出来被你肯定,以增加他对自己目标的确认,可我并不觉得这是你目标确定的最佳方式,你心虚,我可以把看到的部分告诉你,你在哪里没有准备好,我可以给你肯定,建议你花时间让自己安心,才能更好前行,但我无法违心地告诉你我自己都无法确信的思路和策略。

一个人,说出怎样的话,做出怎样的行动,理应明了内心想法,再以适当方式表达。当内心清明无碍,才能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所以内心清明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我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我们依靠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但随着时光流逝,这些依据总是在不断被刷新的过程中,就像多年以前你不爱吃苦瓜,后来慢慢可以接受,再到觉得上火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吃苦瓜一样,过去的不爱是真,如今的接受甚至喜欢也是真。不能因为小学时候知道你不吃苦瓜的同学,如今看见你吃苦瓜表示惊讶,你就觉得自己不是自己了。

其他的事情,也大抵如此。

如同言语和行动都会开启一个新的因果循环一样,所有这几年中遇见的人和事,以及内心的纠葛,也会开启我的因果。所以,冥冥中,除了当一个打酱油的咖啡馆老板娘,我出门上了个班,挑战的本性与全然不同的环境终于让我从自己的世界里出来,换一个创业的眼光来看待这家对我的生命非常重要的咖啡馆,也终于知道为什么我真的没有办法说自己是一个很好的经营者。

明明知道而做不到,无论怎样苛责自己,也总有不这样去做的原因,兜兜转转只是来帮忙确认。那些你以为浪费的时光,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我用了五年的时光,走了一条路,有些人称这条路为“创业”,对我来说,这是一条失败的创业路,这样的失败导向我真正的创业方向,有可能会遇见成功,同时,它更是一条自我确认和个人成长的路,很荣幸,我有机会跟你分享这条路上的见闻。

谢谢你,给自己时间,与这些经历相遇,相认,相互启发。无论你选择创业,还是选择坚持内心所想,都是为了开心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快乐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完全有能力让自己收获幸福。

你的创业激情为何燃烧

做任何一件事情,背后总有些推动你做这样选择和决定的原因,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有些甚至无法在当下洞悉,甚至有些理由你都觉得搞笑,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仍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选择中,往前推进。

有人会说,我原地不动,我一成不变,我坚守,这算什么?

原地不动,坚守,也是你选择这样去做,你留在原地怀念着什么,遗憾着什么,想抓住些什么,但时间在走,这流逝的时光仍旧雕刻着你生活的模样,与它对待其他任何人,没有区别。

想到才有机会做到。你有多么想要实现一个目标,你才能有多大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这个目标背后的困难。当前行路上遇到困难,你的信念,决定你有多大心力经历几级大风大雨的考验。

创业尤甚。原本将想象付诸实践就并非易事,更何况,这件事并不能完全由你说了算,市场已经千变万化,产品、合作伙伴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部分,成为这件事情成功与否的无限变量。

相信所有在创业路上走过一遭的朋友,都会这样跟你说:

如果你热爱挑战,想感受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或者是想走一段充满变化的惊喜之路,那就请你去创业吧;

如果你喜爱安稳,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一点点变化都需要花时间适应,并且短时间内没有丝毫想要改变的意思,请你远离创业,即便羡慕他们看起来多姿多彩的生活,也不要轻易尝试,因为创业这件事,需要你下定决心,带着全部的勇气前行,才能披荆斩棘,抵达终点。

分享一组有意思的数据给大家,某网站大学生用户研究中心发起了一项2015年大学生创业态度调查,共有3872名90后大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其中男生2138人,女生1734人。调查显示,56.3%的90后表示愿意在大学上学期间进行创业尝试,而没有任何创业意愿的90后则占比为43.7%。而对于许多在校期间就已经尝试或开始创业的90后来说,创业成功率普遍不高——“我们宿舍6个人,几乎人人都有过创业的经历或尝试,有卖手机卡的,有做中介的,有开微店的,除挣点小钱,积累点社会经验外,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真正成功的,大多都中途放弃了”,一个大三的学生如是说。

且不说上面提到的90后,正在阅读这些文字的你,如果你是70后、80后,想想看,你身边的朋友有多少曾经尝试过创业,或者现在仍在创业的,以你理解的成功标准去衡量看看,他们中有多少,算是成功的创业者?

你会如何定义他们的生活状态?

如果说去分析一下,他们中成功的是为什么,失败的又是为什么,你会分析出怎样的原因?

这不是一道简单的分类题,也不是一道单一的思考题,由于过程太过曲折复杂,其中出现各种影响的因素也太多,但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他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选择创业。纵观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创业成功人士传记、语录,成功企业的各类管理经验,从乔布斯到比尔·盖茨,从福特到马云,他们在获得现在这个被大家所熟知的身份之前,都有过创业失败甚至不止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他们会谦虚地说自己成功是因为没有放弃,仍然在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那是什么让他们能够有动力去拼搏和持续拼搏呢?

由于当时市面上的电脑都是商用的,且体积庞大,又价格昂贵,二十出头的乔布斯跟好友一起,在自家车库组装出了第一台苹果电脑。Apple 1是早期的个人电脑,售价仅为666.66美元,配合键盘和屏幕即可使用,将电脑从商业使用拉入个人使用范畴,并且方便可购买。“皮克斯动画”,重回苹果之后的乔布斯,为提供更方便舒适的用户体验,用他擅长并且热爱的技术,造就了iMaciPodiPhone的系列神话。

1975年,仍在哈佛念大学的比尔·盖茨,为了实现“让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的梦想,和同学艾伦成立了“微软公司”,于是两个人在一间简陋的旅馆里,整天埋头编辑程序,除了吃东西以外,谁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几十年后,微软当年的愿景基本实现:“计算机进入家庭,放在每一张桌子上,使用微软的软件。”

1903年,福特公司创立之初,热衷动手改装改造机械的福特提出愿景:“每一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经过研发调整,最终通过仅仅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成本,使小轿车的价格降低了一半,小轿车不再是富豪的专有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方便人们的生活,而福特公司T型车创造的最佳销量直到几十年后才被大众甲壳虫打败。

1998-1999年被称为中国走入互联网领域的伟大时刻,那个时候起家的搜狐、网易等大多专注于新闻门户和搜索平台搭建,马云选择了当时最偏的“电子商务”,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谈及创立阿里巴巴,马云最初对这个“儿子”的定位是,“未来要成为服务中国中小企业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后来改变中国大多数人消费习惯的淘宝网,在创立之初,虽难逃要对战eBay的重担,却仍要“开启中国C2C平台,促进个人网上交易”。

……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翻翻你喜欢的企业的创业故事,你会发现有两点非常有意思:

一是创业者本人通常选取自己发自内心喜欢和热爱的行业进入;二是创业的目的之一有可能是积累财富,但当他们具体去做事的时候,他们更看重的是改变一种状态、改进一种方式,或是将更先进的技术或理念引入,让人们更方便、舒适地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分享那个你无比坚信的,或创造或引领各种意义上的新时代。何谓开创和引领,是你找到了一个新方法,或者更便捷的方法解决一类人或者更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创业则是将你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案匹配起来,推广给需要的人。

克服重重困难的决心,在问题是否解决、更快更好的解决道路上体现。不断挑战自我,这也是创业者本人才能体会到的。外人看来,则是坚定不移的信心了。

仍旧是上面提及的调查,数据显示,50.3%的90后大学生创业动机是希望发家致富;41.8%的90后称创业是因为自己喜欢创新、尝试新东西和新事物;6.7%的90后称创业是为积累实践经验,即使创业失败,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另有1.2%的大学生表示会因为创业很时髦、追着风潮去尝试创业。

现在,你觉得,差别在哪里呢?

Here comes my story——

五年前,当我想开一家咖啡店,原因非常简单,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事情做,也刚好有机会可以动手把脑海中的设想变成现实,像一个一直想要芭比娃娃的小女生,这个时候终于有机会窝在家里给她做件漂亮衣服、陪她玩耍。

我的内心是愉悦的,有种踩棉花一样的轻松,甚至是微醺的快乐,即便时间停止在那一刻,也觉得一切安好,没有任何与他人产生联系的需要,也无须讨好任何人。墙面的颜色自己来确定,沙发的样式我来确定,吧台的位置在哪里,甚至连书架上放什么书都由自己来确定——从无到有打造一个空间,建立一个有着浓浓个人特色的小世界。

开这样一家咖啡店,我的初衷是什么?是挣钱吗?

时至今日,即便关掉这家曾经让我骄傲自豪的咖啡店,也不觉得过去五年来它存在的意义是挣钱——现在想来,更准确地说法应该是,造一个地方来安心待着、休息,直到找到想要继续往下走的路。

所以难怪,对面老板诧异地问我,你不担心吗,你不焦虑吗,不着急短时间内带来生意熬过生存期吗?我的反应出乎意料地淡定:新的尝试适宜不慌不忙,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所以难怪,按照做生意的手法,兴高采烈印了传单,却没有十分的意愿将它们发出去,骨子里我还是更期待出现在这里的人,是这样一个你。

所以难怪,明明知道玩桌游的客人会给店里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想到他们可能带来的吵闹和“破坏力”,不太会拒绝人的我也是会鼓足了勇气说一句:“抱歉,没有桌游。”

如果说在梦境中的人,头脑被感性接管,而理智没有机会发声的话,我最初开咖啡店的状态更像是对这种状态的一见钟情。于是,在后来理智回来一些,我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想开一家咖啡店?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面对过这样的情况,一股脑儿觉得在合适的时机做了个合适的决定,但往前推进却越来越觉得动力不足,开始回忆自己踏上这段旅途的初衷。诚然,这样的过程并不喜悦,是在自我确认,而为什么会需要确认呢?因为怀疑。

喜欢喝咖啡?

是的。

喜欢到因为喜欢喝咖啡而想冲泡一杯好咖啡?

额,也还好。

喜欢在咖啡店的感觉?

是的。

喜欢享受这个感觉到一定需要开一家自己风格的咖啡店?

额,也还好。

那你究竟为什么做了这样一件事?

喜欢喝咖啡,喜欢在咖啡店的感觉,开家咖啡店刚好可以满足这两点。

不开咖啡店,你喜欢、想要的这两个点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实现?

有呀,去找寻一家舒适、有好喝咖啡的咖啡店、长期泡着就好了。

你看,就跟谈恋爱一样,“我想要”和“也还好”这两个词就决定了你在这段关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咖啡店的这五年来,很多人看到我在店里游哉悠哉喝咖啡、阅读写字、跟朋友们交流思想,但只有极少一部分人知道除却这些,我还有在网上找新鲜原料,半夜还在洗杯子、倒垃圾的操劳。用母亲的话说,她一直希望我把店关掉的原因很简单,不想看见我这么辛苦,我原本可以更轻松快乐地生活。

我知道,可是我当初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所以这样的辛苦是我需要付出的代价,我愿意。

所以,是什么原因,让你没有选择相对轻松地找一家咖啡店,而要费劲地开一家咖啡店,你对它还有怎样的期待?

我希望它可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需要的人来到这里,大家可以用心相处,相互影响,更快乐地生活,大家“17”幸福才是真的幸福,所以它的名字叫“17幸福8”。

如果说,开一家咖啡店和要营造一个地方让大家在这里用心相处相互影响变成对立面,你会保留哪一个?

这是一个很难选择的问题,我原本觉得我是有能力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的,如果非要成为对立面的话,我坚持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才是开咖啡店的原因。回想五年之前,我在北京奔忙,跟大多数人一样渴望赚更多的钱,拿更高的职位,过物质条件更好的生活,可忙碌的生活没有让我觉得开心,与好友相约见面,同在一个城市,却也要至少提前两周约定见面时间;与父母相伴,只有赶在长假、春节,因为没有时间,因为买不到票;在首都谈一场恋爱,我听过许多狗血的相亲故事,我有一套在哪里的房,有一辆多少万的车,有多少钱的存款,你愿意跟我交往吗?

我幸福吗?

我很忙,但是我不幸福。

我周围的朋友们幸福吗?他们或许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快乐,却不觉得幸福。

我们真的要将时间和生命浪费在别人的肯定眼光中吗?又或者你为何需要这样的肯定、欣赏甚至是羡慕,这些对你来说,真的重要吗?

如果没有那么重要,你为什么要上着不开心的班,见着不愿见的人,做着不想做的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蹉跎生命呢?

我只是想找一条路和方法,看看生活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性,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幸福——所以我换了一种活法。我们并不处在真空的环境中,为了确定你是否坚信你的选择,选择之后,难免会经历更多的诱惑和考验。咖啡店的最初,是一个人的探索,到后来,慢慢汇聚成了一群人一起探索,当一群人在精神世界里畅想遨游,了解自我、肯定自我的时候,往往就会成为更多人无法接近和了解的群体,如果没有找到更好的沟通桥梁,这里会变成一个少数人的乌托邦。上路探索,是需要走的路。

很多时候我们说,坚定的内心,对成就事业,对做人都很重要,我们知道坚定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你是否知道你要坚定的是什么?

探寻的过程,往往最考验人。每一次寻找,似乎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拷问,你确定这是你要坚守的东西吗?每一次动摇,都在瓦解自信。每一次坚定,都会更加坚定。若你想逃避,很正常,绝大多数神经末梢的本能反应,是遇见痛,就往回缩。

只是,逃避了,你找不到的依然找不到,你不知道的依然不知道。

我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明白自己想要坚持的是一种被很多人理解为“不接地气”,却对我异常重要的东西:积极的影响力。有意思的是,我用咖啡店的外壳包裹了这样一种理念,期待在这家小小的咖啡店,除了提供好喝的咖啡以外,还有走心的人,走心的交流和走心的活动——如果咖啡店是一个人,身上扛着这么多所谓意义,他累不累?他扛得起来吗?

如果你都觉得累,那就存在一种可能性,你没有找到那个激发起创业激情的本尊。利用上面的问题案例来问我自己,同样的时间精力下,相比较于研发一款超级好喝的咖啡,还是组织策划一场更有影响力的活动,我的选择第一反应就是后者。抱着这样的心态,如何能够开好一家正儿八经的咖啡店呢?尤其当中间想要有所兼顾,或者想拼命去成为一家真正的咖啡店的时候,自己都会觉得哪里没对,即便理智上明白应该如何去做,情感上始终无法全力投入。

但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性:与其竭尽全力去改变自己的不擅长,何不纵情燃烧我的热爱?

我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遭遇过这样的纠结挣扎和费尽心力,你能够忍受多久这样的煎熬,面对这样的交叉点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这是你的权利,你的自由。感谢我大巨蟹退到不能再退总会再找出另一条出路,2015年6月,当我纠结于这家咖啡店还要继续下去已经快两年的时候,我终于选择让自己面对这个选择题,我的答案是后者——关掉“17幸福8”咖啡店,转型成为“龙门院幸福·幸福工作室”,如果说我们的影响力是靠人跟人之间的交流相处来实现的,那我们就直接一点——把时间精力都专注于你想实现的那个点,才能更靠近理想。

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一种逃避,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新挑战,我更倾向于认为,是轻装上阵,换个方式坚持想坚守的精神,同时,用简单直接的方法面对现实和市场。不见得此刻的选择就一定是最优,但苟延残喘是肯定无法照亮一片天空的,甚至还有可能连自己的光亮都被黑暗吞没。

这也许才是创业最吸引人的地方,用你所擅长,照亮一片天空。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由性格来确定他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合格或成功的创业者,倒不如说看他是否走到了可以创业的阶段和状态,比如,他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又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他就具备了成为一个合格创业者的前提。

来,到你了——

你的创业激情为什么而燃烧?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列出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越详细,越好。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所反映出来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