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孝子”教育更不行

“非孝子”教育更不行

读了余杰先生的文章《“孝子”教育可行吗》(见11月30日《杂文报》),嗓子眼一下子就被类似鱼刺的东西卡住了,至今仍未疏通。

余先生的疑问缘自成都猛追湾中学为了规范学生言行开展的“孝顺儿女”评选话动。就是这样一个活动,令余先生“顿时感到专制时代的幽灵再次在教育界沉渣泛起”了。

借余先生的意思发挥一下,来个“非孝子”教育,修改一下标准——“不接受父母教育(就是接受也不必虚心),不体谅尊重父母(生儿必养,有难处也是活该),不理解父母(不顺心意就“打电话报警”),不艰苦朴素(可大把花钱),不勤奋学习(可游手好闲),不尊敬父母(可打爹骂娘)。”活动也可改名,可叫“新新人类儿女”评选活动。这样一来,自由时代的神灵便可“在教育界”大放光芒了。孩子就不是“只有被动接受的份”了,就是“有完整的人格尊严的‘人’”了,就有了“健康明朗的心理素质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了,作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完整的人格的人”,“昂首挺胸地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了。呜呼!

作为余先生论据的典故和故事,不是把普天下的父母都一概扣上了“都算不上是合格的父母”,就是莫名其妙地联想到了鲁迅深恶痛绝的《二十四孝图》。其历史背景、“孝”的标准、人物特征以及中心情节,与猛追湾的“评选”活动都毫无关联和可比性,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放眼社会,在当今时代的孩子们身上,我们已经看到和正在看到许多与“标准”相悖、与“修改后的标准”相仿的东西,这还不值得我们重视吗?成都猛追湾中学的活动,我觉得是对学生——不夸张地说是下一代——负责的举措,用心可谓良苦。我想,全社会都能像这个中学这样,想办法利用各种方式来“规范学生(孩子)的言行”,而不是追求什么毫无原则的“大写的人”,我们的下一代才有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