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之“杳如黄鹤”:走了那么久,你变了没有?

崔颢之“杳如黄鹤”:走了那么久,你变了没有?

【成语】杳如黄鹤

【释义】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出处】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迎面走来的,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崔颢一见,自是不放过机会,立即笑嘻嘻地过去搭讪。

少女又羞又怕,想躲,躲不开。抬眼望——面前站着的,竟是一位看上去有点帅又有点可爱的少年郎。听到少年言语轻佻但并不粗俗,少女便也回了笑容。

汴州(开封)的大街上,十七岁的崔颢正匆匆赶往赌场,意外收获了份艳遇。

崔颢爱赌,爱美女,也爱读书。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大家伙儿往往会半真半假地对他说:你那么有才,诗写得那么好,为何不去考个功名呢?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做了官,还愁没有美女投怀送抱吗?

崔颢就想象了一下自己当官以后的情景,又想到父母也是屡屡劝他快去参加进士考试的,便自语道:考试算个什么事,先玩几年再说。

两年后的某天,崔颢的父亲一进门就满脸兴奋地对他说:“李邕大人要去陈州当刺史了,前两天他来到了我们汴州,正巧从我的朋友口中听说了你的诗名,说想见见你,这可是个好机会啊!”

崔颢听了,脸上并没现出多少激动的表情。崔父便又说:“李大人在京城可是很有名望的,他要是看中你的诗,还愁不引荐你吗?”

在父亲的极力鼓动下,崔颢带着几首新的诗作,去了李邕的住所。

面前的李邕四十多岁的样子,一脸严肃,但说起话来倒还客气。简单聊了几句后,李邕便让崔颢读首诗给他听听。

崔颢伸手从袖里拿出一页纸,展开,上面写的是自己最近创作的一首诗:《王家少妇》。

“十五嫁王昌”,崔颢开口诵道。

“好,算了!”还没等崔颢读到下一句,李邕突然大声喊停。

崔颢一下愣住了,不明所以。

“什么十五嫁王昌?在以前所有的文章中,王昌的形象都是女子的意中人,都是‘恨不嫁’,哪有‘嫁王昌’之说?”李邕气呼呼道,“你这是篡改古典,懂吗?简直太无礼、太不严肃了!好了,你可以走了!”

崔颢愣了一下,转身离去。

在回去的路上,崔颢心中暗忖:什么名士,什么大人,一老顽固罢了!我根本就不稀罕你的引荐,不信我考个功名给你看。

第二年(开元十一年),崔颢果真去了长安,且一战成功,进士及第。

中举后的崔颢没有立即去为仕途奔走,而是忙起了自己的婚姻大事。

他先是看上了一个小家碧玉,成家后,嫌人家太闷,很快就离了。

不久又和一个胖乎乎的美女成了亲,婚后发现胖美人又懒又好吃,几月后即把人休了。

第三个妻子倒是比较完美,品貌都没说的,但没过多久,崔颢又想换人了。原因只是他又看上了第四个美女。

等崔颢再求仕进时,发现那些官员多数对他避而远之,有的甚至当面训斥他:你这样有才无行的人,只配坐冷板凳!

终于,崔颢和第四任妻子也各奔东西了。他又成了孤家寡人。

在京城待着无聊,也没心情再回汴州老家,崔颢纠结了几天后,便打定了去漫游的主意。

他先去了淮楚,两年后,又到了江夏(今武昌)。

在去江夏的船上,他曾听到一对青年男女在他身旁交谈,那对男女本来互不相识,家也离得很远,但住在同一条江边,所以彼此就觉得亲切了。

长干行(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崔颢心中的乡愁一下升了起来:唉,离家经年,也不知家人可好。

到了江夏,怎能不登黄鹤楼?在黄鹤楼上,看到眼前的万顷烟波和绿树芳草,联想到那仙人驾鹤从此经过的传说,崔颢顿生时光易逝之叹,乡愁也越来越难以排解。

发乎情,诗便水到渠成,如入化境,于是,一首千古名作在这楼上诞生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首《黄鹤楼》竟会使晚来一步的李白生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让诗仙叹服并搁笔,崔颢,这次牛大了!

游完江南,崔颢开始北上,先去了齐赵之地,之后又到了东北辽西。

经过近二十年的漫游,人到中年的崔颢一改年轻时的任性轻佻,走向了沉稳。见识了边塞的苦寒,他的诗歌也有了凛然之气: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崔颢完成了一个艰难的转身,也终于感到累了,于是他又回到了京城,从旅途转入仕途,坐上了司勋员外郎的位子,成了一名四平八稳的官员。

年轻的激情,才高的任性,都像那只传说中的黄鹤一般,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卡片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代表诗作《黄鹤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