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世:我与纳兰同里籍

1.家世:我与纳兰同里籍

1990年,叶嘉莹写成了《论纳兰性德词》一篇长文,这在她的全部著作中是非常特别的一篇,她结合着自己生活、读书的不同阶段讨论了纳兰词意境与风格的独到之处,以致于我们可以把这篇学术论文当成自传来读。文末她还附上了自己的两首小诗,其一云:

我与纳兰同里籍,更同卧子共生辰。偶对遗编闲评跋,敢言异世有扬云。

“卧子”是明末词人陈子龙,此前不久叶嘉莹曾写了一篇《论陈子龙词》。她这时候大量写作讨论明清词人的文章,自然是因为与缪钺先生合作撰写词史的学术计划。可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叶嘉莹1989年在加拿大退休,从此她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回国教书。同年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在授予仪式上,她穿了一件红边黑色的典型中式旗袍,那正是古人所谓“遂我初服”之意。从那时候起,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叶嘉莹是真的要回来了。她为什么会想到与自己里籍相同的纳兰性德,又为什么会想到与自己生日相同的陈卧子?恐怕内心潜隐的,也仍然是对乡邦故国的怀思,对父母恩德的感念吧!“偶对遗编闲评跋,敢言异世有扬云”,她不敢自诩为纳兰与卧子的异代知音,但在她的“闲评”、“偶对”之中,我们却可以亲切地感觉到,叶嘉莹其实在给我们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叶家先世原是蒙古裔的满族人,隶属镶黄旗,本姓叶赫那拉。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或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历史上,以那拉为姓氏的有四个部落:叶赫那拉、乌拉那拉、哈达那拉、辉发那拉,统称为扈伦四部,其实就是满人在古代东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四个较大的部落。这四个以那拉为姓的部落各自取居住地附近一条河流的名字加在前面,以示区别。据清朝钦定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那拉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其实在扈伦四部中,乌拉、哈达、辉发三部都是女真人,而叶赫那拉则本属土默特部,是蒙古人。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星根达尔汉(本姓土默特)吞并了原居住在扈伦地区(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与松花江合流地区)的那拉氏部落,改姓那拉氏,使用女真语,并逐渐融合于当地女真人风俗之中。16世纪初,部落首领祝孔革率众南迁到叶赫河畔(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境内),故称叶赫部,他们视星根达尔汉为始祖,即叶赫那拉氏。16世纪中叶,祝孔革的孙子清佳弩、扬吉弩兄弟领导的叶赫部势力强大起来,他们在叶赫河畔修筑了东西两座城。到叶赫那拉氏最后一代部落酋长金台石和布扬古的时候,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也强大起来。1603至1613年间,努尔哈赤先后灭掉了哈达、辉发、乌拉三部,又大败明朝军队,此时的叶赫部也已遭受了努尔哈赤三次军事打击,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1619年8月,努尔哈赤突然引数万骑兵第四次攻打叶赫城,叶赫战败,自此灭亡。其实建州女真与叶赫那拉部本来是友好的,而且通婚,金台石的妹妹孟古格格嫁给了努尔哈赤,即孝慈高皇后,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当努尔哈赤最后围攻叶赫城的时候,金台石驻守东城不肯乞降,他要和努尔哈赤讲条件,说叫你的儿子来见我,我要认一认他是不是我的外甥,因为金台石正是皇太极的亲舅舅。努尔哈赤怕金台石把自己的儿子据为人质,当然不同意。这也因为在他们交恶的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件重要的事:孟古格格原本希望能把丈夫、娘家都保全,当她病重时,提出要见自己的母亲,可是男人并不在乎女人的感情,纳森布禄(金台石的哥哥)不让母亲去,就是担心被努尔哈赤扣为人质。后来孟古格格死了,努尔哈赤既愤怒又悲恸,便以此为由率兵攻打叶赫城。在最后那次战役中,金台石誓死不降,引火自焚,不过没有烧死。他跌下城来,被捉住缢死了,临死前还发下诅咒说:“即使我叶赫族里只剩下一个女子,也一定要让建州女真亡国。”后来人们说慈禧太后果然应验了这个诅咒。因为慈禧太后和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都是叶赫那拉氏,所以后人也有满清“兴于叶赫,亡于叶赫”的说法,可见叶赫那拉氏的确与历史结合有密切的联系。

努尔哈赤消灭叶赫部,但亡其国,不亡其民,他把叶赫兵民、土地全部收为己有,入籍编旗。叶赫部名亡实存,成为满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叶赫那拉氏编入满籍的后裔,如康熙朝大学士明珠,他正是金台石的孙子,还有叶赫家族史中最有名的慈禧太后,都在满清一朝的政治、历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些叶赫后人中也包括了清朝最有名的词人,即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清初入关时,叶嘉莹祖先那一支被编在了镶黄旗,纳兰性德家那一支被编在了正黄旗,他们其实并非近支的族人,其间已无族裔关系可考。辛亥革命以后,满清朝廷被推翻,很多满人都改为汉姓,叶家就取叶赫那拉的首字,改姓为“叶”。所以“叶嘉莹”的“叶”实际隐藏的正是“叶赫纳兰”,她与纳兰性德是同一姓氏,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有着共同的祖先,而他们对于汉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中的词,都有极大的热情和极深的修养,这是所谓“我与纳兰同里籍”的真实含义。

2002年在叶赫古城遗址留影

关于近世家世,叶嘉莹曾简述如下:曾祖讳联魁,字慎斋,生于道光六年(1826),在咸、同之间曾任武职,官至二品,卒于光绪十三年(1887),享年62岁。祖父讳中兴,字一峰,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为光绪壬辰科满汉翻译进士,仕至工部员外郎,在光绪二十年夏出版的《大清缙绅全书·元卷·工部》中曾有记叙,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享年69岁。有子三人,女二人。伯父讳廷乂,字狷卿,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青年时曾一度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未几,因父病返国。民国初年曾任浙江省寿昌县等地秘书及科长等职,后因感于世乱,乃辞仕家居,精研岐黄,以中医名世,卒于1958年,享年74岁。父亲讳廷元,字舜庸,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早年毕业于老北大之英文系,后任职于航空署,译介西方有关航空之各种书刊。及至民国政府之中航公司在上海成立,遂转往上海,曾任中航公司秘书及人事科长等职。1949年随“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两航起义后一度拟返回上海,因在基隆登船受阻,未克成行,遂留居台湾,曾在“物资局”供职。1970年叶嘉莹受聘于加拿大温哥华之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遂迎养已退休的老父同往,1971年父亲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住院月余,终告不治,享年81岁。叔父讳廷弼,字翼卿,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毕业于法政专科学校,工书,能诗,为兄弟中最有才华者,可惜未婚而卒,年仅26岁。长姑讳廷蕙,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未婚早卒,年仅十余岁。二姑讳廷兰,生于光绪十五年(1889),嫁后遇人不淑,心情抑郁,未育而卒。母亲李氏讳玉洁,字立方,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青年时代曾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婚后专心相夫理家,为人宽厚慈和,而不失干练,育有一女二男,长弟嘉谋(1926年生),小叶嘉莹两岁,幼弟嘉炽(1932年生),小叶嘉莹八岁。及至“七七事变”发生,父亲随政府流转后方,沦陷区中生活艰苦,一切赖母亲操持。但因国民政府军队节节败退,父亲久无音信,母亲忧伤成疾,身体日渐衰弱,后于1941年入医院检查,诊断为子宫生瘤,经开刀割除,不治逝世,享年仅44岁。

叶嘉莹小的时候,家里还保留着许多满人的习俗,比如她的伯父、父亲仍管祖父叫阿玛,她称呼祖母不叫奶奶而是叫太太。在家里也行屈膝礼,男人屈左膝,女人屈双膝,儿媳妇在婆婆面前是没有座位的,都是站着。母亲回家后总要先到自己房间化一化妆,再到祖父、祖母房里去请安。祖母年岁大了,每天晚上就让伯母和母亲站在地上给她念书,什么时候祖母说好了,歇着去吧,她们才敢离开。这种以含容忍耐为妇女之美德的旧式家庭气氛在叶嘉莹幼小的心灵中曾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93年,叶嘉莹因为偶然的因缘受邀到美国加州万佛城的法界大学去给僧众和信众们讲授陶渊明诗,她也因为这份偶然的因缘写下了四首小诗,其四云:

花开莲现落莲成,莲月新荷是小名。曾向莲华闻妙法,几时因果悟三生。

因为是在寺庙里,所以她想到了自己与佛教的因缘,进而想到了自己与荷花的因缘。原来叶嘉莹1944年曾在北平广济寺听讲过《妙法莲华经》,当时她记下来的仅有两句偈语,就是“花开莲现,花落莲成”。佛教以为成佛的种子在每一个人心里都存在,就像荷花开放的时候,可以看到在荷瓣护持孕育中的莲蓬,莲蓬中还结有莲子,可是要等到花瓣都零落了,莲子才真正成熟,这是说人生如果要修成正果,也必是在所有外在的繁华艳丽都被抛撇了以后,才有可能。她听讲的时候只有19岁,等到她回想起往事,写出“花开莲现落莲成”的诗句的时候,她已经70岁了,这一花开花落之间,有多少的残痕旧梦,都不复能够检点追寻了,而她真的能在其间洞察因果,证悟三生吗?佛教还以为,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因果之间原来是有定数的。叶嘉莹当年所种下的,是什么因呢?她一生与荷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她出生在1924年7月2日,那是旧历的六月初一,父母告诉她,六月是荷花的生日,因此她的小名就叫“荷”,在家里父母常常叫她“小荷子”。而她出生的地点,她的故居和老家,就是那今日仅存于回忆之中的北平察院胡同23号那所老四合院。

  1. 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中可检索出1934—1935年《航空杂志》上刊发的叶廷元译介西方航空著述之文稿14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