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怕火炼始是真金
独具法眼明察奸邪
◎张九龄
一
张九龄(680~748),字子寿,亦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张九龄乃官宦世家,是汉相张良之后。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曾任窦州(治今广东省信宜市)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是新州索卢县(今广东省新兴县)丞。张九龄于武周长安二年(702)状元及第。初任校书郎、左拾遗。玄宗朝深得倚重,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情拜同平章事。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翩翩。他去世后,玄宗皇帝念念不忘,每有荐举之士,他总要问:风度得于九龄否?
在广东的民间有一个传说,张九龄的母亲足月不产,面黄体弱。一位行医算命的长者对他的父亲说,尊夫人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始兴地脉太轻,不能承载,要让他到大地方去出生。张父如是举家迁居韶州。张九龄就是生于韶州。
张九龄的人生恰被这位长者言中。他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时人称为神童。七岁那年,张九龄随家人游当地名刹宝林寺,遇韶州太守进香朝拜。大家纷纷回避,独张九龄不惊不惧。太守见他袖中藏着一枝桃花,童蒙初开,落落大方,便问他:是想吃供果吗?我出个对子,对上了就给供果你吃。张九龄点头答应。太守曰:
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九龄当即应道:
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
太守大悦,又出一联:
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
九龄抬头一望,眼前正是三尊大佛,立即应景而答: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断言张九龄将来绝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夺得状元也富有传奇色彩。武周长安二年(702),张九龄满怀信心,赴京应举,一举夺魁,当时年仅22岁。但是,皇榜公布后,一些落第贡士具表反映张九龄才能不具为榜首,是主考官沈佺期徇情枉法,偃优举劣。如是,中书令李公责令作废此榜,重新考试。结果张九龄仍然独占鳌头。大家顿时哑口无言。这件事情在徐浩《张九龄神道碑》中是这样记载的: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弱冠乡试进士。考功郎沈佺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时有下等,谤议上闻。中书令李公,当代词宗,诏令重试。再拔其萃,擢秘书省校书郎。
二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勤奋好学,能诗擅文。长安三年(703),当朝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武后的宠臣张宗昌而流放岭南,过韶州时读到张九龄的文章,称其能“济时适用”,留下深刻印象。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张九龄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再次登第。第二年,太子李隆基举天下文士亲自策问,九龄应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擢为右拾遗。先天元年(712),唐玄宗登基,再举文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开元四年(716)秋,张九龄因“封章直言”招致宰相姚崇不满,去官归养。开元六年(718),张九龄因归养期间开凿梅关古道之功应诏入京,官拜左补阙,主持吏部人才选拔,因公允服人,连迁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开元九年(721),张说复相,因笃爱其才而擢张九龄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三年(725),玄宗皇帝东巡泰山封禅,因拟定随行大员不当,张说遭到弹劾,罢去知政事。张九龄受到牵连,改任太常寺少卿,后又放为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代理刺史,旋改洪州(治今江西省南昌市)都督。开元十七年(729)张说再复相,转授张九龄为桂州(治今广西桂林市)都督并岭南按察使。开元十九年(731),张九龄三入京城,出任秘书少监,次年转工部侍郎兼知制诰。开元二十一年(733)底,张九龄得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理朝政。开元二十三年(735)拜金紫光禄大夫。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始兴县开国伯。建中元年(780),唐德宗复赠司徒。
就这样,张九龄在玄宗一朝几经沉浮,最终炼成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成为辅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三杰之一。
张九龄独具法眼,是识破安禄山暗藏叛唐谋反之心的第一人。他出任宰相的时候,安禄山还只是幽州(治今北京市北)节度使张守珪手下的一员偏将。为了手握兵权,安禄山曾入京拜见他。张九龄明察秋毫,一眼就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日后必是反唐的乱臣贼子。当时就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开元二十四年(736),已是平卢将军的安禄山讨伐契丹兵败,张守珪将安禄山押到京师奏请朝廷按军法处以斩首。张九龄接到奏章,即刻批道:“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但是玄宗皇帝看了奏章后却对张九龄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为了显示浩荡皇恩,不但不斩安禄山,还将他无罪释放,官复原职。此后,安禄山弄奸作巧,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的庇护下,深得玄宗皇帝的信任,不但一人独揽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权,还拜比自己小十六岁的杨贵妃为母,随意出入宫廷禁闱。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野心膨胀,于范阳(治今北京市南)起兵反唐,酿成“安史之乱”,不幸被张九龄言中。在这场动乱中,唐玄宗圣驾西移入蜀,想起当年没有听取张九龄的劝告,不禁潸然泪下,立即派遣专使到韶州凭吊张九龄,优恤其家属。后杨贵妃命殒马嵬坡。玄宗皇帝也被迫禅位,可谓自饮其鸠。
三
张九龄是在张说的提携下逐步走进大唐帝国中枢的。他自己也是一位热衷举贤荐能的贤相,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擢拔王维为右拾遗。他还是一位关心民生、热心公益的人。开元四年(716),受宰相姚崇排挤,他赋闲居家。当时,连接岭南的大庾岭梅关古道狭窄如羊肠,过往商旅备受险峻之苦。张九龄便将实情奏告朝廷,并自请为开路主管。得到朝廷批准后,张九龄募集民夫,踏勘线路,指挥施工,将十几公里的梅关古道拓宽至二丈余,两旁遍植松柏。路修成后,张九龄还亲笔撰写《开凿大庾岭路序》,从此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有宿有息,如京如坻”。自此南北交通大为改观,今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
据传说,在修路的过程中,因跋山涉水,酷暑难当,他和不少工役都染上了瘴疠热毒。为了不耽误工期,他在山间采摘金银花、淡竹叶、罗汉果、甘草等熬制凉茶饮用,使大家得以痊愈。此后,他发明的这种凉茶就成了民间清火解毒、凉血利咽的良药。民间至今仍把这种凉茶作为解除劳作困乏、预防中暑的饮品。后人为了纪念他,保护民族文化瑰宝,将其命名为“张九龄凉茶”。
张九龄主持修建的梅岭古道(图片来源:风飘石)
张九龄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全唐诗》存其诗222首。他的诗以五言见长,诗风清淡,以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叹,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尤有贡献。《唐诗三百首》的启篇之作就是他的《感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联句,正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锦句更是唱绝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