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革命思想的启蒙
参加游行
191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5月4日,北京10多所高等院校的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示威学生和群众。5月5日,北京学生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响应。6月3日、4日,北京学生讲演团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讲,北洋军阀政府再次派出军警、马队进行镇压,逮捕大批爱国学生,更加激起全国各界的义愤。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如燎原烈火蔓延全国。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影响全国,波及东海。正在上海参观的东海板浦第八师范学生积极参加上海五四运动游行示威。他们返回学校后,报告上海情况,全校师生沸腾,旋即结队上街游行、宣传。
五四运动时期街头张贴的爱国标语
6月中旬,东海县城海州的省立第十一中学联合省立第八师范、崇贞中学及第一高等小学、石峰市小学广大师生罢教、罢课,上千名师生示威游行并在儒学集会,呼喊爱国口号,进行宣传演讲。年已12岁的冯硕仁带着10岁的妹妹冯菊芬和13岁的姐姐冯洁冰一起参加了在白塔埠的游行。年少的冯家姐弟,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学生运动并不是很明白,只是热血澎湃地跟在老师和同学们后面,手中拿着姐姐冯洁冰做的纸旗,喊着口号,向沿街围观的群众递送传单。但革命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各校师生又联合其他各界人士,在海州集会,向北京爱国学生发出声援电文。
东海地处海滨,因交通便利,逐渐发达,商业日益兴盛,小工厂日益增多。自光绪末年德国在青岛开办德华轮舶公司以来,德国轮船由青岛开海州,三天一班,大量日货充斥东海市场,银圆滚滚外流。爱国热情高涨的东海人民,纷纷投入倡用国货、抵制日货的斗争。
11月16日,日寇纠集数十人,在福州持械寻衅,击伤中国学生、市民和警察。日本驻闽总领事根据“领事裁判权”,将被中国警察抓获的凶手领回,日军舰入侵闽江,气焰极为嚣张。闽案发生后,东海人民同仇敌忾。海属学生会八师分会向各报馆、全国各界联合会通电,提出“同人愿牺牲以为后盾”并组织集会、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野蛮行径,要求惩办凶手,赔偿受害人损失,东海县地区抵制日货再度掀起高潮。冯家姐弟和石峰市小学众多师生一起,手拿“勿忘国耻”“抵制日货”的纸旗,再次高呼口号走上街头。学生联合会两次查获的东海商人私进的日货,均被当众焚毁。
1920年5月14日,灌云县旅沪校友会在《民国日报》上公开发表文章,坚决反对日本人开采海州矿山,向全国人民痛陈利害,大声疾呼:“吾辈海属人,不忍坐视桑梓,先受亡国之痛苦,故不得不哀说于诸父老之前,奋臂而起,有以补救之也。”在国家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候,东海人民有了新的觉醒,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新文化、新思想开始在东海大地广泛传播。东海中学的图书馆里出现了《新青年》《新潮》《进化论》《天演论》等新书刊,学生们还办起了《责任》期刊,出刊三期。《责任》传播到白塔埠,关心时事的冯硕仁、冯菊芬兄妹很快便读到了。由于耳闻目睹资本家和地主对工人、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冯硕仁、冯菊芬兄妹开始思考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下,他们开始关心国家大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觉悟有了明显提高。
相继升学
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广大学子急需进入新学堂来继续完成学业,江苏各地遂涌现出一批中学。学校办学经费来源也很灵活,基本是多渠道筹资,也有私人办学。民国初年,江苏教育主管部门将各地原先所创办的中等学堂进行整合,根据办学性质统一校名为:江苏省立第一中学(南京)、第二中学(苏州)、第三中学(松江)、第四中学(太仓)、第五中学(常州)、第六中学(镇江)、第七中学(南通)、第八中学(扬州)、第九中学(今淮安)、第十中学(徐州),以及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东海)。这些中学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学名校。
冯硕仁读过的《西游真诠》
1923年,16岁的冯硕仁考入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1917年设立,学制四年)。在这里,他受到一批进步教师的影响,改造黑暗社会、挽救民族危亡的志向进一步确立。他认识到要救国,必须启发民智,改变愚昧落后的现状。他利用学校放寒暑假的机会,自任义务教师,为家乡的学生补习功课。他告诫学生:“要救国,一定要认真读书,学会本领。”他积极宣传无神论和革命思想。
好友刘恒广回忆冯硕仁时说:“在家乡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处境恶劣,却蔑视困难,泰然自若。他还关心我们这些小学生的茁壮成长,亲自主持举办了几期寒暑假学生补习班,自任义务教师,言传身教,宣传革命,为我们补习算术、语文,循循善诱,教书育人,培养新型学生。一个愿教,一个愿学,进步很快,使我提前一年半,就考进了东海中学。后来,又介绍我入党。”
冯硕仁考入十一中的第二年春,一位朝鲜人、革命家金子珍到校演讲。他演讲的是朝鲜被日本统治以后朝鲜人民的悲惨境遇。日本人下令,朝鲜人一律不准再说朝鲜语,所有课本一律改为日文。他举例说:有一个年仅8岁的小学生,没注意说了一句朝鲜语,即被日本人用钢条穿透舌心,押到街市上游行示众。日本侵略者借此禁止儿童再说朝鲜语。又讲到有些学者和技术工程师逃往中国上海谋生,日本人抓到便开枪打死,名之曰“打靶”,无人敢于过问或制止。亡国奴毫无自由,生命毫无保障!讲到此,他声泪俱下,悲痛不已。他对学生们说:“你们中国也在英、美、法、日各大帝国主义统治下,你们国家的海关、邮电、铁路、银行、盐税皆被帝国主义各大列强操纵,你们中国失去自由的权利。”“各侵略者要瓜分中国,希望你们青年同学们皆要奋起革命,一致起来反抗列强的侵略!”“我们朝鲜人也组织革命党人一致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金子珍请大家捐钱帮助朝鲜人民,“帮助我们买手枪子弹,回到我们朝鲜国内去刺杀、反抗日本侵略者”。冯硕仁和周建章等很多同学听讲以后,激动地流下热泪,纷纷捐钱,支持朝鲜的反日革命。据周建章后来回忆:“我内心,我今后也要革命,去反抗各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决不能当一个亡国奴,从此革命意志开始萌动了。”
砸碎土庙神像
在旧中国,孤苦无助的农民往往把自己的苦难归结为命运,冯硕仁家乡大埠子村的贫苦农民,将自己渺茫的希望就寄托在求神拜佛上。
白塔埠,和东海县各集镇没什么大的区别,同样有着广泛的民间信仰,并非只信奉某一宗教。一般的老百姓,也分不清民间祠庙与佛道教寺观的根本区别。有求于佛(神)时,就去寺观或者民间祠庙上供,对他们而言,无所谓佛道神仙,一样虔诚地去祭拜。在东海一带,观音是嫁娶、生育的保护神,硕仁兄妹出生前,他们的母亲都会由婆婆带着,在农历初一、十五到马小埠的观音庙烧香磕头,祈求保佑胎儿正常发育、平安顺产。硕仁、菊芬兄妹出生后,冯家多次到观音庙进香,与当家的觉新和尚是老熟人了。
大埠子村有座不大的土庙,供奉痘疹娘娘。在当地,人们出于对死亡、疾病的恐惧,子女患麻疹出天花,家长都要到庙里给痘疹娘娘上供。冯硕仁有一姓张的要好小伙伴,其弟弟患了麻疹,其父母到村中的庙里上供。冯硕仁和年幼的堂妹冯菊芬都陪着去了,学着大人的样烧香跪拜。但是,张家弟弟却高烧不退,病情加重,家长每天上午、下午都去拜痘疹娘娘。这一天,眼看着孩子不行了,张家父母一大早就神色慌张地往庙里赶,恰巧遇到附近观音庙里的主持觉新和尚。懂得医术的觉新将其拦住,问明情况。由于附近没有药铺,觉新便让随行的徒弟回观音庙里取了大生地、赤芍、粉丹、荆芥花、栀子炭、夏枯草、金银花、连翘等草药,尚缺少木通、黄芩。大户人家经常会备有一些常用的药物,觉新和尚便径自赶到一户人家化了所缺的两味药,交由冯硕仁送到张家,迅速熬药。此后,冯硕仁经常过去探望。在家人和冯硕仁的悉心照料下,不到10天,这孩子病就痊愈了。
由于觉新和尚治好了张家弟弟的病,冯硕仁和张同学有空便会到观音庙找这个会治病的和尚聊几句,冯菊芬有时候也会到观音庙里玩耍。村里还有几户人家的孩子也是同样的病,在冯硕仁兄妹的帮助下,都恢复了健康。冯硕仁和冯菊芬逐渐明白了,真正治好病的是这个慈悲的和尚和他开的几味草药。寄希望于痘疹娘娘,只会害死更多的人。这些土庙在附近的各个集镇都有,为了不再让它们继续“害人”,冯硕仁开始行动了。
1923年8月1日,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这一天,白塔埠以及附近的许多善男信女到大埠子东面紧邻的马小埠观音庙进香祈福。当天上午,冯硕仁联络部分青年学生和贫苦农民来到观音庙不远处的土庙,带头砸碎了庙里的神像。冯硕仁说:“这是泥木草塑的人工偶像,怎么会有神灵气呢?!”众人见冯硕仁安然无恙,便一齐毁了土庙。不仅砸了马小埠的土庙,冯硕仁还带人到附近的“岗埠、大庙等地毁庙宇、砸泥像”。五年后的1928年3月,临近的赣榆县也开展打倒土庙神像运动时,还有人提及白塔埠砸碎神像的事情,可见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