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面

贴面

贴面,二人面颊相触之谓也。最早知道这词儿似乎是一九八〇年代初,交谊舞大热之外,又有一种舞,叫贴面舞。其实也并非舞蹈的一个种类,只是说男女二人相拥慢舞,或者说是慢摇摆,面孔相贴而已。当时男女间已非“授受不亲”,然开放程度有限,“贴面”二字说来或听来自不乏些许香艳暧昧。常人眼中,跳贴面舞者,必为不三不四之人。

此处所说贴面与跳舞无关,乃是法国人见面时所行之礼。法国礼俗,男人与男人相见,握手寒喧,女与女或男与女相见,则是问好之外再加贴面。称“贴面”而不说“亲吻”,皆因行礼时动脸而不动口,并无唇吻之亲。其过程如下:行礼者将脸伸来,受礼者将面凑去,两面相挨,口中出亲吻之声,口与脸则并不相接;此面方罢,转过脸再以另一面相触——好了,礼毕。中国旧称礼仪之邦,见面有一定之规,不过“礼”本就含有距离之意,所以或抱拳,或打千,或道万福,容雍揖让,不见俄国式粗豪的熊抱,更无法国人狎腻的贴面。竞技场上国人不擅身体接触项目,见面礼数上,我们也不来这一套。

确切地说,“文革”以后,中国人相见已经可以无礼,事实上也无“礼”可循了。照规矩行礼大约就叫作“行礼如仪”,“仪”已不存,如何行法?所以现在的中国人见了面是没规矩的,多半点个头,胡乱招呼一声就拉倒。当然,从西人那里来的握手礼并未废弃,也许握手礼没有阶级性或姓“社”、姓“资”的问题,从民国时的先生叫到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同志,再从同志叫回先生,手还是照握(这握手礼似乎已“全球化”了)。但是中国人握手只限于较正式的场合,不熟悉的人之间,若彼此隔三岔五地见面,每见面必大握其手,多半要落下“一本正经”的话柄,虽说还不至被说成“道貌岸然”。法国人的握手礼则是不分场合地点的(也不分高低贵贱),几乎无时不在。我到法国后住在学校宿舍里,与几位法国老兄朝夕相见,几乎每天必握手一次,若逢其握的兴起,上午已跟你握过,下午撞见了,还握;在校园里,握,在公共厨房里,也握。

而且中国人在见面礼上是男女一律,法国人则绝对男女有别,如果一男一女或两个女子大握其手,而又都是法国人,他们的同胞一见之下,定会莫名惊诧。不握手,当如何?已见上述,曰贴面。握手已颇费事,贴面更是繁琐,因左脸右脸均须顾及(手心手背都是肉?),等于握了手心再握手背,时间要加倍。常在校园中见一女生遇上一帮男女同学,左一面,右一面,挨个贴来,没完没了。所以撇开其他不论,单从经济的角度说,也断不可推广法人之礼——宁取熟不拘礼,或者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干脆无礼。

但是在人家的地面上,还得照人家的游戏规则来。看男男女女贴面,并无狎腻之态,也就不觉眼热。联类及己,倒是颇有点忐忑:若是受此礼遇,如何是好?说来好笑,这并非了不得的事,可许多的尴尬就是由这等小事而来。记得看过的一部小说中有一细节,写一九五〇年代初,两个干部要见苏联老大哥,事前在家里猛练熊抱。真是传神之笔。往大里说,是怕失礼,实际点说,也是要避免自家陷入笨拙可笑的境地。不同文化的格格不入,有时就是这么具体而微。

我倒是没练(也没法练),也没想出什么应对之策。只是有些模糊的意念闪过。若一定要澄清,大概可表述为以下两点:其一,逆来顺受,见机行事;其二,我是男的,怕它作甚?第二点事出有因,盖中国来法的女孩大多都习惯了贴面之礼。若要寻根究底,这里面大概还有那么点男性中心意识——女子和你贴面,纵使不占便宜,总也不算吃专亏。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的惶恐像是庸人自扰。法国人尽管常自以为是,自我中心,在贴面上倒还是内外有别,颇为民主——自己同胞,一定贴;外国人,可贴可不贴。到学生家做客,女主人将来宾贴了一圈,轮到我很自然就停了贴面,伸出手来。吃罢午餐,主人要出游,行前再次行礼,到我仍是握手。虽说握手未免太多,然两“害”相权取其轻,握手自如得多,再者握手真正是“举手之劳”,多举几次也算不得什么。

关键是免去了那份紧张。初来法国,每遇行礼场合而有女子在,不由地便“心中有鬼”,虽然说不上“如临大敌”,躲过一“劫”却真正是“如蒙大赦”。时间长了,发现各行其是倒也相安无事,渐渐就放松警惕,有时反有一脚踏空的感觉,甚或还隐隐有几分遗憾:贴面乃是“一亲芳泽”的良机,缘何竟无其事?

——也许就因这不安份的一念之闪,才应了古白话小说中所谓“合当有事”。这天正与宿舍中七八人同在餐厅里吃早餐,见一名唤塞莉娜的法国姑娘施施然而来。塞莉娜对外国人颇热情,但平日并不行礼,连握手也不(在法国似乎只有在很正式的场合才见女子同人握手,而且多为中老年,年轻女子则若不贴面,说声你好作罢),今天不知怎么行起大礼来,而且见一个灭一个,也不管什么内外有别了。我坐的地方距她来处最远,起初尚暗存侥幸,指望她半途而废。见她贴到荷兰人戴维了,我还在想,荷兰离法国不远,而且戴维来法已五年,部分已经同化,她大概是同胞视之了。可紧接着见她贴了刚果人悉德尼、罗马尼亚人保罗,便知大事不好:以某种理论划分,这二人与我同属第三世界;论来法时间长短,保罗比我来得更晚。看来塞莉娜今天是抱定“一个也不能少”的宗旨了。

贴,还是不贴,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遇礼俗不同,理当双方斟酌,可是为主的一方从来只顾自家热情。比如国内有些地方的席上劝酒,被劝者的感觉大约就与我此时相仿,一是“盛情难却”,二是消受不起。当然一方行来若无其事,也自有他的好处,若两方都首鼠两端,蝎蝎螫螫,就更其尴尬。总之我是别想“全身而退”了——不贴,抢先伸出手去握,失礼,让对方难堪,亦且不自然;贴,自觉别扭,很难不显笨拙,做得自然。

是故,贴,不是;不贴,也不是。正犹豫间,已遭其贴。

个中滋味可以不问。温馨?一点不知。香艳?半点不觉。当其时也,虽非“五雷轰顶”,已是“麻木不仁”。——非我无能,盖因事起仓促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