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弱国子民的悲哀

四、弱国子民的悲哀

达夫低着头,瞪着眼,紧盯着手中的饮料,仿佛浑然不觉。他五内翻滚,怒气上涌,但终于忍住了。

1917年9月初,郁达夫离乡回日本,继续他在八高的学业。

1919年7月,达夫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毕业。紧接着,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这时候,中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五四”运动像一声春雷,激动着无数青年的心。由北京学生发起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示威游行,很快发展为全民族同仇敌忾的爱国运动。中国出现了新的希望和生机。郁达夫虽然没有回国参加这场运动,但他心向往着祖国。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情感:“国耻纪念日也,章宗祥被殴死矣!痛快!午前摄影作纪念。此后当每年于此日留写真一张。”(见5月7日日记)他尽扫胸中的郁闷,很想为祖国做些什么。

9月初,他第二次回国。这次是应长兄郁曼陀之召到北京参加外交官考试。达夫很有政治热情,又精通日、德、英等国语言,很想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出力。他兴冲冲地回国,结果却甚为扫兴。他未被录取。到10月份,他又参加了高等文官考试,同样名落孙山。两次考试的失利给郁达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他的报国之心受到很大伤害。这两个月里,他在北京亲眼目睹了北洋军阀政府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他怀着深深的失望和悲愤,于11月初回到日本。

在东京的生活,也极不顺心。

作为弱国子民,郁达夫深受民族歧视。他那颗高傲而纯洁的灵魂遭到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民族自卑感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在《雪夜》里写道:

只在小安逸里醉生梦死,小圈子里夺利争权的黄帝之子孙,若要教他领悟一下国家的观念的,最好是叫他到中国领土以外的无论哪一国去住上两三年。印度民族的晓得反英,高丽民族的晓得抗日,就因为他们的祖国,都变成了外国的缘故。有智识的中上流日本国民,对中国留学生,原也在十分的笼络;但笑里藏刀,深感着“不及错觉”的我们这些神经过敏的青年,胸怀那里能够坦白到像现在当局的那些政治家一样;至于无智识的中下流——这一流当然是国民中的最大多数——大和民种,则老实不客气,在态度上、言语上、举动上处处直叫起来在说:“你们这些劣等民族,亡国贱种,到我们这管理你们的大日本帝国来做什么!”简直是最有成绩的对于中国人了解国家观念的高等教师了。

自从踏上日本国土,郁达夫便被笼罩在民族歧视的低气压中。这种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和欺凌,感觉得最深切也最难以忍受的地方,便是在两性关系上。他想得到爱,但因是中国人,便得不到爱。在与日本少女的接触中,她们一听到他是“支那”人,满脸便现出鄙夷、不屑的神情。达夫沉入绝望、悲愤的深渊中。他脸色苍白,心中感到阵阵隐痛。

在日常生活中,民族歧视也无时不在。

一天,达夫与日本友人富长蝶如在东京街头漫步。两人走进本乡三段拐角上的一家咖啡屋,要了些饮料,坐下交谈。近旁的一张桌子,围坐着七八个日本年轻人,有些穿着大学生制服,他们起劲地争论着。忽然,其中的一个斜着眼,瞪视着达夫的脸,嘴里吐了一声“叭儿狗!”其他人也冷冷地,现出侮辱的表情,目光中充满挑战的意味。达夫低着头,瞪着眼,紧盯着手中的饮料,仿佛浑然不觉。他五内翻滚,怒气上涌,但终于忍住了。

富长蝶如看着达夫悲哀的神情,很为中国朋友不平。他正想教训那个无礼的家伙,只见达夫已站起身抓起帽子,快步向门口走去。富长蝶如赶紧追上去,随他走出店。背后传来一片哄笑声……

两人默默地走着。富长蝶如想开口安慰几句,达夫却用平静的语调说:“这样的事情,常有的。”

富长蝶如问他:“那你每次都这样忍着吗?”

达夫惨然一笑:“不忍又能怎样呢?”突然,他神情严峻起来,坚定地说:“我不会总这样忍下去的。总有一天会爆发的!”

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常以神田区的中华留日学生青年会会馆为聚会之所。逢年过节,留学生便在那里举行联欢会、恳亲会。有时,也有名人演讲,学术演讲。参加者很多。

一天,留日学生总会邀请“宪政之神”尾崎行雄来作演讲。尾崎是日本大名鼎鼎的政治家,众议院议员,历任文部大臣、司法大臣、东京市长等职务,以雄辩著称。慕名前来听演讲的有一千多人。尾崎滔滔不绝,大谈政治问题,气势咄咄逼人,很具“狮子吼”的声威。突然,他话锋一转,面对在场的中国留学生,出言不逊地讽刺中国,重弹“东亚病夫”的老调。那几句侮辱中华民族的话像鞭子一样,抽打在郁达夫的心上。几年来积攒下的满腔悲愤使他再也忍不住了。他从人群中猛地站起来,用流利的日语大声批驳尾崎,音节铿锵,声调激越。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尾崎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留学生会当面责问他。对方虽然年轻,但理由充足,观点正确。他不得不表示道歉,并提出收回刚才的话。

尾崎演讲结束后,熟识的、不熟识的中国留学生都跑到郁达夫跟前,和他握手,向他致敬。达夫立即成为东京的中国人热烈谈论的对象。

从这件事中也可看出,郁达夫是很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的,但他生不逢时。他曾愤激地在日记里写道:

庸人之碌碌者,反登台省;品学兼优者,被黜而亡!世事如此,余亦安能得志乎?闻余此次之失败,因试前无人为之关说之故。夫考试而必欲人之关说,是无人关说之应试者无可为力矣!取士之谓何?④

郭沫若评论道:“达夫应该是有政治才能的。假如做外交官我觉得很适当,但他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⑤

1920年7月,郁达夫回富阳与孙荃结婚。

订婚三载,感情日深。此唱彼和,诉说相思。“故里逢君月正弯,别来夜夜梦青山”,“相思清泪知多少,染得罗衾尔许红”,“当时只道难离别,别后谁知恨更深”(郁达夫寄赠孙荃诗)。“独在异乡为异客,风霜牢落有谁亲?纵然欲诉心中事,其奈阳关少故人”(孙荃寄赠达夫诗)。虽然当初是由父母之命,两人才被系在一起,但随着了解日深,他们的心灵已产生强烈共鸣。

7月24日,这是个晴朗的日子。下午五时,一顶小轿悄悄抬进郁家。达夫家十余位亲友把孙荃接入堂屋。男女两家事先商定,婚事一切从简,不请吹鼓手,不鸣鞭炮,也不拜堂。亲友只在一起吃顿饭以示祝贺。当晚,只开了两桌酒席。亲友们对这种文明结婚都不大习惯,但倒也感到新鲜别致,省事不少。

客人散席后,新郎新娘关上了房门。达夫品尝到了爱情的甜蜜。

新婚燕尔,达夫尽释相思之苦。房前屋后,檐下室内,双双如影相随,缱绻缠绵。达夫第一次感到生活的安定和舒适。

他在《无题效李商隐题》一诗中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梦来啼笑醒来羞,红似相思绿似愁。

中酒情怀春作恶,落花庭院月如钩。

妙年碧玉瓜初破,子夜铜屏影欲流。

懒卷珠帘听燕语,泥他风度太温柔。

豆蔻花开碧树枝,可怜春浅费相思。

柳梢月暗猜来约,笼里鸡鸣是去时。

锦样文章怀宋玉,梦中鸾凤恼西施。

明知此乐人人有,总觉儿家事最奇。

不幸,达夫在蜜月之中患了疟疾。病势凶猛,他辗转病榻,彻夜呻吟。新婚的喜悦顿时冲淡许多。他“悲佳人之薄命,叹贫士之无能”。孙荃忧急如焚,侍立榻侧,暗自垂泪。一直病了十余日,才终于痊愈。

这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在郁达夫的心灵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悲观失望,只觉得前途渺茫,时世维艰。他的《寄内五首》便表现了以前很少出现的悲哀的基调:

青衫红粉两蹉跎,偕隐名山计若何?

泣向通天台下过,斜阳风紧乱云多。

昔日曾谈别后心,谈时涕泣已难禁。

当时只道难离别,别后谁知恨更深。

一霎青春不可留,为谁飘泊为谁愁?

前生若道无缘分,只合今生配作俦。

贫士生涯原似梦,异乡埋骨亦甘心。

不该累及侯门女,敲破清官夜夜砧。

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

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