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益深笃的乡情

2.日益深笃的乡情

1952年秋天,我还是一个12岁孩童的时候,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故乡,随全家迁居到上海。然而,60多年来我对故乡的情缘始终未断,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日益深笃。可以说,蓝天作纸、大海为墨,也说不完改革开放以来故乡的巨变,道不尽我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远的且不说,仅年逾古稀的三四年内,我就三次回过故乡,其中还不包括专程到盐城参加姨侄婚礼的那一次。

第一次是在2010年7月,我和老伴携儿孙共九口人回乡祭祖,并分别向楼王镇文化活动中心和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捐赠了一大批图书。我们一行驱车从上海家中出发,沿沪嘉高速、沿江高速、苏通大桥、沿海高速一路北行,300多公里的车程,不到4小时就到达了楼王镇。想当年,我第一次随父亲到上海的时候,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午夜告别家人,肩背简单行囊,步行十余公里,拂晓前赶到秦南渡口,搭乘小轮船南下,当天夜宿邵伯,第二天继续乘船赴镇江,再转乘火车到达上海,已是第三天的凌晨,整整用了两天的时间。这时间还不算长,两年以后当我母亲和姐妹举家南迁的时候,因为经济拮据,只好搭乘靠风帆和手工驱动的民船,路途竟长达半个月……

当我们的坐车驶抵老家亲友们的屋前,儿孙们同长辈一一握手问候的时候,他们何曾知道,我儿时从村里到楼王镇,只有一条高低不平的田埂小路,步行少说也要一个多小时,哪像今天只要十来分钟的车程。他们更难以想象,当年我家和亲友们居住的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茅棚简屋,哪像今天这样都住上了三开间的青砖红瓦房,屋前或屋侧还配有厨房间,而且整个村落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四周绿树环抱、花果飘香。

为了让全国人民了解盐城,让盐城走向全国,2011年5月,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的支持下,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主办了“全国晚报老总看盐城”的采风活动。事前,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周爱群特地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爱群不仅是我同乡,还是我的挚友,我俩曾几次在中国记协理事大会上相遇,十年前还一道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代表团出访,并同住一个房间,可谓情同手足,十分投合。通过应邀参加此次采风活动,使我这个长年在外的游子真正体验了盐城、走近了盐城,开始掂量到家乡的文化底蕴是多么丰厚,尤其是它的“四色文化”(指红色文化、白色文化、蓝色文化、绿色文化)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可不是吗?盐城作为全国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军部就重建在这里,因而这里拥有全国最大、藏品最多的新四军纪念馆,是向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基地。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红色资源遍布全市。至于“白色文化”,盐城因产白色的盐得名,是全国唯一用盐命名的城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盐城的很多城市建设都与盐结缘,这里建有我国唯一的海盐博物馆,其他如水街、水城、盐渎公园等,无不蕴含“白色文化”的元素。“蓝色文化”则寓意盐城的今天和明天,由于盐城的海岸线占了江苏海岸线的三分之二,而江苏沿海开发所涉及的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三个城市,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愿景。其中作为盐城开发带头羊的大丰港,2009年我去参观时,一期开发正在顺利进行,港区雏形已初步显现。时隔两年多,如今这里二期工程正在快速推进,极目四望,到处呈现一派“三港”(港口、港区、港城)联动发展的勃勃生机,前途无可限量。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这是“蓝色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盐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亮点之一。说到“绿色文化”,盐城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故乡”的美誉,它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420多亩,其中射阳的丹顶鹤和大丰的麋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禽和贵兽。在前不久开展的“江苏哪里最好玩”的网络、微博评选活动中,这两处都被高票评为“最受网友欢迎景区”。盐城滩涂面积有六百多万亩,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自然生态得天独厚,具有发展“绿色文化”的诸多有利条件。这一切,怎不让我这个生于盐城、长于盐城的盐城籍人士,打心眼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2010年夏天,年届古稀的作者(左三)来到出生地——江苏盐城市楼王镇殷河村,向儿时的伙伴们叙说童年的故事。左二为夫人游裕华。

2013年10月,为庆贺《盐阜大众报》创刊70周年、《盐城晚报》创刊20周年,《盐城晚报》承办了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28届年会,并继续开展了“全国晚报总编看盐城”的大型采风活动。中国晚协和《盐城晚报》给我发来了邀请函,我欣然前往,躬逢其盛。来自全国134家晚报的270余名社长、总编和代表,绝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这里,通过会议介绍、实地考察和个别走访,大家对盐城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新兴城市,无不留有深刻美好的印象。他们在接受《盐城晚报》记者采访时,都感慨不已,纷纷用“一到盐城就有到处走走的冲动”、“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令人心灵净化”、“‘鹿鸣鹤舞’引人进入神奇世界”、“开放、包容、大气,一座有歌有故事的城市”等话语,来表达自己激奋的心情。更重要的,与会代表们对盐城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对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独特的“四色文化”都十分感佩,觉得很有研究和报道的价值。同时,他们对诞生在战火年代的《盐阜大众报》一贯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报宗旨,对《盐城晚报》始终坚持“肩负传媒责任,服务盐城市民”的编辑方针,对两报在新媒体冲击面前谋求转型发展的应对方略和取得的累累硕果,都觉得很有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此外,大家对集团两年前建成投入使用的21层新闻大厦,以及集团所有员工可以人均一套的记者家园,都赞不绝口。正因为如此,在年会的闭幕式上,作为盐城籍的媒体人,我以家乡人的身份,深情地吁请“各家晚报同仁在盐城多看一些,多想一些,多写一些”。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是喝盐河的水长大的,是盐城革命老区人民滋养了我的生命。作为生活在上海的盐城人,我始终情系家乡,感恩故土。多年来,只要与盐城有关的事情,只要家乡人有需要,我都会有求必应,尽力而为。前些年,我参与过上海盐城经济发展促进会的筹备工作,还被聘请为顾问。2008年,《新民晚报》与大丰市决定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麋鹿文化节,在上海召开的首届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时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市新闻学会会长,我应邀到会讲话,在充分肯定活动的重要意义后,恳请上海新闻同行多多关注、多多报道。千言万语并一句:作为生于盐城的一个游子,任凭岁月悠悠,怎么也不会冲淡我对家乡的情,消解对故土的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