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买画拜师

第三章 初到关东地 文武齐长进

世民身为郡守公子,翩翩少年郎,胸怀四方,在荥阳这方崭新的土地上,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朋友,结交哪些人物,发生哪些动听的故事呢?

第一节 买画拜师

世民买画

李世民随同母亲及家人在洛阳一连停留多日,领略了洛阳的繁华与强盛后感佩不已。这天,他吃过早饭,和杜无芳再次来到洛阳城。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这两位小小少年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留意,他们随意走着,似乎非常迷恋这座都城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

说起洛阳在当时的地位,那可是非比寻常。南北朝末期,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与长江流域的陈朝对立,形成实际上的三足鼎立之势。随着北周取代西魏,东魏也更换门庭,成为高家的北齐。一直到公元577年,北周武帝联合突厥,打败北齐,才统一了北方。

这些割据势力对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形成了三大贵族集团:第一是关陇军事贵族,第二是“关东高门”,第三是江南世族。

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关陇军事贵族,他们大多源自西魏—北周一脉,以军事见长。在这里我们看一看江南世族和“关东高门”的情况。

江南就地域上来说指长江流域,其中心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的建康(今江苏南京)。江南世族大多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南迁的汉族士人,他们秉承了汉魏以来的传统,其文化高妙精深,文明博大绵远。随着南北统一,江南世族“北归”的现象逐渐增多,他们回归故土,很快融合进北方另外两大贵族集团之中,为北方军事贵族注入了文化因子。

“关东”又称“山东”,这当然和今天说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当时的关东(山东)地区泛指潼关和崤山以东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黄河上游的“关中”地区相对应,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一大片地方。其核心地区,在当时就是河北的邺城和河南的洛阳。“关东高门”大多源自东魏—北齐一脉,也是军事贵族,但是由于其所在地理环境优越,成为南北朝遗留下来的“综合实力”最强的世族门阀。

关东地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经济上比另外两个地区高出不少。黄河中下游有广阔的华北大平原、适宜耕作的自然条件,加上长期的开发,人力相对稳定,没有被大肆征用,所以成为经济重镇也是很自然的事。

另外,从东汉起,洛阳就是国家都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到曹魏和西晋也是如此,北魏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在洛阳。所以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积累相当厚实。

经济的发达、地域的广阔和人口的累积,已经让洛阳成为隋大业年间人人向往之地。也难怪杨广继位后即刻下令扩建洛阳,并且长时间居住于此,很少回长安。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洛阳的向往留恋出现了一种“地气东移”的现象,这正是后来史学家们认为的南北朝末年到唐朝的一个重大经济政治事件。

在古城洛阳,八岁的李世民边走边看,越看越着迷。不知不觉,他们来到一座桥边,玲珑的小桥旁种植着一棵大柳树,一群人围在那里不知干什么。世民和无芳跑过去,从人缝往里瞧,原来这些人正在观看一幅画。画面上的人物举止飘逸,形态逼真,上面还写着几个字,字体俊逸,颇有几分风骨。

围着的人七嘴八舌,有人说画好看,有人说画太单调了,也有人评论字体不够公整。世民看了一会儿,不由打量画作后面的人,只见他二十岁上下,面目清秀,目光坦然,颇显文气,身上的衣服有些破旧,却很干净。世民想,这幅画一定就是他画的。于是开口问:“你的画卖多少银子?”

卖画的人仔细端详世民,见眼前这个孩子面色红润,神情坦诚,举止间流露出豪迈之气,不由心里一动,想想说:“这幅画是西晋名家的作品,价钱不低,你要想买可要先跟大人商量商量。”

世民从小生活在关中,除了认识武士外,很少接触文人墨客,至于日常学习,他只是热爱骑马,母亲教他读书写字,他几乎没有认真学过。今天,听面前这个人说出画的出处,他哪里知道西晋名家这些事情,内心觉得非常不自在。他脸色微红地说:“我有钱,不用跟大人商量,你说个价钱,我买了。”

卖画的人沉思片刻,说道:“我看公子器宇不凡,必是贵族子弟,这样吧,这幅画就卖给你,一千两银子如何?”

“什么?”李世民一下蹦了起来,杜无芳瞪大眼睛说,“一千两银子可买几十匹良马,怎么,你这么一幅破画能值这些钱?”

卖画的人说:“我刚才说了,这是西晋名画,价值不菲,怎么可以随便与马匹相比?”

“马怎么啦?”无芳争辩道,“行军打仗能离开马吗?远行能离开马吗?哪个将军不会骑马?”在他心目中,马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与他从小与马生活在一起有关。

卖画的人无奈地笑笑:“我看两位是从西边来的吧,洛阳多文人墨客,哪有那么多人喜欢骑马?”

世民与无芳对视一眼,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不解,他们不明白自己酷爱的骑术怎么在这个地方不受欢迎。难道还有比骑马更有意思的事吗?无芳不满地盯着卖画人说:“哼,我看你这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还敢说什么文人墨客,分明是自己没有真本事,要不然还用靠卖画讨饭吃!”

卖画人听此言,也动怒了,涨红着脸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出口不逊,想必是家教不严,不懂礼仪!”

两人你一言我一句争吵起来。世民站在一边听着两人的言论,思前想后,渐渐明白了些道理,制止无芳说:“不要吵了。既然我答应买画,咱们就该履行诺言。”

无芳着急地说:“咱们哪有那么多银两?”

世民想想说:“这位先生,我身上没有这么多钱,你能不能随我回去取钱?”

卖画人也渐渐平静下来,叹口气说:“好吧,不管怎样,卖了画就可以糊口了。”看上去,他内心十分不情愿卖掉此画。他蹲下身子收拾画摊,然后跟随世民前往李府取钱。

李府别馆内,窦夫人正在安排下人们准备行李,打算启程赶往荥阳。荥阳离此地只有二百里路了,如果明日一早赶路的话,不到天黑就赶到了。这时,世民带着卖画人回来了,走上前告诉母亲前后经过。窦夫人自幼长在深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听完世民的话,打量了一下眼前人,然后吩咐说:“把你的画打开我看看。”

卖画人毫不胆怯,手展画卷,顿时,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展现在众人面前。窦夫人乍看之下,不由一声惊呼:“怎么,果真是他的吗?”

不知道窦夫人从画中看出什么?

拜师读书

原来,窦夫人眼前的画作正是西晋名家顾恺之的作品,难怪她这样惊叹。顾恺之是西晋时期最有名的画家,所作的画闻名于世。卖画人见窦夫人懂得欣赏画作,诚恳地说:“难得夫人如此精通书画,也算这幅名画没有流落失传。”

窦夫人一心观看画作,没有仔细留意卖画人,听他说出这番话,似乎话里有话,不由转过身来问道:“我看你也是文人出身,流落至此一定有什么难处吧?”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卖画人说:“承蒙夫人过问,我本是江南人,跟随父亲回归故土,没想到他在路上病死了,剩下我自己无依无靠,只好变卖家产艰难度日。”

窦夫人微微一笑,似乎自言自语:“你家中藏有这等珍品,恐怕昔日也不是普通人家。”

卖画人一怔,勉强说:“不敢隐瞒夫人,家父在南朝时也做过官。”

窦夫人没有说话,凭她的聪明才智,当然十分清楚这十几年来南北统一引起的大迁徙和变动。她回头看看世民说:“既然你喜欢这幅画,那就买下吧。”

世民在一边听母亲与卖画人交谈,感觉其中似乎另有隐情,于是说:“母亲,我看这位先生无所依靠,不如就让他在我们家住下吧。”

卖画人吃惊地看着世民,好像不明白世民的话语之中蕴含什么深意。

窦夫人也吃了一惊,不过她很快稳定心神,而且高兴地问:“先生,你愿意留下来吗?”她从卖画人的言谈举止中,已经察觉出他是个读书人,文化底子很深,留下来不是正好可以教导世民读书吗?

卖画人如坠五里雾中,完全不明白眼前这对贵族母子想干什么。故国已破,故土难寻,十几年来流落各地的生活让他深感世态炎凉,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之心,他一时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世民母子。

世民见卖画人犹豫,随即催促说:“我很希望了解一些书画方面的知识,如果你肯留下,就可以做我的老师指导我。”

窦夫人点着头说:“我也是这个意思,先生,你意下如何?”

卖画人这才郑重地点点头,看着世民母子说:“多谢夫人和公子,我愿意留下陪伴公子。”

这下,世民和无芳高兴了,他们过来拉着卖画人的手说:“以后咱们三个就是好朋友了,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卖画人犹豫一下才说:“我姓陈,喊我陈二就可以了。”

“陈二,你排行老二吗?”世民和无芳围着陈二问这问那,三个人边说边走出门去。窦夫人望着他们的身影,心里依然充满疑虑,她觉得卖画人并没有说实话,他究竟是谁呢?

尽管窦夫人满腹狐疑,但她还是没有阻止世民与陈二交往,而是派人暗暗查访陈二的来历。第二天,世民等人按照计划启程了。这次上路,世民不再像上次那样冲动和好奇,他习惯了烈日艳阳,也熟悉了关东地带的地理风貌,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阡陌纵横,良田沃土,不愧有天下最大粮仓之称。

一路上,陈二不停地讲解当地的习俗,人们的喜好,还有许多轶闻趣事,倒是为寂寞的旅途平添了许多情趣。二百里路程很快就走完了,李渊派手下人出荥阳城迎接世民母子入城。

荥阳虽然比不上洛阳,但到底也是关东重镇,几百年的建设发展,已经使得它成为当时非常繁荣的城市之一。

世民一家人终于抵达府邸,完成了这次一千多里的大搬迁。可以说,这次搬迁对于世民产生了很大影响,让他从偏僻的关陇地带走出来,见识中原风貌,了解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不仅意味着视野的开阔,同时也意味着他的生活会发生重大改变,他的抱负和理想也会在逐渐开放的环境下得以一步步实现。

李渊听说世民结识了一位书生,还打算跟他学习读书,心里很高兴,当即为世民布置一间书房,又在当地为他请了好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师,教导他读书写字。这下,世民从马背上走进书房,捧着书本读起四书五经来了。

陈二既是老师又是伴读,大多数时间都陪伴在世民身边,杜无芳呢,作为伴读,当然也不离世民半步。一开始,世民和无芳因为好奇,每日里早早来到书房,打开书本,正襟危坐地等着老师讲课。没有几天,世民就有些不耐烦了,他悄悄对无芳说:“读这些东西太枯燥了,哪有骑马有趣?”无芳也皱着眉头说:“谁说不是呢,一枝小小的毛笔怎么这么不听使唤,还不如我那匹黑鬃马听话呢。”

两人越说越想念以往的生活,想念被关在马厩里的良马,他们坐不住了,趁老师和陈二出去的工夫,溜出书房,偷偷往马厩跑去。世民的小白马和无芳的黑鬃马已经被关多日了,它们见不到主人,得不到主人细致的照顾,终日徘徊在马槽旁,饮食骤减,渐渐瘦弱下去。今天,两匹马正低着头无趣地嚼草,突然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它们立刻撑起耳朵,目光变得炯炯有神,精神为之一振。等世民和无芳来到马身边,拍打着马的身体时,两匹马温柔地垂下眼睑,尽情享受主人的爱抚。

世民和无芳牵出马匹,跨上马背,什么话也不说就朝外奔去。荥阳城里,蓝天白云,已是仲秋时节,到处一片丰收景象。他们打马直奔城外,打算好好遛遛座下良马。中原地貌自然与关陇地带不同,这里村廓密集,人烟稠密,似乎难有一处广阔之地。世民和无芳边打马前行边四下张望,他们看到西边路上的行人稀少,于是不再多想,朝西飞奔下去。

这一去,不知道跑出多远,也不知道世民会遇到什么危险?逃学旷课的世民会受到哪些惩罚呢?他以后会喜欢上读书写字吗?

第二节 文武齐长进

逃学少林寺

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世民和无芳一路打马狂奔,好不惬意。这是他们来到荥阳后第一次放马远行,两人心情格外畅快。渐行渐远,前面青山起伏,翠色隐约,风光与刚才路过的地方大有不同。两人勒马驻足,遥望远处的青葱山色。

无芳看了一会儿说:“公子,前面是山地,我们还是回去吧。”

世民说:“我看那座山挺拔秀美,景色不错,常听人议论青山秀水是藏龙卧虎之地,我倒想去看看。”

“可是,太晚了,老爷夫人会怪罪的。”

世民迟疑了一下,骑着马来回走动几步,然后说:“母亲早就说过,关东多美景名士,比关中不同,教导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胜景,多跟名士交往,我想去前面看看有没什么错误。”说完,他提马向前继续奔跑下去。

无芳当然紧随其后。两个小少年凭着一颗好奇心和一股无所畏惧的劲头直奔前面的青山而去。

天下第一禅林——少林寺

他们哪里知道,前面这座青山正是天下闻名的嵩山。巍巍嵩山,山清水美,山上修建了许多名刹古寺,日日香烟缭绕,前来拜佛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实为一方圣土。其中,少林寺是山中最大的寺院,当时在此修行的和尚已经多达上百人。

世民和无芳很快来到山下,仰望秀美山峰,不由心生敬畏。世民绕着山脚转了几圈,感叹地说:“人杰地灵,可能说的就是这样的地方吧。”

无芳似懂非懂地说:“这里有什么能人吗?我看他们只知道读书作画,哪有骑马射箭快意?”

世民没有回答,而是拾级而上。已近中午,太阳热辣辣的,普照大地山川,两个小少年很快就流下汗水。他们爬了一段,觉得口干舌燥,无芳四下望望说:“公子,那边有个寺庙,我们进去讨口水喝吧。”

世民顺着无芳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浓树绿茵下一座四四方方的寺院静静地肃立着,像是沉思一般,了然无音。这种静谧、肃穆与大自然混为一体,越发显示出山的深邃、树的沉寂,以及来往过客的浮躁之心。世民看了多时,才缓缓地朝寺院走去。

两人到寺院前,看到院门上写着“少林寺”三个大字,才知道这座寺院的名字。他们走上去讨水,守门的僧人把他们引进客房,让他们略等片刻。世民静静地坐着,听到诵经声绵绵幽远,有种隔绝尘世的感觉,不由得心神清朗起来,似乎忘却了干渴,也忘却了自我。

就在世民静心倾听的时候,突然房门推开,一个中年和尚不请自入。这个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色,上下打量世民许久,才合掌口诵“阿弥陀佛”,而后慢慢说道:“贫僧在这里等候公子已经好几年了,今日重逢,足见公子气运非凡啊。”

河南登封少林寺的李世民碑

听他这么说,世民愣了,他仔细看看这个和尚,摇着头说:“我不认识你,你为何在这里等我?还有,你说重逢,难道我们见过吗?”

和尚笑呵呵地说:“当然见过,那时公子只有四岁。”

听他这么一说,世民顿时记起什么,站立起身说:“听父母说,我有一位云游各地的和尚师父,敢问贵僧就是我的师父吗?”

和尚一愣,当即明白了,说:“正是贫僧,不过贫僧哪里敢妄称公子的师父?”原来,这个和尚正是当年为世民相面的书生。

“这就让人糊涂了,你一面说是你,怎么一面又说自己不敢妄称呢?”世民紧追着问。

听世民如此反问,和尚反而不好意思了,拱手说:“那是令尊抬举贫僧。”

“这就对了,”世民激动地走到和尚跟前,深施一礼说,“弟子拜见师父。师父,这些年您一直在此修行吗?为什么不回去教弟子功夫?”

和尚一面让世民坐下,一面与世民交谈起来。这对只有一面之缘的师徒相谈甚欢,世民说:“我幸运地遇到师父,师父一定要教给我真本事,我再也不愿回去读那些无用的经书了。”

和尚认真地看着世民问:“听公子说‘无用的经书’,在公子眼里,经书一无用处吗?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本事呢?”

世民爽朗答道:“我觉得骑马射箭、武功兵法才是真正的本事。”

“呵呵,”和尚微微一笑,“原来如此。看来公子的这些本事应该胜人一筹啦”。

“我不过刚刚学会骑马,至于射箭和武功还没有学习,兵法呢,才接触围棋。”世民如实地回答。以兵言棋,可说是汉代以来的传统,《隋书·经籍志》还把棋类书籍列在了子部“兵家”类。李家出身军事贵族,注重对子弟进行军事技能培训,他们大多喜欢围棋,并以此修习兵法精妙。李渊就是围棋高手,前番和尚化妆成书生去拜见李渊,也是以下棋为名去的。所以,世民说出透过围棋学兵法的话,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和尚点点头,思索了一会儿才说:“公子以围棋练习兵法,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你知道世间真有一部兵法奇书吗?”

“兵法奇书?”

“对,这部书是春秋时期孙子撰写的,叫《孙子兵法》,公子听说过吗?”和尚看着世民问。

世民认真地想了想,点着头说:“似乎听父亲谈起过,不过印象不深。我觉得这类书就像纸上谈兵,恐怕没有多少用处吧。”

和尚摇头说:“错,错,错。公子不爱读书,当然难以理解书中奥妙。其实,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千百年来,关东人杰地灵,豪杰辈出,难道都是行兵打仗的将军吗?我们从另一方面看,古往今来,有大作为的将军又有几个不爱读书学习呢?”他看世民听得认真,接着为他讲了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自幼尚武,各项军事技能都非常出色,但是却不愿读书,因此,他刚刚做官的时候,没有多少学问,常常被同僚们取笑。东吴国王孙权听说这件事后,就劝吕蒙多读些书。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认真读书。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而且公务繁忙,经常出兵打仗,学习读书不是件轻松的事。但是吕蒙狠下决心,不管多忙,每天都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书,这样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读完了《史记》、《汉书》、《战国策》、《孙子兵法》等多部名著,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东吴大都督周瑜去世,鲁肃接替这一职位,经常与吕蒙打交道。鲁肃以为吕蒙是个武将,不懂学问,也就很少与他谈论读书的事,有些瞧不起他。

有一次,鲁肃和吕蒙在一起喝酒闲聊时,谈论起荆州的事。吕蒙说:“都督在这里驻守关口,与荆州隔江相望,荆州守将关羽武功盖世,素有计谋,不知道都督打算如何对付他?”

三国名将吕蒙

鲁肃听吕蒙这么说,觉得他肯定有自己的看法,于是虚心地向他请教。吕蒙就把自己多日来思考的结果,共计五条对策全部告诉了鲁肃。鲁肃听完五条计策,然后逐个分析琢磨,觉得非常有道理,由衷赞佩说:“我原来以为将军只不过武功高强,没想到老弟你还这么富有才学和谋略,这可真是我们吴国的大幸!”

吕蒙得到如此夸奖,不好意思地说:“这都是读书让我取得如此神速进步啊。”

孙权听说这件事后,传令嘉奖吕蒙,并且召见他说:“这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听完这个故事,世民沉思许久,联想从岐州一路搬迁至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洛阳城里的种种感受,他抬头望着师父说:“弟子明白了,光有武功不够,还要有学问,才能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伟大事业。”

和尚终于会心地笑了,他点点头说:“是啊,从古至今,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圣贤名家,哪一个都离不开读书,如果不读书,谁都不能取得长足进步。”

师徒二人促膝长谈,竟然不觉疲惫。眼看天色已晚,无芳催促说:“公子,我们出来一整天了,该回去了。”

世民这才向窗外看去,夕阳西沉,落日的余辉笼罩寺院,寺内更显沉寂、肃穆。紧接着,光线突然暗下去,天很快就完全黑了。

不知道世民将做何打算,是留下,还是连夜返回?

胸有成竹练书法

世民与和尚师父交谈投机,不知不觉已经天黑,他恋恋不舍地说:“师父,这里离荥阳不远,您还是跟我回去住吧,我也好天天向您学习知识。”

和尚微微摇头说:“贫僧修行未满,哪能随意下山?如果你真心想学习,也不一定非要贫僧天天陪着你。这样吧,我先送你回去,也好见见令尊。”

用过晚饭,三个人很快来到山下,骑马朝荥阳奔去。

走出一段路程,世民回望月色之中的嵩山,只见它无言矗立着,更显庄严神秘,朦胧幽深,心里又是一阵激动。小小年纪的他也许没有想到,不久他还会再次来到这里,并在这里练习武功,一住就是半年;他更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他作为大唐秦王攻打洛阳时,会到少林寺搬兵,请众僧帮忙击败敌人。就在今天,初次登临嵩山少林寺,小世民已经感受到无穷的魅力和感召力,可以说,与师父的一席谈话,对他少年时代的成长影响深远。

三人在寂静的夜色中狂奔,一路无语来到荥阳太守府邸。世民正要领着师父拜见父母,就见陈二慌张跑过来说:“公子,你不读书跑哪去了?今天一天,大人和夫人都非常生气。大人为你请的老师气得都走了。”

世民这才想起白天偷溜走的事,悄悄对陈二说:“我和无芳到少林寺去了,还遇到了我的和尚师父。”说着,他把和尚向陈二介绍了一下,让他们互相认识。

再说李渊夫妇,白天老师告状说世民不读书,骑马溜出去玩了,他们十分生气,心想世民回来一定好好惩罚他。可是左等右等,一直到天黑也不见世民回来,夫妇二人反而担心起来,害怕世民出什么意外。就在焦虑之际,家人回报说世民回来了,还领回一个和尚,他们又是高兴又是生气,一时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