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到关东地 文武齐长进
世民身为郡守公子,翩翩少年郎,胸怀四方,在荥阳这方崭新的土地上,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朋友,结交哪些人物,发生哪些动听的故事呢?
第一节 买画拜师
世民买画
李世民随同母亲及家人在洛阳一连停留多日,领略了洛阳的繁华与强盛后感佩不已。这天,他吃过早饭,和杜无芳再次来到洛阳城。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这两位小小少年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留意,他们随意走着,似乎非常迷恋这座都城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
说起洛阳在当时的地位,那可是非比寻常。南北朝末期,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与长江流域的陈朝对立,形成实际上的三足鼎立之势。随着北周取代西魏,东魏也更换门庭,成为高家的北齐。一直到公元577年,北周武帝联合突厥,打败北齐,才统一了北方。
这些割据势力对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形成了三大贵族集团:第一是关陇军事贵族,第二是“关东高门”,第三是江南世族。
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关陇军事贵族,他们大多源自西魏—北周一脉,以军事见长。在这里我们看一看江南世族和“关东高门”的情况。
江南就地域上来说指长江流域,其中心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的建康(今江苏南京)。江南世族大多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南迁的汉族士人,他们秉承了汉魏以来的传统,其文化高妙精深,文明博大绵远。随着南北统一,江南世族“北归”的现象逐渐增多,他们回归故土,很快融合进北方另外两大贵族集团之中,为北方军事贵族注入了文化因子。
“关东”又称“山东”,这当然和今天说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当时的关东(山东)地区泛指潼关和崤山以东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黄河上游的“关中”地区相对应,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一大片地方。其核心地区,在当时就是河北的邺城和河南的洛阳。“关东高门”大多源自东魏—北齐一脉,也是军事贵族,但是由于其所在地理环境优越,成为南北朝遗留下来的“综合实力”最强的世族门阀。
关东地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经济上比另外两个地区高出不少。黄河中下游有广阔的华北大平原、适宜耕作的自然条件,加上长期的开发,人力相对稳定,没有被大肆征用,所以成为经济重镇也是很自然的事。
另外,从东汉起,洛阳就是国家都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到曹魏和西晋也是如此,北魏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在洛阳。所以这一地区的政治文化积累相当厚实。
经济的发达、地域的广阔和人口的累积,已经让洛阳成为隋大业年间人人向往之地。也难怪杨广继位后即刻下令扩建洛阳,并且长时间居住于此,很少回长安。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洛阳的向往留恋出现了一种“地气东移”的现象,这正是后来史学家们认为的南北朝末年到唐朝的一个重大经济政治事件。
在古城洛阳,八岁的李世民边走边看,越看越着迷。不知不觉,他们来到一座桥边,玲珑的小桥旁种植着一棵大柳树,一群人围在那里不知干什么。世民和无芳跑过去,从人缝往里瞧,原来这些人正在观看一幅画。画面上的人物举止飘逸,形态逼真,上面还写着几个字,字体俊逸,颇有几分风骨。
围着的人七嘴八舌,有人说画好看,有人说画太单调了,也有人评论字体不够公整。世民看了一会儿,不由打量画作后面的人,只见他二十岁上下,面目清秀,目光坦然,颇显文气,身上的衣服有些破旧,却很干净。世民想,这幅画一定就是他画的。于是开口问:“你的画卖多少银子?”
卖画的人仔细端详世民,见眼前这个孩子面色红润,神情坦诚,举止间流露出豪迈之气,不由心里一动,想想说:“这幅画是西晋名家的作品,价钱不低,你要想买可要先跟大人商量商量。”
世民从小生活在关中,除了认识武士外,很少接触文人墨客,至于日常学习,他只是热爱骑马,母亲教他读书写字,他几乎没有认真学过。今天,听面前这个人说出画的出处,他哪里知道西晋名家这些事情,内心觉得非常不自在。他脸色微红地说:“我有钱,不用跟大人商量,你说个价钱,我买了。”
卖画的人沉思片刻,说道:“我看公子器宇不凡,必是贵族子弟,这样吧,这幅画就卖给你,一千两银子如何?”
“什么?”李世民一下蹦了起来,杜无芳瞪大眼睛说,“一千两银子可买几十匹良马,怎么,你这么一幅破画能值这些钱?”
卖画的人说:“我刚才说了,这是西晋名画,价值不菲,怎么可以随便与马匹相比?”
“马怎么啦?”无芳争辩道,“行军打仗能离开马吗?远行能离开马吗?哪个将军不会骑马?”在他心目中,马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与他从小与马生活在一起有关。
卖画的人无奈地笑笑:“我看两位是从西边来的吧,洛阳多文人墨客,哪有那么多人喜欢骑马?”
世民与无芳对视一眼,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不解,他们不明白自己酷爱的骑术怎么在这个地方不受欢迎。难道还有比骑马更有意思的事吗?无芳不满地盯着卖画人说:“哼,我看你这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还敢说什么文人墨客,分明是自己没有真本事,要不然还用靠卖画讨饭吃!”
卖画人听此言,也动怒了,涨红着脸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出口不逊,想必是家教不严,不懂礼仪!”
两人你一言我一句争吵起来。世民站在一边听着两人的言论,思前想后,渐渐明白了些道理,制止无芳说:“不要吵了。既然我答应买画,咱们就该履行诺言。”
无芳着急地说:“咱们哪有那么多银两?”
世民想想说:“这位先生,我身上没有这么多钱,你能不能随我回去取钱?”
卖画人也渐渐平静下来,叹口气说:“好吧,不管怎样,卖了画就可以糊口了。”看上去,他内心十分不情愿卖掉此画。他蹲下身子收拾画摊,然后跟随世民前往李府取钱。
李府别馆内,窦夫人正在安排下人们准备行李,打算启程赶往荥阳。荥阳离此地只有二百里路了,如果明日一早赶路的话,不到天黑就赶到了。这时,世民带着卖画人回来了,走上前告诉母亲前后经过。窦夫人自幼长在深宫,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听完世民的话,打量了一下眼前人,然后吩咐说:“把你的画打开我看看。”
卖画人毫不胆怯,手展画卷,顿时,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展现在众人面前。窦夫人乍看之下,不由一声惊呼:“怎么,果真是他的吗?”
不知道窦夫人从画中看出什么?
拜师读书
原来,窦夫人眼前的画作正是西晋名家顾恺之的作品,难怪她这样惊叹。顾恺之是西晋时期最有名的画家,所作的画闻名于世。卖画人见窦夫人懂得欣赏画作,诚恳地说:“难得夫人如此精通书画,也算这幅名画没有流落失传。”
窦夫人一心观看画作,没有仔细留意卖画人,听他说出这番话,似乎话里有话,不由转过身来问道:“我看你也是文人出身,流落至此一定有什么难处吧?”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卖画人说:“承蒙夫人过问,我本是江南人,跟随父亲回归故土,没想到他在路上病死了,剩下我自己无依无靠,只好变卖家产艰难度日。”
窦夫人微微一笑,似乎自言自语:“你家中藏有这等珍品,恐怕昔日也不是普通人家。”
卖画人一怔,勉强说:“不敢隐瞒夫人,家父在南朝时也做过官。”
窦夫人没有说话,凭她的聪明才智,当然十分清楚这十几年来南北统一引起的大迁徙和变动。她回头看看世民说:“既然你喜欢这幅画,那就买下吧。”
世民在一边听母亲与卖画人交谈,感觉其中似乎另有隐情,于是说:“母亲,我看这位先生无所依靠,不如就让他在我们家住下吧。”
卖画人吃惊地看着世民,好像不明白世民的话语之中蕴含什么深意。
窦夫人也吃了一惊,不过她很快稳定心神,而且高兴地问:“先生,你愿意留下来吗?”她从卖画人的言谈举止中,已经察觉出他是个读书人,文化底子很深,留下来不是正好可以教导世民读书吗?
卖画人如坠五里雾中,完全不明白眼前这对贵族母子想干什么。故国已破,故土难寻,十几年来流落各地的生活让他深感世态炎凉,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之心,他一时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世民母子。
世民见卖画人犹豫,随即催促说:“我很希望了解一些书画方面的知识,如果你肯留下,就可以做我的老师指导我。”
窦夫人点着头说:“我也是这个意思,先生,你意下如何?”
卖画人这才郑重地点点头,看着世民母子说:“多谢夫人和公子,我愿意留下陪伴公子。”
这下,世民和无芳高兴了,他们过来拉着卖画人的手说:“以后咱们三个就是好朋友了,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卖画人犹豫一下才说:“我姓陈,喊我陈二就可以了。”
“陈二,你排行老二吗?”世民和无芳围着陈二问这问那,三个人边说边走出门去。窦夫人望着他们的身影,心里依然充满疑虑,她觉得卖画人并没有说实话,他究竟是谁呢?
尽管窦夫人满腹狐疑,但她还是没有阻止世民与陈二交往,而是派人暗暗查访陈二的来历。第二天,世民等人按照计划启程了。这次上路,世民不再像上次那样冲动和好奇,他习惯了烈日艳阳,也熟悉了关东地带的地理风貌,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阡陌纵横,良田沃土,不愧有天下最大粮仓之称。
一路上,陈二不停地讲解当地的习俗,人们的喜好,还有许多轶闻趣事,倒是为寂寞的旅途平添了许多情趣。二百里路程很快就走完了,李渊派手下人出荥阳城迎接世民母子入城。
荥阳虽然比不上洛阳,但到底也是关东重镇,几百年的建设发展,已经使得它成为当时非常繁荣的城市之一。
世民一家人终于抵达府邸,完成了这次一千多里的大搬迁。可以说,这次搬迁对于世民产生了很大影响,让他从偏僻的关陇地带走出来,见识中原风貌,了解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不仅意味着视野的开阔,同时也意味着他的生活会发生重大改变,他的抱负和理想也会在逐渐开放的环境下得以一步步实现。
李渊听说世民结识了一位书生,还打算跟他学习读书,心里很高兴,当即为世民布置一间书房,又在当地为他请了好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师,教导他读书写字。这下,世民从马背上走进书房,捧着书本读起四书五经来了。
陈二既是老师又是伴读,大多数时间都陪伴在世民身边,杜无芳呢,作为伴读,当然也不离世民半步。一开始,世民和无芳因为好奇,每日里早早来到书房,打开书本,正襟危坐地等着老师讲课。没有几天,世民就有些不耐烦了,他悄悄对无芳说:“读这些东西太枯燥了,哪有骑马有趣?”无芳也皱着眉头说:“谁说不是呢,一枝小小的毛笔怎么这么不听使唤,还不如我那匹黑鬃马听话呢。”
两人越说越想念以往的生活,想念被关在马厩里的良马,他们坐不住了,趁老师和陈二出去的工夫,溜出书房,偷偷往马厩跑去。世民的小白马和无芳的黑鬃马已经被关多日了,它们见不到主人,得不到主人细致的照顾,终日徘徊在马槽旁,饮食骤减,渐渐瘦弱下去。今天,两匹马正低着头无趣地嚼草,突然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它们立刻撑起耳朵,目光变得炯炯有神,精神为之一振。等世民和无芳来到马身边,拍打着马的身体时,两匹马温柔地垂下眼睑,尽情享受主人的爱抚。
世民和无芳牵出马匹,跨上马背,什么话也不说就朝外奔去。荥阳城里,蓝天白云,已是仲秋时节,到处一片丰收景象。他们打马直奔城外,打算好好遛遛座下良马。中原地貌自然与关陇地带不同,这里村廓密集,人烟稠密,似乎难有一处广阔之地。世民和无芳边打马前行边四下张望,他们看到西边路上的行人稀少,于是不再多想,朝西飞奔下去。
这一去,不知道跑出多远,也不知道世民会遇到什么危险?逃学旷课的世民会受到哪些惩罚呢?他以后会喜欢上读书写字吗?
第二节 文武齐长进
逃学少林寺
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世民和无芳一路打马狂奔,好不惬意。这是他们来到荥阳后第一次放马远行,两人心情格外畅快。渐行渐远,前面青山起伏,翠色隐约,风光与刚才路过的地方大有不同。两人勒马驻足,遥望远处的青葱山色。
无芳看了一会儿说:“公子,前面是山地,我们还是回去吧。”
世民说:“我看那座山挺拔秀美,景色不错,常听人议论青山秀水是藏龙卧虎之地,我倒想去看看。”
“可是,太晚了,老爷夫人会怪罪的。”
世民迟疑了一下,骑着马来回走动几步,然后说:“母亲早就说过,关东多美景名士,比关中不同,教导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胜景,多跟名士交往,我想去前面看看有没什么错误。”说完,他提马向前继续奔跑下去。
无芳当然紧随其后。两个小少年凭着一颗好奇心和一股无所畏惧的劲头直奔前面的青山而去。
天下第一禅林——少林寺
他们哪里知道,前面这座青山正是天下闻名的嵩山。巍巍嵩山,山清水美,山上修建了许多名刹古寺,日日香烟缭绕,前来拜佛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实为一方圣土。其中,少林寺是山中最大的寺院,当时在此修行的和尚已经多达上百人。
世民和无芳很快来到山下,仰望秀美山峰,不由心生敬畏。世民绕着山脚转了几圈,感叹地说:“人杰地灵,可能说的就是这样的地方吧。”
无芳似懂非懂地说:“这里有什么能人吗?我看他们只知道读书作画,哪有骑马射箭快意?”
世民没有回答,而是拾级而上。已近中午,太阳热辣辣的,普照大地山川,两个小少年很快就流下汗水。他们爬了一段,觉得口干舌燥,无芳四下望望说:“公子,那边有个寺庙,我们进去讨口水喝吧。”
世民顺着无芳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浓树绿茵下一座四四方方的寺院静静地肃立着,像是沉思一般,了然无音。这种静谧、肃穆与大自然混为一体,越发显示出山的深邃、树的沉寂,以及来往过客的浮躁之心。世民看了多时,才缓缓地朝寺院走去。
两人到寺院前,看到院门上写着“少林寺”三个大字,才知道这座寺院的名字。他们走上去讨水,守门的僧人把他们引进客房,让他们略等片刻。世民静静地坐着,听到诵经声绵绵幽远,有种隔绝尘世的感觉,不由得心神清朗起来,似乎忘却了干渴,也忘却了自我。
就在世民静心倾听的时候,突然房门推开,一个中年和尚不请自入。这个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色,上下打量世民许久,才合掌口诵“阿弥陀佛”,而后慢慢说道:“贫僧在这里等候公子已经好几年了,今日重逢,足见公子气运非凡啊。”
河南登封少林寺的李世民碑
听他这么说,世民愣了,他仔细看看这个和尚,摇着头说:“我不认识你,你为何在这里等我?还有,你说重逢,难道我们见过吗?”
和尚笑呵呵地说:“当然见过,那时公子只有四岁。”
听他这么一说,世民顿时记起什么,站立起身说:“听父母说,我有一位云游各地的和尚师父,敢问贵僧就是我的师父吗?”
和尚一愣,当即明白了,说:“正是贫僧,不过贫僧哪里敢妄称公子的师父?”原来,这个和尚正是当年为世民相面的书生。
“这就让人糊涂了,你一面说是你,怎么一面又说自己不敢妄称呢?”世民紧追着问。
听世民如此反问,和尚反而不好意思了,拱手说:“那是令尊抬举贫僧。”
“这就对了,”世民激动地走到和尚跟前,深施一礼说,“弟子拜见师父。师父,这些年您一直在此修行吗?为什么不回去教弟子功夫?”
和尚一面让世民坐下,一面与世民交谈起来。这对只有一面之缘的师徒相谈甚欢,世民说:“我幸运地遇到师父,师父一定要教给我真本事,我再也不愿回去读那些无用的经书了。”
和尚认真地看着世民问:“听公子说‘无用的经书’,在公子眼里,经书一无用处吗?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本事呢?”
世民爽朗答道:“我觉得骑马射箭、武功兵法才是真正的本事。”
“呵呵,”和尚微微一笑,“原来如此。看来公子的这些本事应该胜人一筹啦”。
“我不过刚刚学会骑马,至于射箭和武功还没有学习,兵法呢,才接触围棋。”世民如实地回答。以兵言棋,可说是汉代以来的传统,《隋书·经籍志》还把棋类书籍列在了子部“兵家”类。李家出身军事贵族,注重对子弟进行军事技能培训,他们大多喜欢围棋,并以此修习兵法精妙。李渊就是围棋高手,前番和尚化妆成书生去拜见李渊,也是以下棋为名去的。所以,世民说出透过围棋学兵法的话,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和尚点点头,思索了一会儿才说:“公子以围棋练习兵法,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你知道世间真有一部兵法奇书吗?”
“兵法奇书?”
“对,这部书是春秋时期孙子撰写的,叫《孙子兵法》,公子听说过吗?”和尚看着世民问。
世民认真地想了想,点着头说:“似乎听父亲谈起过,不过印象不深。我觉得这类书就像纸上谈兵,恐怕没有多少用处吧。”
和尚摇头说:“错,错,错。公子不爱读书,当然难以理解书中奥妙。其实,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千百年来,关东人杰地灵,豪杰辈出,难道都是行兵打仗的将军吗?我们从另一方面看,古往今来,有大作为的将军又有几个不爱读书学习呢?”他看世民听得认真,接着为他讲了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自幼尚武,各项军事技能都非常出色,但是却不愿读书,因此,他刚刚做官的时候,没有多少学问,常常被同僚们取笑。东吴国王孙权听说这件事后,就劝吕蒙多读些书。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认真读书。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而且公务繁忙,经常出兵打仗,学习读书不是件轻松的事。但是吕蒙狠下决心,不管多忙,每天都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书,这样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读完了《史记》、《汉书》、《战国策》、《孙子兵法》等多部名著,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东吴大都督周瑜去世,鲁肃接替这一职位,经常与吕蒙打交道。鲁肃以为吕蒙是个武将,不懂学问,也就很少与他谈论读书的事,有些瞧不起他。
有一次,鲁肃和吕蒙在一起喝酒闲聊时,谈论起荆州的事。吕蒙说:“都督在这里驻守关口,与荆州隔江相望,荆州守将关羽武功盖世,素有计谋,不知道都督打算如何对付他?”
三国名将吕蒙
鲁肃听吕蒙这么说,觉得他肯定有自己的看法,于是虚心地向他请教。吕蒙就把自己多日来思考的结果,共计五条对策全部告诉了鲁肃。鲁肃听完五条计策,然后逐个分析琢磨,觉得非常有道理,由衷赞佩说:“我原来以为将军只不过武功高强,没想到老弟你还这么富有才学和谋略,这可真是我们吴国的大幸!”
吕蒙得到如此夸奖,不好意思地说:“这都是读书让我取得如此神速进步啊。”
孙权听说这件事后,传令嘉奖吕蒙,并且召见他说:“这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听完这个故事,世民沉思许久,联想从岐州一路搬迁至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洛阳城里的种种感受,他抬头望着师父说:“弟子明白了,光有武功不够,还要有学问,才能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伟大事业。”
和尚终于会心地笑了,他点点头说:“是啊,从古至今,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圣贤名家,哪一个都离不开读书,如果不读书,谁都不能取得长足进步。”
师徒二人促膝长谈,竟然不觉疲惫。眼看天色已晚,无芳催促说:“公子,我们出来一整天了,该回去了。”
世民这才向窗外看去,夕阳西沉,落日的余辉笼罩寺院,寺内更显沉寂、肃穆。紧接着,光线突然暗下去,天很快就完全黑了。
不知道世民将做何打算,是留下,还是连夜返回?
胸有成竹练书法
世民与和尚师父交谈投机,不知不觉已经天黑,他恋恋不舍地说:“师父,这里离荥阳不远,您还是跟我回去住吧,我也好天天向您学习知识。”
和尚微微摇头说:“贫僧修行未满,哪能随意下山?如果你真心想学习,也不一定非要贫僧天天陪着你。这样吧,我先送你回去,也好见见令尊。”
用过晚饭,三个人很快来到山下,骑马朝荥阳奔去。
走出一段路程,世民回望月色之中的嵩山,只见它无言矗立着,更显庄严神秘,朦胧幽深,心里又是一阵激动。小小年纪的他也许没有想到,不久他还会再次来到这里,并在这里练习武功,一住就是半年;他更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他作为大唐秦王攻打洛阳时,会到少林寺搬兵,请众僧帮忙击败敌人。就在今天,初次登临嵩山少林寺,小世民已经感受到无穷的魅力和感召力,可以说,与师父的一席谈话,对他少年时代的成长影响深远。
三人在寂静的夜色中狂奔,一路无语来到荥阳太守府邸。世民正要领着师父拜见父母,就见陈二慌张跑过来说:“公子,你不读书跑哪去了?今天一天,大人和夫人都非常生气。大人为你请的老师气得都走了。”
世民这才想起白天偷溜走的事,悄悄对陈二说:“我和无芳到少林寺去了,还遇到了我的和尚师父。”说着,他把和尚向陈二介绍了一下,让他们互相认识。
再说李渊夫妇,白天老师告状说世民不读书,骑马溜出去玩了,他们十分生气,心想世民回来一定好好惩罚他。可是左等右等,一直到天黑也不见世民回来,夫妇二人反而担心起来,害怕世民出什么意外。就在焦虑之际,家人回报说世民回来了,还领回一个和尚,他们又是高兴又是生气,一时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正在这时,世民领着无芳、陈二、和尚一起走进内宅,见到李渊夫妇施礼说:“父母大人,孩儿不孝让二老担忧啦。”
李渊夫妇看到这么多人,也不好责怪世民,只是沉着脸答应一声。
世民接着说:“父亲,孩儿为您领来一位旧友,您还认识吗?”说着,他看看和尚。
李渊倒愣了,忙问:“哪位旧友?”
和尚上前施礼说:“大人,贫僧与您有过两面之缘,您不会忘记吧?”
李渊忙仔细端详和尚,半晌才恍然叫道:“原来是你!”
“正是。”
世民看到师父和父亲相认,心里特别得意,他着急地说:“父亲,这下不用您为我请师父啦,我跟无芳一起骑马,跟着陈二读书,跟着师父练武功,不是什么都能学了吗?”
这句话引得屋里众人都笑起来,顿时紧张的气氛消失了,窦夫人命人准备茶水果品,让他们坐下来慢慢叙谈。
这天夜里,太守府邸内灯光一直亮到很晚,小世民陪坐一边,静静听师父和父亲谈话。他们谈南北东西文化差异,还说起世民的学习情况。
李渊想起几年前,自己派刘雷鸣监视和尚,没想到他活生生地不见了踪影,时至今日再次重逢,真是格外令人唏嘘。作为荥阳郡守,他的想法很多:一是担心和尚对自己不利;二是希望和尚会给自己带来帮助;第三,由于世民认和尚为师父,又需要他高看和尚一眼。其实,在李渊内心深处,一直渴望重振家族昔日雄风,保住自己军事贵族的地位。可是,自己已到了不惑之年,才在大隋朝勉强混个一官半职,与他的愿望相差实在很远。另外,杨广登基后,大肆兴建土木,征用民力,巡视各地,浪费财物,百姓有很多怨言;加上他长期不在长安,朝政也开始出现松动。在这一连串原因影响之下,此时的李渊不再像几年前一样,会生出控制和尚的念头,而是想着和尚会不会帮助自己攀登人生的巅峰。当然,李渊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做大官,参与朝政,或掌控兵权。
李渊怀着复杂的心情与和尚交谈,这当然不会瞒过和尚的眼睛。他猜出李渊的心思,闭口不谈当年之事,而是大谈文化和世民的教育问题。
唐太宗的墨迹——《晋祠铭》
第二天,和尚辞别世民一家回少林,临行前叮嘱世民说:“记住自己的志向,不管做什么都要刻苦认真,不可半途而废。”
世民痛快地答应下来,然后问:“师父什么时候教我武功?”
和尚看看世民,说了一句:“这就要看你的造化了。”接着,他跨上马背,飘然离去。
世民目送师父远去,才默默回到府邸。一天一夜的经历让他成熟不少,他突然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顽童,而是肩负着国家和百姓命运的人才。这样的想法即便一闪而过,也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当他做了皇帝之后,李世民曾经说自己幼时不爱读书,指的就是这段逃学的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世民的生活更加充实起来,他遵从师父的建议,每天除了读书写字外,继续练习骑马。他不再轻视读书,从《大学》、《诗经》一一读起,可以说,这段时光是他少年时代最安心读书的日子,为他以后文化修养的提高打下了基础。随着年龄渐长,时局发生变动,年少的世民开始投入到纷乱的征战中,也就很少有机会读书了。
练武习文的日子过得真快,冬去春来,鸟语花香,又一年来到了。经过半年学习,世民不但读完了基本典籍,还练得一手漂亮的书法。说起学习书法,世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他的父母精通书法,还很有造诣。有时候,李渊夫妇会在一起临摹书写,互相比斗,也是一大雅事。据说,窦夫人擅长模拟,效法李渊写的字,时人竟不能辨认。
春暖花开的三月,桃花竞艳,紫燕北归,正是一年之中最惬意浪漫的时光。这天,窦夫人在丫鬟搀扶下,悄悄来到世民读书的学房,想了解一下他学习的情况。碰巧,世民正在埋头临摹王羲之的作品,并没有注意母亲进来。窦夫人静静地站在世民身后,只见他一会儿出神地盯着作品观看,一会儿又凝眉细思,一会儿刚想动手下笔,却又突然停住了。看到这个情景,窦夫人不觉好奇地问道:“世民,怎么不动手写字啊?”
世民吓了一跳,忙转过身来,看着母亲说:“母亲,我觉得王羲之的字飘逸有致,纵横自如,很有气势,孩儿不敢轻易下笔。”
《萧翼赚兰亭图》,唐阎立本作。描绘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
窦夫人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书法讲究精、气、神,如果只是模仿形体,也就失去意义。听你这么说,看来你对书法有些体会了。”
世民高兴地说:“多谢母亲夸奖,我这几天一直在想,王羲之临水书写,难道只是为了节约吗?我想水势无形,却又极其自然,蕴含丰富,这也是王羲之临水书写的原因之一。”
窦夫人不由对世民刮目相看,她不住地点着头说:“有见解,有意思。所谓字如其人,也应该结合书写的环境去看。”
世民说:“母亲,我喜欢王羲之的作品,他临水书写,我想临山而写,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一定很有风格。”
窦夫人说:“有道理,不过话又说回来,你刚才说不敢轻易下笔,说明你在心中构思字体结构。我觉得不管写什么字,重要的是在胸中早有规划,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达到完整与和谐。至于看着什么写字,则是个人喜好的事,你完全可以胸藏大海,不是比王羲之还要开阔、有气魄吗?”
世民认真听母亲讲完,顿觉眼前一亮,他满怀喜悦地说:“我明白了,胸怀方圆,写出来的也就是方圆的。”
从此,世民每次写字前,都先揣摩规划每个字,以求心中有数,然后才下笔书写。这样一来,犹如神助一般,世民的书法进步飞快,以他静中求变的个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来,世民做了皇帝,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也不忘抽出时间观摩名帖,与著名的书法家交流心得。
他最爱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贞观初年曾下诏把王羲之的书法购求殆尽,以备日理万机之暇观赏。尤其是《兰亭序》、《乐毅》的真迹,而以其书法效法右军,富有纵横自如、凌驾一切的天子气魄,当时的独骑突入敌阵的英雄,仿佛跃然书中了。同时,世民还亲自拜名士虞世南为师,向他虚心求教。
第三节 世民生病
勇救弟弟
李世民文武齐修,进步很大,不过九岁的少年,已经颇显健壮,富有机智谋略。李渊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决心教世民射箭。射箭也是军事家族人员必修的科目之一,做一个好射手,才能显示出军事贵族子弟的威猛强悍。当年,李渊正是凭借高超的射术,射中孔雀的双目,迎娶了才貌双全的窦夫人。
《隋唐演义》中的李玄霸是唐初第一猛将,有万夫莫当之勇
世民当然喜欢射箭了,以前父亲总以他年龄小拉不动弓为由,阻止他学,今天父亲主动教他箭术,他十二万分开心。
他们来到武场,刚选好一张弓,就听后面有人喊:“我也要射箭。”
原来,是世民的三弟玄霸。玄霸身体虚弱,虽然已经七八岁了,却从没有接触任何一种象征军事贵族强悍之风的本领,骑马、射箭都也没学过。
李渊看着玄霸,担忧地说:“你身体不好,还是不要学这些东西了,过两年读读书、写写字也就行了。”
玄霸不服气,噘着嘴说:“哥哥们都会骑马,将来都要成为大将军,我读书有什么用?”
世民走过来说:“玄霸,二哥以前也这么想,可是现在想明白了,光会骑马射箭不行,没有学问照样不能做一个好将军。”
玄霸历来敬重二哥世民,听他这么说,似懂非懂,点着头说:“那我在边上看你射箭行吗?”
世民回头看着父亲说:“父亲,让玄霸在一边看吧,他整日躲在家里,也太烦闷了。”
李渊看两个儿子互相爱护,心里很高兴,答应说:“最近,玄霸身体越来越壮实了,我看以后就让他多跟着你,读书也好,出来看你射箭也行,对身体康复有好处。”
得到父亲这个允许,玄霸十分开心,他赶紧谢过父亲,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看世民练习拉弓射箭。
从此,玄霸经常跟在世民身后,让他教自己读书,看他跃马弯弓,还缠着他讲外面世界的精彩见闻。世民很热心,对弟弟有求必应,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玄霸身体允许,就把他带在身边,与他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这段感情深厚的兄弟之情,成为世民少年时代非常珍惜的一段回忆。
有一次,世民和无芳到城外去钓鱼,玄霸也跟着去了。他们三人很快来到清澈的河边,看见大小不等的鱼儿在河底游来游去,当即放下钓篮,挂好鱼饵,轻轻放下钓竿,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
时值夏日,天气变得很快,刚刚还是晴空碧日,突然间,一块黑云漫上来,顿时天地一片昏暗。紧接着,狂风四起,地动树摇,吹得人站立不稳,双眼迷乱。在这天昏地暗的一刻,玄霸一声惊叫,栽进水中。世民奋力地抓住玄霸,可是他哪能抵挡住狂风的力量。玄霸掉进水中,叫声很快被淹没在肆虐的风中。
世民一边与狂风搏斗,一边叫喊着玄霸的名字,纵身跃入河中。他边游边呼喊:“玄霸,不要害怕,二哥来救你了。”很快,世民抓到了玄霸的衣服,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拼命向河岸游去。就在这时,风过云散,刚刚的暴虐天气转眼即逝。为了保护弟弟,世民使劲把玄霸举起来,尽量不让他泡在水里。这时,杜无芳也下水游过来,他和世民一起托着玄霸游到岸上。
筋疲力尽的世民让杜无芳从随身带的行装中找出干燥的衣服,急忙给玄霸换上,然后取来柴草,点火为他烘烤,而世民自己始终只穿着那身湿透的衣服。过了一会儿,玄霸从惊吓中清醒过来,看着湿淋淋的世民说:“二哥,你也换上干衣服过来烤烤吧。”
“不用,”世民说,“我没事。”其实,他们只带了一件备用衣服,哪里还有世民穿的?他看看天色,对无芳说:“我看天气很不正常,说不定一会儿还要起风下雨,你先骑马带玄霸回去吧。”
杜无芳说:“好,那公子你呢?”
世民指指地上的杂物说:“我收拾一下再走。”
果然不出世民所料,玄霸和无芳刚刚进府,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等世民回到府邸时,刚刚干的衣服又淋透了。窦夫人听说儿子们安全回来,急忙过去询问。正遇到世民进府,看他一身湿透,责问道:“怎么搞的?湿成这样。”世民把前后经过简单一说,问道:“玄霸没事吧?”
窦夫人一边吩咐下人照顾世民,一边说:“玄霸没事,可是你淋成这样母亲也心疼啊。”世民大大咧咧说:“我身体好,不会有问题。可是玄霸羸弱,要是病了那可不得了。”
在这场落水淋雨的事故中,玄霸因为得到世民的极力保护,总算没有生病。可是,世民自己却病倒了,连续几日发烧,昏昏沉沉,茶饭不进,让人好生担心。
李渊夫妇请了很多医生为他治病,可是收效甚微,真不知道世民该如何摆脱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厄。
二上少林
世民得病,几日不见好转,李渊夫妇遍请名医,也无计可施。这天,夫妇二人正愁眉苦脸地坐在客厅里,等候去洛阳请医生的下人。原来,有人向他们出主意说,洛阳城里有几位太医,都是专门服侍当今皇上的,医术肯定不错,请他们来一定可以治好世民的病。李渊夫妇也是病急乱投医,情急之下,当即派下人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太医。
就在二人焦急等待时,门外径直走进一人。李渊夫妇见到来人,急忙起身相迎。来的这位正是世民的和尚师父。和尚并不与李渊夫妇寒暄,而是开口询问世民的病情。李渊如实相告。和尚说:“我就是为公子的病来的,你们放心,我这就进去为他诊治。”
李渊夫妇喜出望外,带着和尚直奔世民的房间。几日来,世民一会儿清醒一会儿迷糊,饮食极少,看上去面目枯黄,精神萎顿,没有了往日风采。和尚见状,握住他的手臂为他号脉,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药箱,从中抓了几味草药,对李渊夫妇说:“这是贫僧亲自采摘的草药,赶紧煎了喂公子服下。”
世民服下和尚的草药,很快清醒过来。他看到师父,高兴地说:“师父,你什么时候来的?”
和尚说:“贫僧刚到。”
接着,世民向师父描述大半年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让无芳拿出自己写的字给师父看。和尚仔细观看,点头称赞说:“进步很大。公子,去年你问贫僧什么时候教你武功,可记得师父说造化之事吗?”
唐贞观年间壁画——《帝王礼佛图》
世民想了想,点头说:“记得。”
和尚说:“依贫僧看,这正是你的造化来临了。如果你父母同意,贫僧想带你去嵩山小住时日,调养身体,修习武功。”
世民一听,当即兴奋地说:“太好了,我这就去禀告父母。”
“不用了,”李渊夫妇笑呵呵地走进来说,“承蒙师父多次点拨,世民才有今日的运气。我看他尚武爱兵,胸有抱负,在家里读书对他似乎太束缚了,就让他跟随师父去少林暂住,学些武功,强健强健身体也好。”
在隋朝,隋文帝宠佛尊教,下令各地广建寺院,吸纳僧侣,因此佛教非常兴盛。当时人们有种习惯,就是喜欢去寺院烧香许愿。特别是家里的孩子或者其他人有病时,他们就到寺庙里烧香拜佛,请求佛祖保佑,而且许下誓言,如果病好了,就会出钱立碑或者修建寺院等。李渊夫妇当然也不例外,几次与和尚交往,他们觉得世民与和尚有缘,想起许愿祈福的做法,正想请和尚带他们去庙中祈福,就听和尚说要带世民去寺院调养,当然非常高兴,也就立即答应下来。
窦夫人命人为世民收拾行装,派无芳和陈二与他同往。世民早就等不及了,穿好衣服,吃几口饭,就跑出来催着快走。李渊夫妇看着脸色依然憔悴的世民说:“病还没好,不要这么急。”
“我这不是急着去治病吗?”世民调皮地回答。
由于世民身体欠佳,李渊命人准备了马车,然后把他们几人送出府邸。这时,玄霸跟出来,看着世民要走,着急地说:“二哥,带我去。”
世民看看玄霸,安慰说:“这次出门路太远了,不能带你。这样吧,你在家跟元吉玩。二哥回来了教你玩弹弓。”弹弓,就是小孩子拿来射鸟的器具。古代,弹射一体,射箭高明的人弹弓也射得很准。世民没有学射箭之前,就经常玩弹弓,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射箭,他玩弹弓玩得更精妙了。
玄霸高兴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世民带着陈二、无芳辞别父母和家人,与师父乘坐马车,一路向西,直奔嵩山而去。
李渊夫妇领着玄霸、元吉回府,心中似有万千不舍,窦夫人说:“世民一走,家里可冷清不少。”
李渊应了一声,接着说:“夫人不用挂念,过些日子我会带人去少林寺为他祈福,希望他早早康复。”
窦夫人看一眼李渊,沉思着说:“师父带走世民,恐怕会有其他打算,是不是真想教世民学武功?”
“学学也好,”李渊不假思索地说,“一味读书恐怕会消磨英豪之气。”这倒是李渊个人的看法,看来他对自己的军事贵族身份依然十分留恋。
李渊的《为子祈疾疏》
窦夫人说:“我听说寺院多有强身健体的秘方,要是世民这次有缘得到锻炼,也是他个人的福气,将来不管做什么,都有好处。”
夫妻二人议论多时,见天色不早,就分头去安排事务,李府很快又恢复到往日的平淡生活之中。
过了几天,李渊携带礼物,在刘文静、刘雷鸣等人陪同下赶往少林寺,在寺庙内为世民上香祈福,保佑他身体健康。《全唐文》里收录了一篇李渊的《为子祈疾疏》,文中写道:“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于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障。弟子李渊一心供养。”郑州就是荥阳郡,在大业三年以前这里还是郑州,大业三年以后才改州为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