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论道(6)
修仙辨惑论
海南白玉蟾,自幼事陈泥丸,忽已九年。偶一日在乎岩阿松阴之下,风清月明(甲本作“朗”),夜静烟寒,因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遂稽首再拜而问曰:“玉蟾事师未久,自揣福薄缘浅,敢问今生有分可仙乎?”陈泥丸云:“人人皆可,况于汝乎!”玉蟾曰:“不避尊严之责,辄伸僭易之问。修仙有几门?炼丹有几法?愚见如玉石之未分,愿与一言点化。”陈泥丸云,“尔来,吾语汝: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晌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夫水仙之道,能出入隐显也,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候,以清净自然为运用。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候,以抱元守一为运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升降为运用,大抵妙处不在乎按图索骥也。若泥象执文之士,空自傲慢,至老无成矣。”玉蟾曰:“读丹经许多年,如在荆刺(甲本作‘棘’)中行,今日尘净鉴明,云开月皎,总万法而归一,包万幻以归真,但(甲本作‘矣’)未知正在于何处下手用功也。”陈泥丸云:“善哉!问也。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灶,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隄防(甲本作‘防隄’),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薰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制伏身心为野战,以凝神聚气为守城,以忘机绝虑为生杀,以念头动处为元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以移神为换鼎,以身外有身为脱胎,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故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去来无碍,逍遥(甲本作‘道合’)自然矣!”玉蟾问曰:“勤而不怠(甲本作‘遇’),必遇至人。遇而不勤,终为下鬼。若此修丹之法,有何证验?”陈泥丸云:“初修丹时,神清气爽,身心和畅,宿疾并消,更无梦寐。百日不食,饮酒不醉,到此地位(甲本作‘则’),赤血换为白血,阴气炼成阳气,身如火热,行步如飞,口中可以乾(干)汞,吹气可以煮(甲本作‘炙’)肉,对景无心,如如不动,役使鬼神,呼召雷雨,耳闻九天,目视万里,偏体纯阳,金筋玉骨,阳神现形,出入自然,此乃长生不死之道毕矣。但恐世人执著药物火候之说,以为有形有为,而不能顿悟也。夫岂知混沌未分以前,焉(甲本作‘乌’)有年月日时?父母未生以前,乌有精血气液?道本无形,喻之为龙虎;道本无名,比之为铅汞。若是学天仙之人,须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可也,岂可被阴阳束缚在五行之中。要当跳出天地之外,方可名为得道之士矣。或者疑曰,此法与禅学稍同,殊不知终日谈演问答,乃是乾慧;长年枯兀昏沉,乃是顽空。然天仙之学,如水晶盘中之珠,转漉漉地,活泼泼地,自然圆阤阤(甲本作‘陀陀’),光烁烁。所谓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传之妙也,人谁知之?人谁行之?若晓得金刚、圆觉二经,则金丹之义自明,何必分别老释之异同哉!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何况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正所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闸(甲本作‘有路’)透长安,但取其捷径云耳。”玉蟾曰:“天下学仙者纷纷然,良由学而不遇,遇而不行,行而不勤,乃至老来甘心赴死于九泉之下,岂不悲哉!今将师傅口诀,锓木以传于世。惟此泄(甲本作‘漏’)露天机甚矣,得无谴乎?”泥丸云:“吾将点化天下神仙,苟获罪者,天其不天乎?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何谴之有?”玉蟾曰:“祖师张平叔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如何?”泥丸云:“彼一时自无眼力,又况运心不普乎?”噫!师在天涯,弟子在海角,何况尘劳中识人甚难,今但刊此,散行天下,使修仙之士,可以寻文揣义,妙理昭然,是乃天授矣,何必乎笔舌以传之哉!但能凝然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嘿嘿(甲本作“默默”),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元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气,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与钟、吕并驾矣,此乃已试之效。念学仙者无所指南,谨集问答之要,名之曰《修仙辨惑论》(甲本多一“云”字)。
玄关显秘论
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若要炼形炼神,须识归根复命。所以道,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且如这个关窍,若人知得真实处,则归根复命何难也。故曰:(甲本、道藏本此处多16字:“有人要识神仙诀,只去搜寻造化根。古者”)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所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成(道藏本、甲本作“明”),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甲本作“得”)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即心(甲本作“心即”)是道也。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今(道藏本多一“夫”字)修此理者,不若(甲本作“要能”)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甲作“凝神”)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故谭真人(道藏本、甲本作“宋齐邱”)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道藏本、甲本多一“于”字)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炼,以乾坤为鼎器,以乌兔为药物(甲本作“材”),以日魂之升沉应气血之升降,以月魄之亏盈应精神之衰旺,以四季之节候应一日之时刻,以周天之星数应一炉之造化。是故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盖真阴真阳之交会,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审抽添之运用,察反覆之安危。如高象先云:“采有日,取有时。”刘海蟾云:“开阖乾坤造化权,锻炼一炉真日月。”能悟之者,效日月之运用,与天地以同功。夫岂知天养无象,地养无体,故天长地久,日光月明,真一长存,虚空不朽也。吾今则而象之,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知心无心,知形无形,知物无物,超出万幻,确然一灵。古经云:“生我于虚,置我于无。”是以(道藏本作“宜”)归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于心而不见,藏神于神而不出。故能三际圆通,万缘澄寂,六根清净,方寸虚明。不滞于空,不滞于无,空诸所空,无诸所无。至于空无所空,无无所无,净裸裸,赤洒洒地,则灵然而独存者也。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道本无名,近不可取,远不可舍,非方非圆,非内非外,惟圣人知之。三毒无根,六欲无种,顿悟此理,归于虚无。老君曰:“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若能于静定之中,抱冲和之气,守真一之精,则是封炉固济以行火候也。火本南方离卦,属心,心者神也。神则火也,气则药也。以火炼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御气而成道也。人能手抟日月,心握鸿蒙,自然见槖龠之开辟,河车之升降。水济命宫,火溉丹台,金木交并,水土融和。姹女乘龙,金翁跨虎,逆透三关,上升内院,化为玉汞,下入重楼。中有一穴,名曰丹台,铅汞相投,水火相合,才若意到,即如印圈契约也。自然而然,不约而合。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当是时也,白雪漫天,黄芽满地,龙吟虎啸,夫倡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雷轰电掣,撼动乾坤。百脉耸然,三关透彻,元珠成象,太液(道藏本、甲本作“乙”)归真。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烟暖,谷海(道藏本、甲本作“沼”)波澄。炼成还丹,易如反掌,七返九还,方成大药。日炼时烹,以至九转,天关地轴,在吾手中。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则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可以入众妙门,元之又元也。更能昼运灵旗,夜孕火芝,温养圣胎,产成赤子。至于脱胎神化,回阳换骨,则是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张平叔云:“都来片晌工夫,永保无穷逸乐。”诚哉是言!盖道之基,德(道藏本、甲本作“丹”)之本,龙虎之宗,铅汞之祖,三火所聚,八水所归,万神(甲本作“物”)朝会之门,金丹妙用之源,乃归根复性(道藏本、甲本作“命”)之关窍也。既能知此,则欲不必遣而心自净,心不必澄而神自清,一念不生,万幻俱寝。身驭扶摇,神游恢(甲本作“淡”)漠,方知道风清月白,皆显扬铅汞之机,水绿山青,尽发露龙虎(道藏本、甲本作“虎龙”)之旨。海南白玉蟾,幼从事(道藏本、甲本脱“事”字)先师陈泥丸学丹法,每到日中冬至之时,则开乾、闭巽、留坤、塞艮,据天罡,持斗杓(道藏本作“柄”),谒轩辕,过扶桑,入广寒,面鹑尾,举黄钟,泛海槎,登昆仑,佩唐符,撼天雷,游巫山,呼黄童,召朱儿,取青龙肝、白虎髓、赤凤血、黑龟精,入土釜,启荧惑,命阏伯,化成丹砂,开华池,吸神水,饮刀圭,从无入有,无质生质,抽铅添汞,结成圣胎,十月既满,气足形圆,身外有身,谓之胎仙。其诀曰:“用志不纷(道藏本、甲本作‘分’),乃可凝神。灰心冥冥,金丹内成。”此予之所得也。如此(道藏本、甲本作“昔”),施肩吾之诗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道藏本作‘能为神’)气主,便是得仙人。”惟此诗简明,通元造妙(甲本脱“造妙”二字),故佩而诵之。自然到秋蟾丽天,虚空消殒之地,非枯木寒泉(道藏本、甲本作“灰”)之士,不能知此。予既得此,不敢自默。太上元科曰:“遇人不传,失天道;传非其人,泄天宝。”天涯海角,寻遍无人,不容轻传,恐受天谴。深虑夫大道无传,丹法湮泯,故作元关显秘论,盖将晓斯世而诏后学,以寿金丹一线之脉也。复恐世人犹昧此理,乃复为之言曰:“以眼视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本乎一心。先当习定凝神,惩忿窒欲。惩忿窒欲,则水火既济。水火既济,则金木交并。金木交并,则真土归位。真土归位,则金丹自然大如黍米,日服(道藏本误作‘复’)一粒,神归气复,充塞天地。”孟子曰“善养吾浩然之气”者,此也。肝气全则仁,肺气全则义,心气全则礼,肾气全则智,脾气全则信。若受气不足,则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岂人也哉?人能凝虚养浩,心广体胖。气母既成,结丹甚易,可不厚其所养,以保我之元欤?学者思之。敬书以授留紫元云。
盖按:《玄关显秘论》道藏本杂入《海琼问道集》,诸本文字有异。
注1:“若知行气主”,道藏本、甲本作“能为神气主”。
注2:“故佩而诵之”,道藏本、甲本作“玉蟾因阅而诵之”。
性命日月论
性命之在人,如日月之在天也。日与月合则常明,性与命合则长生。命者因形而有,性则寓乎有形之后。五脏之神为命,七情之所系也,莫不有害乎吾之公道。一受于天为性,公道之所系焉。故性与天同道,命与人同欲。命合于性,则交感而成丹,丹化为神则不死。日者,擅乾德之光以著乎外,月体坤而用乾承乎阳尔。晦朔相合,日就月魄,月承日魂,阴阳交育,而神明生。故老子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每月,月三日出而明生,生至于十五日也。每月,月十六日入而明死,死至于二十八日也。日月于卦为坎离,坎卦外阴而内阳,乾之用九归乎中;离卦外阳而内阴,坤之用六归乎中。乾坤之二用,既归于坎离,故坎离二卦,得以代行乾坤之道,一月之内,变见六卦,垂象于天。三日,一阳生于下而震卦出;八日,二阳生于下而兑卦出;十五日,三阳全,而乾始见。此盖乾索于坤,而阳道进也。十六日,一阴生于下而巽卦出;二十三日,二阴生于下而艮卦出;三十日,三阴全而坤始见。此盖坤索于乾,而阴道进也。天地以坎离运行阴阳之道,周而复易。故魏伯阳谓日月为易,陆德明亦取此义,训诂周易之字。余窃谓在天为明,明者,日月之横合;在世为易,易者,日月之从合;在人为丹,丹者,日月之重合。人之日月系乎心肾,心肾气交,水火升降,运转无穷,始见吾身亦与天地等,同司造化而不入于造化矣。
谷神不死论
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元气也。天之谷,含造化,容虚空。地之谷,容万物,载山川。人与天地同所禀也,亦有谷焉,其谷藏真一,宅元神。是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又曰黄庭,又名昆仑,又名天谷。其名颇多,乃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神不能安其居也。黄粱已熟,南柯未寤,一生之荣辱富贵,百岁之悲忧悦乐,备尝于一梦之间,使其去而不还,游而不返,则生死路隔,幽明之途绝矣。由是观之,人不能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居其谷而不死,人安得而(甲本多一“又”)死乎?然谷神所以不死者,由玄牝也。玄者,阳也,天也。牝者,阴也,地也。然(甲本多一“则”)玄牝(甲本作“一”)气,各有深旨,非遇至人,授以口诀,不可得而知之。《黄帝内经》曰:“天谷元神,守之自真。”言人身中,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中有应谷绛宫,藏气之府也;下有虚谷关元,藏精之府也。天谷,元宫也,乃元神之室,灵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圣人则天地之要,知变化之源(甲本作“原”),神守于元宫,气腾于牝府,神气交感,自然成真,与道为一,而归于不死不生。故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也。圣人运用于玄牝之内,造化于恍惚之中。当其玄牝之气入乎其根,闭极则失于急,任之则失于荡,欲其绵绵续续,勿令间断耳。若存者,顺其自然而存之,神久自宁,息久自定,性入自然无为妙用,未尝至于勤劳迫切,故曰用之不勤。即此而观,则玄牝为上下二源,气毋升降之正道明矣。世人不穷其根,不究其源,便以鼻为玄,以口为牝。若以鼻口为玄牝,则玄牝之门,又将何以名之?此皆不能造其妙,非大圣人安能穷究是理哉?
阴阳升降论
天以乾道轻清而在上,地以坤道重浊而在下,元气则运行乎中而不息。在上者,以阳为用,故冬至后一阳之气自地而升,积一百八十日而至天,阳极而阴生。在下者,以阴为用,故夏至后一阴之气自天而降,积一百八十日而至地,阴极而阳生。一升一降,往来无穷。人受冲和之气,以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初无二体。天地之气,一年一周;人身(甲本误作“生”)之气,一日一周。自子至巳,阳升之时,故以子时为日中之冬至,在易为复;自午至亥,阴降之时,故以午时为日中之夏至,在易为姤。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昼夜往来,亦犹天地之升降。人能效天地槖籥之用,冲虚湛寂,一气周流于百骸,开则气出,阖则气入,气出则如地气之上升,气入则如天气之下降,自可与天地齐其长久。若奔骤乎纷华之域,驰骋乎是非之场,则真气耗散,而不为吾之有矣,不若虚静守中以养也。中者,天地玄牝之气会聚之处也。人能一意守之而不散,则真精自朝,元气自聚,谷神自栖,三尸自去,九虫自灭,此乃长生久视之道也。以是知真息元气,乃人身性命之根;深根固蒂,乃长生久视之道。人之有生,禀大道一元之气,在母胎系与母同呼吸,及乎降诞之后,剪去脐带,一点元阳,栖于丹田之中。真息出入,通于天门,与天相接,上于泥丸,长于元神,下入丹田,通于元气。庄子云:“众人之气以(甲本脱‘以’字)喉,圣人之息以(甲本脱‘以’字)踵。”踵也者,深根固蒂之道。人能屏去诸念,真息自定,身入无形,与道为一,在世长年。由是观之,道之在身,岂不尊乎?岂不贵乎?
盖按:此文甲本篇名作“阴阳升降篇”。
注1:“轻清”,甲本作“清轻”。
注2:甲本脱“故夏至后一阴之气自天而降”12字。
蟾仙解老(道德宝章注)
紫清真人白玉蟾注
体道章第一
道,如此而已。可道,非常道;可说即不如此。名,强名曰道。可名,非常名。谓之道已非也。无此即是道。名,天地之始;道生一,即是天地之初。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有。名,万物之母。一无生万有,万有归一无。故常无虚心无念欲,以观其妙;见物知道,知道见心。常有守中抱一欲,以观其徼。身有生死,心无生死。此两者,万有一无,一无亦无,无中不无。同出而异名,万法归一,一心本空。同谓之玄。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玄之又玄,虚里藏真,无中生有。众妙之门。悟由此入,用之无穷。
养生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求为美名美,斯恶已;不得美名。皆知善之为求善为人善,斯不善已。反为恶人。故有无之相生,无必生有,有必归无。难易之相成,先难后易,先易后难。长短之相形,道本无形,自相长短。高下之相倾,天旋地转,本无高卑。音声之相和,一风所呜,万籁皆应。前后之相随。往古即今,来今即古。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贵乎自然。行不言之教。道寓于物。万物作而不辞,无必生有,安得不生?倘若不生,安见长存?生而不有,无非妄幻。为而不恃,今日今日而已!功成而弗居。岂可以梦为实?夫惟弗居,忘外而不忘其内也。是以不去。一我自存。
安民章第三
不尚贤,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使民不争;饱不思食。不贵难得之货,黄金与土同价。使民不为盗;如意无他。不见可欲,耳目之间,心实在焉。使心不乱。去即唤回。是以圣人之治,多少分明。虚其心是,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多少分明。为无为,则无不治。是。
无源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虚中。渊乎似万物之宗。心也。挫其锐,敛神。解其纷,止念。和其光,藏心于心而不见。同其尘,混心于物。湛兮似若存。存神于无。吾不知谁之子,吾。象帝之先。
虚用章第五
天地不仁,无心。以万物为刍狗;任其自然。圣人不仁,以天地之心为心也。以百姓为刍狗。尚自忘我,岂有他哉?天地之间,心也。其犹槖籥乎?运而不息。虚而不屈,用之无穷。动而愈出。纯亦不已。多言数穷,如何说得。不如守中。尽其在我。
成象章第六
谷神不死,此心本无生死。是谓玄牝。同此一天。玄牝之门,念头动处。是谓天地根。惟心。绵绵若存,只是如此。用之不勤。无为而已。
韬光章第七
天长地久。湛然无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心亦如是。以其不自生,此心长存。故能长生。本无生灭。是以圣人,我也。后其身而身先,无乎不在。外其身而身存。今古如此。非以其无私耶,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故能成其私。我即天地,天地即我。
易性章第八
上善若水。性犹水也。水善不为物所忤而已利万物而不争,初何心哉?处众人之所恶,于我何有?故几于道。心亦如此。居善地,无所择也。心善渊,有所养也。与善仁,无分彼此。言善信,真实。正善治,无往不正。事善能,无为而无所不为。动善时。与时偕行。夫惟不争,方寸不竞。故无尤矣。亦不以为福也。
运夷章第九
持而盈之,无欠无余。不如其已。放下身心。揣而锐之,贵欲无为。不可长保。谨而勿失。金玉满堂,俭视俭听,裕然有余。莫之能守。终日如愚。富贵而骄,潜心勿用。自遗其咎。寂然不动,何咎之有?功成名遂月到天心处,风凉人面时身退,天之道。退有余地。
能为章第十
载营魄安心抱一,能无离乎?甚处去来?专气致柔,纯清绝点。能如婴儿乎?混然一片。涤除玄览,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能无疵乎?身心一如。爱民治国,怡神养炁。能无为乎?无念无为,无思无虑。天门开阖,心地开明。能无雌乎?一而不二。明白四达,一理烛物,冰融月皎。能无知乎?终日如愚。生之,畜之,一心所存,包含万象。生而不有,心同太虚。为而不恃,智周万物。长而不宰,泰然无我。是谓玄德。
无用章第十一
三十辐如三十日是也共一毂,一月是尔。当其无,月大月小。有车之用。虽是月小,亦成一月。埏埴以为器,阴阳往来,而成造化。当其无,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有器之用。间有不及,亦见天工。凿户牖以为室,万象森罗,同乎一天。当其无,神不守舍,五官失卫。有室之用。圣愚同性,忘内逐外。故有之以为利,得此父母之身为用。无之以为用。存我厥初同然之性,无内无外。
检欲章第十二
五色青、黄、赤、白、黑令人目盲,其机在目,志之所之。五音宫、商、角、徵、羽令人耳聋,贪外丧内。五味甘、辛、咸、酸、苦令人口爽。忘其自然。驰骋田猎心猿气马令人心发狂。不定身心,无所归宿。难得之货,金玉何用?令人行妨。所宝惟心,贵乎守一。是以圣人为腹,其乐也内。不为目,耳随声走,眼被色瞒。故去彼取此。见色明心,闻声悟道。
厌耻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无荣无辱,此心泰然。贵大患若身。思患预防。何谓宠辱?贵贱贫富。辱为下,人之所恶。一本“辱”作“宠”。得之若惊,苟非吾之所有。失之若惊,虽一毫而莫取。是谓宠辱若惊。于我何有?何谓贵大患若身?安危累吾心,得丧累吾性。吾所以有大患者,心之不宁,身之不安。为吾有身。有我则有身,无我则无身。及吾无身,湛然一天,我亦非我。吾有何患?忘我忘世,天真自然。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心犹君也,身犹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百年如过客,万物如逆旅。爱以身为天下者,能治其身,亦犹治国。乃可以托于天下。可以久而勿失。
赞玄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身中之心。听之不闻名曰希,心中之性。搏之不得名曰微。性中之神。此三者不可致诘,不可以说说,惟当以会会。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性无体。其下不昧,神无方。绳绳兮不可名,绵古亘今,昭然独存。复归于无物。见物便见心。是谓无状之状,心无形相。无物之象,性无形象。一本作“无象之象”。是谓恍惚,神无去来。迎之不见其首,其来非今。随之不见其后。其去非古。执古之道,本自圆成。以御今之有。本无生死。能知古始,古即今,今即古,听其自古自今。是谓道纪。如是,如是。
显德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明心见性。微妙玄通,允执厥中。深不可识。吾道一以贯之,不可得而闻也。夫惟不可识,惟精惟一。故强为之容:谓之道也,皆吾心焉。豫兮若冬涉川,得处彻骨。犹兮若畏四邻,君子慎其独。俨兮其若客,毋不敬。涣兮若冰之将释,心开神悟。敦兮其若朴,终日不违如愚。旷兮其若谷,庶乎屡空,亿则屡中。浑兮其若浊。心与道冥。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澄之不清,挠之不浊。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昔既不生,今亦不灭。保此道者道不假修,但莫染污不欲盈。道无穷,心无尽。夫惟不盈,有成者有败,道本无成败。故能弊潜龙勿用不新成。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
归根章第十六
至虚极,忘形。守静笃。忘心。万物并作,忘物忘我。吾以观其复。回光返照,见天地心。夫物芸芸,身外无物。各复归其根,洞见本来,灵光独耀。归根曰静,无生无灭。静曰复命。我无生死,我不能无生死;我能生死,我本无生死。复命曰常,常光现前,如如不动。知常曰明。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不知常,道不可以须臾离也。妄作凶。一念所形,无非妄幻。知常容,其大无外。容乃公。其小无内。公乃王,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王乃天,本有之天。天乃道,一炁之始,万象之祖。道乃久,道即心,心即道。没身不殆。心无生死,道无往来。
淳风章第十七
太上,心之精神,是谓之圣。下知有之;万物皆有此理。其次,亲之誉之;有物生天地,无名本寂寥。其次,畏之;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其次,侮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信不足,不知有此理,只为太分明。有不信。平常心是道,不用生分别。犹兮其贵言,尚何言哉?功成事遂,此理素存,此心素有。百姓皆谓我自然。圆陀陀,光烁烁,净裸裸,赤洒洒。
俗薄章第十八
大道废,自昧固有之心、本来之性。有仁义。非其本真。智慧出,终非本然。有大伪。即非自然。六亲不和,自相分别。有孝慈。盖所当然。国家昏乱,生死岸头,身心茫然。有忠臣。到此方知有所养也。
还淳章第十九
绝圣任其天然弃智,寂然无念。民利百倍。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绝仁听其自尔弃义,皇恤有余。民复孝慈。安时处顺。绝巧忘机弃利,泯虑。盗贼无有。心兵不起,方寸太平。此三者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以为文不足,使其使然,孰若自然。故令有所属。应无所著,洞然无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异俗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无事无为,何思?何虑?唯之与阿,一气聚散。相去几何?所过者化。善之与恶,一念动静。相去何若?所存者神。人之所畏,生死亦大矣。不可不畏。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荒兮其未央哉!流浪生死,沉滞声色。众人熙熙,守真之志不坚,逐物之情易荡。如享太牢,于道无味。如登春台。恣纵情欲。我独泊兮其未兆,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如婴儿之未孩,冥冥然而无所知,寂寂然而无所为。乘乘兮若无所归。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众人皆有余,不知戢敛。而我独若遗。惟恐先之。我愚人之心也哉!离种种边,名为妙道。沌沌兮。观空亦空。俗人昭昭,耳目所娱,内真已丧。我独若昏;终日如愚。俗人察察,用心不已,劳神不止。我独闷闷。若有所思,实无思者。忽兮若海,道无边际。一本作“忽若晦”。漂兮若无所止。一心自如,万物无着。一本作“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一人之心有限,万机之事无穷。而我独顽似鄙。身如槁木,心若死灰。我独异于人,道不远人,人远乎道。而贵食母。夫道一而已矣。
虚心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大无不包。惟道是从。细无不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惚兮恍兮,即心即道。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即道即心。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心与道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心无所始,亦无所终。其名不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阅众甫。万物之中,惟道为大。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五行之中,为人寂灵。以此。
益谦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性不可穷。枉则直,神不可测。洼则盈,心不可尽。弊则新,以心尽心。少则得,以性穷性。多则惑。以神测神。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心即性,性即神,神即道。不自见故明,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不自是故彰,多少分明。不自伐故有功,心上工夫,何分彼此?不自矜故长。寸心不昧,终古长存。夫惟不争,忘我。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尚自忘,何况非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性不可穷。岂虚言哉?是真实者。诚全而归之。一念既正,无往不正。
虚无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无可得说。飘风不终朝,有为者也。骤雨不终日。何可长也?孰为此者?天地。终不可久也。天地尚不能久,天地万物,无非妄幻。而况于人乎?惟此心为实,余者即非真。故从事于道者,了心而已。道者同于道,无思即道。德者同于德,为无为。失者同于失。忘所忘。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自信不及。有不信焉。日中逃影,疾走渴死。
苦恩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心如墙壁,乃可入道。跨者不行,心性无染,体露真常。自见者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是者不彰,不可以声色求,不可以名相见。自伐者无功,百念云消而风止,寸心霜降而水涸。自矜者不长。真净明妙,虚澈灵通。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物或恶之,瞥起是病,不续是药。故有道者不处也。不怕念起,惟恐觉迟。
象元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混成。寂兮寥兮,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廓然独存。周行而不殆,无穷无尽。可以为天下母。能生天地。吾不知其名,吾即我也。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无边。大曰逝,无着。逝曰远,无尽。远曰反。无住。故道大,天大,同乎无始。地大,同乎无终。王亦大。心君也。域中有四大,上无复色,下无复渊,灵然独存,玄之又玄。而王居其一焉。即心是道。人法地,有所据依。地法天,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如此而已。
重德章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心为万物之宗。静为躁君。道为一心之体。是以圣人得道之士终日行,持心抱一。不离辎重,惟恐丧失。虽有荣观,无所贪着。燕处超然。心超物外。奈何万乘之主,心也。而以身轻天下?恋有贪生。轻则失臣,情欲所使。躁则失君。无所持守。
巧用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以心知心。善言无瑕谪,以性觉性。善计不用筹策。以神合神。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合神于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合无于道。是以圣人心一而已常善救人,视人犹己。故无弃人;凡厥有生,均气同体。常善救物,见物便见心,见心便见道。故无弃物。心超物外而不外物。是谓袭明。定能生慧,睿可作圣。故善人者,正己处物。不善人之师;物自物,我自我。不善人者,不可离生死而求心,不可脱心而离生死。善人之资。生死自生死,此心自此心。不贵其师,道无可学,心无可用。不爱其资,寒灰枯木,死心忘形。虽智大迷,一念万年。是谓要妙。与道合真。
反朴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神也。守其雌,性也。为天下谿。心广体胖。为天下谿,深妙。常德不离,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复归于婴儿。无念。知其白,性也。守其黑,命也。为天下式。空寂合无,专炁致柔。为天下式,见闻觉知,尽皆空寂。常德不忒,道生万物,万物即道。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心也。守其辱,我也。为天下谷。但可空诸所有,不可实诸所无。为天下谷,虚中。常德乃足,身心一如,身外无余。复归于朴。大易无极。朴散则为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圣人用之,知有此理。则为官长。如有所畏。故大制不割。心同虚空,虚空非心。
无为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欲行此道。吾见其不得已。道本无为。天下神器心之所居不可为也,无作无止,无生无灭。为者败之,道本圆成。执者失之。愚者逐于外,贤者执于内。圣人皆伪之,吾亦非圣人。故物或行或随,念兹在兹。或嘘或吹,思无邪。或强或羸,善用其心。或载或隳。精思此理。是以圣人我也去甚,过犹不及。去奢,道常如如。去泰。道无不足。
俭武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道与心合。不以兵强天下,善胜在于不争。其事好还。归根复命。师之所处,必兵所起。荆棘生焉;心荒神狂。大军之后,心与物驰,事与心战。必有凶年。情欲驱驰,神气昏耗。故善者果而已,定力所到。不敢以取强。忘我而已。果而勿矜,静以待之。果而勿伐,默而守之。果而勿骄,存之以和。果而不得已,用之以虚。是果而勿强。虚无自然。物壮则老,心为物移。是谓不道,性为心所蔽。不道早已。神为性所窒。
偃武章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以心胜物,终莫能胜。物或恶之,为物所诱,故有道者不处。不离生死,而离生死。是以君子居则贵左,忘心。用兵则贵右。任真。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非君子之器,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不得已而用之,欲求合道,乃不合道。恬憺为上。寂然。胜而不美,求欲凝神,神乃不凝。而美之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乐杀人。用心一处,无事不办。夫乐杀人者,绝欲。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凡百从俭。故吉事尚左,不可师心。凶事尚右。当为心师。偏将军居左,省心。上将军居右,全神。言以丧礼处之;若论此事,如丧考妣。杀人之众,六贼之兵已息,三尸之火不焚。一本“之众”作“众多”。以悲哀泣之,心死神存。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孤光独照。
圣德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亦甚大。天下不敢臣。道为万化之君。侯王若能守,守一。万物将自宾。心为主,物为客。天地相合,身心一如。以降甘露,大道得矣。民莫之令而自均。心无病而身自安,心无为而神自化。始制有名,道也。名亦既有,心也。夫亦将知止。性也。一本作“天亦将知之”,下同。知止所以不殆,神也。譬道之在天下,心之在我。犹川谷之与江海。万法归一,归一而已。
辨德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不为物所转也。自知者明。以心合道。胜人者有力,久于其道而化自成。自胜者强。真积力久。知足者富,何物非道。强行者有志。有志者事竟成。不失其所者久,性常存也。死而不亡者寿。神不死也。
任成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心无方所。其可左右。了无所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大道无生,不免于生;万化自生,大道无生。功成不名有。实无所得。爱养万物,道能育物。一本“爱养”作“衣被”。而不为主。忘其所自。故常无欲,而不为主。可名于小矣;道虽小,含万物。万物归焉,人能虚心,道自归之。而不为主,尚自不见乎我,将何有于我哉?可名于大矣。何所不容?是以圣人心也终不为大,粟中藏世界,芥子纳须弥。故能成其大。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仁德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万物归焉。往而不害,道无鬼神,独往独来。安平泰。心安则性平,性平则神泰。乐与饵,从心不逾矩。过客止。邪念自绝。道之出口,淡而有味。淡乎其无味,无味之味。视之不足见,道无形。听之不足闻,道无声。用之不可既。道无尽。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将欲噏之,摄心。必固张之;忘物。将欲弱之,忘形。必固强之;忘我。将欲废之,忘心。必固兴之;忘性。将欲夺之,忘神。必固与之:忘道。是谓微明。忘其所得。柔弱胜刚强。游心于物而不为物所囿。鱼不可脱于渊。心不出乎道。国之利器,天理固存。不可以示人。人欲自尽。
为政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用之不可既而无不为。何所施而不可?侯王若能守,心主于道。万物将自化。万化自然。化而欲作,一念欲起。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要知真一处,当使六用废。无名之朴,亦将不欲。道常无为。不欲以静,而无不为。天下将自正。身心一如。一本“正”作“定”。
论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无著。是以有德;不自有其有。下德不失德,有所窒碍。是以无德。与道相违。上德无为无所事于心而无以为,何所为也?下德为之逐妄迷真而有以为。道无可为。上仁为之以心合道而无以为。寂然不动。上义为之以物为心,乃昧所见而有以为。流而忘返。上礼为之道法自然而莫之应,去道远矣。则攘臂而仍之。自昧其天。故失道而后德,不能神其神。失德而后仁,不能性其性。失仁而后义,不能心其心。失义而后礼。已失其真。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已非自然。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不可以知知,知即不知。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还淳返朴。居其实,不居其华。收视返听,故去彼取此。回光返照。
法本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我是何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昔之得一者。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法道。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法天。神无以灵,将恐歇;道法自然。谷无以盈,将恐竭;夫道,一而已矣。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故去彼取此。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一点不动,万化自然。故贵以贱为本,神者性之基。高以下为基,性者心之本。是以侯王心也自称孤寡不谷。无所用其用。此其以贱为本耶?惟道为身。非乎?故致数车无车,无我。不欲琭琭如玉,不有其有。落落如石。冥然自全。一本“落落”作“硌硌”。
去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以性全神。弱者道之用。以心全性。天下之物生于有,以我全心。一本“之物”作“万物”。有生于无。以无我为全我。
同异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如无手人欲行拳也。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哑者得梦。下士闻道,大笑之,百姓日用而不知也。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因理见道。明道若昧,不昧本来。进道若退,为道日损。夷道若类。不生分别。上德若谷,包含万化。大白若辱,大无不包。广德若不足,惟恐不及。建德若偷,常怀此念,一照一用。质真若渝。不自以为我。大方无隅,神无方。大器晚成,道生于万物之先而成于万物之后。大音希声,无所觉知。大象无形,无所名相。道隐无名。无所可说。夫惟道,善贷且成。能化其化而不自化。
道化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无一亦无二。亦我义教之。唯道而已。一本作“我亦教之”。强梁者心念所形,起灭不停不得其死,不能至于无我之地。吾将以为教父。
偏用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道也。驰骋天下之至坚,物我也。无有入于无间。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以有契无。不言之教,冥心合道。无为之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天下希及之。众人昭昭,我独闷闷。
立戒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不可使之亲。身与货孰多?不可使之多。得与亡孰病?不可使之病。是故,甚爱必大费,溺于情欲,必丧其本。多藏必厚亡。累于贪放,必失其真。知足不辱,大圆觉满。知止不殆,应如是住。可以长久。无量无边。
洪德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自晦。其用不弊。韬光。大盈若冲,自默。其用不穷。澄虚。大直若屈,顺适。大巧若拙,无为。大辩若讷。忘言。躁胜寒,清者浊之源。静胜热。动者静之基。清静为天下正。心无其心,是谓大同。
俭欲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知有此心。却走马以粪;忘其所为。天下无道,不知有此。戎马生于郊。情欲交战。罪莫大于可欲,一念易流。祸莫大于不知足,迷己逐物。咎莫大于欲得。岂可更添一物?故知足之足,有情无情,同此一理。常足矣。人人具足,个个圆成。
鉴远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潜心。知天下;智周万物。不窥牖,隳肢体,黜聪明。见天道。离形去智。其出弥远,心包太虚。其知弥少。神游万国。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明镜当台。不见而名,宝剑在手。不为而成。
忘知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道日损,空诸所有,纳此一无。损之又损之,皮毛剥落尽,惟有真实在。以至于无为,空寂。无为而无不为矣!万化自然。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心不在物,无物无心。及其有事,物来斯照。不足以取天下。弃天下如弃敝屣。
任德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不以我为我,乃见心中心。以百姓心为心。人心我心,同乎一性。善者吾善之,与我同然。不善者吾亦善之,亦与我同。德善矣。同乎自然。信者吾信之,万神即一神,万炁即一炁。不信者吾亦信之,我不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德信矣。谁非此道?圣人之在天下歙歙,毋不敬也。一本“歙歙”作“休休”。为天下浑其心。忌其所以然。百姓皆注其耳目,任其自尔。圣人皆孩之。无心。
贵生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日圆月缺之类。生之徒十有三,月自初三日生魄,至有十五日乃圆,故曰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月自十六日亏,至二十八日丧魄,故曰十有三。人之生,亦如月然。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前半月其上旬之十日,自初一日至初三日,亦十日之三日,其月尚生。后半月其下旬之十日,自二十八日至三十日,亦十日之三日,其月巳死。夫何故?盖人与月相似。以其生生之厚。同乎天地之一气耳。盖闻善摄生者,无思无虑。陆行不遇兕虎,忘形。入军不被甲兵。忘我。兕无所投其角,身非我有。虎无所措其爪,我亦非我。兵无所容其刃。夫生死者,特一炁聚散耳。夫何故?是如此。以其无死地。此心自若,本无生死。
养德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神也。德畜之,性也。物形之,心也。势成之。我也。是以万物物也莫不尊道而贵德。忘物。道之尊,忘我。德之贵,忘心。夫莫之命,忘性。一本“命”作“爵”。而常自然。忘神。故道生之,神全。德畜之,性全。长之育之,心全。成之熟之,我全。养之覆之,物全。生而不有,无也。为而不恃,无为。长而不宰,无我。是谓玄德。道也。
归玄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道生一。以为天下母。一生二。既得其母,二生三。以知其子;三生万物。既知其子,夫物芸芸。复守其母,各复归其根。没身不殆。归根复命。塞其兑,听乎无听。闭其门,视乎无视。终身不勤;无为。开其兑,神若出便收来。济其事,惟欲是耽。终身不救。永绝道根。见小曰明,虚中则明。守柔曰强。刚中则强。用其光,以心契心。复归其明,以道合道。无遗身殃,心无一尘。是谓习常。是谓之道。一本“习”作“袭”。
益证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一念而已。行于大道,一我而已。惟施是畏。一理而已。大道甚夷,一道而已。而民好径。思无邪。朝甚除,心不正。田甚芜,性不明。仓甚虚。神不灵。服文采,好荣华。带利剑,贪嗜欲。厌饮食,不知乎恬淡。财货有余,舍此道而逐物。是谓盗夸,人欲胜天理。非道也哉!于道不然。
修观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不出乎道。善抱者不脱,不离乎道。子孙祭祀不辍。此道长存。修之于身,心也。其德乃真;真心。修之于家,性也。其德乃余;真性。修之于乡,神也。其德乃长;真神。修之于国,道也。其德乃丰;真道。修之于天下,空也。其德乃普。真空。故以身观身,心中心。以家观家,性中性。以乡观乡,神中神。以国观国,道中道。以天下观天下。空中空。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空中不空。以此。
玄符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抱道。比于赤子。无心。毒虫不螫,无畏。猛兽不据,无忧。攫鸟不搏。无虑。骨弱筋柔而握固。神全。未知牝牡之合而作,凝神。精之至也。杳杳冥冥。终日号而嗌不嗄,性全。和之至也。恍恍惚惚。知和曰常,常寂光中。知常曰明。大光明里。益生曰祥,灵源不竭。一本作“日祥”。心使气曰强。真一长存。一本作“日强”。物壮则老,人欲大盛。是谓不道,丧失本真。不道早已。真不立,妄不空。
玄德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目,见自己之目。闭其门,收心,见自己之心。挫其锐,观我非我。解其纷,观物非物。和其光,观心非心。同其尘,观空非空。是谓玄同。圣凡一体。故不可得而亲,释迦文佛参禅未已。亦不可得而疏;老聃学道未浓。不可得而利,伏羲究易未了。亦不可得而害;孔子梦奠方终。不可得而贵,道者心之体。亦不可得而贱。心者道之用。故为天下贵。
淳化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凝神。以奇用兵,明心。以无事取天下。了性。吾何以知其然哉?得道。以此。道也。夫天下多忌讳,居移炁,养移体。而民弥贫;此心易失。人多利器,念念伏跃。国家滋昏;此性不明。人多伎巧,性静情逸。奇物滋起;心动神疲。法令滋彰,以心用心。一本“法令”作“法物”。盗贼多有。百念愈炽。故圣人云:如是如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神之所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性之所正。我无事而民自富,心之所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之所朴。
顺化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天然。其民醇醇;自然。一本作“淳淳”。其政察察,复然。其民缺缺。不然。祸兮福所倚,祸福无门,惟心所召。福兮祸所伏。损者,益也。孰知其极?无有边际。其无正耶?道无体。正复为奇,心不可测。善伏为,道不可识。一本作“妖”。人之迷,昧其本性。一本“人”作“民”。其日固久。无始以来,有生以后。是以圣人我也方而不割,圆通。廉而不刿,空寂。一本“刿”作“害”。直而不肆,冲虚。光而不耀。中正。
守道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以天理胜人欲莫若啬。俭视,俭听,俭思,俭为。夫为啬,俭从约,易从简。是谓早服。先得此理。早服谓之重积德。有所掺存。重积德涵养则无不剋。剋人欲求天理。一本“剋”作“克”,下同。无不剋克己复礼则莫知其极。道即心也。莫知其极,道如虚空。可以有国。性与道合。有国之母,神也。可以长久。神与道存。是谓深根固蒂,天崩地裂,此性不坏。长生、久视之道。虚空消俎,此神不死。
居位章第六十
治大国尽其心者知其性若烹小鲜。治心亦甚易。以道莅天下,道不远,在身中。其鬼不神。无妄。非其鬼不神,幻尽觉圆。其神不伤人。心境两忘,物我一空。非其神不伤人,尔为尔,我为我。圣人亦不伤人。非我何有?夫两不相伤,心复何物?故德交归焉。惟道而已。
谦德章第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以大就小。天下之交。以小就大。天下之牝,无小无大。牝常以静胜牡。以静制动。以静为下,无争。故大国以下小国,不竞。则取小国;静定。小国以下大国,处顺。则取大国。此理固存。故或下以取,净心。或下而取。止观。大国不过欲兼畜人,神者,万化之主。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心者,大道之源。夫两者即心是道各得其所欲,神亦道,性亦道。故大者宜为下。除垢止念。
为道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心者,造化之源。善人之宝,一滴真金,源流天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善人之所保。人各有心,此心长存。美言可以市,至言如宝。尊行可以加人。道可贵。人之不善,昧道。何弃之有?道亦在。故立天子,心也。置三公,神气精也。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世之所贵。不如坐进此道。我之所宝。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在我本然。不日求以得,不离乎心。一本“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耶?纯一如初。故为天下贵。道者,万物之奥。
恩始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心也。事无事,性也。味无味。神也。大小多少,总在其中。报怨以德。心不外物。图难于其易,抱一。为大于其细。执中。天下难事,道也。必作于易;此心。天下大事,神也。必作于细。此心。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不自知其大小。故能成其大。性等虚空。夫轻诺必寡信,易悟则易疑,易得则易丧。多易必多难。大迷之下,必有大悟。是以圣人犹难之,不可说破。故终无难。欲其自得。
守微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道可恃。其未兆易谋,道可思。其脆易破,道可悟。一本“破”作“泮”。其微易散。道可一。为之于未有,不知其始。治之于未乱。不见其尾。合抱之木,如道也。生于毫末;防微杜渐。九层之台,如道也。起于累土;从微至著。千里之行,如道也。始于足下。在我自到。为者败之,道不可穷。执者失之。道不可得。是以圣人无为,与道合一。故无败,千古不朽。无执,与神合无。故无失。万世常行。民之从事,不知自然。常于几成而败之。有为者,有成败。慎终如始,知此心即道心。则无败事。无为者,无成败。是以圣人欲不欲,无为。不贵难得之货;道无玄妙。学不学,无事。复众人之所过,觉空,觉满。以辅万物之自然,与时偕行。而不敢为。性空。
淳德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我也。非以明民,不使其有知。将以愚之。昏昏默默。民之难治,心乱。以其智多。静则易昏,动则易散。故以智治国,国之贼;觉亦是念。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无所觉知而已。知此两者亦楷式。道贵如愚,愚中不愚。能知楷式,抱虚守冲。是谓玄德。教父。玄德深矣邃矣,道为万化之宗。与物反矣,道在万化而非万化。然后乃至大顺。万化出乎道而入乎道。
后己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心所以能合道也。以其善下之,虚而能容,寂而不见。故能为百谷王。心为万法之王。是以圣人欲上民,使人知道。必以言下之;示之以无。欲先民,使契乎道。必以身后之。先忘其心。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道大。处前而民不害。性空。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与物无碍。以其不争,不与物竞。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之自然。
三宝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谓我道大,道大性空。似不肖。如愚。夫惟大,故似不肖;默然。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不可分别。我有三宝,道尊德贵。宝而持之:道不离我。一本作“持而宝之”。一曰慈,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二曰俭,少私寡欲。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忘其所以忘我。夫慈故能勇;其力大。俭故能广;其量深。不敢为天下先,心广。故能成器长。体胖。今舍慈且勇,逐物。舍俭且广,贪嗔爱欲。舍后且先,急欲求成。死矣!不见乎道。夫慈,以战则胜,身心不动。以守则固,静以待之。天将救之,其应亦然。以慈卫之。乃与道合。
配天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慈和。善战者不怒,宽泰。善胜敌者不争,安稳。善用人者为之下。小心翼翼。是谓不争之德,顺帝之则。是谓用人之力,天理自见。是谓配天,此心为大。古之极。大道乃明。
玄用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默然。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忘我。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有所为。是谓行无行,为无为。攘无辟,事无事。仍无敌,守无守。执无兵。味无味。祸莫大于轻敌,见闻觉知,当下心息。轻敌则几丧吾宝。照见生空。故抗兵相加,我自我,物自物。哀者胜矣。一曰“慈”。
知难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心而已。甚易行,道而已。天下莫能知,不知心。莫能行。不知道。言有宗,无为。事有君。无念。夫惟无知,冥然。是以不我知。我即是我,尚复何有?知我者希,知我则知此理。则我贵矣。我亦非我,道亦非道。是以圣人知我无我被褐怀玉。终日如愚。
知病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吾所谓知,知与不知。不知之知,乃是真知。不知知,病。知知一字,此事不圆。夫惟病病,病在于知。是以不病。尘净光生。圣人不病,无念之念,亦复是念。以其病病,一念不存,此性乃见。是以不病。三界惟心,一切惟识。
爱己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人不能究心。大威至矣。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狭其所居,神无方。无厌其所生。性无灭。夫惟不厌,道无尽。是以不厌。心无形。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爱不自贵,无法可说,无道可得。故去彼取此。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任为章第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有力于剪除妄念也。勇于不敢则活。有力于守雌抱一也。此两者,能杀能活。或利或害,吾道如剑,不能持者,伤锋犯刃。天之所恶,贵乎无所用。孰知其故?道本空相。是以圣人犹难之。道易知而不易于行,心易悟而不易于了。天之道,吾心而已。不争而善胜,无为。不言而善应,无念。不召而自来,无著。坦然而善谋。无无亦无。一本“坦”作“”。天网恢恢,何物不在此道之中?疏而不失。此道常在万物之内。
制惑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此念不死,此道不全。奈何以死惧之!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若使民常畏死只知贪生,不知有死而为奇者,生死亦大矣。吾得执而杀之,安能杀其心哉?孰敢?其心使之自杀。常有司杀者杀。心为司杀,能绝百念。夫代司杀者杀,我心与他心虽同,不可以我心代他心也。是谓代大匠斫。才生思维,便成拟仪。夫代大匠斫者,事物之来,情虑之及。希有不伤其手矣。谨者不言,言者不知。
贪损章第七十五
民之饥,人之不知道。以其上食税之多,以其心之念之已。是以饥。所以不知道。民之难治,人不得道。以其上之有为,以其心之事不停。是以难治。所以不得道。民之轻死,人之不合道。以其求生之厚,以其心之情不尽。是以轻死。所以不合道。夫惟无以生为者,勇于忘我。是贤于贵生。所以得道。
戒强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水结成冰。其死也坚强。冰消即水。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水流元在海。其死也枯槁。月落不离天。故坚强者死之徒,死者生之本。柔弱者生之徒。生者死之基。是以兵强则不胜,心杂则道愈远。木强则共。念头不已,心则愈杂。强大处下,谁使之念头不已?柔弱处上。谁使之心杂?
天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心之性,性之神。其犹张弓乎?有力。高者抑之,省思虑。下者举之,奋精神。有余者损之,绝嗜欲。不足者与之。养冲和。一本作“补之”。天之道,心也。损有余而补不足。生处使熟,熟处使生。人之道则不然,亦心也。损不足以奉有余。贪其所爱,忘其自然。孰能以有余奉天下?要在忘我。一本“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忘心。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忘性。功成而不处,忘神。其不欲见贤。忘忘亦忘。
任信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人之生也。莫过于水,人之心也。而攻坚强者,欲不死者。莫知能胜,心无生死。一本“知”作“之”。其无以易之。情念死矣。故柔胜刚,心有力,则情念自消。弱胜强,心无为,则天道乃见。天下莫不知,人人有此理。莫能行。人人昧此理。是以圣人言圣人知之受国之垢,藏心于心而不见也。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藏神于神,而不露也。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苍天中更添冤苦。
任契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嗜欲杀身必有余怨,情念不断。安可以为善?何以见道?是以圣人执左契,正念现前。而不责于人。不为物移。不与物竞。故有德司契,以心契心,以道契道。无德司彻。自非寂照,何能混融?天道无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常与善人。无得无失。
独立章第八十
小国寡民,大圆镜中。使有什伯可养者也人之器而不用,其国太平。一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一念不生而不远徙。念兹在兹。虽有舟车,无去无来。无所乘之;实无去来。虽有甲兵,不争善胜。无所陈之。六处清净。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信是道之源。甘其食,味道之腴。美其服,受道之庇。安其居,处道之安。乐其俗。乐道之和。邻国相望,心心相照。鸡狗之声相闻,照见五蕴皆空。民至老死,灰心绝念。不相往来。如如自然。
显质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得动着。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只在目前。圣人不积。既以为人,贼来便打。己愈有;既以与人,客来须看。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时清道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盖按:《道德宝章注》,亦名《蟾仙解老》,白玉蟾所作的老子《道德经》注释本,一卷,是南宗老学的主要代表作,颇有影响。元代著名书法家松雪道人赵孟頫曾手书白玉蟾注的《道德宝章》,笔墨圆润苍秀,为历代《道德经》注本中的传世佳作。清代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将赵孟頫写本《道德宝章》秘籍本影刊,收录子部道家类。白玉蟾《道德宝章》现有多个版本传世[1]。今据赵孟頫手书本辑录。
[1] 详见盖建民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