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伦常概说(下)

第二课 伦常概说(下)

传统社会,伦常是礼教的核心,礼教的真正意义及其实行的机制究竟是什么?

循实制名

我们讲解“五伦”时,有一问题隐而未发:“五伦”为什么按照那样的顺序排列呢?何以夫妇居人伦之首?而父子、君臣反居其后?

这种排列顺序本自《易传》,其中大有深意。《周易·序卦》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通“措”)

宇宙从一片混沌的状态,分辟为天地,化生出万物、人类。人类曾经历过很长一段母系氏族时代,那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近代礼学家曹元弼说:“必人类有定耦(通“偶”),而后人人知父之为父,子之为子。”(曹元弼《原道》,《复礼堂文集》卷一)男女结合,是“实”。予以夫妇之称谓,是“名”。人有“定偶”的过程,就是“循实制名”的过程。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礼教即自然:礼教出于人的自然秉性,而且合乎人的自然秉性。遵循礼教,即遵循人的自然秉性。而“循实制名”(“实”即人之自然秉性,“名”即礼教)是礼教得以确立的基础,是人文演化的一次飞跃,它使人类从蒙昧走向光明。

正名定分

“循实制名”,是礼教发轫、创辟的过程。“名”一旦定下来,就意味着拥有一定的“分”。“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享有相应的职权,也要履行一定职分(责任)。比如,父亲理应受到子女的尊敬,此是职权;父亲又必须抚育子女,则是职分。五对人伦关系有十种角色,我们不妨称之为“十位”,“十位”有内外、上下之分。“内位”父、子、夫,“外位”君、臣、妇(郭店楚简《六德》)。“上位”夫、父、君、兄,“下位”妇、子、臣、弟。每一“位”都有相应的“分”要恪守,即我们前面所说的“十义”。

礼教确立之后,要通过正名来明确彼此应当履行的职分,也就是要求既然居于某位(比如居于父位),拥有某名(父之名),就应该自觉地恪尽其职分(父抚育子女之职)。这就是“正名定分”。

正名定分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君”中,前一个“君”字是名,后一个“君”字是分。“君君”是说,既然身为人君,就应当恪尽人君的责任。“臣臣”,则是指既然为人臣子,就应当恪尽臣子的职分。齐景公时代,大夫陈桓子势力强大,且施政能得民心,渐有取而代之之势。孔子的回答非常切合齐国的现状。所以,齐景公听了这番话,深有所感地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即使粮食很多,我吃得到吗?

卫灵公之子蒯聩(kuǎi kùi)对南子(灵公夫人)的荒淫行为非常不满。蒯聩便与戏阳速(蒯聩家臣)定谋,在朝见南子时,让戏阳速看他眼色行事,刺杀南子。但戏阳速事到临头,却没有动手。南子觉察有异,号哭而逃,大喊:“蒯聩要杀我。”事情既已败露,蒯聩只好出奔,逃亡到国外去了。卫灵公去世后,南子立蒯聩的儿子辙(zhé)为君(即卫出公)。而蒯聩则一直谋求夺回他所失去的一切。

当时,子路在卫国做官。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任命您执政,您将先采取什么措施呢?”孔子说:“如果我执政,此时一定先正名。”子路对此大为不解,认为老师太过迂阔(迂腐而不切合实际)。孔子斥责子路不明正名之义,说:“名不正,则言语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能顺理成章,事情就做不好。事情做不好,礼乐就没法实行。礼乐没法实行,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论语·子路》)蒯聩父子争国,正是“名不正”(“父不父、子不子”),必然对卫国的社会风气产生很坏的影响。孔子认为在此种情形下,只有通过正名定分(做到“父父子子”),才有可能消弭其影响,使社会风气恢复常态。

忠恕之道

礼教的推行尚须遵循“忠恕之道”来行事。“忠”,是指自己要充分地尽到自身的职分。“恕”,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以待人。

关于“忠”在礼教中的运用,孔子可以说是最佳的典范了。孔子曾经这样说: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一个方面也没有做到。要求儿子事奉我的,要用来事奉父亲,我没有做到。要求臣子事奉我的,要用来事奉国君,我没有做到。要求弟弟事奉我的,要用来事奉兄长,我没有做到。要求朋友对待我的,要先以此对待朋友,我没有做到。(《礼记·中庸》)孔子如此反躬自省,就是要求自身先敦伦尽分(忠),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责求别人。

“恕”在礼教中的运用又如何呢?先贤曾这样说:所厌恶于上级的行为,就不要用来对待下级;所厌恶于下级的行为,就不要用来对待上级;所厌恶于前面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来对待后面的人;所厌恶于后面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来对待前面的人;所厌恶于右边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来对待左边的人;所厌恶于左边的人的行为,就不要用来对待右边的人。(《礼记·大学》)可见,“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进而推己及人。

名节

礼教特重名节。“名节”,即名誉与节操。“名节”与“荣辱”的观念密不可分。“名誉”,是他人对我们光荣行为的赞赏。“节操”,则是我们面对耻辱行为时,对底线的持守。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名誉”,事关道德的上限;“节操”,事关道德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更为重要,因为它维系着社会的基本秩序。

荣辱观,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社会秩序的治乱。如果一个社会以“富厚”为荣,将会导致从上到下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上下交征利”(《孟子·梁惠王上》)的局面,渐渐地伦常之道随之败坏。顾炎武认为,只有提倡名节,重塑社会的荣辱观,才有可能救正此种“积污之俗”(《日知录》卷十三)

如此看来,遵循礼教的真义行事,才能塑造出一个充满温情而又和谐有序的世界。


思考讨论

重视“名节”的意义是什么?

链接

知非

唐·权德舆

名教自可乐,搢(jìn)绅贵行道。何必学狂歌,深山对丰草。

(权德舆《权文公集》卷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