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与自己和解
CHAPTER 1
再深的伤疤也有愈合的一天,人生便是一个跟自己和解的过程。
奥黛丽也在成长中逐渐学着跟那些疑惑、困扰与痛苦和解。
她人生中最初也是最大的困扰,就是渴望感受爱却无法得到。父亲的不告而别让她难以接受,而母亲也是一个不懂得如何表达爱的人,这让奥黛丽曾经十分在意,她曾跟自己的工作伙伴说,自己从未感受过母爱。
但毋庸置疑,艾拉是爱着她的,只是不太懂得表达。她虽然不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在面对奥黛丽的时候总是显得严肃有余、亲近不足,但她始终将奥黛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罗斯顿离家出走之后,也曾跟艾拉联系过要求探望自己的女儿,艾拉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纵使他们的婚姻以这样狼狈的面貌收场,艾拉还是没有拒绝这个人的请求,只因为她觉得有父亲的探望对女儿的成长是一件好事。
对奥黛丽的事情,艾拉总是很上心。当奥黛丽有芭蕾舞演出时,艾拉甚至专门找裁缝给她缝制了新的洋装,只为了奥黛丽可以表现得更加完美。那是奥黛丽人生中的第一件长洋装,她记忆犹新,一生未忘。
哪怕生活艰辛,她也从没有放弃对女儿的付出。她努力地工作,只为了给予奥黛丽足够的支持,让她继续坚持自己的兴趣、维持自己的梦想。为此,她不顾自己一向看中的贵族女爵的身份,做过公寓管理员,当过保姆,为别人擦洗房间、收拾垃圾,只是为了造就女儿的美好人生。
艾拉比很多母亲做得更好。正如奥黛丽所言:“母亲疼爱我,只是她不习惯表达……”
在幼年时,奥黛丽更多地见识到母亲肃然、严格的一面,所以她始终跟母亲有情感上的距离,始终觉得自己没有感受过平凡人的母爱。她常常听到来自母亲的严厉教导,艾拉总是用高标准要求别人,对奥黛丽的一举一动有些挑剔。
她不喜欢奥黛丽想要得到别人关注的行为,以一个保守贵族的审美来看,那是不体面的。所以,她总在叮嘱奥黛丽“要准时”“为别人着想”“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要总谈论自己”……她希望女儿长成那种内敛、谦逊、彬彬有礼的贵族。
当然,后来奥黛丽的确养成了谦逊谨慎、平和淡然的性格,艾拉的教导是功不可没的。但对那个还期待着得到父母关注、认可的小女孩来说,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过于压抑天性,让她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无法说出“爱”,所以只有将爱隐藏在教导与批评中,这与许多父母是多么相似!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很难毫无遗憾、毫无芥蒂,孩子的内心多少都会有不甘和疑惑,只有时间能让他们走出来。有些人,甚至一生无法释怀。
她们的和解,大概就是在奥黛丽成为母亲,或者真正走出内心的阴霾时。在艾拉的晚年,奥黛丽与看护悉心地照料了她十年,直到1984年,艾拉离开人世。
“如果不是母亲,我一定会迷失。”虽然奥黛丽始终觉得母亲有时会有些过于冷漠,但她知道,母亲很爱她,只是不懂表达,她这一生都将母亲当作自己的良心,当作互相依靠的臂膀。
从奥黛丽说出,她觉得母亲并不爱她,到她无数次为母亲辩解“我知道她爱我”,经历了漫长的和解之途。但这并不是她人生唯一需要释怀的,关于父亲,她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广阔的胸怀,去与他和解,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我们的人生,大概就是行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年少时磕磕碰碰,成长中学会疗伤,最后用半辈子的时间抹掉心中最深的伤痕,那时候就算是明白人生百味,懂得淡定生活了。
CHAPTER 2
父亲在年少时的不告而别,让奥黛丽一生都在怀疑爱和婚姻。旁人看来,这个天使般的女孩,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抹亮色,生来就该拥有公主般的高贵和自信,实则,奥黛丽始终都不够自信。
她始终不敢相信能够得到真心的、永恒的爱,若有人愿意对她说“我爱你”,她首先不会觉得甜蜜,而是万分感激。而在恋爱中,她也总是患得患失,不敢安心。
她曾经长时间地把父母的分离看作自己的错误,在内心不断质问和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不值得被爱,所以父亲才会离开,才会如此冷漠?
这个问题长久地困扰着她,尤其是困扰着她的感情生活。父亲,成为奥黛丽一生都无法释怀的痛。
抛弃家庭后,罗斯顿并没有见过奥黛丽几次,失散前的最后一次会面,是在二战前期的一天。他们在一座农场短暂地度假,得知英国对德国宣战后,罗斯顿将女儿送上了一架前往荷兰的飞机,从此便再没见到了。
儿时越是崇拜父亲,她在父亲身上得到的伤害也就越重,所以成长中的芥蒂就越深。越是在意,才会在求而不得之后显得越冷漠。所以多年后,当奥黛丽有机会再次见到父亲时,她的情绪似乎显得异常冷静。
那是1959年,奥黛丽的丈夫梅尔·费勒一手促成了他们父女之间的相见。
梅尔对奥黛丽的情绪有所觉察,他认为罗斯顿当年的离家出走,给奥黛丽留下了难以消弭的阴影,也许他们有必要再次见面、联系,解决遗留的心事。于是,通过红十字会,他很快寻找到了罗斯顿。
罗斯顿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意外。事实上,他虽然没有跟奥黛丽联络,但通过报纸和媒体,他一直了解着女儿的生活。接到电话之后,罗斯顿欣然同意了见面,但他的情绪还是那样冷漠,只是简单地回应说:
“很高兴可以再次见到奥黛丽。”
他用着英伦绅士惯用的、极端疏远的礼貌用语,仿佛电话那边是个毫无关系的、需要自己维持社交体面的陌生人。即将见到自己许多年未见的女儿,对罗斯顿来说似乎并不是非常值得激动的事情。
他们在午餐前见面了。罗斯顿老了,也不再如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穿着破旧的大衣,有掩饰不住的落魄,但他还是一脸的骄傲。
奥黛丽和父亲相顾无言地站了一会儿,她还在等待着父亲向她张开双臂,给她一个久别的拥抱,可是罗斯顿毫无反应。
那一刻,时间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时候奥黛丽是多么期待着能见到父亲啊!每一次他回家的时候,奥黛丽总会冲上去给他一个拥抱,即便他从来都是冷漠的。这一次,还是奥黛丽先伸出了手,她拥抱了自己的父亲,仿佛从未分开过一样,仿佛自己一直是个父亲宠爱的小女儿。
这一次她的拥抱,不仅是拥抱了久违的、未曾得到的亲情,更是拥抱了年幼的自己。罗斯顿一生都没有学会表达爱,他在情感上有难以克服的障碍,但奥黛丽已经不再纠结于此,她用这一个拥抱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她选择了宽恕。
宽恕那个缺席自己童年的男人,宽恕过去那个缺爱的自己。
此刻她如愿以偿了。那次会面,在一种刻意的、体贴的轻松中度过,许多次奥黛丽都想流泪,但她克制住了自己的冲动,因为她担心这样会让父亲感到内心愧疚——哪怕她心知对方也许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他们仅仅会面了一个下午。中间,梅尔借机离开了一会儿,想给他们单独相处的机会,而回来后,只有奥黛丽站在那里,对他说:“我们可以回家了。”
罗斯顿走了。
他到底跟奥黛丽说了什么,或者有没有跟奥黛丽说什么,她从未提过。她只是沉默地面对这一次的会面,但她对梅尔亲口说,这次的见面解开了她的心结,她不需要再跟父亲会面了。
曾经她总是在抱怨这个男人,这个抛弃妻女,在最艰难的时候音讯全无的男人。所以,她也总是牵挂着他,想看看他在失去家庭、孑然一身之后过得怎么样。到底是爱还是恨比较多,也许奥黛丽都说不清楚。
但是当真正见面时,她才发现,罗斯顿老了,而她也再不是当年那个需要父亲的小女孩了。
一切都过去了。时过境迁,她学会了与自己的执念和解。
我们终究要学会跟自己和解,如同奥黛丽一般。因为时光也不会让一切变成我们想象的样子,那些缺席了我们人生的人,也许从来都没有变得更好,如同从未懂得表达爱的罗斯顿,所以我们只能自己释怀,放开紧握过去的手,去拥抱未来。
唯有这样,才能抛掉一身伤痕,拥抱幸福。
CHAPTER 3
与对艾拉晚年的悉心照料不同,后来的许多年里,奥黛丽只见过罗斯顿一次,她邀请他来瑞士的家里度假。
她应该是希望父亲看一看自己的生活,看看她的儿子,让他知道自己的女儿奥黛丽过得不错。不过之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
但她始终跟罗斯顿有着联系,为他提供了足够的资助,使他可以安享晚年。
她没有拒绝赡养这个不负责的父亲,因为她坚持自己的原则,只要是应该做的,即便自己曾经受过再严重的伤害,也不能拒绝去做。
她始终是个有原则的姑娘。
这样平静的、心照不宣的相处维持了一段时间,这期间奥黛丽跟梅尔也离婚了,刚刚开始跟罗伯特·沃尔德斯交往。有一天,罗斯顿病重的消息突然传来,医生说,他已经坚持不了太久了。
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最后的时光。罗斯顿已经意识不清了,他拉着奥黛丽,充满骄傲地谈论着自己的马,事实上当时他已经没有什么马了。
他的一生是个悲剧。虽然他不如传记中所说的是个体面的银行家,也从不热衷于工作,看起来是个十足的不务正业者,但他其实也是很出色的。他拥有很高的艺术天分,是个非常优秀的驯马师,会开滑翔机,还会说十几门语言——他是一个落拓的天才。
可能正是这些天分让他始终骄傲、自视甚高,却因为现实而蹉跎,因此有了暴躁、激进的个性。而在晚年时,他也只能一遍遍跟女儿讲述着自己最辉煌的过去,仿佛一切都还是最好的时候。
他似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才学会表露自己的内心。罗斯顿对正跟奥黛丽交往的罗伯特一遍遍地说,自己很爱奥黛丽,自己始终因为没有当好一个父亲而感到愧疚遗憾,而现在,他为女儿感到骄傲。
这一切,他都无法当着奥黛丽的面说出口。
他与艾拉多么相似,都不懂得对自己的孩子说出爱意。
一个孩童在人生的开始,跟父母建立怎样的情感纽带和亲密关系,会影响他们未来一生对情感的认识。如果不是奥黛丽学会了逐渐与自己的遗憾和解,她一生都将迷失在情感匮乏的状态里面。
这种匮乏,是任何人都无法弥补的。
她曾经因为父母的不善于表达、因为父亲的抛弃而痛苦,逐渐变得自闭、内向;她也因此在后来的感情中患得患失,甚至潜意识里都想要寻找和自己经历相似的爱人,以实现感情上的互相取暖;她不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需求,因为她怕给别人带来负担,所以哪怕再喜欢,也只会等待别人主动给予,从不表露出来……
这些,都是曾经的伤疤给她留下的影响。哪怕奥黛丽聪明地、积极地选择了将一切释怀,但个性上的烙印永远存在,不可更改。
不要耻于说爱,它没有那么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