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辗转回昆明
1945年,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宋文骢还记得,他在西云中学时,听到的关于中国军队在滇西腾冲雪耻之战的情形。那是中国军队在他的家乡打响的抗战反攻第一仗。那一仗,近6000名侵华日军被中国军队全歼;日本人增援的8架飞机,也全部被中国空军编队击落!消息传来,大理人民欢欣鼓舞,学校的师生也欢呼雀跃。
但看见从前线撤回的军队和伤兵,年幼的宋文骢心里也难受,这一仗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敌我伤亡是1:6,我们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是明显不如人家小日本呀!
也就是这一年,美国人也用日本人炸中国的手段,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最后还用飞机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穷兵黩武、穷途末路的日本宣布投降——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人,还有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呀!
这一切,对渐渐长大的宋文骢不可能不受到一些影响。
战争结束后了,为了生活,宋文骢全家又迁回了昆明。由于他和大弟文明当时中学还没毕业,父母给他们留了点钱,弟兄二人只好留在大理继续读书。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宋文骢想当一名飞行员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起来——能够驾着飞机,俯瞰着祖国的大地山河,翱翔于广袤的蓝天,再好好地和日本人干上几仗,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15岁那年,他听说中国空军要招飞行员,他和班上一个同学周家骍商量好,想去报考飞行员。这一天周家骍领着他,通过他家的社会关系,来到了大理县医院全面检查了身体。身体检查完,医生告诉宋文骢,他身体很好,发育全面,报考飞行员大有希望。这使宋文骢信心倍增,想当一名飞行员的愿望越加迫切。
然而,他当时还没有实现这愿望的机会。
1946年夏天,宋文骢以优异的成绩从省立大理中学毕业。按照父母的要求,要回到昆明去了。
临走,他爬上学校的最高处,俯瞰着美丽的校园,依依不舍,十分感慨。
“百年沧桑,罗汉松,波涛荡出慈容。郁乎苍苍,骨铮铮,枝叶如铁如龙。银苍玉洱,西云书院,应水乳交融。德化一方,乾坤习习清风……”
别了,西云书院;别了,我的母校!
他简单地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要回到昆明去。
那时,云南的交通非常落后,从大理到昆明汽车很少,他只好效仿前辈,一个人背着行李,步行走回昆明。他穿着布鞋,沿着满是尘土的公路向前走去。战后的云南,一路上映入宋文骢眼帘的是累累伤痕,百业凋零,老百姓的生活很是艰难。
路上,他好不容易遇到一辆破旧的汽车,给司机说了一阵好话,那个司机竟然答应让他搭车。
这车不知是哪个国家制造的,早已老得掉了牙。车发动起来,哇哇乱叫,屁股冒着黑烟,全身都在抖动,仿佛随时都要散架似的。路面坑坑洼洼,汽车不停颠簸。宋文骢坐在驾驶室外的顶篷上,尽管他弄得满脸油烟,满身尘灰,受尽颠簸之苦,但总算免去了走路的艰辛。
可是,这车真算一台老爷车,宋文骢上车不久,才跑了几公里[3],车就熄了火。那位司机捣鼓了半天,总算把车又发动起来。又跑了几公里,车又熄了火。司机打开引擎盖,又捣鼓半天,但这回却无论如何也发动不起来了。最后检查才发现油泵坏了,车上没有备件,沿途几百里[4]路又没有修车店,这如何得了!
最后司机想了个笨办法,叫宋文骢坐在驾驶室外的顶篷上,手里抱着一个15加仑[5]的长方形油箱,利用重力直接向化油器里加油,才又把车发动起来。就这样,宋文骢顶着火热的太阳,冒着蔽日的尘灰,抱着油箱不停给汽车加油。汽车像一头老牛,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从大理到昆明,这一路起早贪黑竟然走了3天!这3天,都是宋文骢抱着油箱给汽车加油。走到昆明,他除了两只眼睛中还有一点白色的东西,整个人就像从煤堆里扒出来的一样。回到家里,连父母和弟妹们都认不出他来了。
“这是我头一回真正见识汽车,接触机械,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这是什么汽车,什么机械啊!无非就是一堆破铜烂铁拼凑起来的架子车罢了——唉,我知道,那时我们中国真的是太贫穷太落后了,别说制造汽车,就是连像样的汽车修理厂也没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