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甘诗

李甘诗(1)

太和八九年(2),训注极虓虎(3)。潜身九地底(4),转上青天去(5)。四海镜清澄(6),千官云片缕(7)。公私各闲暇(8),追游日相伍(9)。岂知祸乱根,枝叶潜滋莽(10)。九年夏四月,天诫若言语(11)。烈风驾地震(12),狞雷驱猛雨(13)。夜于正殿阶(14),拔去千年树(15)。吾君不省觉(16),二凶日威武(17)。操持北斗柄(18),开闭天门路(19)。森森明庭士(20),缩缩循墙鼠(21)。平生负奇(22)(23),一旦如奴虏(24)。指名为锢(25)(26),状(27)迹谁(28)告诉。喜无李杜诛(29),敢惮髡钳苦(30)。时当秋夜(31)月,日直日庚午(32)。喧喧皆传言(33),明辰相登注。予时与和鼎(34),官班各持斧(35)。和鼎顾予言,我死有(36)处所(37)。当廷裂诏书(38),退立须鼎俎(39)。君门晓日开(40),赭案横霞布(41)。俨雅千官容(42),勃郁吾累(43)怒。适属命鄜将(44),昨之传者误。明日诏书下,谪斥南荒去(45)。夜登青泥坂(46),坠车伤左股(47)。病妻尚在床,稚子初离乳(48)。幽兰思楚泽(49),恨水啼湘渚(50)。恍恍三闾魂(51),悠悠一千古(52)。其冬二(53)凶败(54),涣汗开汤罟(55)。贤者须丧亡,谗人尚堆堵。予于后四年,谏官事明主(56)。常欲雪幽冤(57),于时一裨补(58)。拜章岂艰难(59),胆薄多忧惧(60)。如何干(61)斗气(62),竟作炎荒土(63)。题此涕滋笔(64),以代投湘赋(65)

(1)《唐书·李甘传》:“甘字和鼎,长庆末第进士,累擢侍御史。郑注侍讲禁中,求宰相,朝廷言将用之,甘显倡曰:宰相代天治物者,当先德望,后文艺,注何人,欲得宰相,白麻出,我必坏之。既而麻出,乃以赵儋为鄜坊节度使,甘坐轻躁,贬封州司马,而李训内亦恶注,繇是注卒不相,甘终于贬。”按:《新书·李甘传》所载,与牧之诗合,据诗云“明日诏书下,谪斥南荒去”,是李甘之贬,赵儋授鄜坊节之次日也。《旧唐书·文宗纪》云:“太和九年七月癸亥,贬侍御史李甘为封州司马。八月甲申,以左神策军大将军赵儋为鄜坊节度使。”甘传不著赵儋授节之语,《通鉴》从《旧书》亦作癸亥贬甘封州司马,究当以牧之诗为正。

(2)《唐会要》:“文宗年号二,太和尽九年。”按:近有据唐时碑板谓文宗年号是大和,与东晋帝奕、后魏孝文及赵石勒之号太和者不同,然古书“太”字,或亦作“大”,说恐未必然也。

(3)《唐书·李训传》:“李训始名仲言,故宰相揆族孙。质状魁梧,敏于辨论,多大言自标置。擢进士第,坐武昭狱流象州,更赦还,以母丧居东都。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因往见注,相得甚欢。注介之谒王守澄,守澄善遇之,即以注术、仲言经义,并荐于帝。仲言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钩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死,宦尹益横,帝愈愤耻。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协力。仲言尚缞粗,帝使衣戎服,号王山人,与注出入禁中。服除,起为四门助教,赐绯袍银鱼。时太和八年。其十月,迁《周易》博士兼翰林侍讲学士。给事中郑肃等劾仲言人,不宜在左右。帝不听,待遇莫与比。因改名训。明年秋七月,进翰林学士、兵部郎中、知制诰,居中倚重,实行宰相事。训本挟奇进,及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故与帝言天下事,无不如所欲。与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素忌李德裕、宗闵之宠,乃因杨虞卿狱,指为党人。尝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阙日,中外震畏。不逾月,以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金紫服。始注先显,训藉以进,及势相埒,赖宠争功,不两立。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镇凤翔,外为助援,内实猜克,待逞且杀之。”《郑注传》:“郑注,绛州翼城人。世微贱,以方技游江湖间。徐州监军王守澄署巡官。守澄入总枢密,与俱至京师,既陷宋申锡,搢绅侧目。文宗暴眩,守澄荐注,召对浴堂门。是夜彗出东方,长三尺,芒耀怒急。俄进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注资贪沓,既藉权宠,专鬻官射利,险人躁夫,有所干谢,日走门。李训既附注进,于是两人权震天下。寻擢工部尚书、翰林侍讲学士。时训已在禁中,日日议论帝前,相倡和。谋锄翦中官,自谓功在晷刻。帝惑之,乘是进退士大夫,挠骩朝法,众策其必乱。”

(4)《后汉书·张衡传》:“追慌忽于地底兮,轶无形而上浮。”

(5)《晋书·胡奋传》:“奋惟一子早亡,及闻女为贵人,哭曰:‘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列子》:“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潜黄泉。”

(6)《荀子》:“坐于室而见四海。”颜延之诗:“天临海镜。”《淮南子》:“汪然平静,寂然清澄。”

(7)《吕氏春秋》:“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素问》:“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8)《南齐书·顾宪之传》:“既公私是乐,所以输直无怨。”《后汉书·王符传》:“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

(9)《说文》:“伍,相参伍也。”

(10)一作“茂”。

(11)《汉书·五行志》:“文帝五年十月,楚王都彭城,大风从东南来,毁市门杀人。吴在楚东南,天戒若曰:‘勿与吴为恶,将败市朝。’”

(12)《后汉书·刘恺传》:“遭烈风不迷,遇迅雨不惑。”

(13)《春秋元命苞》:“阴阳合为雷。”《春秋说题辞》:“阴阳之气,上薄为雨。”

(14)一作“衙”。○《宋书·五行志》:“殿者,听政之所。”《唐六典》:“丹凤门内正殿曰含元殿。”

(15)《后汉书·寇荣传》:“连年大风折拔树木,风为号令。”注:“《前书》翼奉曰:凡风者,天之号令,所以谴告人也。”按:《汉书》不见翼奉此语。《后汉·蔡邕传》曰:“风者,天之号令,所以教人也。注引翼氏《风角》曰:风者,天之号令,所以谴告人君者。”《张奂传》曰:“风为号令,动物通气。”注亦引翼氏《风角》云云。考《隋书·经籍志》有翼奉撰《风角要候》十一卷,又有《风角鸟情》一卷,《风角杂占五音图》五卷,俱云翼氏撰,然则翼奉之语,自在其《风角》书内。《寇荣传》注云“前书”者误。《西京杂记》:“上林苑有千年长生树十株。”《旧唐书·五行志》:“太和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夜大风,含元殿四鸱吻皆落,拔殿树三,坏金吾仗舍,废楼观内外城门数处,光化门西城墙坏七十七步。”

(16)《左传》:“吾亦能事吾君。”《开元占经》:“京房曰:雷或礔,大风甚雨,发屋折木,此皆小人处位贤人隐。又雷雨大风礔,此皆人君用谗言,刑杀正人,上下不和。”《汉书·五行志》:“指象昭昭,以觉圣朝,奈何不应。”

(17)《通鉴·唐纪》:“薛季昶谓张柬之、敬晖曰:二凶虽除,产、禄犹在。”《后汉书·光武纪》:“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

(18)《汉书·陈万年传》:“操持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天文志》:“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孟康曰:“杓,斗柄也。”《后汉书·崔骃传》:“建天枢,执斗柄。”

(19)屈原《九歌》:“广开兮天门。”

(20)潘岳《怀旧赋》:“森森以攒植。”《汉书·郊祀志》:“黄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

(21)《易林》:“缩缩乱丝,举手为灾。”《左传》:“循墙而走。”

(22)一作“名”。

(23)《后汉书·范式传》:“对之叹息,语及平生。”《汉书·萧何曹参传赞》:“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24)《史记·楚世家》:“左萦而右拂之,可一旦而尽也。”《货殖传》:“齐俗贱奴虏。”

(25)一作“钩”。

(26)《史记·项羽纪》:“非世所指名也。”《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九年十二月,司隶校尉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并坐下狱,书名王府。永康元年六月,大赦天下,悉除党锢。”《灵帝纪》:“建宁二年十月,中常侍侯览讽奏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妻子徙边,诸附从者,锢及五属,制诏州郡,大举钩党,于是天下豪杰及儒学行义者,一切结为党人。”

(27)一作“锢”。

(28)一作“难”。

(29)《后汉书·李固杜乔传赞》:“李杜司职,朋心合力。”《杜密传》:“党事既起,免归本郡,与李膺俱坐而名相次,故时人亦称李杜焉。”

(30)《汉书·刑法志》:“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

(31)一云“仲秋”。

(32)按:《旧唐书·文宗纪》太和九年七月甲辰朔,八月甲戌朔,则庚午,乃七月二十七日也。《旧纪》以赵儋为鄜坊节度系之八月甲申,与牧之诗不合。诗“秋夜月”别有作“仲秋月”者,又似当在八月,然八月无庚午,不可为据。又《旧纪》“七月甲辰朔”,“辰”字作“申”,今据《通鉴》改。

(33)《晋书·刘聪载记》:“往者以期运未至,不能无事喧喧。”

(34)原注:李甘字。

(35)《汉书·王䜣传》:“绣衣御史暴胜之使持斧逐捕盗贼。”

(36)一作“知”。

(37)《晋书·江绩传》:“江仲元行年六十,但未知获死所耳。”

(38)《唐六典》:“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二曰制书。蔡邕《独断》称:汉制,天子之书,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自魏晋以后,有册书总名曰诏。天后天授元年,以避讳,改诏为制。”

(39)祢衡《鹦鹉赋》:“亦何劳于鼎俎。”

(40)宋玉《九辨》:“君之门以九重。”《隋遗录》:“舞台上垂蔽日簾,簾即蒲泽国所进,以负山蛟睫纫莲根丝,贯小珠间睫编成,虽晓日激射,而光不能透。”

(41)《说文》:“赭,赤土也。”《周礼》:“掌次张氊案。”

(42)《荀子》:“天子千官,诸侯百官。”

(43)一作“累”。

(44)原注:赵儋除鄜坊节度。○《唐书·方镇表》:“上元元年,置渭北鄜坊节度使,治坊州。大历十四年,罢渭北节度。建中四年,复置渭北节度使如上元之旧,寻罢,未几复置,徙治鄜州。”按:“儋”一作“耽”,误。

(45)《晋书·陆机传》:“轩骋于南荒。”《元和郡县志》:“封州,秦为南海郡之地,西北至上都,四千三百八十五里。”

(46)《元和郡县志》:“京兆府蓝田县,理城即峣柳城,俗亦谓之青泥城。桓温伐苻健,使将军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按:《元和志》又有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五十三里,非此青泥也。

(47)《庄子》:“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易》:“夷于左股。”

(48)《汉书·李夫人传》:“嫶妍太息,叹稚子兮。”晋《前溪歌》:“宁断娇儿乳。”

(49)屈原《离骚》:“结幽兰而延伫。”《史记·司马相如传》:“楚有七泽。”《屈原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50)杜甫诗:“第五桥东流恨水。”《梁书·刘峻传》:“三闾沉骸于湘渚。”

(51)《楚辞》注:“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魂者,身之精也。宋玉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厥命将落,魂魄放佚,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52)《列子》:“名者实之宾,而悠悠者趋名不已。”《水经注·睢水篇》:“是用追芳昔娱,游神千古。”

(53)一作“三”。

(54)《旧唐书·文宗纪》:“太和九年十一月,中尉仇士良率兵诛宰相王涯、贾、舒元舆、李训,新除太原节度王璠、郭行余、郑注、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十余家皆族诛。时李训、郑注谋诛内官,诈言金吾仗舍石榴树有甘露,请上观之。内官先至金吾仗,见幕下伏甲,遽扶帝辇入内,故训等败,流血涂地,京师大骇,旬日稍安。”

(55)《宋书·范泰传》:“明诏爰发,已成涣汗。”《新序》:“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罗吾网。’汤曰:‘噫!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

(56)《通典》:“武太后垂拱中,置补阙、拾遗二官,以掌供奉、讽谏。”《汉书·赵充国传》:“明主可为忠言。”按:据此,牧之迁左补阙,当在开成四年。

(57)《宋书·武陵王赞传》:“扫雪冤耻。”

(58)陆云《谏吴王启》:“将以臣能有狂夫之言,可以裨补圣德。”

(59)《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梁书·萧子云传》:“年十二,齐建武四年,封新蒲县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

(60)一作“阻”。○《魏志·武帝纪》:“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汉书·司马迁传》:“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61)一作“牛”。

(62)《初学记》:“雷次宗《豫章记》: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邀宿,屏人问。孔章曰:‘斗牛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之精,上彻于天耳。’”

(63)傅玄《述夏赋》:“朱鸟感于炎荒。”

(64)《释名》:“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

(65)《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释名》:“敷布其义谓之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又:“贾生以适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