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1)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长(2)。头圆筋骨紧(3),两脸明且光。去年学官人(4),竹马绕四廊(5)。指挥群儿辈,意气何坚刚(6)。今年始读书(7),下口三五行。随兄旦夕去(8),敛手整衣裳(9)。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10)。今年我江外(11),今日生一阳(12)。忆尔不可见,祝尔倾一觞(13)。阳德比君子(14),初生甚微茫。排阴出九地(15),万物随开张(16)。一似小儿学,日就复月将(17)。勤勤不自已(18),二十能文章(19)。仕宦至公相(20),致君作尧汤(21)。我家公相家(22),剑佩尝丁当(23),旧第开朱门(24),长安城中央(25)。第中无一物(26),万卷书满堂(27)。家集二(28)百编(29),上下驰皇王(30)。多是抚州写(31),今来五纪强(32)。尚可与尔读,助尔为贤良(33)。经书括根本(34),史书阅兴亡(35)。高摘屈宋艳(36),浓薰班马香(37)。李杜泛浩浩(38),韩柳摩苍苍(39)。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40)。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纸(41),一月读一箱(42)。朝廷用文治(43),大开官职场(44)。愿尔出门去(45),取官如驱羊(46)。吾兄苦好古(47),学问不可量(48)。昼居府中治(49),夜归书满床(50)。后贵有金玉(51),必不为汝藏(52)。崔昭生崔芸,李兼生窟郎(53)。堆钱一百屋(54),破散何披猖(55)。今虽未即死,饿冻几欲僵。参军与县尉,尘土惊劻(56)(57)。一语不中治(58),笞箠身满疮(59)。官罢得丝发(60),好买百树桑(61)。税钱未输足(62),得米不敢尝(63)。愿尔闻我语,欢喜入心肠(64)。大明帝宫阙(65),杜曲我池塘(66)。我若(67)自潦倒(68),看汝争翱翔(69)。总语诸小道,此诗不可忘(70)

(1)《吕氏春秋》:“仲冬之月,日短至。”《后汉书·律历志》:“日道发南,去极弥远,其景弥长,远长乃极,冬乃至焉。”《颜氏家训》:“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多呼为侄。按:经传,侄名虽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以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按《唐》杜氏《世系表》,牧之无亲兄,从兄弟愉之子为承照,羔之子为宗之,悰之子为裔休、述休、孺休。牧之亲弟,其子为无逸,而《太平广记》引《南楚新闻》,则云:“杜悰长子无逸。”考牧之作墓志,却云:“一男麟师,年十岁。”语各不合。岂麟师者,未及长成,而悰以己子继之与?若此之阿宜,则又不可知为何兄之子也。

(2)《国语》:“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

(3)《春秋元命苞》:“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吴越春秋》:“筋骨果劲,万人莫当。”

(4)《穆天子传》:“官人执事。”《唐六典》:“吏部司勋郎中、员外郎,掌邦国官人之勋级。”《日知录》:“南人称士人为官人,《昌黎集·王适墓志铭》:‘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是唐时有官者,方得称官人也。”

(5)《后汉书·郭伋传》:“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博物志》:“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6)《周书·李远传》:“幼尝与群儿为战斗之戏,指挥部分,便有军阵之法,郡守见而异之,召使更戏,群儿惧而散走,远持杖叱之,复为向势,意气雄壮,殆甚于前。”

(7)《南齐书·陆澄传》:“仆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史记索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8)《汉书·孔光传》:“不欲与帝旦夕相去。”

(9)《史记·春申君传》:“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南齐书·王琨传》:“必夙夜早起,简阅衣裳。”

(10)《晋书·天文志》:“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明则主寿长,子孙昌。”

(11)《南齐书·丘巨源传》:“除武昌太守,拜竟,不乐江外行。”《通鉴·晋纪》注:“中原以江南为江外。”

(12)《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

(13)陶潜诗:“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14)《易》:“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15)《孙子》:“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16)《白虎通》:“冬至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阳,气成万物也。”《礼记·月令》注:“《孝经说》曰:地顺受泽,谦虚开张,含泉任萌,滋物归中。”

(17)梁简文帝《劝医论》:“日就月将,方称硕学。”

(18)《汉书·王莽传》:“晨夜屑屑,寒暑懃懃。”《后汉书·崔骃传》:“子笑我之沉滞,吾亦病子之屑屑而不已也。”

(19)《后汉书·冯衍传》:“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桓谭传》:“谭博学多通,能文章。”《人物志》:“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

(20)《汉书·疏广传》:“仕宦至二千石。”《公羊传》:“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魏书·伊馛传》:“馛智力如此,终至公相。”按:今《汉书》本作“仕官”,此据宋祁引谢本。

(21)应璩《与弟书》:“伊尹辍耕,郅恽牧羊,思致君于唐虞,济斯民于涂炭。”张载诗:“虽遇尧汤世。”

(22)《尔雅》:“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注:“今人称家,义出于此。”《唐书·宰相世系表》:襄阳杜氏,佑相德、顺、宪三宗,悰相武宗、懿宗。《杜佑传》:“佑封岐国公,悰封邠国公。”

(23)《文中子》:“衣裳襜如,剑佩锵如。”

(24)《风土记》:“宅亦曰第,言有甲乙之次第。”《晋书·山涛传》:“涛旧第十间,子孙不相容,帝为之立室。”《晋书·麹允传》:“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25)《长安志》:“万年县所领朱雀门街之东安仁门,太保致仕岐国公杜佑宅。”《庄子》:“中央者,中地也。”本集《求杭州启》:“某于京中,唯安仁旧第三十间支屋而已。”

(26)《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

(27)《魏书·李谧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28)一作“三”。

(29)一作“篇”。○《旧唐书·经籍志》:开元四部书,丁部为集。《梁书·王筠传》:“与诸儿书论家世集。”《唐书·艺文志》:“杜佑《通典》二百卷。”

(30)《史记集解序》:“贯穿经传,驰驱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逸周书》:“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旧唐书·杜佑传》:“其书大传于时,礼乐刑政之源,千载如指诸掌。”

(31)《旧唐书·地理志》:“江南道抚州,天宝元年改为临川郡。乾元元年,复曰抚州。”《杜佑传》:“充江西青苗使,转抚州刺史。”《释文》:“书曰写,到写此文也。”《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32)《宋书·谢灵运传》:“日来至今,十有二载,是谓一纪,曩有前言。”《后汉书·律历志》:“余半法以上以成强。”

(33)《周礼·师氏》:“二曰友行,以尊贤良。”

(34)《魏书·李先传》:“太祖问先曰:‘天下何书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对曰:‘唯有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史记·律书》:“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35)《唐书·艺文志》:“上古三皇五帝以来世次,国家兴灭终始,僭窃伪乱,史官备矣。”

(36)《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宋玉赋十六篇。”《周书·庾信传论》:“摭六经百代之英华,探屈宋卿云之秘奥。”

(37)《唐书·艺文志》:“司马迁《史记》一百三十卷,班固《汉书》一百十五卷。”《晋书·陈寿等传论》:“丘明既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词于东观。”

(38)《唐书·艺文志》:“李白《草堂集》二十卷。杜甫集六十卷,小集六卷。”《杜甫传》:“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魏书·崔光传》:“孝伯之才,浩浩如黄河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

(39)《唐书·艺文志》:“韩愈集四十卷。柳宗元集三十卷。”《文艺传》:“唐兴百年,诸儒争自名家,大历、贞元间,美才辈出,擩哜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晋书·天文志》:“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曹植诗:“飞飞摩苍天。”

(40)《太玄经》:“君子强梁以德,小人强梁以力。”《后汉书·苏竟传》:“强梁不能与天争。”

(41)《颜氏家训》:“梁元帝年始十二,便已好学,率意自读史书,一日二十卷。”又:“丁君十纸,不及王襄数字。”《南史·范云传》:“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学,读《毛诗》,日诵九纸。”

(42)《晋书·郗超传》:“出一箱书付门生曰: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伤愍为弊。”

(43)《礼》:“文王以文治。”

(44)《逸周书》:“成王九年,大开告用。”《周礼·太宰》:“二曰官职,以辨邦治。”

(45)《汉书·五行志》:“门为开通。”《易》:“出门交有功。”

(46)《帝王世纪》:“黄帝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寤而叹曰:‘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于是,依占而求之,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淮南子》:“避实就虚,若驱群羊。”《容斋三笔》:“《符读书城南》一章,韩文公以训其子,使之腹有诗书,致力于学,其意美矣。然所谓‘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锄’等语,乃是觊觎富贵,为可议也。杜牧之《寄小侄阿宜》诗亦云:‘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其意与韩类也。”

(47)《汉书·礼乐志》:“魏文侯最为好古。”

(48)《汉书·董仲舒传》:“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管子》:“道不可量,德不可数。”

(49)《蜀志·诸葛亮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宋书·乐志》:“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50)庾信诗:“隐士一床书。”

(51)《新序》:“我鄙人也,以钟石金玉为富。”

(52)《左传》:“季文子卒,无藏金玉,无重器备。”

(53)按:崔昭、李兼父子,《新》、《旧唐书》俱无传,表亦未见。《旧·德宗纪》有岳州李兼,《权德舆传》有江西观察使李兼,当为一人。《唐会要·谥法篇》有台州刺史崔昭谥肃,赠刑部尚书李兼谥昭。又《国史补》载裴佶姑夫为朝官,有雅望,朝退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夫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饲仆,姑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及入门,有得色,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千匹。据此诗云:“堆钱百屋,破散披猖”,明崔昭,李兼皆厚殖财贿,而其子不能守者,是行贿之崔使君,当即此崔昭也。又按《旧纪》云:“兴元元年三月,岳州李兼,黔南元全柔,桂管卢岳,加御史大夫,岳加中丞。”考《通鉴》云:“兴元元年正月,李希烈使其将袭鄂州刺史李兼,兼大破之,上以兼为鄂岳沔都团练使。”此团练使治鄂州,知《纪》之岳州,当作“鄂州”,而加中丞之岳,又未知何人。若云即卢岳,则已加御史大夫,不应又加中丞也。此处多误。

(54)《汉书·食货志》:“富人藏钱满室,犹无厌足。”《北齐书·文襄后元氏传》:“通受诸贵礼遗,十屋皆满。”

(55)《北齐书·王晞传》:“人主恩私,何由可保,万一披猖,求退无地。”

(56)原注:音匡。

(57)原注:音穰。○《诗·终风》疏:“风而雨,土为霾,大风扬尘,土从上下也。”宋玉《九辩》:“逢此世之俇攘。”《通雅》:“劻勷,一作俇攘、躟、狂勷。”

(58)《汉书·曹参传》:“参子窋谏参,参怒,笞之二百,至朝时,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59)《汉书·刑法志》:“笞者,所以教之也,其定箠令。”《旧唐书·刑法志》:“笞杖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其决笞者,腿分受。”《北齐书·慕容俨传》:“厍狄伏连加开府,开府参军多是衣冠士族,伏连加以捶挞。”《毕义云传》:“子孙仆隶,疮痍被体。”《能改斋漫录》:“陈正敏《遯斋闲览》言:杜子美脱身簿尉中,始与箠楚辞。韩退之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箠楚尘埃间。杜牧之参军与簿尉,尘土惊劻勷,一语不中治,鞭笞身满疮。谓唐时参军、簿尉,不免受杖。鲍彪谓详考杜韩所言,捶有罪者也,牧之亦言惊见有罪者如此,非身受杖也。退之《江陵途中》云:‘栖身法曹掾,何处事卑,何况亲犴狱,敲搒发奸偷。’此岂身受杖者耶?然《太平广记》载李逊决包尉臀杖十下。及《旧唐书·于传》:‘为湖州刺史,改苏州,追憾湖州旧尉,封杖以计强决之。’则鲍论亦未当。”按《唐六典》:各府卫有参军事,品秩不一,最优从六品,其下者乃正九品下,若县尉则只有从八品下,正九品下,从九品下三阶,所谓尘土劻勷者也。

(60)《晋书·魏舒传》:“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魏书·广陵王羽传》:“上下是黜陟之科,故旌丝发之美。”

(61)储光羲诗:“种桑百余树。”

(62)《唐会要》:“宰相杨炎作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秋夏两征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两均征之。”

(63)《南史·何思澄传》:“思澄父敬叔,齐长城令,清廉不受礼遗,忽牓门受饷,数日得米二千余斛,悉以代贫人输租。《汉书·货殖传》:任公家约,非田畜所生不衣食,公事不毕,则不得饮酒食肉。”

(64)《后汉书·董祀妻传》:“闻之常欢喜。”宋玉《神女赋》:“顺序卑,调心肠。”

(65)《唐会要》:“贞观八年十月,营永安宫,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长安志》:“东内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宫城之东北隅。”

(66)《雍录》:“杜曲在启夏门外,向西即少陵原也。”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

(67)一作“苦”。

(68)《北史·崔赡传》:“自天保以后,重吏事,谓容止醖藉者为潦倒,而赡终不改焉。”

(69)《释文》:“翱,敖也,翔,佯也。”《汉书·宣帝纪》:“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飞舞。”

(70)谢灵运诗:“赏心不可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