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俄国与法国篇

第二章 俄国与法国篇

前言 演奏学派的回顾与省思

本章收录的九篇访问,是本书最后一次以“钢琴学派”做分类。这并不表示受访者彼此类似,而是学派最后一次成为访问要点。在第四册的访问中虽然也有法、俄两大派别的相关讨论,但笔者希望读者能自行比较它们在20世纪后半至今的发展。当然,这也反映了归类——如果不得不为——的难处。比方说,将布朗夫曼,这位今日美国钢琴界的代表巨匠,归类在俄国学派钢琴家,其实是相当怪异的做法,他应该也不会赞同。然而他的学习、经历与演奏,正好让我们看到学派影响如何变化消长,并使我们反思学派的定义与意义。

在本章法国学派钢琴家中,埃马德与穆拉洛都是萝丽欧与梅西安的学生,也都演奏梅西安所有钢琴作品,后者更录制了梅西安钢琴独奏作品全集。从他们的学习经历与心得,我们更可理解梅西安作品与其诠释手法。穆拉洛的音乐旅程非常特别。透过其极不寻常的钢琴学习,我们能更认识萝丽欧的教学。埃马德和利盖蒂也有多年合作,并在其监督下录制他诸多钢琴作品。访问中关于利盖蒂《练习曲》与《钢琴协奏曲》的讨论足称第一手资料,希望能让大家更亲近这些非凡创作。

路易沙达的演奏曲目较为传统。在通说认为学派已不存在的今日,他有独排众议的观点。他对昔日大师的回忆,也属于本书最温暖的篇章。蒂博代可能有本书受访者中社会地位最显赫的家世,更有感人的家庭故事。他接受了深厚的传统熏陶,又融会出自己的心得。虽有多彩多姿的艺术与时尚活动,他始终不忘本业,值得习琴者深思。相较于上述四位,巴维杰可谓大器晚成,但成就极为辉煌。本书初版时他的演奏事业猛然起飞,今日已是国际一线名家,很高兴能看他不断成长。这篇访问是多次谈话的总和,每回都启发我甚多,是笔者最珍视的交谈之一。

在俄国学派受访者中,特鲁尔是本书唯二接受圣彼得堡音乐教育的钢琴家,提供相当宝贵的经验、知识与观点。她技艺超卓又绝顶聪明,更有丰厚学养,是爱乐者应当认识的名家。在笔者访问的诸多瑙莫夫学生当中,谢尔巴科夫或许是最特别的一位:无论是技巧或曲目,他都走出自己的路,开拓出极为个人化的艺术。从他诚实又直接的剖析,包括对俄国音乐的神髓、改编曲与罕见作品的观点,相信我们都能获益良多。齐柏丝坦是笔者因访问而相识的朋友,这篇更新版也多少记录她这十余年来的人生。幸与不幸,她是本书受访者中,深受苏联反犹歧视戕害的最后一人。访问中我们再次见证那个扭曲时代,却也见到非凡的坚毅与勇敢,更有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与抉择——艺术与人生何者为重,是否必须排个顺序?读完这些访问,相信大家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