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郁达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新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且风云激荡的时期,他是中国文学革命的主将,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而挣扎奋斗。

早期的鲁迅只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认为中国人需要医治自己的病痛。然而留学日本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先要改变的是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至此,鲁迅“弃医从文”,开始用自己手中的笔做武器,创作出一篇篇激励人心的作品。笔锋犀利,直指黑暗势力,就此展开了与敌人长期、顽强的斗争。

鲁迅一生硕果累累,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最能体现其思想和创造力的当属杂文。鲁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自编或他人为之编订的文集达16部之多,占据了其作品的大部分。作为散文的一种,杂文不是文学史上固有的文学形式,而是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在他的笔下,杂文成为了自由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启蒙思想和反抗现实的无所不包的文体。

鲁迅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动的社会现实有力结合起来,用强烈的主观意识记录着社会万象,从而使其杂文具有了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杂文写作倾注了鲁迅最鲜明、真挚,也最热烈的政治情感,饱含了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敌人的刻骨憎恨。

鲁迅的杂文集主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花边文学》和《且介亭杂文集》及其续编等。

《坟》基本上可以算是鲁迅作品理论的起点。《坟》编成时,正是其思想的形成时期,以《坟》为起点,鲁迅开创了其作品的新局面,文章深刻地表达了对光明的追求、对黑暗的抨击和对人性的解剖,涵义深刻,言辞锋利。鲁迅曾决计要给反动派“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使他有时小不舒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坟·题记》)。对反动派来说,这“一点可恶的东西”不但可恶,而且同“坟”一样可怕。对鲁迅自己来说,这既是战斗的纪念,也是“催我自新”的警策。所以,鲁迅曾说:“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坟·题记》)

《热风》中的杂文大都是有感而发,主要是针对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和旧的文化,主张思想解放。鲁迅曾在《热风·题记》中说:“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从中可见,鲁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变成夏日里的热风,以激起人们战斗的激情,驱散中国寒冷的空气。

《华盖集》之华盖,指和尚顶有华盖,是成佛作祖之兆,而在凡人则是厄运:华盖在上,把人罩住了,便会四处碰壁。鲁迅有诗曰:“运交华盖欲何求。”因自己的《咬文嚼字》、《青年必读》遭到了一些所谓“学人”的攻击,因而将本书命名为《华盖集》。后来出版的《华盖集续编》,亦是因为鲁迅认为:“年月是改了,情形却依旧。”书中主要收录的是批判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的作品,文风由广泛的社会批判转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就像鲁迅自己说的:“我很早就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

《南腔北调集》体现了鲁迅不愿随波逐流以及对无聊文人的鄙视。在作品被攻击为“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后,鲁迅选择了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坚持。

《伪自由书》是鲁迅写给《申报》副刊《自由谈》的短评合集。《伪自由书》是他战斗在前沿的真实记录,里面的许多篇章揭示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超越了时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因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武器。

鲁迅曾在《而已集》的题辞中说:“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面对军阀大肆逮捕杀害正义进步人士,鲁迅倍感痛心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他写了很多传达无奈情绪的文章,收进了《而已集》。

鲁迅的杂文种类繁多,这里无法一一介绍。其杂文有政论、文论,有杂感、短评,也有随笔、序、跋等;文章内容广博丰富,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富有概括性和代表性。作品或针砭时弊,或援古证今,或婉转,或犀利,有对中国旧社会的批判,也有对封建性的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的猛烈抨击;有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也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有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弱点的暴露针砭,也有歌颂新生力量和革命斗争的篇章。这些文章如同峰峦谷壑,草木泉石,争奇竞秀,让人目不暇接。

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鲁迅在杂文中倾注了浓烈的情感。文字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深长,然此种种无不透露着他对民族危亡的忧虑。文中那些深情委婉的情感,不仅让当时的志士仁人斗志昂扬,更让敌人气丧胆寒。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鲁迅文字中那澎湃的激情。

鲁迅在杂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形象,例如“媚态”的猫、“比主人还厉害”的狗、“吸人血还要预先哼哼地发一大套议论”的蚊子、“直接爽快”的跳蚤等。他往往不明说自己的观点,却让我们切实地明白了孰是孰非。在塑造的过程中,各种修辞手法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例如,他常以对比的手法反衬黑夜,尤其在对正义人士和奸佞小人的描述中,这种手法频频出现,正义人士往往愈发光辉、正义凛然。

概括来说,精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多姿多彩,是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他总是用简单的言语,把深奥复杂的事情说得清晰透彻。有时点到为止,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那些是与非、爱与恨。

鲁迅是冷酷无情的。在面对敌人时,他毫不留情,辛辣地嘲讽敌人的所作所为。他以笔为刀枪,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为人民引路,凭一己之力,在无边的旷野、呼啸的寒风中孤独地抗争,为自己、为民族、为人类的自由。从踏上文学道路的那一刻起,他似乎就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然而鲁迅也并不是完全无情的,他也有爱。他带领学生们争取权利,他沉痛地悼念刘和珍君,他为朋友的生计奔走呼号,他为陌生的有志青年鼓励加油……

本书选编了鲁迅杂文、散文和书信的一部分,分为“人生识字忧患始”、“最是书香能致远”、“闲人闲情话闲事”、“我以我血荐轩辕”、“此中甘苦两心知”五个部分,另外附上了鲁迅生平及主要著作年表。

书中的前四个部分主要出自鲁迅的杂文集,最后一部分是鲁迅写给爱人许广平的信,主要选自《鲁迅全集·两地书》。这些书信如涓涓细流,展现了鲁迅内心柔软温情的一面。鲁迅曾在1934年12月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题字道:“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这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也许正是有了许广平的支持,鲁迅才能够在十年的时间里,写出数量远远超过前二十年的作品。

本书收录的文章被分门归类到不同的章节,划分的初衷源自对文章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包涵。另外,最后一部分“此中甘苦两心知”是两人的书信集,原文没有题目,只有编号,在选入本书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编者另加了题目,在此特别说明。在行文方面,鲁迅的作品写作于上世纪初,与今天的汉语所用的字词略有不同,如“的”、“地”、“底”的通用,不区分“那”和“哪”,以“伊”指代“她”等,但并不影响文意理解,出于对原著的尊重,编者未作改动。每篇正文后,编者都加上了注释,这些解释说明性的文字对他人著作多有借鉴,因涉及较多,恕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以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肯定存在诸多不足,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