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王氏的士族地位
王祥、王览兄弟因为孝悌精义美名远播,这个典范恰好符合了当朝的意志,草根故事进入宫廷后都会变得富丽堂皇。主流意识形态一旦选中了适宜的典型,这典型就会成为一面旗帜高高飘扬,甚至于演进成为礼法。相应地,一旦当事人被官方网络其中,必会获得许多来自朝廷的优渥,古代称之为“诱以官利禄”。从政治学上看,这无可厚非——奖励那些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有利于在上层建筑领域推行教化,满足时代的文化诉求,以期建立和巩固俗世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孝道在伦理上确有美好的一面。至少,孝道体现了人性、文明与基本教养。琅邪王氏由此达到显贵,一半出于本身的修行,一半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晋书.王祥传》:“王祥少时举秀才,除温(今河南温县)令,累迁大司农。”(汉代尚无考试制度,但有举孝廉、举秀才制度。在书面语言里,任命某人某官,称之为除。迁,是平级调动。擢,提拔。拜,上有任命而当事人推辞拜谢,称之为拜,多为虚伪之举。后文多见这些词,不另注。)公元二二○至二○七年之间,王祥受徐州刺史吕虔檄(檄,具有正式文书的聘请),为别驾,委以政事。当是时,“寇盗”充斥,王祥率领兵士多次讨伐“盗寇”,不仅从社会道义上激励将士,军纪也相当严明,故往往得成。于是州界清净,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古籍中所称之“寇盗”,几乎都是官逼民反的流民或起义军。西晋时期主要的农民起义有:巴蜀流民李特起义,荆州蛮民起义,雍州流民起义,蜀人杜弢起义,黄河流域的石勒、王弥起义等。王祥参与镇压义军的活动,深得统治者的赞许与青睐,今人读此,当有所斟酌。
魏高贵乡公曹髦即位皇帝,是在公元二五四年,王祥此时已是七十一岁的老人。王祥参与定策功,被皇上封为关内侯(地位仅次于王公),拜光禄勋,转任司隶校尉。从讨毋丘俭(拥曹氏反司马氏的农民起义领袖),增邑四百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关于毋丘俭,后文还将在嵇康的《管蔡论》中提及。王祥在讨伐叛臣的战争中获得功勋,成为当朝的重臣,确实没有辜负曹魏王室的信任。天子(即曹髦)幸太学,曾任命王祥为三老。王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侃侃而谈。天子北面乞言,王祥南面施教,此时的王祥俨然是天子之师。王祥当场作了一次道德演说,“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王祥的威名此时达到了高峰。
公元二六○年,曹髦被司马昭杀害(即贾充命部下成济手刃皇帝事,见本书第一章)。朝臣举哀,王祥号哭曰:“老臣无状!”涕泪交流,众有愧色。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祥知皇帝死于非命,悲愤至极,大哭道:“老臣简直没脸见您啊,我没有尽到责任啊!”涕泗交流,悲情发自内心,令在场的人们都觉得惭愧。为什么“众有愧色”?因为当时满朝大臣都知道这阴谋就是司马昭策划的——因此而不敢明确表示哀悼之情。这些宁扶竹竿不扶井绳的人,为保存自身的地位俸禄,不敢对皇帝之死表示起码的哀痛!他们怕司马昭不高兴,所以违背了良心做出无动于衷的样子——对邪恶视而不见,羞耻啊——故此“众有愧色”。
“顷之,拜(王祥)司空,转太尉,加侍中。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户。”(见《晋书.王祥传》)王祥敢于对先帝表示忠诚,已属不易,足见其尊礼之心的真诚。然而司马昭并没因此而加害于王祥——意识形态方面的个人举措无关大局。至于晋,王祥被继续留用,且有提拔。王祥先是忠于曹魏,而后入晋,连续两朝为臣,其最高官职是太保、睢陵公。王祥晚年凭借天子和朝廷的推崇,以道德典范自居,夸夸其谈,庙堂炫耀,江湖渲染,大有立德、立言、立功兼而有之的大贤之貌。
琅邪王家的清谈之风始自王祥的道德说教。其族孙王戎(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个)曾说:“太保当正始之世,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致清远,岂非以德掩其言乎?”这话的意思是:我的老祖宗本来算不上能言善辩的人,到他临死前,小辈王衍曾与之言,发现他头脑清醒,逻辑严谨,清正而高远——这不正说明了老祖宗从前是因道德高尚而淹没了非凡的口才嘛!从王祥起,清谈、谈玄、务虚、能言善辩,成为琅邪王氏的家风,后代如王衍、王敦、王导诸人之善清谈,盖承于王祥。
武帝泰始元年,即公元二六五年,羲之从曾祖王祥八十二岁,曾祖王览六十岁。祖父王正二十六岁。时王家大多居于西晋的京都洛阳。本年冬十二月丙寅,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即位,是为晋武帝。告庙、祭天之后,大封王公。原曹魏太尉王祥被封为太保、睢陵公。司马昭提倡“以孝治天下”,王祥即“以孝闻天下”,君臣契合搭配,犹如天作之合。此后,历代皆有为王祥王览立传、建祠、盖庙者。元代郭守敬编《二十四孝图》,王祥列其中。清代乾隆年间,在王祥原籍琅邪临沂建有“五贤祠”,王祥居首,王览居次。该祠在“文革”中被毁,现已重建。王祥对其后代及中国社会伦理影响深远,特作以上介绍。
王祥享年八十有五,他的长寿让王氏家族得以久享皇恩。《晋书.王祥传》载:王祥病重时,曾经给子女立下遗嘱:我死后一定要薄葬,勿起坟垄,葬于洛阳西芒山(即邙山)。王祥的儿子们皆奉而行之。据《泰康王氏谱》,王祥原配孟氏,封乡君。生有四子:夏、馥、烈、芬。另有长子王肇,为妾孙氏所生。其子各方面平平,皆无可称述。二女:长女适侍中卞粹(东晋尚书令卞壸之父),次女适汝阴太守颜默,颜氏也是琅邪望族之一。
《晋书.王祥传》附有《王览传》:羲之曾祖父王览,以“孝友慕恪”名称于世。王览,字玄通。王祥仕进时,王览亦应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魏末设立五等封爵制度后,王览获封即丘子,邑六百户。泰始末(274)除弘训少府。职省,转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咸宁初(275),武帝诏曰:“王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其以览为宗正卿。”不久,因病“上疏乞骸骨”。诏听,以太中大夫归老,后转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进入大门可以骑马而过,无须下马步行。咸宁四年(278)卒,七十三岁。王览也算当时的长寿之人。
王祥临死,曾以吕虔所赠佩刀转赠其弟王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你将来会有很高的名望,足以配得上这把宝刀。)《王览传》:“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此言非虚:王览娶金氏,生六子:王裁字士初,抚军长史。王基字士先,治书御史。王会字士和,侍御史。王正(羲之祖父)字士则,尚书郎。王彦字士治,中护军。王琛字士玮,国子祭酒。
即使单从王祥、王览这兄弟俩的生平,读者也能粗略地看到王家从曹魏至西晋时的发迹史。王祥和王览如同两棵大树,根深叶茂,不仅显贵于当时,且代代有精英才俊出。因为琅邪王氏家族强调德行和文化,繁衍普及,生息兴旺,未曾落入“五世而斩”的宿命怪圈,令我等后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