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第街开始的梦
朱颂瑜
◎1975年出生,祖籍广州,现居瑞士。记者,华语作家,跨领域独立工作人。1998年留学瑞士,后在旅游集团和媒体工作。作品《天地晖映契阔情》《挥春,游子红色的梦》等获瑞士门户网站瑞士资讯“我眼中的瑞士”征文比赛最高奖、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最高奖、首届全球华人中国长城散文·诗歌金砖奖散文提名奖等文学奖项。多篇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香港文学》《文艺报》等报刊。
多年前曾经看过一个帖子,帖子上说:70后也许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幸运的一代人,他们的幼年时期不用忍饥挨饿,少年时正值港台文化的黄金年代,又在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充满正能量的时代长大成人……如今, 70后的我不觉已步入中年,蓦然想起这段话,回首走过的岁月,那些属于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旧事如倒流的桥段,在脑海里一一掠过。祖国、异乡,中国、欧洲……不同时空的画面在回忆中不断切换,使我真真切切生出了一种厚重的幸福感。
幸运的注脚
我出生在南国之城广州,单单是这个地理位置,就已经是一个幸运的注脚。小时候,我就知道家乡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较早缔造经济神话的城市。20世纪80年代,幼年的我在全国闻名的北京路高第街上幼儿园。高第街是全国第一个以经营服装为主的个体户集贸市场,产生了第一代个体“万元户”,这里曾经是广州的窗口。“没到过高第街等于没到过广州!”许多人这样说。儿时那一里长的街道,一里长的店铺,飘散在潮热空气里的香港流行曲,行人如潮、店铺如林的街景,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当年何曾料想到,这里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端地,将会承载多少人“闯出来”的梦想。高第街,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缩影,更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序章。
在开放中走出去
到了90年代,当时选择了学习商业美术的我正好遇上中国经济发展的蓬勃时期,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美术专业人才,就业前景非常好。但怀揣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不久,我加入个体私营经济的队伍,在二十岁不到的年纪自己创业。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时期,我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自己走出去看看世界的愿望。90年代末的一个晚上,我从香港启德机场出发,带着年轻的梦想来到了阿尔卑斯山的国度——瑞士。
瑞士是世界旅游业的摇篮,这里的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培训在全球赫赫有名。当年我来到瑞士攻读的正是国际旅游管理专业。这不是一个受热捧的学科,但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出境游的兴起助我顺利进入了瑞士旅游行业。千禧年我从瑞士大学毕业后进入国际旅游集团,一直从事拓展东南亚市场入境游的工作。这是一个可以同时报效我的祖国和居住国的工作,也让我沐浴到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
世界感受中国跃动
在十八年的工作时间里,我亲身经历了从日本作为欧洲首要亚洲客源的地位下滑,到中国市场迅速崛起的巨大转变。回想这段历程, 2004年秋天“北京赴欧洲旅游首发团”访问瑞士一事首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对于我这样一名在欧洲从事亚洲市场入境游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既是祖国公民可正式以旅游者身份赴欧洲旅游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境外游欧洲市场发展的一个起点,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人民业余生活结构的改变摁下了启动键。
十几年前瑞士旅游业与中国出境游刚刚接轨,不管是中国游客对瑞士服务行业,还是瑞士服务行业对中国游客,都是互不了解。那时候不时会有瑞士的旅游产品供应商向我们求助,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有关服务中国游客的实用信息,我便一字一句地在电脑上给他们列表,这样写道:中国人的早餐偏爱享用热食,酒店房间必须配备开水壶,西餐的头盘尽量安排热汤,奶酪火锅仅仅当作甜品就好了……反过来也一样,除了语言障碍,那时候中国人刚有机会到国外旅游,对国外很多规矩都不了解,对瑞士人的性格特点、瑞士的社会形态和旅游服务的传统也是所知有限,我常常在工作上接到服务商的投诉或埋怨。我在中间就充当了沟通和调和的角色,尽力以我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理解来消除误会和隔阂。
了解世界的欲望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中国人往外走的勇气,而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开放才是托起中国人踏出国门、畅游全球之梦的坚实臂膀。我依然清晰记得,在世纪之交的那几年,走在欧洲的城市,常有欧洲人用日语向我问好。而今天,时光相距不到二十载,我走在欧洲的城市街头,到处都可见到中国旅游团队的身影。很多旅游用品店干脆雇用中文导购,博物馆语音解说也增加了普通话,以顺应市场的需要。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如今也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依靠旅行团出游,而是自己办理签证,实现有个性的自由行。科技的发展、网络的通达,让他们能够在出发前查找各种攻略,做好功课,甚至还有一些中国游客一抵达欧洲便自己租车,实现横跨欧洲的个性自驾游。借助科技的进步和对外接触的机会,中国年轻一代拥有了一份愿与世界接轨的姿态和气魄。中国人旅游品质跃升的背后,是经济发展的底气,是向世界敞开心胸的自信。
七八年前,在国内媒体圈朋友的影响下,我也开始重新写点东西,为自己的海外生活做一些记录,同时,也希望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有用的资讯,以袖珍的汉字还愿,乐在其中并享受付出和收获。2010年我参加了瑞士国家门户网站举行的征文比赛,并侥幸获得了最高奖。从那时候起,我也成为瑞士官方的一名中文记者,在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外,再一次与文字工作和媒体圈子结缘。记者的工作特性让我对周遭的生活有了更强的求知欲,也让我有更多的机会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以总览全局的视野去感知世界的变化,以及祖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2017年,支付宝进入北欧的新闻在欧洲本地的媒体圈产生了不小的反响。瑞士日内瓦商业网就此约我撰写一篇关于瑞士旅游业是否会成为领先于其他行业接受支付宝的外语新闻报道。无疑,这样的关注与中国快速向前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在2017年底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我受乌镇镇人民政府委托,采访一位参加过历届互联网大会的重要瑞士受邀者。在采访前的对接交流中,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难忘。那就是乌镇方面接洽的人再三向我交代说,除了互联网发展方面的专业交流,希望我也能多多收集对方对此前参会的意见,鼓励对方大胆提出批评,好让大会能总结经验,越办越好。
被采访人在评价乌镇互联网大会的时候是这样对我说的:“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国家在尝试组织这样的大会,就我个人参加乌镇互联网大会的经验来谈,我觉得乌镇的互联网大会达到了国际化交流的水平和目的。通过接触不同领域的人,比如说我了解到我所不熟悉的政治层面的相关知识,我就觉得受益很多。这样的会议让互联网跨学科的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对推动互联网管理上的进步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管有多少国家受邀参与,乌镇互联网大会不仅为中国与当下丰富多元的世界直接对话搭起了一个平台,也为互联网的国际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改革开放深化后的中国,不仅让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也让更多的西方人愿意走进来,主动去感受中国了解中国,在交流中增进理解,成就彼此。作为同时为两国的文化事业服务的媒体人和文化工作者,我对个中的变化真是深有体会。比如去年,瑞士日内瓦公立大学在汉学系学生等的要求下,在继续培训项目里增设了粤语课程,以满足学生希望多元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愿望,我有幸担任了这个课程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我了解到,这些非中国籍的学生几乎每年都往中国跑。他们不仅在中国进行很多交流,也享受在那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对老一辈留华的瑞士学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想,这也是得益于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观念的更新、制度的完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再比如说在最近参与的一份外交翻译工作中,几篇由曾经留华读书的瑞士人所撰写的回忆录也让我深受鼓舞。一位留学上海的瑞士留学生在描写自己到达复旦大学留学生宿舍楼报到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二十层的现代设计,可俯瞰城市和远观著名地标(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观景大窗户,木地板,配备的便利店和水果店,百米之遥的星巴克和众多中西餐馆,还有步行五分钟就到的一个大型购物商场,以及地铁……”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这位瑞士学生深深爱上了中国。他在描写自己离开上海的情景时又这样写道:“我知道我的父母不会喜欢听到这个,但说实话,除了见不到朋友、不能与父母及兄弟姐妹拥抱,我真可以无限期待在上海。上海能有这样一种东西方融合的独特氛围,真的很难解释,我觉得这就是其中一种非得体验过才明白的事情。”
在瑞士生活了长达二十年的我,非常理解这些瑞士年轻人对中国的爱慕之情——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包容,社会较高的活跃度又恰好为这片古老的大地生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一位在华为瑞士分部工作的瑞士人有过三年留华的体验,对中国充满了热爱。她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中国,不管几点你都可以下馆子吃饭,所有门店天天营业,直到深夜;到处都有热水供应,包括机场和火车上;服务质量非常好,例如在理发店,以很优惠的价格,你就不仅能享受洗头服务,还能享受按摩头部、肩膀和手臂的服务。”
在参与这份翻译工作的日子里,我曾几度感动落泪。我的感动,不仅是因为这些留华学生对中国的真挚情感,更是因为他们的文字让长久去国离乡的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祖国的好,她的丰富、她的魅力、她的成长,如隔岸窥见了她朝气蓬勃的新貌。
拥抱家乡,感恩是福
如今,已经全然独立工作的我可以更随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或者时常回国,回到家乡那片父亲和我的出生地,在那里守候在父母的身边。
诚然,二十年过去了,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也浸透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里,处处彰显出一派鼓舞人心的景象。我尤其记得,小时候村子里只有唯一的一家小食店,每天下午固定开门几个小时,卖点馄饨给村民解馋。而转眼间到了今天,村子的大街小巷已经开满了云集全国口味的餐厅和小食店,它们几乎全部都使用支付宝付款系统,店内也有无线网络,生生把我这个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变成了半个乡下人。
让我更加蒙福的是,代表着加速地方建设的征地行动近年在家乡不断火热上演,使祖家原本闲置的空地变成了高速公路,变成了高架桥,同时,也把我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房产拥有者,拥有了自己的物业。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从前不敢奢想的。
新居的阳台正对着家乡的荔枝林,那里收藏着我童年时代的记忆,一直是我心灵上的一种依归,也是祖父母的长眠之地。在它的不远处,富力的楼盘拔地而起,京东的货仓生气蓬勃,还有附近新开通的13号地铁线,它们一起构成了一张新旧兼容又充满活力的蓝图,为我的人生灌注入强大的生命底气。所以,每一次,当我站在自己新居的阳台极目远眺时,心里油然升起的,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所有的这些改善和变化,竟然比我梦想的来得还要快。
2017年岁末,我早早就买好了春节回家的机票。在这些期盼团聚的日日夜夜里,我会不时梦想挽着父母亲去逛久违的花街,梦想为家里亲手养一盆芳馥的水仙,亲手贴一对喜庆的春联,在走过不同维度的生命空间后,安然在静好的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