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说

一个人的意志力有多强,可供他发展的市场就有多广。当方正不是周鸿祎经营理想的场地时,周鸿祎就开始酝酿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困窘的日子里,他凭着一腔热血成就自己的事业,创立了3721。在初始阶段,走弯路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但能够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前行,才是事业成功行走的基本路线。周鸿祎顺利地让3721站在了互联网的前沿,成功采用插件推销自己的思路。这一方式成为企业发展的谋生手段,也让周鸿祎陷入了舆论声中。

1.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说

周鸿祎辞掉要职离开方正时,同时离开的还有与他在新疆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和助手。他们离开方正这样大的公司,跟周鸿祎一起创业,从此他们就变成了合作伙伴。尽管对未来的创业还是一无所知,但他们信认周鸿祎。在新疆的日子里,周鸿祎在工作上的严谨,是他们学习的方向。周鸿祎为建行研发出庞大的服务器设备,完全得益于他扎实的技术,否则他难以胜任该项任务,因此,对于周鸿祎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还有就是周鸿祎对待他们真诚、真心,他没用自己领导的身份去疏远他们。虽然很多人都说周鸿祎脾气暴躁,但其实周鸿祎只有在“战斗”的时候才有脾气,退一步说,没有脾气的周鸿祎还能叫“疯狂斗士”吗?周鸿祎对待员工和自己的合作伙伴都很和蔼,他们也信赖周鸿祎,乐意与他一起创业。

在这次的创业路上,周鸿祎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他在方正寻觅到了他的另一半——胡欢。在今后的创业路上,胡欢将陪着周鸿祎共奋斗,共努力。

由五人组成的团队成立后,周鸿祎开始筹集资金。在他积攒的钱不够支持公司运转的时候,国风集团为他投资了几十万,这样公司就有了启动资金,进入了注册阶段,而周鸿祎则开始着手研发项目。

周鸿祎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马连洼租了一个三居室,这里既是办公场所,又是周鸿祎的家。白天,周鸿祎与几个创业的伙伴忙着工作,晚上将机器拆了腾出空间,周鸿祎便和他的新婚妻子胡欢住在这里。

1998年10月,周鸿祎在胡欢的支持下创办了国风英特软件有限公司。公司注册下来后,周鸿祎开始研发产品。他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身边不懂技术的朋友,他们上网时普遍对输入“www”开头的英文字母感到繁琐。对此,周鸿祎的想法是,自己研发一个能够用母语上网的软件,以此让中国更多的人接触互联网,这样互联网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周鸿祎认为,中文网址搜索软件将会拓展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他给公司开发的软件起名3721,这是来自湖北的一句方言——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说。

周鸿祎的创业目标就是建立“中文网址搜索”,而3721主要就是为用户提供以网络实名进行中文上网的服务。所谓的中文上网服务,就是上网者只要在地址栏里输入中文关键词,3721就能提供相应的英文网址,由此给英语水平一般的人提供方便。周鸿祎的这个想法一开始是没人看好的,当时上网的都是专家,他们认识的范围也都属于文化范畴。周鸿祎的每次创新都是微小的,不同于别人,更多人认为他的这个想法不实际,甚至还有人嘲笑周鸿祎,认为他的想法根本没有商业市场,而没有市场就没有研发的必要。但周鸿祎却坚定着自己的信念,没有因为别人的议论声而终止创业。周鸿祎认为,一个人有了想法,就应该不管不顾地往前冲。

周鸿祎的预测没有错,在1998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用户首次突破100万,成了新时代的标志;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QQ;1998年底,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网站;1999年,李彦宏创办了百度,陈天桥等人创办了盛大网络。在一种新浪潮的引领下,中国互联网即将开始新的纪元,而这也奠定了周鸿祎在互联网上的老大地位。

周鸿祎创办3721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靠他的妻子胡欢打工赚钱。胡欢在周鸿祎沮丧的时候说:“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赚不到钱,你喜欢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周鸿祎的现状,胡欢没有半句怨言,她默默地支持着周鸿祎。而在半年的时间里,周鸿祎的团队可以说是日以继夜地工作,这使他们终于推出了3721中文网址。

周鸿祎在创业时期,就看到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那时,大批的“海归”拿着互联网的创业计划书回归祖国。李彦宏在美国待了8年,在1999年,他根据自己在硅谷学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技术,回到中国与好友徐勇一起创立了百度。李彦宏在百度投入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融资,使企业越来越庞大。周鸿祎没有海归的头衔,没有新的商业模式,更融不到一分钱,所以在资金的花费上省了再省。但即便如此,3721还是在运行不到一年的时候,遭遇了资金困难。1997年7月,王功权以IDG投资公司在华投资人的身份与周鸿祎见面,周鸿祎把自己公司的发展计划以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简单地说了一下。让周鸿祎欣喜的是,两个小时的会谈过后,王功权答应投资周鸿祎的3721。作为投资者,王功权有着犀利的目光,他肯定周鸿祎的能力,为其公司注入25万美元,这才让周鸿祎的3721坚持了下来。接下来,王功权还给了周鸿祎在工作上的指导,再后来两人便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新的投资注入3721后,公司运转加快了步伐,周鸿祎在1999年10月登上《IT经理世界》的封面。周鸿祎和他的3721网站从互联网创业新生代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备受关注的一个。3721崛起了,更多网民开始使用3721的产品。

不久,3721开始了第二次融资。在这次融资中,3721先后收到三家公司共计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中IDG追加了投资,而且融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到位了。3721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用户数量剧增,在市场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周鸿祎开始调整方案——3721开始向原来免费的企业用户增收费用,各种企业可以使用自己公司的名字去访问本企业的信息,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3721这个平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公司的名字和信息,但需要向3721缴纳服务费。中国有那么多的企业,只要能为少数的企业提供服务,市场利益就是相当可观的。

2000年2月,3721入围“亚洲杰出网际网络服务供应商”;2000年5月,周鸿祎被《中国青年报》推选为“IT新生代十佳青年”。至此,周鸿祎的成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周鸿祎一直专注于中文上网服务,经过四年的努力,插件推广让3721获得了巨额利益,3721网络覆盖了超过9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都有将近3000万人次在使用,并且有60万的企业用户,3721成为人们使用量最大的中文网址。3721在日益壮大,年度收入突破1.4亿,纯利润超过6000万,占据了中国付费搜索市场40%的市场份额。3721是中国网络市场的霸者,在2002年的春节晚会上,周鸿祎花费巨资打造出广告——不管三七二十一,中文上网更容易。

2.“流氓软件”之父

中文上网软件研发成功后,大家都兴奋不已,但周鸿祎却眉头紧锁——产品虽然研发成功了,但是宣传不到位,所以,现在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产品宣传到位,这样产品才能赢得市场。但当时周鸿祎紧缺资金,办公条件是能省则省。在这种情况下,周鸿祎想到,如果能在电脑使用的过程中推广自己的中文上网软件,将会最大限度地节省宣传成本,而且这种方式最简单、最快速。后来他们制作了一款插件,就是将中文上网小插件直接捆绑到IE浏览器地址栏,当用户打开某个网页,或安装某个软件时,3721的插件就会自动安装。

周鸿祎制作插件的目的是推广自己的软件,他的想法就是免费推广中文上网软件。这一想法变成现实后,周鸿祎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中文上网软件,就尽量把3721的客户端软件缩小到100k,同时与新浪、搜狐、网易的门户网协商,在网页上制作了脚本。只要客户访问这个网页,脚本就会自动检查该用户是否安装了3721的插件。

周鸿祎为3721付出太多,因此可以说,3721是他的心血。周鸿祎认为,以往的安装方式太繁琐,于是他重新设计了一款安装插件的方式,安装过程类似“Flash”。周鸿祎制作3721的初衷,是征得用户的同意才会安装,用户选择“Yes”或“No”就可以自主决定。但再严密的设计都有它的缺陷,3721也不例外。但庆幸的是,中文软件的推广迅速打开了市场,周鸿祎利用了所有的工具绑定3721的插件,无论是用户从网络上下载的软件,还是在电脑城买来的工具光盘,只要装上某些软件,就会发觉桌面上多了一个3721的图标,或者是浏览器上多了一个3721的搜索框。当用户不安装插件的时候,就会因插件的影响而出现不完整的页面,干扰资料的读取,最后只能选择“Yes”,安装3721的插件。而没有安装插件的用户,就只能被电脑反复出现的弹窗口干扰。不过,周鸿祎采用的插件捆绑方式,让用户可直接在地址栏中输入关键字直达网站,所以用户并没有把它当作病毒处理,反而觉得它很好用。

周鸿祎设计的“插件”简洁方便,很快就给3721带来了客户,而有了客户,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盈利。用户接受插件的时候,就是3721赢取互联网的时候。那时,几乎有90%的人在使用3721。3721最辉煌的时候,年度收入达到1.4亿元,周鸿祎成了第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盈利的人。

在插件带来的巨大利益面前,整个行业开始动荡不安,很多人开始效仿周鸿祎的“插件”,插件成为互联网商户谋取利益的工具。这些插件在IE浏览器上运行时会弹出广告,使得用户不断地被骚扰,因此被称为“流氓软件”。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恶意软件的危害,这些效仿周鸿祎制作插件的企业和个人,都打着周鸿祎的旗号做宣传。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个网页竟然绑定着十几个插件,而周鸿祎则成为了流氓软件的挡箭牌。

这些插件如一股恶势力涌入互联网行业,它们从周鸿祎的3721插件演变成病毒和黑客一样的软件,侵占电脑。这些插件很顽强,重装系统,都无法彻底将它们卸载,最终导致电脑死机,进入瘫痪状态,这也让周鸿祎背上了“流氓软件”之父的名号。周鸿祎为此辩解了很多次,他曾经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说:“虽然我发展了插件推广的方式,但我制作的3721的推广,并没有弹出广告。”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流氓软件开始产业化,这让周鸿祎陷入到媒体的质疑和用户的谩骂声中,也让3721的名声一落千丈。就在周鸿祎反抗流氓软件时,他的竞争对手却悄无声息地崛起了。

3.与微软的合作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成为一种趋势。周鸿祎建立3721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还处于发展阶段,周鸿祎没有竞争对手,这才使他得以轻而易举地赢取市场。1999年,周鸿祎刚打开市场,将要独享“中文软件上网搜索”的硕果时,微软进入了中国市场。微软原本只在国外市场发展,但随着互联网项目不断地在中国落户,微软也看中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优势。他们预测,将市场拓展到中国,微软公司的利润将会翻倍。

2000年,微软与Real Names签订了合作协议,打着“中文上网服务”的旗号进入中国市场。微软和Real Names的这一举动激起了周鸿祎的备战心理。Real Names成立于1996年,它的主营业务为“实名域搜索”,公司的宗旨是将业务推广到所有部署微软IE浏览器的国家。Real Names在风险投资上就收入1亿美元,进入中国时就已经在欧洲开辟了市场,再加上微软这样的大靠山,排山倒海之势可想而知。与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竞争,周鸿祎的压力不言而喻,好在他向来不畏战。在与Real Names的接触中,周鸿祎发现3721和Real Names做的是同一种业务,都是搜索,只不过当时Real Names的运营已经开始国际化,而周鸿祎的3721还在发展阶段。但是,周鸿祎的技术没有输给Real Names,这也是让周鸿祎欣喜的地方——在战争中有“武器”就不致于挨打,周鸿祎有的是先进的“技术武器”,那就更敢打这场仗。

资产雄厚的Real Names并没有把周鸿祎的3721放在眼里,它的野心是吞购3721,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后来,Real Names采用收购的方式与3721合作,由于实力悬殊,周鸿祎没有拒绝Real Names的提议。在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先后谈判了十多次,但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双方虽然同意在市场和技术上的合作,但彼此争执的关键是技术标准由谁控制。“技术标准”就是对于网络实名的审核和解析权,当时周鸿祎创办3721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用自己的母语上网”,他也清楚地知道,技术标准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他又怎能把它拱手出让呢?而且,技术标准是周鸿祎参加战斗的“武器”,如果缴械,周鸿祎必然失败。也就是说,“技术标准”是周鸿祎的底线,而Real Names的提议违背了周鸿祎的创业原则,这样的谈判也就会不欢而散。

Real Names公司迟迟没有同意周鸿祎的要求,他们的野心完全暴露了出来,他们的目的就是统一中国市场,这样网络实名基础性的信息资源也就纳入了他们的口袋,中国市场也就由他们说了算。周鸿祎向来民族意识强烈,谈判到最后已经不是周鸿祎在争取个人利益,而是争取一个国家的“专利权”。他深知,在1984年诞生的“域名标准”里,中国人没有发言权,所以,“网络实名”坚决不能送出。

Real Names当时也并非只与3721一家公司谈合作,与3721谈判终止后,他们选择了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合作,企图进入中国市场。在2000年以后,周鸿祎虽受到Real names的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并没有妨碍3721的发展。

周鸿祎私下绕过Real Names,与微软直接接触,加大了与微软之间的相互了解。2002年5月,由于Real Names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蕴藏,同时也没有熟练的技术,自然就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这直接使微软结束了与Real Names的合作关系。周鸿祎本以为Real Names与微软的关系应该是坚不可摧的,当年双方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微软提供的条件是Real Names可以把系统直接捆绑在IE浏览器上。Real Names作为回报,给了微软20%的股份和Real Names年收入的15%的利润,而且微软当年就从Real Names获利2000万美元。在这种商业关系下,微软却切断了与Real Names的合作,此后,Real Names自然就无法继续存活。

Real Names的破产,加快了3721与微软的合作步伐,但是周鸿祎认为,Real Names之所以破产,就是因为微软掌握了它的“技术标准”。可见,一个企业如果丧失了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权,完全靠别人的支持是维持不了自己的命运的。因此,3721“不能把命运寄托在微软身上,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身的发展才能久远。”周鸿祎深知,与美国微软公司的合作也不过是共同谋求盈利。不管是中国人还是中国的企业,他们的发展都会被传统的观念和道德约束。但在微软的发展史上,他们素来权衡的都是利益。这就表明3721与微软的关系,并非是永久的合作伙伴,更不会是永久的朋友。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