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执政雅虎——埋葬雅虎中国的那些人和事

一个人的意志力有多强,可供他发展的市场就有多广。当方正不是周鸿祎经营理想的场地时,周鸿祎就开始酝酿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困窘的日子里,他凭着一腔热血成就自己的事业,创立了3721。在初始阶段,走弯路是避免不了的事情,但能够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前行,才是事业成功行走的基本路线。周鸿祎顺利地让3721站在了互联网的前沿,成功采用插件推销自己的思路。这一方式成为企业发展的谋生手段,也让周鸿祎陷入了舆论声中。

1.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说

周鸿祎辞掉要职离开方正时,同时离开的还有与他在新疆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和助手。他们离开方正这样大的公司,跟周鸿祎一起创业,从此他们就变成了合作伙伴。尽管对未来的创业还是一无所知,但他们信认周鸿祎。在新疆的日子里,周鸿祎在工作上的严谨,是他们学习的方向。周鸿祎为建行研发出庞大的服务器设备,完全得益于他扎实的技术,否则他难以胜任该项任务,因此,对于周鸿祎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还有就是周鸿祎对待他们真诚、真心,他没用自己领导的身份去疏远他们。虽然很多人都说周鸿祎脾气暴躁,但其实周鸿祎只有在“战斗”的时候才有脾气,退一步说,没有脾气的周鸿祎还能叫“疯狂斗士”吗?周鸿祎对待员工和自己的合作伙伴都很和蔼,他们也信赖周鸿祎,乐意与他一起创业。

在这次的创业路上,周鸿祎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他在方正寻觅到了他的另一半——胡欢。在今后的创业路上,胡欢将陪着周鸿祎共奋斗,共努力。

由五人组成的团队成立后,周鸿祎开始筹集资金。在他积攒的钱不够支持公司运转的时候,国风集团为他投资了几十万,这样公司就有了启动资金,进入了注册阶段,而周鸿祎则开始着手研发项目。

周鸿祎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马连洼租了一个三居室,这里既是办公场所,又是周鸿祎的家。白天,周鸿祎与几个创业的伙伴忙着工作,晚上将机器拆了腾出空间,周鸿祎便和他的新婚妻子胡欢住在这里。

1998年10月,周鸿祎在胡欢的支持下创办了国风英特软件有限公司。公司注册下来后,周鸿祎开始研发产品。他最初的灵感来源于身边不懂技术的朋友,他们上网时普遍对输入“www”开头的英文字母感到繁琐。对此,周鸿祎的想法是,自己研发一个能够用母语上网的软件,以此让中国更多的人接触互联网,这样互联网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周鸿祎认为,中文网址搜索软件将会拓展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他给公司开发的软件起名3721,这是来自湖北的一句方言——不管三七二十一,干了再说。

周鸿祎的创业目标就是建立“中文网址搜索”,而3721主要就是为用户提供以网络实名进行中文上网的服务。所谓的中文上网服务,就是上网者只要在地址栏里输入中文关键词,3721就能提供相应的英文网址,由此给英语水平一般的人提供方便。周鸿祎的这个想法一开始是没人看好的,当时上网的都是专家,他们认识的范围也都属于文化范畴。周鸿祎的每次创新都是微小的,不同于别人,更多人认为他的这个想法不实际,甚至还有人嘲笑周鸿祎,认为他的想法根本没有商业市场,而没有市场就没有研发的必要。但周鸿祎却坚定着自己的信念,没有因为别人的议论声而终止创业。周鸿祎认为,一个人有了想法,就应该不管不顾地往前冲。

周鸿祎的预测没有错,在1998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用户首次突破100万,成了新时代的标志;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QQ;1998年底,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网站;1999年,李彦宏创办了百度,陈天桥等人创办了盛大网络。在一种新浪潮的引领下,中国互联网即将开始新的纪元,而这也奠定了周鸿祎在互联网上的老大地位。

周鸿祎创办3721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靠他的妻子胡欢打工赚钱。胡欢在周鸿祎沮丧的时候说:“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赚不到钱,你喜欢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周鸿祎的现状,胡欢没有半句怨言,她默默地支持着周鸿祎。而在半年的时间里,周鸿祎的团队可以说是日以继夜地工作,这使他们终于推出了3721中文网址。

周鸿祎在创业时期,就看到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那时,大批的“海归”拿着互联网的创业计划书回归祖国。李彦宏在美国待了8年,在1999年,他根据自己在硅谷学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技术,回到中国与好友徐勇一起创立了百度。李彦宏在百度投入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融资,使企业越来越庞大。周鸿祎没有海归的头衔,没有新的商业模式,更融不到一分钱,所以在资金的花费上省了再省。但即便如此,3721还是在运行不到一年的时候,遭遇了资金困难。1997年7月,王功权以IDG投资公司在华投资人的身份与周鸿祎见面,周鸿祎把自己公司的发展计划以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简单地说了一下。让周鸿祎欣喜的是,两个小时的会谈过后,王功权答应投资周鸿祎的3721。作为投资者,王功权有着犀利的目光,他肯定周鸿祎的能力,为其公司注入25万美元,这才让周鸿祎的3721坚持了下来。接下来,王功权还给了周鸿祎在工作上的指导,再后来两人便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新的投资注入3721后,公司运转加快了步伐,周鸿祎在1999年10月登上《IT经理世界》的封面。周鸿祎和他的3721网站从互联网创业新生代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备受关注的一个。3721崛起了,更多网民开始使用3721的产品。

不久,3721开始了第二次融资。在这次融资中,3721先后收到三家公司共计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中IDG追加了投资,而且融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到位了。3721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用户数量剧增,在市场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周鸿祎开始调整方案——3721开始向原来免费的企业用户增收费用,各种企业可以使用自己公司的名字去访问本企业的信息,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3721这个平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公司的名字和信息,但需要向3721缴纳服务费。中国有那么多的企业,只要能为少数的企业提供服务,市场利益就是相当可观的。

2000年2月,3721入围“亚洲杰出网际网络服务供应商”;2000年5月,周鸿祎被《中国青年报》推选为“IT新生代十佳青年”。至此,周鸿祎的成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周鸿祎一直专注于中文上网服务,经过四年的努力,插件推广让3721获得了巨额利益,3721网络覆盖了超过9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都有将近3000万人次在使用,并且有60万的企业用户,3721成为人们使用量最大的中文网址。3721在日益壮大,年度收入突破1.4亿,纯利润超过6000万,占据了中国付费搜索市场40%的市场份额。3721是中国网络市场的霸者,在2002年的春节晚会上,周鸿祎花费巨资打造出广告——不管三七二十一,中文上网更容易。

2.“流氓软件”之父

中文上网软件研发成功后,大家都兴奋不已,但周鸿祎却眉头紧锁——产品虽然研发成功了,但是宣传不到位,所以,现在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产品宣传到位,这样产品才能赢得市场。但当时周鸿祎紧缺资金,办公条件是能省则省。在这种情况下,周鸿祎想到,如果能在电脑使用的过程中推广自己的中文上网软件,将会最大限度地节省宣传成本,而且这种方式最简单、最快速。后来他们制作了一款插件,就是将中文上网小插件直接捆绑到IE浏览器地址栏,当用户打开某个网页,或安装某个软件时,3721的插件就会自动安装。

周鸿祎制作插件的目的是推广自己的软件,他的想法就是免费推广中文上网软件。这一想法变成现实后,周鸿祎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中文上网软件,就尽量把3721的客户端软件缩小到100k,同时与新浪、搜狐、网易的门户网协商,在网页上制作了脚本。只要客户访问这个网页,脚本就会自动检查该用户是否安装了3721的插件。

周鸿祎为3721付出太多,因此可以说,3721是他的心血。周鸿祎认为,以往的安装方式太繁琐,于是他重新设计了一款安装插件的方式,安装过程类似“Flash”。周鸿祎制作3721的初衷,是征得用户的同意才会安装,用户选择“Yes”或“No”就可以自主决定。但再严密的设计都有它的缺陷,3721也不例外。但庆幸的是,中文软件的推广迅速打开了市场,周鸿祎利用了所有的工具绑定3721的插件,无论是用户从网络上下载的软件,还是在电脑城买来的工具光盘,只要装上某些软件,就会发觉桌面上多了一个3721的图标,或者是浏览器上多了一个3721的搜索框。当用户不安装插件的时候,就会因插件的影响而出现不完整的页面,干扰资料的读取,最后只能选择“Yes”,安装3721的插件。而没有安装插件的用户,就只能被电脑反复出现的弹窗口干扰。不过,周鸿祎采用的插件捆绑方式,让用户可直接在地址栏中输入关键字直达网站,所以用户并没有把它当作病毒处理,反而觉得它很好用。

周鸿祎设计的“插件”简洁方便,很快就给3721带来了客户,而有了客户,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盈利。用户接受插件的时候,就是3721赢取互联网的时候。那时,几乎有90%的人在使用3721。3721最辉煌的时候,年度收入达到1.4亿元,周鸿祎成了第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盈利的人。

在插件带来的巨大利益面前,整个行业开始动荡不安,很多人开始效仿周鸿祎的“插件”,插件成为互联网商户谋取利益的工具。这些插件在IE浏览器上运行时会弹出广告,使得用户不断地被骚扰,因此被称为“流氓软件”。当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恶意软件的危害,这些效仿周鸿祎制作插件的企业和个人,都打着周鸿祎的旗号做宣传。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个网页竟然绑定着十几个插件,而周鸿祎则成为了流氓软件的挡箭牌。

这些插件如一股恶势力涌入互联网行业,它们从周鸿祎的3721插件演变成病毒和黑客一样的软件,侵占电脑。这些插件很顽强,重装系统,都无法彻底将它们卸载,最终导致电脑死机,进入瘫痪状态,这也让周鸿祎背上了“流氓软件”之父的名号。周鸿祎为此辩解了很多次,他曾经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说:“虽然我发展了插件推广的方式,但我制作的3721的推广,并没有弹出广告。”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流氓软件开始产业化,这让周鸿祎陷入到媒体的质疑和用户的谩骂声中,也让3721的名声一落千丈。就在周鸿祎反抗流氓软件时,他的竞争对手却悄无声息地崛起了。

3.与微软的合作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成为一种趋势。周鸿祎建立3721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还处于发展阶段,周鸿祎没有竞争对手,这才使他得以轻而易举地赢取市场。1999年,周鸿祎刚打开市场,将要独享“中文软件上网搜索”的硕果时,微软进入了中国市场。微软原本只在国外市场发展,但随着互联网项目不断地在中国落户,微软也看中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优势。他们预测,将市场拓展到中国,微软公司的利润将会翻倍。

2000年,微软与Real Names签订了合作协议,打着“中文上网服务”的旗号进入中国市场。微软和Real Names的这一举动激起了周鸿祎的备战心理。Real Names成立于1996年,它的主营业务为“实名域搜索”,公司的宗旨是将业务推广到所有部署微软IE浏览器的国家。Real Names在风险投资上就收入1亿美元,进入中国时就已经在欧洲开辟了市场,再加上微软这样的大靠山,排山倒海之势可想而知。与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竞争,周鸿祎的压力不言而喻,好在他向来不畏战。在与Real Names的接触中,周鸿祎发现3721和Real Names做的是同一种业务,都是搜索,只不过当时Real Names的运营已经开始国际化,而周鸿祎的3721还在发展阶段。但是,周鸿祎的技术没有输给Real Names,这也是让周鸿祎欣喜的地方——在战争中有“武器”就不致于挨打,周鸿祎有的是先进的“技术武器”,那就更敢打这场仗。

资产雄厚的Real Names并没有把周鸿祎的3721放在眼里,它的野心是吞购3721,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后来,Real Names采用收购的方式与3721合作,由于实力悬殊,周鸿祎没有拒绝Real Names的提议。在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先后谈判了十多次,但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双方虽然同意在市场和技术上的合作,但彼此争执的关键是技术标准由谁控制。“技术标准”就是对于网络实名的审核和解析权,当时周鸿祎创办3721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用自己的母语上网”,他也清楚地知道,技术标准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他又怎能把它拱手出让呢?而且,技术标准是周鸿祎参加战斗的“武器”,如果缴械,周鸿祎必然失败。也就是说,“技术标准”是周鸿祎的底线,而Real Names的提议违背了周鸿祎的创业原则,这样的谈判也就会不欢而散。

Real Names公司迟迟没有同意周鸿祎的要求,他们的野心完全暴露了出来,他们的目的就是统一中国市场,这样网络实名基础性的信息资源也就纳入了他们的口袋,中国市场也就由他们说了算。周鸿祎向来民族意识强烈,谈判到最后已经不是周鸿祎在争取个人利益,而是争取一个国家的“专利权”。他深知,在1984年诞生的“域名标准”里,中国人没有发言权,所以,“网络实名”坚决不能送出。

Real Names当时也并非只与3721一家公司谈合作,与3721谈判终止后,他们选择了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合作,企图进入中国市场。在2000年以后,周鸿祎虽受到Real names的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并没有妨碍3721的发展。

周鸿祎私下绕过Real Names,与微软直接接触,加大了与微软之间的相互了解。2002年5月,由于Real Names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蕴藏,同时也没有熟练的技术,自然就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这直接使微软结束了与Real Names的合作关系。周鸿祎本以为Real Names与微软的关系应该是坚不可摧的,当年双方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微软提供的条件是Real Names可以把系统直接捆绑在IE浏览器上。Real Names作为回报,给了微软20%的股份和Real Names年收入的15%的利润,而且微软当年就从Real Names获利2000万美元。在这种商业关系下,微软却切断了与Real Names的合作,此后,Real Names自然就无法继续存活。

Real Names的破产,加快了3721与微软的合作步伐,但是周鸿祎认为,Real Names之所以破产,就是因为微软掌握了它的“技术标准”。可见,一个企业如果丧失了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权,完全靠别人的支持是维持不了自己的命运的。因此,3721“不能把命运寄托在微软身上,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身的发展才能久远。”周鸿祎深知,与美国微软公司的合作也不过是共同谋求盈利。不管是中国人还是中国的企业,他们的发展都会被传统的观念和道德约束。但在微软的发展史上,他们素来权衡的都是利益。这就表明3721与微软的关系,并非是永久的合作伙伴,更不会是永久的朋友。

“核心产业技术”是周鸿祎手里最好的筹码,更是一个公司赖以发展的基础。与Real Names谈判后,周鸿祎便产生了走向国际“标准”的想法。他看到,微软、英特尔之所以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前提就是他们掌握了市场上的“技术标准”,而其他企业就依附于这些“制定标准”的大企业来获得发展。正是看到标准的力量,周鸿祎叩开了IETF的大门,不断地与IETF的专家沟通“网络实名标准”。他在提交的方案中明确地阐述了实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以及实名具有智能化的功能,它适合于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并不仅仅只是某个公司提供的服务。最终,3721获得了认可,成为“网络实名”的国际标准的提出者和参与者。周鸿祎的举动为中国萌发的互联网事业奠定了国际化的基础,给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建立了一个新的标准,政府也成立了机构,用以建立和保护互联网产业。周鸿祎则研发出“网络实名技术标准”交给政府管理,并献出了3721的专利,由此,互联网在中国达成了统一的联盟。

参与了国际标准这项工作后,3721又一次迎来了春天——JAFCO一家日本的上市公司为3721出资1000万美元。虽然当时周鸿祎的3721还没有盈利,但JAFCO看中的是3721的发展潜力和低廉的市场成本,在资金注入后,3721的实力壮大,也为周鸿祎与微软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从2002年4月开始,3721与微软在利益的驱动下谈判了将近半年多,终于在2002年10月15日,在美国微软的总部举行了谈判仪式,双方握手签订了合作协议,达成了微软与3721在实名网络方面共同发展的意向。周鸿祎看到的是微软提供的IE浏览器和全球地址栏上的市场,而微软看中的是3721拥有的庞大市场和客户资源。可以说,两者各取其利。值得一提的是,微软的IE浏览器全面集成了3721的网络实名功能,用户直接在IE地址栏中输入中文,就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使用起来更方便。

4.CNNIC在利益的诱惑下与3721展开竞争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前提下,商业竞争无处不在。

CNNIC(中国互联网中心)是1997年6月3日成立的互联网公司,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隶属单位。2000年,周鸿祎拜访了CNNICC的主任毛伟,当时毛伟想买中文域名——域名是技术概念,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将成为互联网的一个非常牢固的基石,而周鸿祎的网络实名是建立在域名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服务。周鸿祎认为,3721的网络实名和毛伟的域名不是一码事,不存在竞争,二者也就有了合作的机会。而周鸿祎也想借政府机构的头衔保护3721,同时为3721赢得更顺利的发展。但是,3721当时还是名不经传的小公司,毛伟的心思都在推广域名上,根本没有考虑到网络实名会有发展的机会,所以自然没领会周鸿祎的意图。毛伟认为,域名成功后,周鸿祎的3721免费网络就没有发展下去的必要。

2001年的时候,周鸿祎带领3721走上盈利的道路,而域名本身在长时间内没有真正投资使用,周鸿祎认为原因很简单:3721做的是一种应用软件服务,是为了让网络使用更加方便,而域名则是被国家同意管理的一种应用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毛伟希望能和周鸿祎合作。很显然,毛伟的意图就是和周鸿祎分享3721这块大蛋糕。

2001年7月,毛伟举着“负责监管市场、解决纠纷,做网络实名登记”的大旗承担了网络实名的管理工作,此外,对每一个注册网络实名CNNIC的企业,都会收取费用。毛伟以政府机构的身份来谈判,周鸿祎自然很高兴——在互联网竞争中,与国家政府机构配合,能积极地发展这些具有自主产业权的技术和产品,所以周鸿祎很乐意与政府机构合作。

但CNNIC的目的就是吞掉3721。2001年6月11日,3721的全部董事参加了与CNNIC的谈判会议,基于CNNIC是政府的管理机构,周鸿祎没有把CNNIC当成商业公司,更没有想到CNNIC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在谈判书上,CNNIC公司提出了8项内容:CNNIC承担网络实名的管理工作;网络实名是中文域的增值服务;3721负责市场的推广;实名品牌采用CNNIC的网络实名;软件代码要向CNNIC公开;三方签订相关的协议;CNNIC决定技术体系;CNNIC可以选择其他技术服务商。这样的谈判触及了周鸿祎的底线,周鸿祎质问毛伟:“我们3721的技术、注册系统、解析以及程序代码都交给你,企业的运营费用还要我们自己出,我们的工作就是销售吗?”周鸿祎心里清楚,与一个官方背景的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相比,自己的3721虽然算不上什么,但他不能这么轻易地放弃。

这一次的谈判彻底地激怒了周鸿祎,以致他与不属于同一个等级的CNNIC开战了。在与CNNIC竞争的日子里,周鸿祎害怕失去3721,怕自己一手经营的3721,在一觉醒来的时候被政府强令关闭。CNNIC坚决要求周鸿祎交出3721的源码,但周鸿祎坚决不同意。他想到了公证处,如果把源码放在公证处,在经营不下去的时候,毛伟才可以拿到3721的源码。但是毛伟不同意,周鸿祎这时就意识到,一个国家机构对一个公司的源码是不会感兴趣的,除非是同行业公司的竞争。CNNIC的身份一直遭到质疑,国家负责管理的互联网行业的权威机构是信息产业部下设的电信管理局,周鸿祎连续去了好几次,CNNIC在这里根本没有位置,它只是国家授权成立的执行与代管组织,主要的任务就是中文域名的注册服务,本身不具备制定行业标准的权力。

接下来,3721与CNNIC的口水大战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周鸿祎不仅查到CNNIC在网络上也是一个盈利性的事业机构,还了解到国家给CNNIC的授权也仅仅只有域名注册。

在两家公司的竞争中,周鸿祎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因为毛伟的域名收费问题以及收费过高,此前已经引起了很多网民的不满。网民的大力支持,使周鸿祎在市场上率先打赢了一仗。

CNNIC把自己放在一个领导的位置上,为了统一市场的管理,它把很多公司的名字写在自己下面,其中包括3721。周鸿祎认为这件事很严重,CNNIC不是政府机构,不具备给任何信息产业进行授权的权力,于是周鸿祎紧抓CNNIC的身份不放,让CNNIC给出合理的身份解释,同时质疑CNNIC是否被中科院赋予了执行“标准”的权力。

在这些质疑中,周鸿祎开始反击CNNIC,他的出发点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毛伟领导的CNNIC对公众产生了误导。在互联网发展的社会中,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符合企业生存的法则,但是CNNIC以政府的名义执行“标准”超出了它的职权,与3721的竞争就是完全的不正当竞争;第二,对于周鸿祎的企业来说, CNNIC没有任何的权力去征收网络实名的注册费用,CNNIC直接损害了3721的用户的利益;第三,CNNIC行使这样的权力,是自身摆脱企业困境的一种手段。此外,周鸿祎呼吁,中国互联网应该有良好、公正的商业秩序。

在双方交战的几个回合中,3721一直以胜利者的身份压着CNNIC。甚是苦恼的CNNIC,最后一纸诉讼,把周鸿祎告上法庭,以“侵害名誉权”为由,起诉周鸿祎在公开场合声称“CNNIC是非法机构,公章是非法刻印的”。2003年10月,CNNIC胜诉,周鸿祎经历了3721与CNNIC较量的第一场失败。

5.3721 与百度PK忽略用户的体验

在互联网时代,商场犹如战场,产品研发的速度、上市本是转眼间的事情。百度推出的搜索工具条百度搜霸,其运行的模式与3721相似。周鸿祎当时就意识到了百度对3721的威胁。当然,以周鸿祎的性格,他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肯定会和百度一决高低。

加入战争前夕,百度曾与3721商谈过合作事宜,双方也坐在谈判的交椅上协商彼此合作的项目,但在利益的分红上产生了分歧。周鸿祎坚持的是对半分的原则,而李彦宏的原则是我六你四,最后双方没有达成共同的协议,导致百度加入了战争,周鸿祎双面受敌。所有的公司都希望彼此能够和平相处,谋求共同的利益,但在利益上产生分歧,或者是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就难免会互相厮杀。

当时参战的百度只是一家小公司,专为各大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服务。在互联网市场上,百度提供搜索引擎,3721是网络实名,两者互不干涉。但是当时的百度并没有3721那样广阔的市场和用户群体。在互联网泡沫时代,各大门户网站开始拖欠百度的服务费,李彦宏意识到,这种经营模式已不能为百度开拓存在利益的市场,于是百度选择了转型服务。

3721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后面有一大批的效仿者和追随者,学习它的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等一切利于企业成长的经验。李彦宏看到周鸿祎的经营模式,认为3721的这种经营模式不错,可以借用。而在学习别人的经营模式时,有经验的人一定会看到这种经营模式的优点,也能看到它的缺陷,懂得完全照搬是不会有任何发展的。李彦宏看到周鸿祎成功的经营模式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它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采取“竞价排名”的收费模式——简而言之,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能够赢取更多的用户。搜索引擎将会根据排名的顺序,给互联网商户提供更多的机会,自己则从中赚取费用。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百度便宜,而3721使用方便,各胜一筹。李彦宏为了推广新的商业模式,不惜花费重金为企业转型,但却并没有做出想要的成绩。为了抢到客户端,最后百度联手CNNIC,开始与3721竞争。

2002年6月,百度推出“搜索工具条百度搜霸”。安装简单,用户不需要登录任何搜索引擎网站,只要在浏览器内输入中文就能直接到达网页,与3721的网络实名的运行模式相同。但是百度的杀手锏却是免费,这就给3721敲响了警钟。而直接冲击3721的是百度搜霸背后的产业联盟,该联盟直接挑战3721与微软合作,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还挑战了3721的商业利益。可以说,百度搜霸对3721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显然周鸿祎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竞争对手,而是一个联盟团体。在竞争压力倍增的情况下,周鸿祎研发出的3721插件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卸载程序更加复杂,而且选择百度搜霸的用户在卸载3721的客户端时,出现了卸载不掉的情况,此番的目的就是扰乱百度搜霸的正常使用。百度的客户端受到重创,周鸿祎的这一手段,使百度坐立不安。

就在这时,周鸿祎败诉,在竞争中急红眼的周鸿祎,眼前只有战争,只有胜利,而忽略了互联网事业中最基础的,也是企业赖以发展的用户端。3721给用户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困扰,被用户称为“流氓软件”。很多用户试图摆脱3721的困扰,这就意味着用户的流失以及3721在市场占有位置的滑落。

在百度客户被扼杀的时候,李彦宏选择走法律程序,将3721告上法庭。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规范的时候,法律成为维护互联网的保护伞,这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越来越接近生活。2003年12月,3721与百度存在不正当竞争的案子开庭审理,李彦宏和周鸿祎分别坐在原告和被告席上。在法庭上,周鸿祎的律师详细辩解了百度制造的插件先删除3721的事实,影响到3721的正常使用后,引起了周鸿祎的反抗,所以3721的插件才会删除百度的客户端。对于这一情况,周鸿祎点头默认,这场官司的输赢待定。这时,李彦宏的律师用激将法反问周鸿祎,性格直爽的周鸿祎站起来就说:“是的,我的软件就是专门删除百度,是百度先侵犯3721的。”周鸿祎的一句话,成了法庭上的新证据,导致了他的又一次败诉。

百度胜诉后,在互联网事业中步步为营。而周鸿祎此时不但要面对两次败诉的经济压力,更要面对3721插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遭到同行业的抵制,代理商也开始退出与3721的合作。在用户市场开始锐减的情况下,3721走向了衰败。周鸿祎如果及时调整3721的经营方式,也许还可以挽回局面。但周鸿祎带着冲动在竞争中搏斗,靠着技术与百度征战,在整个厮杀的过程中,他的眼里只有对手,没有用户——没有用户的切身利益,忽视了3721赖以生存的用户及用户的体验。在3721的辉煌时刻,周鸿祎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与百度分享中国的市场,亲手把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的用户推给了百度,使百度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赢家。

时间是磨练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周鸿祎自然不甘心输给百度,他还在冲动之中,还在寻找捷径,但他的目的并不是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计划与百度再战。周鸿祎做了这样草率的决定,没有发展3721更多的产业链项目,原因就是他不够专注。在2003年,3721每天有着上亿的流量,周鸿祎却没能把3721继续做下去。而当周鸿祎想用合作的方式挽救3721的时候,很多企业却在试图与周鸿祎商谈收购事宜。这时周鸿祎的错误决策,就是用一个高价证明自己的价值——周鸿祎最终下定决心出售3721。

6.3721 与雅虎成为一家人

3721调整战略后加入雅虎。很多人说,周鸿祎赢在市场,输在战略,前者指的是3721加入雅虎前的市场流量排名都是前三名,后者应该就是指周鸿祎把3721出售给雅虎的作战计划。

当时的3721四处树敌,周鸿祎为了逆转现有的局势,他脑海里产生的唯一的想法就是让企业变得更强,更有竞争力。他没有谋求自身的发展,也没有选择借助别人的实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其实,周鸿祎当时陷入困境中,看不清楚企业发展的方向,错失了3721这个待开发的潜力股。在周鸿祎寻求合作的时候,每个企业都想把3721这块肥肉夹到自己的碗里。周鸿祎的初衷不是出售3721,但在各大企业争抢3721的时候,周鸿祎却陷入了犹豫中,他此时的想法就是借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斟酌利弊后,他接受了雅虎投来的橄榄枝,走了一条捷径,用3721自身的价值证明了它的市场价值。

周鸿祎选择雅虎,不仅因为雅虎是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也是因为雅虎的实力和搜索技术在全世界互联网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条件都为周鸿祎提供了发展的平台。雅虎董事长杨致远出生于中国台北,早年移居到美国,毕业于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发明了最早的网站搜索软件,并在1994年的4月成立了雅虎。不到十年的时间,雅虎就成为全球名企,名声显赫。杨致远同周鸿祎一样,有着在大学创业的经历,可谓志同道合。而杨致远此番收购3721的目的就是,借助3721在中国市场上的用户端,发展雅虎中国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周鸿祎在犹豫中去了美国雅虎总部,但内心还是有一些抵触,没有与雅虎进入更深的谈判。周鸿祎去雅虎总部的目的就是想借着雅虎的实力,寻找一套好的搜索技术,为3721开创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与百度抗衡。当时雅虎对中国市场并没有太多的理解,于是周鸿祎向杨致远详细介绍了3721,及3721将会对雅虎的发展起到的贡献作用。当时雅虎作为国际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五年,业务却不见起色。杨致远急切地想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事业,而周鸿祎恰好可以为他打开新的市场,于是雅虎收购3721的计划初步达成模型。

周鸿祎与雅虎的代表经过多次的谈判后,在2003年11月,雅虎将收购3721的计划拿上了谈判桌。这次谈判具体到雅虎收购3721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所以谈判持续了17个小时,不仅制定了收购计划,同时在收购资金、员工的安排等一切问题上都做了说明。会议室外,3721的全体员工在焦急地等待着最终的结果。雅虎中国收购3721,最终结果尘埃落地。雅虎出资1.2亿美元,收购了3721公司的所有股份,3721从此变成雅虎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这一重磅消息,震惊了整个互联网界,沸议经久不息。周鸿祎赢得了1.2亿美元的收入,踏入中国富豪榜。这个数字,让更多人看到了3721的潜力,甚至有很多人说周鸿祎是渔翁得利。

本次收购后,3721公司的总裁继续由周鸿祎出任,同时,雅虎和3721公司的管理结构上也没有任何变化。收购协议签订后,并购企业在持续两年的时间里走上正轨,周鸿祎成了雅虎中国的总裁,同时担任3721的总经理。3721的200多名员工加入到了雅虎(当时的雅虎只有50多名员工),而雅虎中国则搬进了3721的办公大楼。

然而,雅虎中国的职员并不适合周鸿祎的管理方式,纷纷选择离开。但在周鸿祎的眼里,不管是雅虎中国,还是3721,它们都是完整的一体,如果有人无法融入到这个整体,那公司也不会挽留。对于周鸿祎的管理方式,杨致远没有过多干涉,他认为只有周鸿祎这匹奔腾的烈马,才能带动雅虎中国的发展。

2004年4月13日,雅虎高层杨致远亲自带着他的管理团队飞往中国。杨致远的梦想是发展中国的市场,他此行的目的就是鼓励在华的雅虎中国,以达成他深入中国市场的目标。在机场接见杨致远的周鸿祎带着雅虎的一行员工,一大早就在北京机场排队等候,飞机舱门打开的瞬间,机场就响起了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杨致远对这首曲子很满意,说:“这音乐悦耳,够清新”,还特意问了是谁安排的音乐——当然是雅虎中国的新任总裁周鸿祎。

来到中国后,杨致远才发现互联网事业已经在中国崛起,而且,中国互联网的竞争已经愈演愈烈。面对这种情况,杨致远把发展中国市场的希望寄托在了周鸿祎的身上。

其实,周鸿祎的性格不适合做一个规矩的领导者,一路走来,他一直是拼打在前的创业者。在雅虎出任总裁后,他也不会安于在总经理的办公桌前发号施令——他需要在市场上打拼,他需要在短的时间内,整合雅虎的内部管理,希望雅虎中国更早地冲上市场。周鸿祎迫切地想把雅虎和3721的优势及潜力聚在一起,然而,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

当时,周鸿祎憋着一口气,把3721交给了雅虎,希望借助雅虎的平台重返商场——商场才是周鸿祎大显身手的地方。在针对市场出击前,他首先要面对的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于是,整改企业成了重中之重。

两家企业并购,企业文化存在差异。雅虎中国的领导人梅塞尔接受的是美国的经营理念和章程,周鸿祎认为他的这些观念在中国水土不服——他认为雅虎中国应该放下国际顶尖公司的架子,深入中国的市场,这样雅虎中国才能受益。

为了动员全公司把劲使在一起,周鸿祎耐心地向大家讲解中国企业创业和发展的思路,而雅虎的职员却在会议上聊天,发邮件——他们认为周鸿祎讲的这套只是一个野蛮创业者的发家史。周鸿祎耐着性子委婉地说:“请大家开完会后再忙手里的工作。”雅虎元老级别的职员却告诉周鸿祎,有关雅虎中国的信息应及时汇报到总部,商业的及时性是雅虎成功的法则,他们还向周鸿祎宣传美国的商业理念。周鸿祎怒了,以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只要有人敢挑战他,他就敢斗——他是一个从来不分场合都敢较量的人。他狠狠地拍着桌子,在场的员工都愣住了。他说:“这是在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美国的一套应该回到美国。学会尊重他人,是中国留下的传统礼仪。你不喜欢我的开会方式,请你离开会场,我不会强求任何人参加这次会议。”

面对中西方企业的文化差异,周鸿祎必须在短时间内让雅虎中国本土化。他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的精髓,没有企业文化,企业就如同一盘散沙,就会失去发展,失去竞争力。为了让雅虎中国以一个崭新的面容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周鸿祎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雅虎中国。雅虎中国的一批元老级的工作人员对于周鸿祎的调整极其不满,直接致电杨致远表达自己的情绪。杨致远却恰恰希望借着周鸿祎的执行策略,给雅虎中国注入新的血液,希望雅虎中国能够在周鸿祎的带领下跑起来。

在周鸿祎的执政下,雅虎中国的元老们先后离开了雅虎,幸运的是,在各种议论声中,杨致远一直支持周鸿祎在雅虎中国的工作。杨致远赏识周鸿祎的胆量,赏识他毫无顾虑地开展企业的内部调整。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雅虎中国在周鸿祎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内部整合。

其实,雅虎中国的员工陆续离开,这并不是周鸿祎所希望看的。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雅虎中国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周鸿祎只是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行走,只是把3721的管理方式注入了雅虎中国。

雅虎中国和3721顺利结合后,周鸿祎身上的担子依旧很重,在形式的逼迫下,他必须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在外人眼里,周鸿祎轻松地收入了1.2亿美元。事实上,周鸿祎用能力、用行动、用市场才赢取了雅虎的1.2亿美元。刚开始,雅虎收购3721的资金是8000万美元,对于这个收购价格周鸿祎并不满意,周鸿祎提出自己会为雅虎营造市场利益,雅虎才提高了3721的市场收购价格。雅虎中国在市场上的利润成为周鸿祎的收购款,收购资金需要分三次付给周鸿祎,并且收购计划需要在两年之内完成。双方的协议是:雅虎先支付给周鸿祎50%,再根据雅虎中国的市场创造的利润返还剩余的6000万美金。签署协议中明确指出,周鸿祎在第一年必须创造出1000万美元的纯利润才能得到25%的收购款。然而,周鸿祎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雅虎入驻中国五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不过,周鸿祎明确地告诉雅虎总部,他本人与雅虎中国共存亡,可见周鸿祎把3721的发展全部压在了雅虎中国的身上。可以说,这是周鸿祎给雅虎写的一份“军令状”。第二年,周鸿祎所要创造的利润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周鸿祎在第二年要创造2500万美元的纯利润,这样他才有权利分享剩余的价值。在那个时候,1.2亿美金的收购款才会全部归周鸿祎和他的团队所有。虽然这样的一个协议制约着周鸿祎,但也激励着他这个桀骜不驯的“狂人”。

把雅虎中国和3721拧成一股力量,顺利占有市场,这是周鸿祎坚持要走的道路。在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搜索”市场被百度和搜狐分别占领。周鸿祎小心翼翼地带着雅虎前行,在市场的缝隙中成长,慢慢地让雅虎中国的名字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在形式好转的时候,周鸿祎凭借自己在互联网行业的多年打拼,重新调整了作战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前,雅虎在员工任用上遵循的是精而少的原则,而周鸿祎不顾总部的反对,将雅虎中国的200多名员工扩展到400多人。在人员配备完善的情况下,周鸿祎必须根据雅虎的实情制定出符合雅虎发展的计划,而雅虎的发展方向也是周鸿祎必须考虑的问题。

周鸿祎以敏锐的视觉,为雅虎中国拓展着生存的境地。他举着“时间短,任务重,出成绩”的口号,在雅虎中国连烧三把火:让雅虎搜索更符合中国用户的体验,让雅虎搜索本地化,这是周鸿祎烧的第一把火。根据雅虎在中国市场的五年时间里举步不前,造成雅虎错失中国市场的最佳时机的事实,周鸿祎切掉雅虎不擅长的频道,强调雅虎中国要专注。他提出,当前的任务是让雅虎中国更适应中国的市场,靠着雅虎的先进技术和3721的网络实名经验,提出面向白领的房产、汽车、娱乐、体育等业务;第二把火烧在推动雅虎电子产品的发展上,即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即时通邮箱上;第三把火烧在推动中文上网的国际化上。周鸿祎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和雅虎总部进行沟通,他一直跟着自己的感觉,敢想敢干。这使他忽略了总部坚持做好门户网站的想法,从而使他与总部之间有了隔阂。

雅虎中国在虎虎发威的时候,雅虎总部的杨致远却陷入了与谷歌的竞争中。杨致远对谷歌不屑一顾,他的策略是大力支持周鸿祎,对雅虎中国出资20亿,帮助周鸿祎打造搜索。周鸿祎研发出新版即时通信软件“雅虎6.0中文一款邮件”后,建立起独立网站“一搜网”,“一搜网”很快成了当时“最大的娱乐音乐搜索”。它没有商业广告,MP3是主要业务。随后,雅虎免费邮箱的内存扩充到1.0G。这就是周鸿祎在雅虎中国第一年取得的成绩。

“一搜网”上市后,受到了用户的追捧,而且周鸿祎自信雅虎中国能超越百度。由此,周鸿祎变得更努力,在工作上由一个“狂人”变成了“野人”。

在一年的时间里,雅虎中国不仅完成了协议要求的任务指标,还远远超出了预计的收入。在业绩面前,所有人不得不承认周鸿祎是互联网界不可忽视的人物。接下来,周鸿祎的目标是在三年的时间里超越谷歌,让雅虎成为最强的“搜索大佬”。

2005年,周鸿祎为“一搜网”申请的资金迟迟不到账——杨致远正在犹豫:雅虎总部没有给雅虎中国规划出具体的发展方向,在利益索取上不知道如何开战,是短期的索取?还是在中国打一场持久战?雅虎总部工作人员不统一的意见直接影响到了周鸿祎的决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雅虎总部都没有给周鸿祎准确的信息。

周鸿祎直接向总部提出发展策略,并强调市场上的发展时机是不可延误的,在网联上抢占时间,就等于为发展市场提供最好的机会。然而,总部还是迟迟不发放资金。无奈,周鸿祎带着一支能打敢拼的队伍,却苦于没有武器,只能看着别人在战场上分享胜利的战果。这让周鸿祎急红了眼,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因此心里产生了离开雅虎的念头。

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周鸿祎撑不下去了,于是,他向雅虎总部摊牌,致使双方再次进行谈判。周鸿祎提议,维持原来协议中的收购资金,但是雅虎总部必须支持雅虎中国的事业,注入资金启动雅虎中国的项目。不过,周鸿祎必须保证顺利完成杨致远提出的新任务指标。周鸿祎做了退让,他需要雅虎中国的团队和技术,帮他实现占有市场的目的。但是在一件事情上,他与雅虎总部产生了争议——收购款本应该由股东们按比例分,这是理所当然的。但雅虎没有发奖金给员工,这使周鸿祎很生气,最后他自己从收购款里拿出一部分分给和他一同战斗的员工们。据说,最少的奖金都有十几万,这使周鸿祎在员工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正是周鸿祎这种无私的分享,才让员工们乐意跟在周鸿祎身后努力工作。

2005年8月31日,随着双方谈判的最终失败,周鸿祎离开了雅虎中国,雅虎实际支付给周鸿祎9000万美元。周鸿祎的狼性在雅虎还没有咆哮出来,这样的结束,在他的创业路上又重重地抹上了灰暗的一笔。

执掌雅虎中国18个月后,周鸿祎交出雅虎的大权,决定离开雅虎中国。这令雅虎总部窃窃自喜——周鸿祎少拿3000万美元,而且一个有争议的人自行离开,对于雅虎中国是胜利的标志。周鸿祎在2004年成立了雅虎中国优质的团队,创造了雅虎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利益,在他这个“野蛮”领导的强大气场下,雅虎中国团结一致。他的离开,致使雅虎中国又成了一盘散沙,由他一手创办的3721也就这样送给了别人。周鸿祎离开后,雅虎中国开始寻找新的生存方式,最后还是走了3721的老路子,出资10亿美元换取阿里巴巴的股权。

周鸿祎痛恨自己立场不够坚定,不够专注,才致使3721落入他人之手。3721成为周鸿祎心口上的一道疤痕,在雅虎中国没有淋漓尽致地斗一把,也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离开雅虎的那段日子,是周鸿祎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在互联网行业滚爬十几年,他不辞辛苦,不顾别人的闲言碎语,总以一个工作狂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他一直尽心尽力,朝着自己想要前进的方向行走,总以拼打者的角色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他太累了,他急切地想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从互联网的高层转身变成了幕后的投资者。周鸿祎的华丽转身离不开王功权的功劳,王功权是成功的风险投资人,在投资行业已有几十年,他以切身的经验告诫周鸿祎,幕后风险投资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磨练。在王功权的引荐下,周鸿祎被IDGVC一家具有实力的投资公司看中,而对于周鸿祎的经历和背景,IDGVC集团也进行了慎重考虑。他们相信,这样经历丰富的人,一定有独特的见解和背景,于是他们将周鸿祎纳入了IDGVC行业。周鸿祎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他喜欢冒险,愿意接受挑战,所以风险投资正符合他的性格。

在IDGVC的一段日子里,周鸿祎真正了解到了如何进行一些具体的投资和风险投资运作。然而,任何企业的大门都关不住周鸿祎的心,他一旦成长起来,就会自立门户——周鸿祎后来创办了“天使投资”,创业者只要有好的创业构思,就能收到周鸿祎的投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