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①。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②。
一抹晚烟荒戍垒③,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浅显注释:
①那畔:那边。
②若为情:犹言何以为情。
③戍垒:守军营垒。
对章小赏
这首词当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在去往觇梭龙的路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何处异京华”?云山北风马声断。
深秋时节,纳兰身处边塞。这里远离京师,不要说繁华,就是人烟也很难看到。这种荒芜的景象,和随之而来的空寂心情,都被纳兰完整地写进词中。
上片首句便是一声叹息。
“身向云山那畔行”,远处的高山,被浮云遮挡,而纳兰此行要去的地方,比那片被流云遮住的群山还要远。“身向”,是身不由心之意,只有“身”正在向着远处的高山之外走去。而心呢?心还留在京城。
“那畔”一词,则是纳兰遥望目的地的方向时发出的感慨。与纳兰在《长相思·山一程》中“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那畔”含义相同。
能见到云绕高山,说明山已是极远,而他却要去山的那边,是远上加远的地方。
这句话中,多少包含了一丝不情愿,既是因路途遥远,也是因沿途寂寞。深秋时节偏远的边塞,树叶已落,气候早冷,荒无人烟,北风吹面,人马瑟瑟,就连平日里响亮的马嘶声,都被这残酷的寒风吹得断了声响。
这里的马嘶,有版本解作“远处的马嘶”,是为不妥。塞上荒凉,远处有人马实为不易。另外,纳兰此行自然不只他一人,而是一行人马,其中也许有马匹受惊,昂首嘶鸣。
这种带着随从的队伍,人马说近也近,相随移动;说远,队首和队尾之间也有一定距离,而这个距离,足够让呼啸的北风以及沙石的滚动声淹没马匹的嘶鸣。
在这样的边塞行走,纳兰的第二声感慨就此发出:“深秋远塞若为情。”
他实在不知道,自己该用何种语言描述所见所感,更不知该用何种心情去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深秋塞上的风景,让他情何以堪。
下片中,时间已临近傍晚,荒芜的景象更添苍凉。
已经废弃的兵营堡垒中,远远地有一抹轻烟飘然升起,渐渐地散入暮色之中,而此时,已经西斜的落日,正悠悠地照在边关的城墙上。
不用落日,也不用夕照,却用了更有画面感的“半竿”,日已落向旗杆的一半高度,一笔绘成,优美如画。但这片金色的光芒,映照的却是萧索荒凉的旧时战场,与屹立在边关百载未变的老城。
古今悠悠,天地未变,人事已转。曾经杀声震天的战场,如今只剩北风吹送。多少热血洒落,多少朝代更替,而天地终将遗忘所有,无论是世事的变迁,还是人生的无常。此间幽恨,又有何人懂,又能何时平?
这首词一改纳兰清丽凄婉的风格,虽多摹景状物,却寓情其间,以景关情,浑然天成,壮丽而不激烈,萧条却不灰暗,远离硝烟与粗犷,将向来豪迈的塞外风光绘成一幅静静的夕阳画卷。
词中有感叹,更有感悟,在远离京城的边地,纳兰将风物变迁全都看在眼里,将整个塞外落于心中,末了只化作一声幽幽的怅问,散落在天地间,无人能答。
步韵词祭
浣溪沙·步韵纳兰《身向云山那畔行》
萧瑟秋光任马行。玉笛吹尽北风声。频将回首怨乡情。
云外江南双飞燕,山前塞北一孤城。残阳无奈落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