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驱逐令之后

接到驱逐令之后

法国内务部的一份命令送到了马克思家中:限马克思于24小时内离开巴黎。

这是1845年1月11日的事情。

事由还要从一年前讲起。1844年1月,巴黎出版了一份每周两期的德文刊物,名字叫作《前进报》。这家报刊起初持“温和进步”基调,既批评普鲁士政府,也和马克思、卢格的《德法年鉴》争论。后来,刊物请了激进的民主派人物贝尔奈斯当主编,政治倾向立刻鲜明起来,不仅开始刊登激烈批评普鲁士专制政体的文章,对共产主义者也敞开了大门。于是,马克思、恩格斯、海涅、海尔维格、卢格、巴枯宁等人都陆续在上面发表文章。马克思很重视这份报刊,不仅给它写文章,还直接参加编辑工作。报纸办得非常活跃,生气勃勃,影响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各派政治人物都注意到了这份报纸。也就是在这份报纸上,马克思和卢格这两位先前的朋友展开了论争:卢格对刚刚发生的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持轻蔑态度,马克思则从革命家的立场上给予高度称誉。他们两人这时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只剩分歧和争吵。最后事情发展到卢格在私人信件中对马克思破口大骂,称他为“卑鄙的人”“不要脸的犹太人”。

德国官方时刻注视着《前进报》的动向,越来越对这家报刊不能容忍了。特别是海涅在《前进报》上连续发表的讽刺嘲骂国王的诗,更加让柏林方面焦躁不安。怎样对付这家胆大妄为的“危险分子”们的报刊呢?当然,可以让警察们瞪大眼睛,一旦这些“危险分子”回国,即行逮捕,这样的密令政府早已下过了。可是如果“危险分子”们不回国又能奈他何?柏林方面于是采取了这样的办法:通过普鲁士驻巴黎大使,要求法国政府查封《前进报》。经过一番幕后的交涉,法国政府终于同意对《前进报》进行制裁。它借口说《前进报》未交保证金,对它处以罚金,又以教唆谋刺国王的罪名把主编送上了法庭。可是这样的措施无济于事,因为《前进报》马上宣布改为月刊出版——月刊是不用缴纳保证金的。

更加恼火的普鲁士政府加紧向巴黎这边施压,坚持要求法国政府把《前进报》成员驱逐出境。法国大臣们明知这样充当柏林的帮凶十分不光彩,但最后终于还是点了头。于是就有了1845年1月11日的驱逐令。这份驱逐令不仅发给了马克思,还发给了《前进报》的其他一大批编辑和撰稿人。只有海涅除外,因为这里面法国政府有个苦衷:海涅闻名全欧,法国国民差不多把他看成了自己的诗人,实在不便由政府来出面驱逐。普鲁士政府那边虽心有未甘,却又鞭长莫及,只得作罢。

其他被驱逐者大都使出各种手段为自己开脱,想方设法留在巴黎。特别是卢格,奔走在德、法两国政府之间,尽力证明自己是忠诚的普鲁士臣民,结果大见成效,获准留下。马克思却不愿去请求赦免,于是只有一条路:离开他生活了15个月的、让人留恋的巴黎。在这15个月里,他过得紧张但很有意义,他参加了火热的社会政治斗争,写出了重要的著作,他的思想也是在这里锻炼成熟的。但现在,他必须走了。

他决定到布鲁塞尔去。他不得不先走,他的妻子和女儿则随后跟来。家里的一切事务必须在短时间里处理完,但是困难重重:钱已经用完了,路费都成了问题,女佣海伦·德穆特的工资也有很长时间开不出来了,未来新居的安排更是毫无着落……

朋友们那里也要赶快去道别。马克思感到最难受的是同海涅分手。他和这位大诗人在一起欢谈,在一起战斗,度过了那么多难忘的日子,现在却不得不离开他了。海涅当时已患病在身,双目几乎失明,身体和生活状况都很不妙。马克思在给他的告别信里充满感情地说:“在我要离别的人中,同海涅离别是最令我难过的。我很想把您一起带走。”

卢格这时已经是马克思的思想敌人了,但马克思在得知被驱逐者名单中也有卢格的消息,仍然认为自己有义务立即告知他。马克思给卢格写了一封短信:

卢格博士先生:

我从可靠方面得知,警察局有命令,责令您、我和其他一些人在24小时内离开巴黎,并且在最短期限内离开法国。详细情况伯恩施太因会告诉您。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消息告诉您,怕万一您还不知道。

卡·马克思

女佣海伦·德穆特——在家里大家都称她为琳蘅——是在马克思夫人生了女儿,回特利尔家乡探亲之后,陪伴她一起来巴黎的。她9岁时就到了威斯特华伦家,和燕妮一起长大,两人是亲密的朋友。琳蘅聪明、忠实,善于理家,在这方面,从小娇生惯养、没做过家务的燕妮可没法跟她比。因此她在马克思家里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在,家里没有钱,不但开不出她的工钱,甚至连起码的生活支出都成了问题。尽管马克思和燕妮都很舍不得,也很难为情,但除了劝说她回乡已别无他法。

琳蘅很痛快地答应了,这有点出人意料。她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装进一只箱子,离开了巴黎。这个难题似乎很顺利地解决了。

1845年2月3日,一个寒冷的日子,马克思来到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1845年1月马克思致海涅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341页。

1845年1月15日马克思致卢格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333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