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七首选四)
其二
这一组诗作于崇祯十七年(1644)。这年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不久,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很快沦落于清兵之手。
皇帝的崩逝,清兵的深入内地,国家的残破动荡,种种天崩地塌般的巨变,使自幼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的顾炎武,在惊忧悲愤的同时,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明朝的宗室和在江南拥有重兵的将领身上。这一组诗抒写出顾炎武,实际上也是当时一般爱国人士在国家丧乱的形势下的情绪,反映了当时的时事,具有史诗的价值。
诗篇的写作特色,像《大行皇帝哀诗》一样,善于运用历史典故来反映现实事件,表达思想感情。虽然乍读不免稍费索解,但它的丰富的内涵耐人深思。
崇祯帝崩逝,福王朱由崧在明朝南都(南京)大臣们的拥立下,即皇帝位,这给顾炎武以很大的鼓舞,使他对驱清复明充满信心。这第二首诗写出了他听到福王即位消息后的心情。
缟素称先帝[1],春秋大复仇[2]。
告天传玉册[3],哭庙见诸侯[4]。
诏令屯雷动[5],恩波解泽流[6]。
须知六军出[7],一扫定神州[8]。
【翻译】
身穿白色丧服呼唤先帝,
按《春秋》的大义立誓复仇。
举行告天大典接受先朝传下的玉册,
哭祭祖先的神庙,召见天下诸侯。
登基的诏令如春雷震动,
遍施恩泽如江冰融解,水波奔流。
须知只要我六军雄师一出,
将一扫动乱,平定神州。
其三
明朝北都(北京)陷落后,弘光帝朱由崧委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以显位重任,顾炎武对这种举措由衷赞同。他深信弘光选任史可法为得人;他坚信史可法能成为挽救危亡的中流砥柱。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洋溢在诗篇的字里行间。
上宰承王命[9],专征指大江[10]。
出关收汉卒[11],分陕寄周邦[12]。
日气生玄甲[13],云祥下赤幢[14]。
登坛推大将,国士定无双[15]。
【翻译】
上宰接受君主的诏命,
专权征伐,指向浩荡的长江。
挥师出关招收汉家的士卒,
镇守要地,国家安危系于个人身上。
阳光照射着黑色的铠甲精亮耀眼,
吉祥的云气降下红色的盖幢。
登坛拜职,荣幸地被推举为大将,
国家英才,确实是举世无双。
其五
清兵占领北京,紫禁城中的宝殿登上了新主,国家的半壁河山改换了颜色。朝代的更替,民族的危机,引起顾炎武内心极度的悲痛。这首诗,尤其是末两句,道出了诗人的这种感情。
清跸郊宫寂[16],春游禁籞荒[17]。
城中屠各虏[18],殿上左贤王[19]。
紫塞连玄菟[20],黄河界白羊[21]。
舆图犹在眼,涕泪已沾裳。
【翻译】
往日清道戒严的郊宫空寂无人,
供皇上春游的园林一派荒凉。
城中驻满了胡虏兵将,
宫殿登上了匈奴左贤王。
紫色的长城连通关外的玄菟边郡,
中原的黄河竟成了边界,一如昔日的白羊。
地图依然展现在眼前,
辛酸的涕泪不禁已沾满了衣裳。
其七
史可法督师扬州节制的军队,达数十万之众,是一支捍卫江南的重兵。但是,史部下的诸镇将领骄悍跋扈,争权夺利,甚至相互火并,殃及民众。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内忧外患的怨愤之情,反映了民众的心声。
自昔南朝地[22],常称北府雄[23]。
六军多垒日[24],万国鼓鞞中[25]。
听律音非吉[26],焚旗火乍红[27]。
恐闻刘展乱,父老泣江东[28]。
【翻译】
自从往昔成为南朝的辖地,
人们常常称赞北府的士卒是天下雄兵。
正值六军的营垒多增的时日,
各地战鼓咚咚不宁。
听出那鸣响的音律是不祥之兆,
军旗被焚烧也是凶险的象征。
害怕听到刘展作乱之事重演,
吴中父老哭泣在大江之东。
[1]缟素:白色的丧服。先帝:死去的皇帝,指崇祯帝。
[2]春秋:西周鲁国史书,古代儒家认为该书主张严格区分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和名分,对违犯关系和名分的事,书中一字一句都寓托有褒贬爱憎的大义。
[3]“告天”句:写福王登帝位时祭告上天之事。玉册:玉制的简册,古代帝王用玉册祭告、封禅或册命太子、后妃。
[4]“哭庙”句:福王即帝位时,身著素服,登南京朱元璋孝陵哭祭,并为崇祯帝发丧。
[5]“诏令”句:据《明季南略》载: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末,明淮扬巡抚路振飞,向民众宣告福王登基的诏书,内有新旧钱粮赦免之条,群情欢腾。下句“恩波”即指此事。屯雷:意同春雷。
[6]泽:水。
[7]六军:天子的军队称六军,也泛称军队为六军。
[8]神州:中国。
[9]上宰:宰相之称,这里指史可法。据《明史·史可法传》载:福王至南京后,先以监国的名义拜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任南京兵部尚书;福王即帝位后,加史可法太子太保衔,改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其职位相当于宰相。
[10]“专征”句:写史可法在福王即帝位后,自请督师扬州,节制江北四镇以抵御清军、捍卫南京事。专征:专有征伐之权。
[11]“出关”句:用刘邦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天下的典故,写史可法上疏建议带兵出关消灭农民起义军余部。据《明季南略》、《明史·史可法传》载:史可法自请督师扬州后,在给弘光的奏疏中又建议弘光帝速发诏令,责成他与诸镇将领统率精锐,“直指关陕”。
[12]“分陕”句:写史可法督师扬州,肩负一身系国家安危的重任。分陕:相传周朝初年,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周公治理陕(今河南陕县)以东地区;召公治陕以西地区。后世常称中央王朝派重臣出任地方长官为“分陕”。
[13]“日气”句:形容史可法的部队甲胄明亮,军威严整。典出班固《燕然山铭》:“玄甲耀日。”
[14]“云祥”句:《明季南略》载:史可法《答多尔衮记》中提到,福王祭祖庙时,上空曾出现伞盖形紫色云气,这里所指可能是此事。幢(chuáng床):伞盖。
[15]“登坛”二句:坛:举行拜将仪式所设的坛场。《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萧何称韩信“国士无双”,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信为将。此用其典。
[16]清跸:古代帝王出行时,清扫道路,禁止行人,称清跸。跸(bì闭):禁止行人。
[17]春游:古时皇帝有春游之制。禁籞(yù玉):即禁苑,皇家的园林。
[18]屠各虏:汉代东胡族一个部落的名称,这里代指清军。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贬称。
[19]左贤王:匈奴贵族的封号有左、右贤王。这里代指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和顾睿亲王多尔衮。顺治元年(1644)多尔衮率清军入北京,乘辇入明皇宫武英殿。事见《清史稿·多尔衮传》。
[20]紫塞:指长城。秦代所筑长城,其土呈紫色,故称。见晋崔豹《古今注》、宋方勺《泊宅编》。玄菟(tù兔):西汉郡名,主要部分在今吉林南部、辽宁东部,是满族兴起的地区。
[21]“黄河”句:是说黄河已成为防御清军的边界。白羊:又称羊口,在今北京市昌平西北,是一个重要的关塞。此地本为明朝前期防御少数民族进犯的北部边界,当史可法督师扬州时,清军已占领了河北和山东北部,于是黄河就成为南明防御清军的北部边界。
[22]南朝:东晋以后,中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占据江南的宋、齐、梁、陈四朝,被史学家称为南朝。
[23]北府: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市),军府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位于建康以北,故称。当时谢玄镇守广陵,招募徐、兖二州之人组成的部队,作战骁勇,号称“北府兵”。这里指史可法节制的部队。
[24]垒:军营壁垒。多垒:指战备频繁,时局不安。语出《礼记·曲礼》。
[25]万国:这里是各地的意思。鼓鞞(pí皮):乐器,军中的大鼓、小鼓。常借指战事。
[26]“听律”句:作者自注引《周礼·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同律:测定乐器音律的同音器。引文是说拿着同音器测听军鼓之声,就能知道军情的吉凶。这句即用其意。
[27]“焚旗”句:作者自注引《左传·僖公十五年》:“火焚其旗”。意在表明,军旗被火焚,这也是不吉利的征兆。
[28]“恐闻”二句:作者自注引《通鉴·唐肃宗纪》说:安史之乱时,战争并未波及江淮地区。其后淮西节度使刘展反叛,唐将田神功出兵平叛,江淮人民才开始遭殃。又诗后自注:“六月壬午,督师标下兵(史可法部下于永绥的马兵)与浙江兵(浙江都司贾之奎的步兵)哄于镇江西门外,焚民居数百家。”江东:这里指长江南岸的苏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