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华学子的包办婚姻

闻一多:辽远厚重,民主斗士的包办婚姻

闻一多,清华毕业并留学美国,后任教于清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抗战爆发后,抛弃文学救国的幻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不仅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还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1.清华学子的包办婚姻

闻一多生来喜欢那种高而阔的天空,喜欢拾起脚印里的落花,天生的浪漫,天生的愁肠。情窦初开时,他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跟一个新时代的女性谈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恋爱。

经历过“五四”新思潮的洗礼,他成了爱国诗人和情诗王子,只等心仪已久的姑娘来割裂他的灵魂……

可是,似乎是命中注定,闻一多的一生都无法跟一场包办婚姻分开。

故事要从光绪年间说起。1899年,闻一多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他考上了清华,父母马上给他定了娃娃亲,女孩就是出身于官宦之家的高孝贞,未来的岳父大人认准这个小孩儿将来肯定会宏图大展,非常乐意将女儿嫁给他……果然,“准岳父”没有看走眼,闻一多从十三岁开始在清华度过了整整十年的学子生涯,最喜欢阅读中国古代的诗集、诗话、史书和笔记,他练就了出口成诗的本领,成了闻名中国的大才子……

“五四运动”时,他紧跟运动潮流,手书《满江红》贴在食堂门口,然后骄傲地站一阵,看着学生们蜂拥过来,欣赏他的毛笔字,也看看他的志气。

因为闻一多的积极表现,他作为学生代表前往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从此,他的一生就跟爱国运动联系在了一起……他成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鼎鼎有名的新月派诗人。他除了写了很多唯美浪漫的爱情诗之外,还写了不计其数的爱国诗篇。

那时,被诗歌浸润的闻一多,脑海中根本没有 “娃娃亲”的概念。但四川父母的一封信,把一切都打破了。

1922年,闻一多被迫接受父母之命,娶高孝贞为妻。

当时的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美国公费留学,至少要在美国待五年。五年之后回来,年纪就太大了。所以,闻一多务必回四川结婚。

1922年1月2日,闻一多难违父母之命,只好写了一首诗来记录彼时的痛苦——

好可怕的新年,

张着牙戟齿巨的大嘴招呼你上前,

你退既不能,进又白白地往死嘴里钻……

结婚明明是喜事,但闻一多却在诗中联想到了死,可见他当初是非常抗拒这场旧式婚姻的。但为了不让父母伤心,闻一多还是回了四川,在家人的生拉硬拽下跟新娘子举行了婚礼。

蜜月期间,他对高孝贞很冷淡,除了看书就是看书,好不容易熬到返校的日子,他逃也似的回了学校。

1922年5月,闻一多忍不住给弟弟写信说:“我将以诗为妻,以画为子……家庭是一把铁链,捆着我的手,捆着我的脚,捆着我的喉咙,还捆着我的脑筋,我不把它摆脱了,撞碎了,我将永远没有自由,永远没有生命……”虽然在信件中跟弟弟说要摆脱家庭的铁链,但实际闻一多并没有这么做。虽然他不喜欢自己的旧式婚姻,但也不至于把妻子抛弃或者置之不理。反而,他专门写信给父母,让妻子出来读书,早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新女性。在闻一多的一再要求下,父母把高孝贞送进了武昌女子职业学校。

让自己的媳妇出去念书,在当时的社会少之又少。如果说他和妻子之间的婚姻本来是有鸿沟的,但他在主动填补这个鸿沟。他在尽量发挥着自己的能动性,让自己的婚姻由“旧式”变成“新式”。

处理好妻子的事情,闻一多才在1922年夏天去了美国。在美国期间,他继续关心着妻子的学习和生活,给父母和妻子写信时也是不断鼓励,让妻子不要因为自己是女人,就甘心做一个弱者,事实上,女人如果好好努力,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妻子感激闻一多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也开始给他写回信,虽然不像闻一多那样出口成诗,但也包含了女性的缠绵,正好和闻一多浪漫的气质相契合,这让闻一多宽慰不少。

1922年12月,仅仅五天的时间里,闻一多写了四十二首情诗,多数是为妻子而做的,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他们削破了我的皮肉,冒着险将伊的枝儿,强蛮地插在我的茎上……”字里行间,包含了对妻子的悲悯,因为他觉得,在这场旧式婚姻中,不仅仅是自己,妻子又何尝不是牺牲品?他决定,从此用独特而新颖的视角去看待妻子,因为通过妻子的来信,他知道她对自己的爱是从内心出发的,每一个为爱情而走心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何况是他的妻子!

1925年夏天,闻一多提前两年回国,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1926年,闻一多把妻子和女儿接到了北京。妻子对闻一多的照顾非常周到体贴,还经常跟丈夫一起读唐诗,这个善良的女人决定好好地跟丈夫“谈恋爱”,慢慢抚平丈夫心中关于“旧式婚姻”的缺憾。

妻子抱着懵懂的、自己永远说不清的爱情,为闻一多低到了尘埃里……她不经常说爱情的词,但却一直做着爱情的事。终于,我们的大诗人有了这样的感悟——爱情仿佛一簇白云,蒙蒙漠漠,拥一只素氅朱冠的仙鹤……

闻一多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情观:“女性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眼里,宇宙间最高洁的最醇美的东西便是女性……若是没有女人,一大半的诗——大半最宝贵的诗,不会产生了……严格说来,只有男女间恋爱的情感,是最热烈的情感,所以是最高最真的情感。”

但除了妻子,浪漫的诗人会去别处寻找这样令人怦然心动的情感吗?

1926年,因为时局变化,闻一多离开艺专,先后去了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和妻子聚少离多,只靠书信联系。1930年,应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邀请,闻一多去青岛大学任教,认识了该校中文系的女讲师方令孺。她也很喜欢写诗,深得闻一多的好感。杨振生和闻一多、梁实秋等人豪饮聚会时,总会邀请方令孺共饮,宴席散后,闻一多偶尔会和方令孺交流诗歌……但也只限于诗歌而已,因为永远不背叛妻子,是大诗人闻一多的底线。

但闻一多无法制止坊间关于他和方令孺的流言。为了打消人们的胡乱猜忌,1932年,闻一多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青岛,全家人守在一起,自此,流言破灭了。1932年8月,闻一多又回到清华,任中文系教授,专门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妻子和孩子才正式过上安定的日子。在这前前后后,高孝贞给闻一多接连生育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们就是他们这场旧式婚姻的结果,闻一多无比感谢妻子对家庭的付出,决定好好教书,让妻子和孩子们跟他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

他们的家里经常出现这样和谐的场面:妻子带着幼小的孩子念诵儿歌,而闻一多从书桌旁边抬起头来,给孩子们打着拍子。

他们夫妇希望这种明媚的日子永远继续,你恩我爱,岁月静好。

墨心同碧月,诗骨比疏梅。春桃,夏荷,秋桂,冬梅,诗歌里的意蕴永远无穷无尽,妻子最朴素的愿望就是:丈夫与诗歌缠绵之后,不要忘了回家。

而闻一多比妻子更清楚,生活有时是诗歌,但有时是猛虎和豹子也不一定。

2.为了黎明,来一回带血的绽放

自从广阔的疆域里出现侵略者的铁蹄,祥和就必将消失殆尽。闻一多把妻子和孩子们带到北平,刚刚幸福地生活了五年,好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1937年7月,高孝贞带着两个大儿子回湖北探亲,闻一多带着三个小的儿女留在北京,正在期盼妻子早日返回、一家团聚时,一场灾难来临了—— 一天,卢沟桥方向传来剧烈的炮声,日寇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全国抗战爆发了!

诗歌再美,也不过是生命底片上的叹息;诗歌再深邃,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也是硕大无比的茫然。

闻一多这个以写诗而著名的浪漫男人,开始热血沸腾,开始考虑怎样才能挽救中国。而他刚刚稳定的家庭,也不得不像千百万中国家庭一样,陷入颠沛流离之中。更让闻一多夫妇揪心的是,他们一家现在分隔两地,受炮火阻隔,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团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