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思想看张载

三大思想看张载

近千年来,北宋大儒张载可谓名动天下,广为人知,而我的家乡眉县横渠镇也因此成为文化名镇。身为横渠人,我颇感自豪。张载曾被北宋神宗赵顼追赠为“宣明”,南宋时又被理宗赵昀追赐为“郿伯”,并从配祀孔庙。清朝康熙皇帝亲自赐写“学达性天”匾额,以表对张载的敬重。可是在我出生的横渠镇及眉县,甚至陕西乃至全国各地,很多知道张载的人却不太清楚这位有着极高声誉的先贤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又做过怎样的事迹而令世人如此称颂。我曾在广州多次为人解读张载其人其事,解读后对方貌似清楚,或是碍于情面点点头,改日再遇到另外一些人还是问同样的问题,只知张载之名,不知张载其人,更不知张载其事。我在想,张载本是很具有亲和力的一代圣贤,其学说也大都是解决和阐释民生民命问题的,可为何后人都不清楚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为后世做出了怎样的功德。下面,我将从社会和民生角度,来解读张载终其一生所形成的三大思想体系,以还原其圣贤本真。

哲学思想家

张载及其关学之所以能传世不朽,是源自其构建的哲学思想体系。由于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社会底层,十三年仕途生涯大多担任的也只是中下层地方官员,这就决定了他的哲学思想立足于朴素、客观、民生、济世的维度上。张载关学的哲学体系包罗万象,涉及面广,而按照社会价值,其主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气本论(太虚即气):“太虚”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庄子笔下的“太虚”指的是极端虚无的地方,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哲学概念。而一千多年后的张载则认为“太虚”是天地的始祖(即宇宙本源),天地皆从宇宙而来,并在其著作《正蒙》中有:“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在他看来,“气”是有形有象的,“太虚”则是无形无象的。无形无象的“太虚”是“气”的本体。“气”因其或聚或散的不同变化形式,而有着不同的存在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变化之客形尔”。张载认为“太虚”是散而未聚之气,“待其聚,则为气”。这就是关学中“太虚即气”思想的基本内涵。“太虚”和“气”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存在,一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空间。而“气”则是宇宙中主导一切包括人的意志的源泉。张载的气本论是对孔孟儒学的创新和提升,这和二程、朱熹的理本论及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本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关学认为天地万物是客观的、本源的、自然的,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观。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为天地万物是人本的、主观的、可变的,属于唯心论的哲学范畴。

一物两体论(辩证法):张载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一物两体”。他认为凡事都有其对立的两面,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应该是中国继六世纪古希腊辩证思维之后最早的系统性哲学思想观。“一物两体”既是张载探求宇宙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范畴,也是他论述对立统一辩证法的重要概念。与同时代思想家如二程、朱熹、邵雍等不同的是,他还将“一物两体”学说运用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领域,使其理学思想具有更鲜明的哲学色彩。在“一物两体”的哲学概念论述中,“感”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横渠易说》中有:“感,感也。”意思是,“感”就是感应,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排斥、相互吸引及相互转换的过程与形式。张载强调有“两端”才会产生“感”,没有“两端”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所谓“独阳不立,独阴不存”。

人性论(人性二元论):人性问题在中国古代是被讨论最多的哲学命题。孔子有云:“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其后,西汉董仲舒、东汉王允、唐代韩愈则持“性三品说”。张载认为人性具有变化的两个方面,即人一生下来处于懵懵懂懂、无知无畏的“天地之性”阶段。这个时期,人不能主导外界,也不受外界意志对本性的影响,所以,原始的人性是善良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体自身的发育成长,人的“性”会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这种变化可能具有“恶”的一面,可能具有“善”的一面,也可能具有“遁世”的一面。张载认为这种变化有好有不好、有善有不善、有清亦有浊,并将此变化称之为“气质之性”。同时,他强调人更多的是受到“气质之性”的影响,所以才产生了贪念、欲望、对错、多少、长短等有形的气质标准。但无论“气质之性”怎样变化,都不能剔除人原本存在的“天地之性”,只不过在人的行为中,随着不同的变化,“气质之性”会左右人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大恶、大美、大欲、绝望、仇恨、感恩等具体的心理作用。所以,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强调“克己则为能变,化却习俗之气性”,要求人要以善为本,要克制自己对欲望无休止的追求,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造,去除“气质之性”中不良的成分,使其转变或恢复到原有的“天地之性”中来。

民胞物与:《正蒙·乾称篇》中有:“乾称父,坤称母;予兹邈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本无阻隔,世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因此,张载总结出“民胞物与”的哲学观点,主张爱一切人和爱一切物;同时认为“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强调“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民胞物与”的哲学大爱思想不仅被程朱理学派发挥应用至深,至今仍然是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之一。

认识论:张载关学的“闻见之知”与“德行之知”(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认识论的一个创新。他认为人的知识是由耳、目、鼻、舌、身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即为“闻见之知”。但只是“闻见”而已,并不能全面认识天下有形有象的事物,更不能穷尽无形的天下事物之理。要穷理尽性,必须有一种比“闻见之知”更广泛、更深刻的知识,这就是“德行之知”。在《正蒙·诚明篇》中有:“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他进一步判断,只有“德行之知”才是真知,才能反映万物的本性本质。其实,张载探讨认识的来源时,已经看到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及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并做出了精辟的论述,这是古代中国认识论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圣人观:张载一生很敬重古代先贤,其圣人观表达了其建立理想社会政治局面的思想架构。《宋史·张载传》中有:“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同时,张载强调学者应该“立心”,以便追随圣人。他认为“知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知”,人只有达到“无知”的境界,才能做到“无不知”,以便体现对圣人的谦逊和自我的“无知”。为达到超越自身耳目之外的“无知”境界,张载认为必须追求自身以外的“弘心”学习标杆。但他同时强调,圣人之学要为民所用,若不能给社会和民众带来福祉,这种圣人也是没用的。所以《横渠易说·系辞上》中有:“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张载这种“学以载物厚以载道”的思想观堪称关学后世的敬仰之宗。今天,我们以“厚道圣人”四字对先贤张载进行追思评价,就是对这种尊师重道观的最大感念。

道统论:张载的道统论是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批判佛道两家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孟子以后因道释两家之说的不断兴盛,致使儒学一直沉浮低迷,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不仅在政治上,就连在教育、民生等方面,道释两家学说也长期处于轮流坐庄或共同主导的局面,而以此带来的是统治阶层以偏信命理、笃定天命、追求奢华、沉湎迷信、不齿生民、皇权第一等价值取向主导社会的发展,从而绑架了平等、公正、公平的民生权利,致使战争不断、朝代更迭频繁、生灵涂炭,天下百姓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鉴于此种文化思想,才引发了宋初以“北宋五子”为主导的儒学复兴运动,及“濂洛关闽”四大理学流派的形成,这是对佛教和道教最大的打压,也是自北宋开始社会风化和民众思想不断提升并创变的重要体现。所以,张载关学强调和维护的道统论其实质是进行先进文化思想创变的革命,对当今的文化思想和人文理念具有非凡的转折意义。

张载的哲学思想观除了以上成效显著的观点外,还有探讨事物变化主导因素的“阴阳交感变化之神论”,及早前研究但不及朱熹系统深入的“天理人欲论”等。在这些广袤而博大的哲学体系中,最能代表关学思想和今天为止依然经世致用的哲学观点当推气本论、一物两体论和人性论,也称“气一元论”。这是张载关学体系中最为精华的价值所在。

教育思想家

纵观张载一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乡眉县横渠镇读书、著述、教授生徒及践行治世救民之真谛。即便在不长的十三年仕途间,这种讲学授业的教育工作也并未间断过。比如在甘肃平凉担任渭州军事判官期间,受武功主簿张山甫之邀,他在武功绿野亭(今陕西武功县)进行了讲学活动。古代的教育形式并无官方统一标准,大部分属于私学教育,张载的义理道统教育思想是承载了孔孟儒学的复兴和创变思维的结合体。具体的教育观点如下:

崇德重礼:为解决汉唐以来诸多学者“不知择术而求”的现实问题,张载带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经过多年“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的努力及多方实践,形成了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纲、以孔孟为法的学术体系,并构建了以“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为总纲的思想体系。张载重视德范和礼仪教育,认为先贤的知识修为是经过考究和锤炼形成的,后辈在学习中必须要有敬仰之心,而且要通过礼节的方式获取知识,这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道法自然的修身体现。张载曾在多地为官,因倡导“以礼为教、躬行礼教”而著称一时,后因长期在横渠崇寿院(今横渠书院)讲读并践行“敦本善俗为先”的治世理念,使儒学之风重新在关中各地流行起来。而“崇德重礼”的教育理念不仅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成为教育的德范,也是当今教育的理念之一。张载的“礼教”被清代学者李元春誉为“张横渠以礼治天下”。

敦本善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登第后,张载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在云岩县令任时,他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他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并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县衙每每出台规定和告示,都要召集乡老,反复叮咛与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政令即使那些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宋史·张载传》有:“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发敛、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张载以建立“乡规民约”的方式来告诫家中子弟、族人、门徒、乡邻等,要求他们要有规则意识,要遵循法度或先辈制定的规章来办事,要求个人的行为必须以集体或组织的意念为前提。针对家族人员,张载制定了专门的家规家训,即“六有”“十戒”,规范了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教育创变:张载极为重视教育理论研究,并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教育要从幼时抓起,实行胎教。《张子语录》中载:“幼而教之,长而学之。”说的是要注意儿童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他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研究。在《经学理窟》中,他提倡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他还认为,求学的渐进应当以“三年为期,学者自朝至昼至夜为三节,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至三年事大纲惯熟”。经过这样的渐进过程,学习方可有成。

经世致用:张载强调“志”是教育的大前提。在《经学理窟·义理》中,他认为:“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关于读书方法,他则强调:人思考的主要器官是心,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要做到“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在《张子语录》中,他力倡“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习原则。他对读书求知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等。作为一个教育家,张载对教学原则和教育规律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论述。他主张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经世致用的教学目标。

自然科学思想家

北宋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历史中一个颇具特色的时代,思想学术相对自由,儒家、道家及佛教的发展和研究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传统工商业、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也空前活跃。张载不仅在儒家思想的研究上独树一帜,而且也精研《易》,利用“易学”的原理在自然科学和农业研究上也成绩斐然。

突破地心说:《正蒙》中载“恒星不动,纯系乎天……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乎地者也……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张载突破了远古以来的地心说,把天看作一个以恒星为中心的金、木、水、火、土诸星及地球“运旋不穷”的整体,这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上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这个发现和观点补充了由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先构建的地心学体系的不足。

天体运行说:张载及其后学认为“动必有机,动非自外”。他指出,日、月、金、木、水、火、土(称之为“七政、七纬或七曜”)等天体各有运动规律,其运动的速缓升降皆取于自身的机制,而非外力使然。他又明确指出,日月星辰顺着天体左旋,只是旋转稍微迟缓一点,肉眼观察起来似乎向右旋转了,左旋、右旋其实是相对的,讲的是地球自转与其他天体公转的相对关系。他进一步指出,每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故月“右行最速”而“日右行虽缓”。这些阐述虽谈不上十分精确,但对天体科学的推进已是了不起的进步和贡献。

天文气化论:《横渠易说》和《正蒙》中都不同程度记载了张载以气化论解释天文历算的地理现象。如“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于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光为之食矣”,就是说,在月朔时,月精对日发生作用,产生日食;在月望时,日精对月发生作用,产生月食。按照这种理论,张载还较为合理地解释了四时更迭、寒暑往来、潮汐涨落、风云雷霆、霜雪雨露等自然现象。

复古井田制: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荐张载,称其“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理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非常满意,准备派他到中书省枢密院做事。其时,王安石新法推行不畅,想重用张载。张载并不反对新法,但观点上却对“复古农事”比较认可。他认为农业生产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被前人应用了数代,其中一些施行已久并得到很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古制”依然可行。因而,他对推行“复古井田”最为用力,并将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上奏神宗,并与学生在眉县横渠镇、扶风五井镇、长安子午镇等处购买或租赁土地,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横渠镇东西二渠来“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时至今日,民间仍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世人皆知张载,但世人未必能读懂张载。关学经历了自张载及后世的不断继承发展,已形成以哲学思想和教育观点为主线的新儒学体系,也称“关学体系”。张载的关学不仅洗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和审视世界的发展观,更是现时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客观辩证、科学思维的经世指南和治学典范。而张载思想体系除儒家道统义理外,还有来自对教育及自然科学的贡献,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人不甚了解的一面。本篇即是本着化繁为简、曲径通幽的目的,将张载对儒学传承和创新的精要,甚至对世界人文思想的贡献分门别类地做了归纳,以企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学古力行、推陈出新的积极之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