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亲历抗日宣传

2.亲历抗日宣传

历经跋山涉水的艰苦,饱受风餐露宿的磨难,陈梦熊陪着三姐和她的孩子们终于结束了3个多月梦魇般的流亡逃难生活。然而当他们好不容易到达广州,一心要投奔陈家的二儿子陈梦士时,陈梦士一家人已经搬到香港居住了。

经历了几个月颠沛流离之苦的陈梦熊与三姐及孩子们这时已是疲惫不堪,他们只能先在广州住下。想不到没过多久,日本鬼子的飞机又开始轰炸广州了。无奈之下,陈梦熊又和三姐决定去香港了。

当他们匆匆忙忙来到香港时,已经是1938年了。在香港没有居住多久,对香港的风土人情都不适应的三姐还是想回到上海。于是,原本可以在香港报馆找一份工作的陈梦熊,又护送三姐和她的4个孩子搭乘轮船,一番辗转,一行人终于从香港返回上海法租界的父母家中。

这时已是1938年的夏天,回过头来,陈家姐弟漂泊的日子已经将近一年了。刚刚高中毕业的陈梦熊似乎一下成长了许多,他同情遭受亡国耻辱的百姓,更痛恶侵略者和战争,唯有值得欣慰的,是在躲避战乱的途中自己亲身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

第一次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是在他们来到无为不久。那时,以郭沫若为主要领导的各类抗日文艺演出队伍正日益壮大。这些以敌抗宣传队、孩子剧团、战地文化服务团等命名的队伍,以宣传救亡抗战为宗旨,深入到前线或是农村、城市演出,为抗日救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看到一支宣传抗日的队伍来到无为,陈梦熊只觉得一股激情在心中升起,他立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巧的是,这支宣传队的队长就是与他在南京同窗数载的中学同学方普德。他乡邂逅,两个爱国的热血青年自然异常兴奋。在陈梦熊的要求下,抗日宣传队长同意他加入抗日宣传的队伍。

很快,陈梦熊成为话剧《电线杆子》里的主要角色之一,虽然是第一次演出话剧,但怀着满腔的爱国激情,陈梦熊的演出竟没有丝毫怯阵。这也让有着文学天赋的金陵中学著名的运动健将,得以在抗日宣传的演出舞台上“一展风采”。

只可惜,由于要照顾三姐和她的孩子们,陈梦熊没能够随抗日宣传队走出无为继续他的“表演生涯”。但这期间,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回到上海后,一腔热血的陈梦熊始终没有停止他的抗日宣传活动。

来到香港后,陈梦熊恰巧遇到了曾在金陵中学与他共同创办《金陵风》的同学刘邦琛。这时的刘邦琛正在《星岛日报》当记者。在他的鼓励下,陈梦熊虽因要护送三姐而没能当成记者,却为报社写出了不少抗日宣传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他最满意的是发表在香港《华侨日报》上的一篇。在这篇名为《绕过马当封锁线》的文章里,陈梦熊以自己护送三姐和她的孩子们从南京、安徽、江西等地绕过马当封锁线逃离战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在炮火硝烟中,人民饱受战争摧残的真实故事”。文章不仅生动真实,更有力地宣传了抗日精神。

回到上海后,陈梦熊仍然杰作频发,其中最具影响的当属《中国军队的进步》。这篇文章是陈梦熊与三姐在回上海的途中看到军纪严明的李宗仁部队有感而发完成的。由于文章讲述了李宗仁部队军纪好、装备好,因此在当时起到了既鼓舞士气又宣传抗日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军队的进步》先是被胡愈之主编的《华美周刊》登载,后又被上海一家有名的画报转载并配了专门照片,可说是反响颇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