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

译序

本书作者是美国牧师、作家和自然主义者威廉·约瑟夫·朗恩(1867~1952),原书出版于1909年,书名为《英国文学:历史及其对英语世界人民的重要性》(English LiteratureIts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Life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这本译著是原书的节译。

本书作者富于诗意地阐释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几乎每一个重要作家,所用语言清楚,而且是地道的谈论文学的语言(比较一下近年来国内出版的一些英文版的英国文学史即可见分晓)。做到这一点,朗恩应当算是有优势的,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作家,于语言的运用自有过人处。在讲述英国人民的史诗《贝奥武甫》的时候,作者使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引用的部分选择得也很精妙,让读者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怪物肆虐于冰冷的海水之中,英雄既勇猛无比又带一丝残忍的人类远古时代;论述诺森布里亚文学的意义、诺曼征服的意义,都有发人之所未发,对中国学生不无启迪,国内的英国文学史教材对这些问题的叙述多不能令人满意,语言和理念都有不合格之处;书中列出的学习莎士比亚的剧目单也显得实际可行,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文学学习者的梦,少有文学史教材考虑指引读者如何接近莎士比亚。尤其是在论述伊丽莎白时期的诗歌发展的时候,语言与论述都是把握得很好的。自然,缺陷也在所难免,书的后半部分,论述小说的部分对情节叙述过多,略有逊色。不过,这部分并不包括在本译本内。

“一个文学史家没有先在的对人、对存在的理解与信念而可以从事文学历史研究是不可想象的”。[1]作为牧师、作家和自然主义者的作者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企图与罗斯福总统就自然问题辩论时的出发点是他对于大自然有十分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动物也有智慧,也可以学习,是人格化动物行为的宣扬者。对于这样一个科学问题,我们不好置评,但就他的主张看,他对人、对存在有超过常人的信念与深刻理解,或许是受他的体验自然的行为、担任牧师的职业生涯的影响吧。他的著作体现出他对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他在前言中说:(本书目标之一)是个人化和历史性地诠释文学,也就是说,揭示一本伟大的著作不仅如何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民族历史理念。他抛弃了过去的那种“历史真实、历史决定论”的信念,认为文学史是个人化的诠释。这种进步的历史观是本部书作为文学史超过同类著作的基础。文学史是历史,也是文学。光有好的历史观是不够的,在作者对英国文学的诠释中,我们特别能体会到作为文学史家的作者“既是学者,也是诗人”(对英国文学史上的早期诗歌的诠释尤其出色),既有对以往历史进行梳理的“彼岸关怀”,也有面对现实的“现世热情”。

利维斯说真正的文学批评肯定不能只局限于文学之中,它必然关注社会公正、秩序和文化健康。这部文学史虽然只是一部教材,可以称为文学批评的文字也只是一部分,但是,在仅有的评论中,作者朗恩也不局限于谈文论诗,而是“笔涉文学,意寄兴亡”。在叙述英国文学历史的同时,不忘关心英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在谈到阿尔弗雷德大帝时的笔调凝重就体现出作者对英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的关切,表现出一种博大的文化关怀。

在译者看来,中国人理解英国文学,既缺乏英国文学的基础知识,更缺乏英国文学的背景知识,而这本文学史叙述英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有一个很宏阔的视角,论述也很客观。对要理解英国文学的中国学生来说,甚至对一般的英语学习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一本文学史书是比较好的选择。因此,尽管译者有很多自身方面的欠缺,还是努力翻译出了原书的一部分,或许对大家了解英国文学有所帮助。至于书中翻译方面的讹误,责任全在译者,还望读者诸君指正!

本书承学友王文渊副教授推荐给我,2007年我曾以研究此书申报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科研项目并获准立项。本次出版又得到另外的项目资助,项目负责人蒋翃遐教授不仅给予资金资助,而且对译者修改译本、推动出版多所鼓励。对这些帮助过我的师长的感激之情非言语可表达!

王小平

2017年7月 兰州


[1]葛红兵:《文学史学》,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