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文学始于11世纪,民间文学还要早得多。18世纪时俄罗斯文学开始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崭露头角,此时俄罗斯较为著名的文学家有:科学家、诗人М.В.罗蒙诺索夫(Ломоносов 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1711—1765),革命思想家、作家А.Н.拉吉舍夫(Радищев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1749—1802),喜剧作家 Д.И.冯维辛(Фонвизин Денис Иванович,1745—1792),诗人Г.Р.杰尔查文(Державин Гаврила Романович,1743—1816)等。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辉煌时期,出现了以普希金、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一批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巨匠。俄罗斯文学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鼎盛时期。
浪漫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与现实主义一同被称为文学艺术的两大主创流派。浪漫主义作为诗歌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所强调的是内心世界感情的自然流露。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注重情感的自由表达,摆脱诗歌形式上的束缚。
浪漫主义一词的定义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一个话题,19世纪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1)指出,浪漫主义不是随意选取创作素材,也不是单纯地强调精确,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注重随着感觉而进行创作。因而,浪漫主义强调的是感觉与想象力,情感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浪漫主义精神的兴起,它随着法国大革命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得以快速发展,法国革命的民主进步思想走进俄国,也将浪漫主义文学的火种播撒到了彼得大帝改革之后又陷入沉寂的国度,它以惊人的速度被俄国贵族知识分子所接受。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历史上俄国与英法等欧洲国家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彼得大帝时期起,俄国就一直尊崇欧洲文化,俄国人以西方文化为时尚,以学习法语、德语等欧洲国家语言为荣耀,几乎所有的俄国贵族知识分子都是自幼开始学习或接触法语、德语等欧洲语言文化的,贵族家庭中所聘用的家庭教师也多为法国人、德国人,上流社会和宫廷中也以欧洲礼仪为模板。因此,可以说,自17世纪彼得大帝制定了西方化政策时候起,欧洲社会文化就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社会,而法国文化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法、德等国家发达的哲学思想对俄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最为显著,很多俄国知识分子到欧洲求学,首先学习的就是这些国家先进的哲学思想,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卢梭,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谢林等人的哲学思想都是俄国知识分子所学习的内容。英、德、法等国的诗歌也引起了俄国诗人的极大兴趣,如拜伦、席勒、雪莱等诗人的作品都是他们欣赏与学习的对象。甚至,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俄国曾出现了一次推崇德国哲学与诗歌的文学浪潮。这些历史条件都为浪漫主义诗歌在俄国的兴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初,与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同步,与1812年的卫国战争和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革命紧密相关。浪漫主义文学犹如一缕吹入沙皇君主专制社会的春风,给俄国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吹醒了一些贵族知识分子沉睡的心灵,他们想冲破那令人窒息的思想樊笼,想大声呼喊出心中的美好憧憬与理想。这股从欧洲吹来的清风吹醒了俄国民众的社会民主意识,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失败给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涂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也因此使得俄国的浪漫主义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更加迷人的韵味。
诗歌是抒情达意的文学作品,浪漫主义诗歌饱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信奉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的上帝,大自然具有神奇的力量,它与人类一样具有喜怒哀伤的情感,它具有医治人类灵魂创伤的神奇力量。浪漫主义诗人尊重来源于自然的创作灵感,将整个大自然作为讴歌的对象,语言清新、优美而自然,形式自由新颖,不受诗歌格律的制约。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主张描写自然,抒发人类自然天成的情感,注重来自于民间文学的营养,善于运用大胆的想像与夸张。
本书选取了自普希金至叶塞宁,即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这个阶段的俄罗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的抒情诗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俄国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丘特切夫、莱蒙托夫、A.K.托尔斯泰、费特、苏里科夫和白银时代的勃洛克与叶塞宁等诗人诗歌中的情感与哲学思想。这样选材的理由是:这些著名诗人代表了俄国浪漫主义抒情诗的黄金时代与以象征派为代表的白银时代,俄国的象征主义诗歌流派起源于浪漫主义,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象征主义强调内心想像的作用,摒弃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这一点上是与浪漫主义相同的。本书所研究的诗歌中,虽然勃洛克、叶塞宁等被归为象征主义诗人,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浪漫主义的身影,所选用的这些诗人的诗篇也多是以讴歌自然为主的抒情诗篇,因而,我们也从浪漫主义的视觉对其进行了情感方面的剖析与诠释。19世纪初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坛开始绽放光芒,普希金代表了一个时代,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影响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而且这种影响在俄罗斯文学上是深入骨髓的,这种影响还将一直持续下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俄罗斯后来诗人对俄罗斯诗歌发展的影响如此深刻。而叶塞宁则是20世纪初俄罗斯诗坛上的一股清新之风,他个性化的诗歌给俄罗斯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追求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梦幻天堂,大自然、祖国、爱情在他的诗中绽放异彩。诗歌与音乐在其诗歌中得到了自然的融合,他是一位正直而真诚的诗人,其诗风傲骨感动着俄罗斯人民,也令世界人民钦佩。站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叶塞宁如寒风中的白桦,身披白雪,玉树临风。从普希金开始至叶塞宁结束这是俄罗斯诗歌史的一个完美过程,它代表了一个完美的抒情诗时代。两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人民一直生活在这些诗人的曼妙诗行中,这些韵律优美、语言优美、意境优美的诗篇是俄罗斯人民的一部内容丰富的美学教材,它为俄罗斯人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言与情感营养,人们的脑海中永远萦绕着这些优美动人的诗行。从普希金到叶塞宁,两个年轻的生命给世人留下了抒情王子的永恒形象,这是世界文学史上难以觅到的诗歌完美时代。本书主要分析研究了这些诗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作,从普希金时代至前苏联的建立,以前苏联成立初期作为终结点,它代表了整个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俄国文学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许多浪漫抒情诗歌在题材、思想内容、语言、情感表达方式、作诗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很多共同之处,对以后的俄罗斯抒情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多世纪的俄国社会的风云变幻、思想浪潮、俄罗斯人的追求都反映在这些充满了情感的诗行之中。
这个时期的抒情诗题材主要集中在爱国、歌颂自由与理想方面的抒情诗、哲理抒情诗、爱情抒情诗、田园抒情诗等题材上。这些诗人的诗歌作品被世界读者所共同喜爱,它们的语言与风格为现代诗歌树立了诗歌创作的典范。解读这些诗篇中的哲思与情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时期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把握到俄罗斯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文学脉搏与发展进程。
抒情诗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对应问题是诗歌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解答众说纷纭,一般来讲,通常有以下两种答案:对应关系与非对应关系。对应关系,是指抒情诗中主人公与诗人之间的形象是完全重合的,书中主人公就是诗人,诗人就是诗中的主人公,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悟,表达的是自我心理感受;而非对应关系则是指作者与诗歌中的主人公为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作者只是在写“别人的故事”、抒发他人的心理感受。本书的研究中采用了第一种观点,把作者放到了诗歌主人公的位置上对诗歌情感进行分析解读。这样选择的理由是:浪漫主义抒情诗与叙事诗是两种体裁完全不同的诗歌形式,叙事诗一般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它需要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叙事达意,而浪漫主义抒情诗则是以抒怀为主,一般所抒之情都为作者所有,都是诗人自己的思索与感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很难逾越作者的思维与思想范围,很难超出作者的视野,诗人的命运、生活经验、思想趋向和观点构成其诗歌作品的基本内容,诗中的美学观点都为作者所有,因此,本书将这些抒情诗作品作为作者自身所得来进行分析研究。
俄罗斯19世纪文学不仅直接影响着俄罗斯文学,而且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作家也在影响之列,如著名作家巴金的创作就受到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俄罗斯文学家作品的启迪。
本书的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完善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体系。这个时期的俄罗斯浪漫主义抒情诗的情感研究在我国还处于零散的研究状态,大多数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研究上,诗歌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诗人的个人作品成就研究上,且主要为诗歌特点、语言特点及思想性的研究,诗歌情感研究没有专项著作。本书的创作意图是在俄罗斯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进行俄罗斯诗歌翻译创作的过程中本书作者翻阅了大量的俄罗斯历史文化资料,并详细研究了书中所提供的诗人的个人背景资料。研究者被蕴涵在诗歌中的强烈情感所深深打动,这些情感是活在诗中的灵魂,每首传世的诗篇都是在用它的灵魂感动着世人。因此,本书作者认为,从事诗歌作品研究首先分析研究的应该是诗歌中的情感,没有情感,其他无从谈起。
第二,丰富俄罗斯浪漫主义抒情诗的翻译与欣赏体系。
俄罗斯浪漫主义抒情诗在中国的翻译走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它曾一度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翻译与传播之路。新中国成立前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译的俄罗斯诗歌倾向于政治思想内容,诗歌的主题主要集中于爱国主义、歌颂自由与理想等,以激励社会进步思想为导向。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对俄罗斯诗歌进行了再研究与解读,开始注重俄罗斯诗歌的美学功能,出现了一大批俄罗斯诗歌研究的佳作,如曾思艺的《丘特切夫诗歌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等。同时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俄罗斯诗歌翻译家、理论家及评论家如查良铮、飞白、温佩筠、陈先元、张建华、丁人等,这些优秀翻译家的作品与评论在中国广为传诵,受到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本著作从诗歌情感欣赏的角度,以现代自由诗的形式对这些优秀抒情诗进行了翻译的再创作,是一种尝试,也是诗歌情感欣赏体系的一种补充与丰富。
第三,回归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自然本性。长期以来,在诗歌研究中,人们过于追求诗歌中的政治思想内容研究,忽略了抒情诗诗歌感性创作的自然本性,忽略了蕴涵在诗歌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忽略了诗歌中所包含的动人情感,使得诗歌欣赏失去了灵动性和感性。本书从欣赏的角度来剖析这些优秀诗作中所蕴涵的人类质朴的情感,丰富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欣赏体系,探索这些诗篇长生不老的秘密。
本著作从朴素的诗歌创作角度着眼,以诗歌的外在情感与暗含情感为研究对象,融合了大量的个人理解与观点、翻译实践经验与欣赏感受及体会,希望能够对俄罗斯诗歌的研究起到点滴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