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1988年7月,为了生计,我断然地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孟家溪,去了两千多里之外的海南岛。最初还是相当的坦然,因为我当时想只去个三五年又有什么不得了,谁知道一走就是28年。其间我也多次回过家乡,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回到家乡后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虽然没有发生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场景,但是对故乡的依恋却越来越深。我逐渐才弄明白,这就是我对家乡的情感,这就是我一个游子的“乡愁”!

时间到了2014年,我已迈进古稀之年,我毅然决然地从生意场上退了下来,回到家乡,这才有时间与发小、老学友相聚了。见面后,大家都喋喋不休地讲述着儿时发生的故事,这成为我们每次相聚时的一件乐事。有天,我的发小甘恢云先生对我说:“老邱,你的文笔还可以,可不可以写一本关于我们家乡孟家溪的书呢?”其实我也有与他同样的想法,但我也不能不量力而行呵。我说:“我没这个能力写出一本书来,不如去找李寿和。请他来写,这件事才能办得成。”

过了没有多久,我特意去拜访了李寿和先生。他也是我们孟家溪镇上的老乡,比我小五六岁,他虽然是个国家一级作家,又是研究“三袁”的著名学者,但没有架子。我向他提出请他写关于孟家溪的书,他非常赞同我们的想法,只是目前他手头工作太多,暂时无暇顾及。他提出我们一起来组织孟溪老乡,写作一本有关孟家溪的散文集,“众人拾柴火焰高”,事情就不难办了。就这样,编写关于孟家溪的书的基本调子算是定下来了。

2015年4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我约了李寿和、聂耀武、邱德林,回到孟家溪,会同我四弟邱德茂,在淤泥湖渔场乘快艇游览了美丽如画的淤泥湖,上坡到青龙村拜谒了王烈士墓。大家陶醉在家乡的青山绿水中,不亦乐乎,李寿和戏称我们是“还乡团”。我们在一起商讨定下来写孟家溪文集的基本框架:(1)书名暂定为《我们的家乡孟家溪》,孟家溪即整个孟溪大垸,地域涵盖孟家溪镇、甘家厂乡、章田寺乡及原黄山林场;(2)文体为纪实散文,暂不收录其他文体的文章;(3)文集的内容是写孟溪大垸的人和事,大体上是孟溪人写孟溪;(4)积极争取孟溪大垸一镇两乡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立即成立本文集的组委会和编委会。

不久,我们前往镇里拜会镇委书记林庭武,陈述了我们编纂散文集的心愿,得到了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支持。7月16日在孟家溪镇政府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镇领导和本镇中小学及文化单位的领导外,还有全镇各村的支部书记,还特别邀请了前县委副书记陕大鑫同志、前县总工会主席张遵明同志、县文联副主席侯丽及文联所属部分协会的负责人、甘家厂乡和章田寺乡党委主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在孟家溪文教界工作过的部分老同志。与会人员无不赞成编纂这本宣传孟家溪正能量的散文集,大家表示积极参与,并出谋划策,希望这本文集早日面世。在这个会议上宣布成立了组委会和编委会,并发出了《倡议书》。这次会议的成功,标志着编纂纪实散文集工作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由发起人个人的行为发展成为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集体行动。

孟溪大垸,涵盖孟家溪镇、甘家厂乡、章田寺乡及原黄山林场。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31公里,总面积近350平方公里。

孟溪大垸风景优美,岗峦起伏,南端依傍黄山,站在黄山之巅,整个大垸便一览无余。虎渡、松东二水如同两条丝带飘舞在大垸的两旁。垸内大小湖泊,星罗棋布,23平方公里的淤泥湖,波光粼粼,港汊纵横,阡陌交汇,绿树成荫,如你置身孟溪大垸,会有一种身临仙境的感觉。

孟溪大垸物产丰富,素有“公安粮仓”之称,1986年时粮食总产量就达到12万吨,还盛产棉花、油料、水果、牲猪、鲜鱼、禽蛋等农副产品。

孟溪大垸除有地灵之优外,更有人杰之胜。孟溪大垸完全可以说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各类人才灿若星河。明嘉靖朝户部尚书邹文盛,“公安派”领袖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兄弟,“三袁”之师呙校、呙文光、呙邦永祖孙,明布政司参议陕茂,监察御史陕嗣宗、肖毅中,布政使袁彭年。大革命时有邱宏锡、邱育才、邱才梅叔侄三人担任过中共地下党的县委书记。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每年考入大学者以数十计,近十余年就要以百计了。成长为当代学者的不乏其人,甘永超、裴端卿已攀上了科技之巅;李寿和可称为研究“公安派”之大家,还有寓居美、英、日各国的学者多人,成为国内大专院校博士生导师、教授的也都卓著有声。更有令人称奇者,孟溪大垸也是将星闪耀之地,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中有中将袁亮甫、易谨,少将王绍旦、陈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解放军部队中,有空军少将付绍银、陆军少将呙中安;南部战区司令、中将袁誉柏乃“三袁”后裔,原籍亦属孟溪。

孟溪大垸不仅景色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还有着光辉的革命斗争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六方面军就在此开展过武装斗争。刘煊、易潮善、魏玉阶等革命志士在此建立农会,领导农民武装斗争,建立起党的地下组织。革命志士魏西建起孟家溪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点燃了孟家溪革命斗争的火种。他们带领孟溪的劳苦大众,与国民党反动派、地主土豪劣绅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殊死斗争,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永远激励着孟溪大垸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孟溪大垸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伟大贡献。

我们编写这部散文集,其内容既有历史的,更多的是现当代的。既有对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人物的颂扬,也有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的描述,还有对不齿于人类的反面人物的谴责,可以说是孟溪大垸内一幅幅人物众生相。推动社会前进的强者,将成为后世的学习榜样;那些十恶不赦的坏人,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文章中有对家乡景物的描写,也有对家乡风土人情的记载。通过健在的人的回顾,让后人记住发生在本土的历史故事,是一部为地方志提供参考,让世人了解孟溪,大有裨益的著作。

对于家乡厚重的历史,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各色人物的褒贬,几十篇文章是无法全面涵盖的,文章所记述的内容,也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失真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本书的编辑人员均没有从事专业编辑工作的经历,尽管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在文章的取舍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本文集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望各位读者、作者见谅。

本文集从2015年5月发出倡议书之日起,到2018年成书发行,共历时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年时间极为短暂,但坚持工作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本书的组织者和编辑人员,确实付出了辛勤劳动。

曾任孟家溪区区长、区委书记的陕大鑫同志,被组委会聘为本书的顾问。按照惯例,这可以是一个顾而不问的闲职,但他却与众不同,不仅亲自撰写文章,而且组织了十多篇很有分量的文章。他还经常询问本文集工作的进展,使全体编辑人员深受鼓舞。

李寿和先生可以算是本书不是主编的主编,不论著书多忙,也要抽空为本文集谋划、撰稿、改稿,今年10月,在疾病缠身稍有好转之后,专程从深圳回到故乡,多次参与编辑会议,筹划文集的相关事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集的主编吴丕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遴选作品精益求精,收到作品至少都亲自审阅三次以上,核实史实,斟酌字句,其认真劲,令人钦佩。也正是有他的努力与认真,本文集才会得到较高的质量保证。

张遵明先生,是我们公安县公认的一名社会活动家。他兴趣广泛,文思敏捷,办事练达,热衷于社会活动。他非孟溪籍人,却对孟溪有深厚的感情,用他的话来说,孟溪是他的老师。他自始至终参加了本书的编纂工作,除了撰写文章外,还毛遂自荐担任本书的校对。

其他诸如陈昌栋、张遵明、翁心诚、王书文、聂耀武、邱德山等诸位先生,彭霞女士,对本文集的成功出版发行都是功不可没的。还有一位长者,他就是出生于大门土地洞竹院子的邱宜煜老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虽旅居台湾近70年,仍难忘家乡,主动撰文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并热切希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对于书名,许多热心人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经过慎重考量,将书名定为《孟溪大垸我的家》。第一辑共收录57名作者的100篇文章,48万余字。作者中有年逾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也有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参与人群之广泛,正好凸显了孟溪人对家乡深切热爱之情。

本文集得以出版发行,全赖孟溪大垸乡人的共同努力。我谨代表本文集编委会,对撰稿人和提供老照片的朱业新等诸位先生,及为此辛勤工作过的乡人表示真诚、深切的感谢!也借此向未能录用稿件的撰稿人致以歉意。

本文集第一辑的出版还仅仅是个开端,孟溪大垸的人物和故事还远远没有写完。这是一个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主题。望有志者继续更好地来完成这个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吧!

二〇一八年六月十八日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