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猫的老人

喂猫的老人

猫值得多说几句。作为宠物,它们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有些养猫的人抱怨这种关系还不够紧密,理由是狗更温顺,更乐于服从人类的指令。但服从并不是亲密的必要条件。叛逆期的孩子会找一切机会顶撞父母,当他们成年了,就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仍然是世界上最紧密的关系。

对猫的偏见反映了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存在许多迷惑不解的地方。距离并不妨碍社会关系的演化,反而会让社会演化变得更加复杂。文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个体、家庭、族群和国家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整距离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关系,是社会能够维系的根本原因。有一个例子能从反面证明这一点。为了达成对社会的控制,极权主义政府无一例外地要求个体无条件服从指令,并把对国家的服从置于所有社会关系之上。这摧毁了多样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模式,让人们无所适从,陷入麻木或极度不安的境地。

在人和猫的关系中,极权主义是不可能发生的。狗很容易和人类建立起特定的互动模式,直到分担人类的某些工作,但猫几乎不听任何指令。尽管它能够识别指令的含义,但通常拒绝服从。无论是习性还是情感,猫都和人类保持着遥远的距离。因此,出于寻求慰藉去养猫,往往导致进退两难的境地。猫的生活习惯与公寓建筑格格不入,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有些猫出走后还会回来,有些反复出走,只是把公寓作为多个栖息地中的一个,还有一些一去不回,就此成为流浪猫,留给人类短暂却巨大的感情创伤。

生活在野外的猫或城市里的流浪猫,会结成松散的群体共同生活,在繁殖期为获得交配权而争斗。据说它们也有领地意识,因此可能会发展出临时的等级关系。但生活在一个大致相同的区域里的猫,并没有明确的血缘或亲缘关系。猫没有固定配偶,小猫很快就会离开母亲。还没有断奶,它们就开始频频外出探寻世界,到某一天就自然而然地不再回来。就在这时候,人类介入了它们的生活。

我生活的小区里,猫过着一种介于野生和宠物之间的生活。平常,它们在花园的灌木丛或小树林里出没,因为穿越广场、道路和草坪等看上去很傻的行为进行激烈的打斗。打斗和获取食物并没有关系,因为有人定期在固定的地方投食。一到投食时间,猫会提前出现在投食地点,它们因此形成了进食群体。这些群体是如何构成的?猫群之间和群体内部关系,对我来说是个谜。

定期喂猫的大多是中老年女性,有一些体型佝偻,显示出曾经营养不良或从事过繁重体力劳动的迹象。这和整天无所事事、食物充足的猫群懒洋洋的体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投食的人来去匆匆,同时为好几个猫群投食。除了投食这件事本身,她们和猫群或猫群中那些惹人喜爱的个体,并没有发展出更亲密的关系。我一直在猜想她们投食的动机:对猫的喜爱,更广泛的同情心,还是宗教信仰的内在要求?不管是哪种动机,我相信,投食使她们和猫群形成了某种互惠关系。这种关系不存在人类与宠物那种一对一的、难以解脱的义务,因此只能决定于一种更高和更抽象的人性需求。给猫群投食所得到的回报是不确定的,某种程度上必须通过想象和自我肯定来填补。在这种关系里,猫就像一个节拍器,人通过适应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种关系更能彰显人性和人性的复杂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