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高才生

来自中国的高才生

人们发现,钱学森才华横溢,学业成绩异乎寻常。美国人惊叹,麻省理工学院出现了一位来自古老中国的高才生。

经过二十个日日夜夜的海上颠簸,钱学森乘坐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终于来到了大洋彼岸,来到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西海岸。尽管在航途上他认识了同船赴美的徐芝纶、聂勃铎等中国学生,可以经常聚谈、聊天,但是,钱学森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读书中度过的。因此,他显得很疲惫。

“美利坚合众国到了。”当广播中传来播音小姐的这一广播时,长途航行的人们,为之一振,他们收拾完行李,纷纷拥在船舷上,争相观看这个陌生的国度。

美利坚,这是世界上最年轻、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1935年,正是他从1929年至1933年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中走出来的第二个年头,也是罗斯福的新政时期。经济上开始复苏,政治上生机勃勃。这个年轻而又充满朝气的国家,像海绵一样从世界各国汲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聚集着各大洲的优秀科技人才。20世纪30年代,它已经成为新的世界科学技术中心,成为世界各地莘莘学子的取经圣地。展现在华人学子面前的,是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街如长河,汽车如流水的港口城市,这里的繁华使得上海外滩显得大为逊色。

然而,钱学森的目的地是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之滨,举世瞩目的大学城——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管区的坎布里奇市。

坎布里奇市是美国的文化名城,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喧闹的海滨,她以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颇负盛名的交响乐团而著称于世。

坎布里奇市还堪称是这个年轻国家的“古老”城市。她是美国革命的发祥地。1775年7月3日,乔治·华盛顿将军便是在这里就任大陆革命军总司令的。他在这里发动了第一个战役,打败了英国殖民总督托马斯·盖奇统帅的一千七百多名英国士兵,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里有许多革命遗址和文物,是一座美国历史的博物馆,一本立体的美国历史书的扉页。

  图片2

     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这里的环境十分优美,清澈的查尔斯河从这里流过。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静静地矗立在河的两岸。极目望去,是无边无际的草坪和花树,空气清新,路面无尘,可称得上是一个读书求学问的世外桃源。哈佛大学在美国的政治、医药界占有重要位置,而麻省理工学院则以科技工程独树一帜。

钱学森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在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

通过阅读麻省理工学院校史,钱学森得知麻省理工学院差不多与美国的历史一样长。宽阔的校园沿查尔斯河伸展着,绵延达1.6公里。她的第一任院长罗杰斯是该院的创始人,办院宗旨是:手脑并用。

麻省理工学院师资非常雄厚,可以说是名师荟萃,教职人员达两千人。这里集中了许许多多驰名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到达麻省理工学院的当天上午,钱学森很快办完了一切入学手续。这时,有一位蓝眼睛、白皮肤的学生,热情地带着他走向学生宿舍楼。他们穿过一个大草坪,又穿过几条校园小路,才走进了学生宿舍区。那位青年指了指11栋楼房,用英语说道:“24号,你的宿舍。”

钱学森提着沉重的书箱和提包,走进11栋楼,找到24号房间。放下行李,坐在床上观看了一下宿舍的设备。他感到作为学生宿舍来说,这里条件很不错。特别使他高兴的是,这楼号跟他的生年和岁数是那样的巧合——他是1911年生,这楼号偏偏是11号楼;他当年二十四岁,房间恰恰是24号。

“世上真有这样凑巧的事!”想到这里,他独自笑了。

很快,这座宿舍楼就热闹了。各色皮肤、各种装束的学生,提着大箱小箱,吵吵嚷嚷地进进出出。在这些洋学生中,一眼便可以看出,美国学生那特有的表情,他们洋洋自得,旁若无人,似乎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更使钱学森看不惯的,是一些美国学生不拘小节的开放行为。他们敞胸袒背,在楼道里随地躺坐,还有男女学生拥抱接吻······这同钱学森自幼从父母那里接受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的中国式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新学期开始了,新生活从此开始了。出于好奇,钱学森参加了新学期第一次校园舞会。他取了一杯饮料,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里。

舞厅的灯光很暗,乐队的音响却很大。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一双双青年男女随着舞曲摆动着身子,在舞池中旋转。一会儿,一种叫作“迪斯科”

的乐曲奏响了。乐曲速度快,而且节奏强烈。顿时,场内的气氛大变,舞池中的青年男女学生,一个个像发疯似的,使劲扭动着臀部,摆动着双臂,跳得汗流浃背。钱学森毕竟也是个年轻人,这种舞蹈使他感到新奇。他饶有兴趣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一个念头从心头掠过:拥有这样自然大方举止的民族,也一定拥有宽容坦荡的胸怀吧?蓦然间,他初到时的一些不习惯的看法,似乎有了某种改变。

当然,以后二十年的事实告诉他,事情的本来面貌并非如此。

正常的、繁忙的学习生活开始了。第一学期,钱学森选学了航空系的六门课程。他发现,每一门课程的教授都是风度不凡,讲课非常精彩,这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同时,这里的教学方式,又跟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习环境相当宽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这很适合钱学森的学习特点,他认真听讲,努力学习,一丝不苟。

不久,人们发现这位个子不高的中国学生,闪烁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潇洒英俊,刚毅自信,且才华横溢,学业成绩异乎寻常。

一次,一位教授出了一道很复杂的动力题,同学们都做不出来。一位同学去向钱学森请教,钱学森做了一番转换,便将那个复杂的运算,变成了看似很简单的代数运算题。难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后来,那位同学怀着好奇的心情问钱学森:“这么复杂的运算,到你手里为什么变得那样简简单单?你怎么想得那样巧?”

钱学森淡然一笑说:“算不得什么,小技巧而已。”

于是,人们惊叹,麻省理工学院出现了一位来自古老中国的高才生。

就在新学期开课不久的一个周末,钱学森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他心仪已久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风光美丽怡人。但是,给钱学森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是哈佛秀美的风光,而是随处弥漫着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古老的哈佛学院,如同科学教育的火种,燃遍了查尔斯河两岸,这里集中了闻名遐迩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六十多所高等学府。这些高等学府培养了许许多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当钱学森置身于波士顿浓浓的学术氛围的时候,他明白了为什么美国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众所周知,南美洲与北美洲是同一时期被开发的,而且南美洲的矿产资源优于北美洲,然而,南美洲的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北美洲。究其原因,也正因为南美洲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滞后的。美国人民热爱哈佛大学,热爱哈佛先生,就如同中国人民热爱我们国家先祖的诸多发明家。

从麻省理工学院到哈佛大学,虽然只有一河之隔,却需要乘坐地铁。从哈佛大学车站走出来,前后左右都是哈佛大学的地盘。

这座在美国享有最高声誉的学府,由于有许多实力雄厚的基金会做后盾,因此比起其他大学来显得更阔气。校园内,一尊尊精美的雕像,栩栩如生;一座座尖顶的教堂,庄严肃穆。校园内的花园星罗棋布,在宽阔的草地上相映生辉。

虽然已是深秋季节,这里的花木依然茂密葱茏,生机盎然。到处是鲜花,到处是绿草,到处是妩媚的秀色。

更使钱学森惊奇的是这里的鸟类和小动物,从不怕游人。它们成群结队地在草地觅食,或者争抢游人抛撒给它们的食物。连胆子最小的小松鼠,也敢从游人的手里抢叼食品,然后匆匆爬到树上,瞪着圆圆的黑眼睛,细细地品尝着丰美的食物。

在哈佛区,露天茶座比比皆是。在这里饮茶闲坐的,既有衣着讲究的教授先生,也有悠闲自得的白人学生,还有慕名而来的校外游客。当然,偶尔也可以看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同胞。钱学森向他们友好地招招手。他知道,由庚子赔款到美国各大城市或著名学府留学的中国学生,很多都是佼佼者。他们勤奋努力,自强不息,往往使他们获得殊荣。

钱学森步履匆匆地走进哈佛大学的教学大楼,仔细地观察着那里的现代化的教学和科研设备。这里的一切都使他羡慕不已。他感叹自己的祖国当时还没有一座设备完善的高等学府。

他走出教学楼,走进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而且有先进的管理和设备完善的借阅、检索、储存等设施。他信步来到阅览厅,找到一张椅子坐下,猛抬头,只见对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则用中文书写的条幅“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四个汉字不仅使钱学森备感亲切,而且激发起他强烈的自豪感。他从心底赞赏哈佛学府当年那位选择这条中国格言的哲人——他将中华先人千年智慧与教诲的结晶,展示给哈佛学子,也展示于世人。

为此,他久久不愿离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