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慢行

辑一 行色

欧洲慢行

邮票、猪蹄、徐静蕾与苦艾酒

——布拉格的怪诞与坚持

因为是第一次囯外自由行,再加上布拉格是此次旅行我心目中最重要的目的地——我为此犯了一个错误——花了两个多月做攻略,查阅了大量资料,看了相关城市的电影,甚至把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又胡乱翻了一遍。结果一到布拉格,如同见到一个朝夕相伴的老朋友,我完全没有那种期待已久的兴奋。

查理大桥、贝特琳山丘、老市政厅、圣维特教堂、天文钟……一路走来,再熟悉不过。就连查理大桥上的雕像,都曾留下我好奇的探索。布拉格就像一本翻烂了的大书,我似乎怎么也提不起兴致。看着同行的伙伴欢呼雀跃的劲头,我有点沮丧:莫非年长一岁,出游的快乐就要折损一半?去年南非游的乐趣哪儿去了呢?

好在我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我相信自己有一种能力,能够在旅途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圣维特教堂旁,我发现了一个小邮局,进去一看,竟然有我心仪的鸟类邮票!而且是三版小型张,分别是猫头鹰、鹦鹉和鹃鸟。我比较喜欢猫头鹰的这一版。近十年来,每到一地,我都用心寻觅鸟类邮票,日积月累,斩获颇丰。我收藏了国内的“猛禽”系列邮票,记得有八种,这一套邮票丰富了我的藏品。

从贝特琳山丘下来,早已过了午饭时间。我们随便在路边找一家店坐下。网友推荐的猪蹄、鸭肉是布拉格特色,作为资深吃货,我当然不会错过品尝的机会。鸭肉乏善可陈,猪蹄值得点赞。烂、香,配上一杯捷克啤酒,远远超出了我对布拉格美食的预期。

返程时我们绕道下游,以便远眺查理大桥。因为有了邮票的收获,我的内心逐渐沉静下来,得以认真审视这座欧洲名城。集哥特式建筑艺术大成的查理大桥,静静地横卧在伏尔塔瓦河上,距今已有650年历史。布拉格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整座城市申遗成功的城市。来到这里的游客,无不惊叹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包容、文明璀璨。触目皆是数百年历史的建筑。圣维特大教堂始建于公元1344年,竣工于1905年。六百多年的雨雪风霜、刀光剑影,并没有浇灭或者摧毁布拉格人想要创造历史的雄心。相反,一代代统治者与建筑大师的持续努力,却给它披上了不同风格的外衣,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也给它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不光圣维特教堂,整个布拉格遍布着各个时期的建筑,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光怪陆离,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建筑发展史。捷克地处东欧,历史上,是欧亚文明激烈碰撞的地方。罗马人来过,高卢人来过,土耳其人来过,蒙古人来过……每一次外族入侵,都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不过,入侵者并不烧毁前人的“阿房宫”,而是在旧宫旁兴建新的宫殿。据说土耳其人占领布拉格时,人们屈服于伊斯兰文明,不得已在哥特式教堂上方加盖了浅绿色的圆形穹顶。

这些建筑艺术,让我想到一个词:百搭。难怪“波西米亚”风格起源于捷克。原本属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明的艺术,却那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难道不是另外意义上的“波西米亚”吗?我终于相信,时间会抹平一切伤痕:留给我们的,全是“波西米亚”式的美好回忆……

走着想着,不经意间走到了布拉格音乐厅前。见两个讲普通话的年轻同胞正在雕像下拍婚纱照,这不正是徐静蕾执导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里,约瑟夫苦等兰心的地方吗?这部电影的片尾曲Right Here Waiting原为美国流行经典,歌手理查德·马克斯怀念远方的爱人所作。徐静蕾请来美籍韩裔歌手李玖哲翻唱。李玖哲略带沙哑的烟嗓,比之原唱的干净清澈却略显忧郁,各有千秋。

去天文钟的小巷子里,我终于寻觅到了久仰大名的“绿仙子”苦艾酒。我曾经在马奈、德加的画中见过这种高度(70度)茴香酒,也曾经在许多文人轶事中见到关于这种酒的描述。据说凡·高、莫奈、毕加索、海明威、波特莱尔……都与苦艾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凡·高更是为之精神错乱,以致开枪自杀。苦艾酒曾风行欧美,尤其受到颓废的艺术家以及巴黎红磨坊的舞女们的追捧,传说它有轻度的致幻效果。这种最早产自瑞士的苦艾酒,爱之者谓之“绿仙子”,恨之者谓之“绿魔鬼”。多国政府(包括法国)曾经禁止制售这种酒。

“布拉格是个危险的地方”(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台词)。我明知危险,却很想知道,布拉格到底有多危险——挑了一瓶印有“绿仙子”商标的苦艾酒,心满意足地结束了白天在布拉格的行程。

晚饭在老市政广场旁的一家餐厅,因为对著名的捷克啤酒情有独钟,我踌躇再三,决定还是暂时放过苦艾酒——下次找个安全的地方体验危险的“绿色精灵”。喝着捷啤,醺醺然环顾四周,突然想起,这个广场不就是《布拉格之恋》里游行示威那场戏的拍摄地吗?苏联红军的坦克行驶在大街上,片中插曲Hey Jude响起……这首歌本来是披头士乐队主唱保罗·麦卡特尼写给约翰·列侬前妻的五岁儿子的歌,由捷克最伟大的女歌手玛尔塔·库碧索娃翻唱后,在捷克风靡一时,成了人们集会反抗苏军的代言。

不少歌手翻唱过这首歌,包括前几年《中国好声音》里的老男人钟伟强和毕夏。但捷克女歌手的演唱最有意义。她的演唱,曾经影响了一代人,也影响了捷克当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

“嘿,朱迪!别沮丧!找一首哀伤的歌把它唱得更欢乐!”突然下起了一阵疾雨,看着夜幕下享受布拉格悠闲时光的人们,我脑子里不断浮现出这首经典的旋律……

(2017年7月14日深夜 于布达佩斯)

雄鹰、狮子、裴多菲与啤酒

——布达佩斯的妥协与拒绝

有人说,欧洲名城大同小异,清一色古老的街道、教堂、城堡、博物馆。那是没有读懂这些城市。其实,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如果说布拉格是一个风情万种、独具艺术气质的波西米亚女郎,那么,布达佩斯就是手执长矛、屹立于多瑙河畔颇具英雄气概的武士。

布拉格距离布达佩斯也就短短的440公里,因为限速以及中途停靠的原因,我们在路上花去了七个多小时,中午一点坐上大巴,晚上八点多才抵达。此时天还没有完全黑。汽车从布达途经伊丽莎白桥抵达位于佩斯的酒店,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座与布拉格风格迥异的城市。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我们不断看见皇宫和链子桥上的雄鹰、狮子、无名英雄雕像,才了解正是这些元素,构成布达佩斯人的情结与图腾。

感谢Y和M的细心,每次都精心挑选又便宜(相对)又便捷的酒店。布拉格老城的利里沃瓦酒店介于查理大桥与天文钟之间。布达佩斯的三角艺术高级酒店位于著名的瓦茨大街旁,步行至链子桥只需二十六分钟,至渔人堡也只有四五十分钟的路程。因为太方便了,在布达佩斯的短短两天时间里,我们得以两次从佩斯经链子桥,步行至布达皇宫和渔人堡。

布达皇宫曾经是欧洲最辉煌的皇宫之一,也是我见过的最坚固的皇宫。它建在布达山上,山虽不高,可是宫墙厚实,且设计了至少三重瓮城,易守难攻。与它相比,故宫简直就无险可守。然而,尽管建造者费尽心思,历史上,皇宫还是多次被攻破。土耳其人曾长期占领此地。二战期间,皇宫几乎被盟军夷为平地。

在东西方文明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匈牙利的历史就是一部悲壮激昂、波澜壮阔的历史。从马加什王朝开始,匈牙利人为了反抗外族入侵,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进行着不屈的抗争。我们熟知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是匈牙利人反抗沙俄侵略的宣言。我们没有刻意去拜访裴多菲雕像,因为我知道,看与不看,他都在那里,在我们心里。

纵观匈牙利历史,拒绝是主旋律,妥协是副歌。在强敌面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固然气壮山河、可歌可泣;有时明知不能为而小为、而后为,也不失为一种智慧,只有这样,民族血脉和文化才得以存续。像布拉格一样,布达佩斯的建筑也是各种风格、各种文明的交融。但是,两座城市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有各自个性十足、历久不衰的坚持。与小家碧玉的布拉格相比,布达佩斯显得格局阔大,气势恢宏。

从渔人堡鸟瞰多瑙河以及对岸的国会大厦等建筑,是极佳的视觉体验,这种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异国风情,只有旧金山、开普敦堪可比肩。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黑森林,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到匈牙利已是第四站。河水平缓开阔,为城市增添不少亮色。布达与佩斯原本是多瑙河两岸的两个城市,链子桥是连接布达与佩斯的第一座大桥。链子桥外形与著名的纽约布鲁克林大桥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它的两端各有一对目光犀利、四肢健硕、威风凛凛的雄狮。我原以为它是布鲁克林大桥的翻版,一查资料,它竟然比后者早建成四十四年。经过一百六十八年岁月的洗礼,链子桥依然还在造福两岸居民,依然还是游客游览布达佩斯的首选之地。

不知《布达佩斯之恋》中,汉斯向伊洛娜求爱失败、心灰意冷,从桥上纵身一跃,地点是不是在链子桥。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对布达佩斯充满了期待。电影讲述的是女主角伊洛娜与犹太老板拉西娄、驻店钢琴师安德拉许、来自德国的顾客汉斯之间微妙暧昧的故事,多角恋情、爱恨情仇、恩将仇报、爱慕与虚荣、善良与邪恶、纯洁与世故、柔情与刚烈、拒绝与妥协——情节并不复杂,却把复杂的人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这部电影所表现的,依我看,正是布达佩斯的英雄性格——既悲伤又壮烈。

我尤其喜欢这部电影的插曲《忧郁的星期天》,极度悲伤的旋律,仿佛是一个人,不,一个民族在泣诉那些心在滴血的故事。

布达佩斯人喜爱美食,瓦茨大街餐厅林立。我们第一晚就餐的餐厅,烤鱼和烤羊排相当美味,口感咸香适中,竟然还配有一小碟辣椒!如果不是满大街金发碧眼,我简直以为身处乌鲁木齐的一家烧烤店!难道真如传说,匈牙利人是中亚匈奴人的后裔?第三天中午临走前,我们特意回到这家店,点了烤鱼、烤羊排,当然,还有扎啤(布达佩斯啤酒不逊于布拉格的),大快朵颐。在美食面前,我从来都选择妥协……

(2017年7月17日 于维也纳至萨尔斯堡火车上)

音乐、咖啡、茜茜公主与猪排

——维也纳的喧嚣与沉静

从布达佩斯乘火车到维也纳,只需两个多小时。晚饭后徜徉在格拉本大街上,不断刷新对维也纳的认知。原来只了解它是音乐之都,是令人向往的艺术圣地。今天才知道,在维也纳这个珠光宝气的贵妇人面前,布拉格只能算是一个吉卜赛女郎,尽管秀丽多姿、清新脱俗,却依然略显村野乡鄙;布达佩斯虽然粗犷豪迈、恢宏大气,却充其量是一介赳赳武夫。

维也纳的建筑,庄严肃穆,雍容典雅,让人肃然起敬、让人窒息甚至自惭形秽。街道宽阔,房屋敞亮。建筑材料大多采用花岗岩或大理石,地面也是大块铺张的石料,而不像布拉格的小街,蜿蜒曲折地还拼砌着彩色的碎石。维也纳一栋栋华美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就连窗子也与别的城市不一样。出于安全考虑,欧洲古建筑的窗子设计大多狭小牢固。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高大的房屋与狭窄的窗子、粗大的铁窗棂、紧闭的铁门,显得极不协调、极不自在,就像一个暴发户时刻提防着强盗入侵。维也纳的窗户宽大敞亮,许多就是玻璃到顶,没有镶嵌防盗铁栅栏。当然,爱美的维也纳人绝不会忘记在窗框镶上花边或大理石雕像,或者在窗外种上艳丽的鲜花。

维也纳的建筑,无处不彰显皇家气派,自信、富足、华贵、高雅。走在街上的人们,脸上洋溢的表情也特别丰富且耐人寻味。男人高大俊朗,女人优雅美丽。在东欧,我们所到之处,人们都文明友善。维也纳人格外友好。无论是在火车上,一个维也纳小伙儿主动告诉我们,匈牙利小偷偷走了我们的相机;还是在地铁上,一个老头的一句“你好”:我们都感觉到维也纳人的真诚善良。

然而,千万不要被维也纳的表象所蒙蔽。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美泉宫、特蕾莎女皇与茜茜公主、金色大厅、莫扎特与施特劳斯……数百年来,维也纳就是冠绝天下的名利场。不管是以音乐的名义,还是以爱情的名义,还是以宗教的名义,还是以国家的名义,其实,在温情脉脉以及高尚雅致的背后,是赤裸裸的金钱与权力的游戏。维也纳的名片是音乐,是莫扎特与施特劳斯。可是,一百年前以至更为久远的历史时期,维也纳却是欧洲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的权力中心。在这座城市,政治选择与音乐为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政治家与艺术家演绎了多少阴谋与爱情,又有谁知道?如今,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早已灰飞烟灭,不朽的艺术却续写着永恒的传奇。

好像是阿汤哥的《碟中碟5》吧?其中一场戏的拍摄地就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伴随着《图兰朵》的演出,在《今夜无人入睡》高亢激越的音乐声中,各派势力真刀真枪地角逐,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延续了好莱坞动作大片的一贯风格。这出戏选择在音乐圣殿拍摄,极好地诠释了艺术与权力的关系,不知是巧合还是导演的匠心?

美泉宫是维也纳之行的重头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宫,规模宏大,奢华程度堪比巴黎凡尔赛宫。许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在南昌江西教育学院的露天篮球场,第一次看《茜茜公主》,电影中茜茜公主的俏丽可爱、皇帝与公主恩爱欢愉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听了中文讲解才知道,原来茜茜公主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她的丈夫!弗朗西斯·约瑟夫,这个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勤政爱家(尤其爱皇后)的好皇帝,他每天四点钟起床,生活俭朴,一心为天下,最大的享受就是吃烤猪排。可是依然逃不脱一生多次经历背叛、离丧与王朝灭亡的命运。

说实话,我不喜欢游览王宫,因为,每次从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出来,心情都格外沉重。尽管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与我们无关,尽管他们的爱恨情仇早已烟消云散,尽管那些惊艳历史的喧嚣早已静寂无声……可是,我们依然为那些人物的命运而百感交集。

不过,在维也纳喝上一杯咖啡,倒是轻松惬意的选择。咖啡豆是土耳其人退败后留下来的“礼物”,没想到却成了维也纳人的最爱。据介绍,中央咖啡馆是“世界咖啡首都”“最人文主义”的咖啡馆,曾经吸引了许多风流人物,包括贝多芬、席勒、弗洛伊德、列宁、希特勒流连其间。诗人阿尔滕伯格一句“不是在喝咖啡,就是在去喝咖啡的路上”,是中央咖啡馆最好的广告。几年前,我曾经被这些天花乱坠的描述所吸引,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旁的咖啡馆坐了一会儿,觉得不过如此。也许是作为匆匆过客,难以有那种抚今追昔的心绪。这次心虽向往之,想起威尼斯之行的教训,踌躇再三,终于作罢。

自由行的妙处在于自由,省去了许多跟团行的“规定动作”,却辛苦了做攻略的朋友。尽管Y、M、W和C都很尽心尽力,但总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本打算在维也纳的第二天晩上附弄风雅,看一场音乐会,没想到这天是周末,金色大厅没有演出!这可真是出人意料,在国内周末恰恰是演出的黄金时间。维也纳人的“保守”可见一斑。到维也纳竟然与一场期待已久的音乐会失之交臂,这是此行最大的遗憾。好在我不是古典音乐发烧友,听与不听又有什么区别?

音乐、咖啡可以没有,猪排、啤酒不能没有。晚上,坐在欧洲黑死病纪念塔旁的“大排档”,喝着啤酒,啃着猪排,天气凉爽宜人,街上美女成群,加上猪排外焦里嫩、甜酸可口,啤酒麦香浓郁,什么蓝色多瑙河,什么茜茜公主,早已置之脑后了。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布拉格猪蹄。坐在格拉本大街,我格外怀念布拉格铺满碎石的街道,怀念伏尔塔瓦河畔短暂的幸福时光……

(2017年7月16日晚 于维也纳格拉本大街露天餐厅)

碧冬茄、狮子、圣伯纳犬与奥黛丽·赫本

——瑞士的悲情与美丽

所谓“人间天堂”,在我看来,就是伟人立命、美人安身、俗人流连、雅人忘返,动物活得像人一样有尊严、人活得像动物一样简单的地方。

瑞士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是天堂中的天堂,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让人去了还想去的地方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瑞士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湖光山色。它国土面积不大,处于阿尔卑斯山脉,高山、森林、草甸、河流、湖泊,形成奇异壮丽的自然景观。城镇大多依山傍水,卧于碧波绿茵红花之侧,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地球上可称为“世外桃源”的地方很多。瑞士却如同一个绝世佳人,浑身上下散发着非同凡响的气质,让人为之着迷、为之魂牵梦绕。

瑞士人爱美。哪怕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出门,也绝不潦草,而是描眉画唇、盛装打扮,仿佛去赴一场约会。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每一处草地,都经过精心打理。碧冬茄,这种原产于南美阿根廷的花,在我国也有引种,在瑞士,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它。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民居被森林、草地环绕,满眼苍翠,五彩斑斓的碧冬茄(主要是红色,也有白、紫等其他颜色)点缀其间——阿尔卑斯山雄奇的景色,因为有了它,显得格外妩媚。

卢塞恩被誉为是“最瑞士的地方”,它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就是著名的卡贝尔桥。这座欧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廊桥建于1333年,毁于1993年的一场大火,我们现在见到的桥是依原样重建的。桥的特别之处:一是桥身并不是直线的,而是如一把曲尺,蜿蜒于罗伊斯河面;二是桥的顶端绘有许多卢塞恩的历史人物;三是曲折的桥与矗立的水塔交相辉映,构成横曲竖直的几何图案;四是桥身两侧种满花草,主要是碧冬茄,间种有天竺葵、还有番薯叶(哈哈,我仔细看过,真是肥肥嫩嫩的番薯叶)。艳丽的碧冬茄、天竺葵在番薯叶的衬托下,分外娇艳,“花桥”周围的空气中都似乎弥漫着浓浓的浪漫气息,引得游人趋之若鹜。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人民幸福指数、社会文明程度都很高。去年发生在瑞士的一件真实事件,让世人羡慕之余又觉得不可思议。瑞士国库充盈,议会提出草案,提议给每位国民无条件发放2500瑞士法郎(折人民币约1.68万元)基本月薪。交由全民公决,结果是“天降馅饼都不要”,这项提案遭到76.9%的瑞士人反对,理由之一是:金钱应由劳动获得,瑞士不养懒人!

处处绿草如茵,处处鲜花盛开,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富足,这是我们现在看见的瑞士。然而,两三百年前的瑞士,可谓一穷二白、强邻环伺。政府财政空虚,不得已靠向其他国家出卖雇佣军赚钱。老百姓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靠当雇佣军维生。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欧洲有一“今古奇观”:两国兵戎相见,本来与瑞士无关,可在战场上肉搏拼杀的却往往是瑞士儿郎。从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的两百多年间,瑞士人为别的国家打仗而献身的就有两百多万人。现在瑞士全国人口也不过才八百多万人,这个数字对瑞士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欧洲列强最喜欢雇佣瑞士军人,因为他们忠诚、朴实、勇敢。卢塞恩另一处标志性的景观——悲伤的狮子,背后的故事就与瑞士雇佣军有关。悲伤的狮子,是丹麦雕刻家伯特尔·托伐尔森所创作的一座狮子石雕。深深插入狮背的折断的短箭、雄狮微闭无神的双眼、狮鼻两侧痛苦的折皱、无力下垂的双爪……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马克·吐温称之为“世界上最悲伤、最感人的狮子”。这个雕像反映的是瑞士人一段伤心的历史。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忠诚的瑞士雇佣军为了保卫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在接到不准开枪、避免刺激疯狂的民众的命令之后,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城墙,拼死护卫杜乐丽宫,决不后退一步,从士兵到军官,战至最后一滴血,七百八十六人全部身亡(而在此之前,其他国家的雇佣军,包括法国皇室自己的卫队都已四处逃散)。消息传至瑞士,举国哀悼。瑞士议会作出决议,从1815年开始,瑞士不再向别的国家输出雇佣军,梵蒂冈教皇的卫队除外。因为瑞士雇佣军人良好的声誉,也因为历史上瑞士卫队曾经多次拼死捍卫教皇,从中世纪开始,直至今天,教皇的卫队一直沿袭只雇佣瑞士人的传统。

痛定思痛,瑞士人决定不再参与任何争战。其实,瑞士人从1515年起,就宣告中立。但直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才在拿破仑的调停下获国际社会公认,成了永久中立国。从此,高大威猛、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最善于打仗的瑞士人蜕变成最热爱和平的人,也因此幸运地躲过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如此,他们克服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等困境,靠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地坚持与努力,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如今,瑞士社会繁荣、文明进步,银行业与钟表业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刚到苏黎世的第一天晩上,一个校友(C老师1990年代初的学生)盛情款待了我们。从交谈中得知,瑞士普通工薪阶层收入是深圳的四至六倍,物价是深圳的五至七倍。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有了切身体会,瑞士的物价确实居全球之冠。普通中餐馆一盘清炒空心菜,价格19.5瑞士法郎,折成人民币大约150元左右,且分量只有国内的一半!瑞士家家店明码实价,价格差不多,绝没有宰客欺客现象。至于贵,人家收入就这么高、人工工资高。小小的瑞士,是欧洲屋脊、“欧洲后花园”,同时也是“世界公园”、全球旅游高地,世界各地的人都来旅游、购物。咋办?你爱来不来,街上几乎见不到拉客的现象,瑞士也是我去过的唯一的大街小巷几乎看不见广告牌的国家。

瑞士人忠诚,他们也喜爱忠诚的动物——圣伯纳犬。圣伯纳犬原产于瑞士圣伯纳,是瑞士的“国宝”。它方头长耳,憨态可掬,是一种大型犬只,成年后体重可达九十公斤。它性情温和、黏人,喜欢与孩子戏耍,对主人忠诚。它机敏、耐寒且有耐力,是雪地救援的“好手”。瑞士随处可见的颈脖上系一个橡木桶的圣伯纳犬公仔形象,原型是一只叫巴利的圣伯纳犬,这只瑞士人人皆知的英雄犬,曾经挽救了四十多名因雪而受困于阿尔卑斯山的人的生命。传说,巴利在救援一个意大利人时,被误以为是狼而惨遭对方杀害。

在伯尔尼老城区游玩的时候,我注意到,联邦宫、老钟楼、老监狱塔一带,包括火车站内,摆着一个个外形各异、色彩绚丽的圣伯纳犬的雕塑。原来这是一个公益组织请艺术家设计制作了一百尊可爱的雕像,从七月一日起摆放在老城区的街道两侧供人观赏。据介绍,十月份将举行义卖会,所得善款全部用于圣伯纳犬——这种濒危犬种的保护。女儿喜欢狗,我想把我看见的圣伯纳犬雕像全部拍摄下来,发给她。可是时间不允许,匆匆捜寻再三,我只能用手机拍到二十只左右。

不仅普通游客,许多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对瑞士也情有独钟。伏尔泰、卢梭、拜伦、雪莱等,都曾经在瑞士工作或生活;爱尔兰作家《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临终前的一个月迁居苏黎世——他年轻时向往的城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留下遗嘱,要求把遗骨葬于日内瓦湖畔——他少年时求学的地方。最有名的要数爱因斯坦,他在苏黎世、伯尔尼度过了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在伯尔尼有爱因斯坦博物馆,因行色匆匆,未能造访,甚憾!

奥黛丽·赫本,这个出生于比利时、成名于英国的国际巨星,第一次婚礼选择在卢塞恩,晚年定居在卢塞恩,1993年因罹患乳腺癌病逝于卢塞恩。也只有卢塞恩这座超凡脱俗的浪漫小城,才配得上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临别瑞士,在日内瓦国际终点站酒店吃早餐,我们巧遇一对来自深圳的70后夫妻。他们去年在瑞士旅行了半个月,觉得不过瘾,今年又重返瑞士旅行了一个月。他们告诉我,瑞士最美的不是苏黎世、日内瓦等都市,而是那些隐藏在阿尔卑斯山的小镇。我相信,因为在卢塞恩的费尔米斯、在因特拉肯的翁根,我已经有了零距离的感受。特别是在翁根的傍晚,仰望少女峰云卷云舒、时晴时雨的那些分分秒秒……然而,他们说的几个地名我闻所未闻。我瞬间感到惭愧,对瑞士,对她的悲情与美丽,我所知甚少……

(2017年7月26日 于SU212莫斯科至香港航班)

土耳其散记

初尝狮子奶

要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法,喝当地酒。换句话说,酒是丈量世界的最好方式。比如,到法国不喝红酒,总觉得虚了此行,下次还得再去普罗旺斯;到南非喝过红酒,才觉得不虚此行。微醺之时,开普敦——就此别过,就算此生不再相见,又有什么所谓。

近二十四小时,飞机、汽车,经伊斯坦布尔、特洛伊,晩上下榻爱琴海边阿瓦利克。一路上蓝色爱琴海波澜不兴,低矮的山坡上草地、羊群、大片橄榄林、一栋栋黄色屋顶的别墅——早已产生审美疲劳。可一到阿瓦利克,还是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夕阳悬于海天,给冬天的山、海、建筑抹上一层暖色调。我迫不及待下车跑到海边,想抓拍夕阳落山的一霎。可还是晚了一步。

幸好有“狮子奶”弥补缺憾。晚餐是西式自助餐,我拣了一些看着还行的菜式——烤鲭鱼、鸡肉、生菜、黄瓜之类,花15里拉(约20元人民币)买了一杯土耳其国酒——“拉克酒”,俗称“狮子奶”。侍者端来三个杯子——两杯无色透明液体、一杯冰块,现场示范勾兑,将小半杯矿泉水倒入酒中,再加入少许冰块。神奇的一幕即刻发生,原本无色透明的液体秒变乳白色。这就是土耳其大名鼎鼎的“狮子奶”。我尝了一口,还行,45度的白酒,因为加入矿泉水,酒味稍嫌淡薄,倒是有一股浓郁的香味。

狮子奶是一种茴香酒。据说是用水果,比如葡萄、无花果之类蒸馏而成,再加入茴香精。茴香精在45度的酒中可以溶解,兑入矿泉水后,重新结晶成颗粒状的白色粉末,这就是无色透明的拉克酒加水即变乳白色的原因。

中国酒文化大多与文人墨客有关,西方国家的酒文化大多与爱情传说有关。葡萄酒是爱情酒;土耳其的拉克酒据说也是爱神为恋人所调制的美酒,是两种清澈调和而成的白色爱情。有没有爱情我反正没喝出来,但作为“酒国”来的游客,45度、兑水、加香精,“狮子奶”这一称谓着实让我迷惑:狮性不足、水味五成、香味十分,温柔得令我等“酒仙”伤心,还敢冠之“狮子奶”这一百分百霸气的名头?几百年前土耳其有个作家夸张地说,只要喝上一滴这种醉人的液体便觉罪孽深重。这更让我不解——他如果有幸,到中国去喝杯茅台试试,岂不是立马要跳海?

欧洲不仅烹饪爱加香料,许多地区酿酒也爱加香料。比如苦艾酒,大多是用苦艾以及八角、茴香、牛膝草等香料浸泡在高纯度(一般在96度左右)的基酒里制成。这种酒被誉为“绿仙子”,深受欧洲人喜爱。十九世纪是苦艾酒的黄金时代,“法国人用一杯苦艾酒迎来新的一天,也用一杯苦艾酒结束一天的劳累。但只有两杯怎么够,晚饭前也得来上一杯开开胃”。名媛间相互矫情,也爱拿“绿仙子”说事:“我的小小苦艾酒可以治愈世间的所有疾病。”

如此令人着迷的“魔饮”,难道是我不够诚心、太过疏狂?第二天在更负盛名的度假胜地库萨达斯,我情愿辜负爱琴海边的无敌美景,早早来到餐厅点了一个中杯,比头天晚上加了一倍,继续给足了面子细细品尝。我先是不加水,干喝:芳香浓烈,有点意思。接着兑水喝:清、洌、甜、香,感觉渐入佳境。不知不觉二两下肚,岂止微醺,竟然一不小心着了这“狮子奶”的道儿,有点儿头重脚轻了……

此时此刻,才认识到“狮子奶”真是恰如其名:甜味十足,香味十足,酒味十足!看似活色生香的酒中美少女,实为专治中年油腻男的酒中铁娘子!各种味道恰到好处,构成了如此芬芳馥郁的佳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怪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能把世上最美的女人带回家;难怪特洛伊人为庆祝“胜利”会举城皆醉、让奥德修斯钻了空子,十年攻不下的铜墙铁壁竟一夕木马屠城;难怪以弗所古城的街道上,至今还留存着两千多年前的专门写给男人看的、世界上最早的广告……

(2018年2月13日 于库萨达斯)

情人节的战争

今天是情人节。行程是库萨达斯至棉花堡,约190公里。一上大巴,导游黛伊米就告诉大家说她心情不好,因为昨天晚上跟男朋友吵架了:“我知道他昨天早早收工,可是我给他打电话竟然几个小时不回!他说他睡着了。我相信他在睡觉,但肯定不是一个人睡!”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战争:一种是男人与男人的战争,一种是男人与女人的战争。黛伊米跟她的国家一样,正在进入战争状态。来之前,亲朋好友都担心,土耳其安全吗?来了之后才知道,这个国家哪里像在跟别的国家打仗?所到之处,一派祥和。街上不见标语口号,不见游行示威的人群,导游也不谈论战争。倒是等到第三天,我实在憋不住了,问起此事。黛伊米说:“这问题太复杂了。老百姓都不想打仗,总统想打……我们该干嘛干嘛。”

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连接地中海、爱琴海、马尔马拉海、黑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融合,更多的时候是决裂、厮杀。亚美尼亚人、罗马人、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斯拉夫人、高卢人、色雷斯人、匈奴人、俄罗斯人、突厥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觊觎或占领这块风水宝地;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把这当作圣地;发生在这里的战争——特洛伊之战、君士坦丁堡之战、达达尼尔海峡之战……每一次都山海变色、惊天动地、血流成河,每一次都深刻影响或改变文明进程、人类命运……

不来不知道,来了吓一跳。在我印象中,当代土耳其是一个贫穷落后、好战野蛮的国家,动不动政变、动不动跟邻居动刀动枪。一踏上土耳其国土,地陪黛伊米第一句话就是:“欢迎大家来到土耳其,土耳其其实不土,不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几天来,听到的、看到的,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尤其是了解了它的历史,参观特洛伊、以弗所、希拉波里斯古城,那两千多年前城市的宏大格局、雄伟建筑,城市规划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让人叹为观止。尤其让我们这些来自文明古国的人目瞪口呆的是,两千多年前,他们的图书馆、大剧场就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公共浴室、公共厕所规模之大、之富丽堂皇,连厕所都是大理石的……套用鲁迅笔下的阿Q先生的一句话:人家祖上可比我们有钱多了。人类三千年的文明史,保守估计有三分之一时间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还是回到战争的话题。史上最有名的还数特洛伊战争。好莱坞将《荷马史诗》中的有关传说拍成战争大片《特洛伊》,完美再现了当年战争的宏大、残酷,皮特应该就是靠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征服安吉丽娜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斯巴达与特洛伊之间长达十年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冲冠一怒为红颜,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早已有之。

有学者考证,阿伽门农攻打特洛伊,美女海伦只是一个借口。斯巴达的目的是打通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地中海与黑海的通道。所有理性的战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金钱,为了利益,现在叫权力金融、垄断经济或暴力融资。

不过,我倒情愿相信,战争的起因的确是海伦。因为,世界上虽然有两种战争,但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战争:男人为了女人的战争。

在以弗所古城,保存完整的街道大理石地板上至今有一幅清晰的图案:一只成人脚印、一个美女头像、一颗心形草莓、一张钱币。据考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意思是十八岁以上的成年男人,只要你有心、有钱,就可以到左边妓院里去。

妓院的对面就是那座美轮美奂的罗马式风格的图书馆。两者之间有地下隧道相连。据说,男人们出门告诉太太:“我到图书馆看书去。”实际上转身就从地下溜进了妓院……

哈哈!闲语不多说,今天虽然是情人节,土耳其和黛伊米也都没闲着,都在打仗。大过年的,我就不说丧气话了。各位节日快乐!

(2018年2月14日)

就爱那一点香

在土耳其,历史上的多次战争,都与同一种东西有关:香料。

以素食为主的东方人,无法理解西方国家对香料的疯狂依赖。历史上,作为肉食民族,西方人用香料(腌渍)保存肉类、用香料满足味蕾。欧洲不产胡椒、八角、桂皮之类的香料,他们只能依靠伊斯坦布尔的转手贸易来获取这些珍贵的食材。很长时间里,威尼斯商人、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垄断了东西方的香料贸易。欧洲不甘心被层层盘剥,为了打通通往东方香料之国、黄金之国的通道,借上帝之名,发动了多次“香料”战争。因为在小亚细亚遇到强大的阻力,西班牙、葡萄牙才迫不得已向南绕过好望角寻求通往东方的海路,这才有了后来的地理大发现。

要说“一香难求”“香比金贵”,今天的人们会觉得匪夷所思。举两个例子:当年伊斯坦布尔大巴扎商人做香料生意时,经常要关着门“秘密”交易——因为担心一阵风吹来,把贵如黄金的香料吹走。唐朝第一巨贪元载,被代宗抄家时,家里藏有各地官员进贡的胡椒八百石。有人计算过,唐代的一石相当于今天的79320克,八百石也就是63456千克,将近64吨。古长安是古丝路最重要的起点,胡椒就是财富。用胡椒贿赂官员,也算是今古奇闻了。

伊斯坦布尔自古就是香料集散中心,拥有全球最大的香料市场——埃及香料市场。市场里琳琅满目,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香料堆成小山。土耳其料理,据说“一般一般,全球第三”(老大自然是中华料理,老二是法国料理)。土耳其料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调制各种香料。比如有名的土耳其烤肉,可以香透半条街。我第一次被土耳其烤肉的香味降服,是多年前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地道的土耳其美食,新鲜的香料,诸如苦芹、芫荽、鼠尾草之类,必不可少。此外,不止法国的香水出名,土耳其也盛产香水、精油。我们所到之处的许多商家,会用蹩脚的中文兜售土耳其产的“玫瑰精油”。

人类对香的认识,最早多是满足口腹之欲。有了精神追求之后,香的功能就升级了,闻香成了古代贵族、现代小资的情调与爱好。

东西方都热衷闻香,都有深厚的香文化。我国香文化源远流长。屈原有“美人香草”之喻。宋代公子哥儿“左佩刀,右佩容臭(香囊)”成为风尚。发展到后来,大多用燃烧植物如沉香、檀香来熏香。深圳旁边的东莞寮步镇盛产沉香,俗称“莞香”。海南沉香质量最高,自古就有“一两沉香一两金”的说法。清代时香港成为香料对外贸易中心,城市也由此得名。读书人“红袖添香”是境界,是“意在香外”“香外有香”。儒释道都闻香,是为了修身养性;西方是从植物中萃取精华,如国际知名品牌“雅诗兰黛”的一款香水“祖玛龙”,拥有几十种香型,从几十种植物中提取精油兑制而成。西方人闻香是为了吸引异性、唤醒人性。“香水有毒”,是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极致诱惑。梦工厂电影《香水》,根据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同名小说改编。主人公格雷诺耶,一个与人类不相往来、嗅觉异常灵敏的天才,为了追寻世上最完美的香味甚至不惜杀人。

东西方香文化中都用香来制造情调——不,是调情。只不过东方香文化过于高深,对方受之不易。送一盒沉香,少数同段位的中老年妇女可能正合心意;送给少不更事的小姑娘,那叫明珠暗投。西方比较直接,不需要太多文化太高段位,一瓶外表精美、芳香四溢的“祖玛龙”作为情人节礼物,老少通杀。

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的《斯卡布罗集市》飘逸空灵,凄美哀艳,仿如天籁,令人百听不厌。单从歌词论,也绝对称得上一首优美的情诗。“你要去斯卡布罗集市吗?那里有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代我向那儿的一个朋友问好,他曾经是我的爱人。”芫荽,我们也常吃,再普通不过,中国人绝不会拿它来谈情说爱。为了搞清楚其他三种到底是啥玩意儿,我花了不少时间。现在知道了,都是土耳其料理中常用的香料。在歌中是爱情的信物,与玫瑰、薰衣草花语同义。

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中校弗兰克,一个经历丰富的老男人。战争、挫折、意外失明,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对生活有了深刻的理解。失明之后,上帝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他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锐,成了“闻香圣手”,光闻香水味道就能识别女人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然而,年纪渐长,“废人”弗兰克又丧失了“闻香”的能力。他准备倾尽所有享受美好的生活。他带着少年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历练不够,这辈子都达不到弗兰克“不闻香,毋宁死”的境界,但爱香闻香的习惯根深蒂固。过几天就要回家了,最要紧的,泡一壶茶(用紫砂壶),点一根香(用铜炉),在茶香和烟香中,谁还愿意做寒假作业,谁还愿意思考人生呢?

(2018年2月15日晚 于安塔利亚)

天眷顾,人不负

许多年前,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小说开头,俄土战争,主人公葛利高里的祖父普罗珂菲从战场上带回一位裹着面纱的神秘的土耳其女人。他每天傍晚把女人抱到门口的石岗上坐着,久久地望着草原,一直望到太阳落山……从此,顿河河畔诞生了一个野性的具有土耳其血统的哥萨克家族。那时起,土耳其就在我心中留下了悲情又传奇的印记。

还有,对我来说,没有哪一座城市,像伊斯坦布尔一样,是一个想要解开的谜。它曾经是拿破仑口中的“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福楼拜预言它将在一个世纪内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它是帕慕克少年时代的废墟。“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但同时,他又深情地写道:“假使你会游泳,找到通往海面的路,你会发现博斯普鲁斯尽管忧伤,却十分美丽,不亚于生命。”

现在才知道,这个国家,有太多的故事。特洛伊木马、以弗所古城、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处古迹,都在讲述帝国的兴衰。公元390年,罗马狄奥多西一世大帝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搬来一根巨大的、具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方尖碑,竖立在君士坦丁堡的赛马场上。去年看好莱坞电影《但丁密码》,原来,威风凛凛的威尼斯的驷马铜像,是十字军东征时威尼斯人从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伊斯坦布尔抢走的。

这次朝圣之旅,尽管浮光掠影,却也对这个原本陌生的国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山川河海,是人类休养生息的乐园;草木鸟兽,是人类生存繁衍的良伴。上天格外垂青土耳其,这里处处是奇特的地质地貌,处处是富饶的自然资源;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格外懂得珍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海洋与内陆融汇、东方与西方贯通、古代与现代承续的文明。

土耳其国土面积不大,只有七十八万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自然资源却十分丰富。地处欧亚大陆之间的安纳托利亚半岛,三面环海,有蜿蜒绵长的海岸线。蓝色爱琴海、地中海气候宜人,秀丽多姿。大海、草地、山谷、河流、高原,各种地质地貌应有尽有。棉花堡、精灵烟囱叹为观止,博斯普鲁斯海峡壮丽迷人。从古至今,多少匆匆过客产生终老此地的念头。

不同的文明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洞穴教堂奇幻幽秘,蓝色清真寺气势恢宏;罗马拜占庭文化博大精深,奥斯曼文化震烁古今;世界文化遗产伊斯坦布尔,包容多元……所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并深深为之折服。

然而,同样在这片土地上,也发生过许多令人唏嘘的故事。各种文明相互仇视,人类之间相互残杀,一幕幕历史大戏轮番上演。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更替兴衰,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尤其是两个帝国的后期,统治者巧取豪夺、横征暴敛、骄奢淫逸,自然逃不过历史的惩罚。十九世纪中后期,世界形势与格局发生巨变,奥斯曼帝国苏丹不思变革跟上时代步伐,反而倒行逆施,动用国库甚至欠下巨额外债,耗费12亿美元修建多尔玛巴赫切新皇宫,奢华程度比之颐和园、凡尔赛宫、美泉宫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奥斯曼帝国末代苏丹穆罕默德六世携幼子登上英国军舰仓皇出逃之时,一定祈求真主保佑,一定悔恨荒唐怠政,一定感慨“天道不公”……他最后在意大利孤独地老去,留给世人的遗言是:“我最大的哀伤不是退位,而是离开祖国。”但他依然至死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可顾之,亦可唾之”的道理。

土耳其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他的作品中,反复提及废墟与“呼愁”,反复吟咏帝国的哀伤,深刻思考帝国没落、国家转型、东西方文化碰撞带来的痛苦、迷茫、忧伤。用笔之深,用情之专,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切,同时代世界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短短几天里,帕慕克笔下曾经的忧伤,在土耳其蓝色的海洋与天空中,在旋转舞神秘的舞步中,在大巴扎精美的细密画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幸哉,土耳其。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东西方文化浸润出如此独特的富有魅力的文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卡帕多奇亚,是全世界最适合乘热气球冒险的地区之一。乘着热气球在几百米的高空鸟瞰这个“地球上最像月亮的地方”,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奇妙体验。《国家地理》杂志评其为“一生必去的五十个地方”之一。伊斯坦布尔,置身其中,在欧洲与亚洲、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来回穿越,你会怀疑自己究竟身处何方。在我心里,它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

难哉,土耳其。在东西方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当其盛时,引领世界潮流上千年,万国朝圣。当其衰时,列强环伺,以致国将不国。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灰飞烟灭,幸有民族英雄凯末尔力挽狂澜,建立土耳其共和国,保住了民族独立、保住了帝国国土的十分之一……土耳其一直在东西方阵营中挣扎:是政教合一,还是世俗化民主共和?是坚持传统,还是全盘西化?是亲近东方,还是倒向英美?这些仍然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走在“脱亚入欧”的路上,却摆脱不了中亚突厥草原狼崛起、归顺阿拉伯伊斯兰教、征服拜占庭帝国、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影响。深入骨髓的骄傲与荣光、落寞与彷徨、野心与梦想,既是民族希望,也是民族之痛……

没有长盛不衰的国,也没有永不落幕的人生。国家如此,人也一样。上天给你工作与生活、阅读与旅行的机会,是为了让你学习如何去爱和修行,为了让你学习如何去珍惜和感恩。“天眷顾,人不负;人若负,天不顾。”这,就是我土耳其之行最大的收获。

别了,土耳其;别了,伊斯坦布尔!带不走的,是肖洛霍夫笔下的传奇;带走的,是浓浓的回忆、淡淡的忧伤……

(2018年2月20日 于伊斯坦布尔至香港航班)

带回一堆土耳其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当然,此“色”非彼“色”,是“目迷五色”的“色”——各种色彩斑斓的玩意儿。走到哪里,都要去“淘宝”,带一点好玩儿的东西回来。比如在奥地利萨尔兹堡淘到一百多张各国鸟类邮票,让我欣喜不已。这也是旅行的乐趣之一。

这次去土耳其,收获多多——都是些当地平淡无奇的小东西。计有陶瓷14件:7个小碗、2个小盘、1个酒壶、4个小杯。颜色、形状、图案带有浓浓的土耳其特色。比如颜色,以“土耳其蓝”为主。土耳其崇尚蓝色,因为这既是天空的颜色,也是爱琴海、地中海的颜色。除纪念品“蓝眼睛”外,陶瓷、地毯、绘画,大多以蓝色为尊。就连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圆顶、内墙装饰的两万一千零四十三块伊兹尼克瓷砖,大部分是蓝色的,因此人们称之为蓝色清真寺。

外形最独特的是圆形的暗红色小酒壶。店家示范这种酒壶“穿”在肩头倒酒,动作类似成都茶馆里的茶艺表演。

土耳其工艺品的传统图案色彩艳丽,多以花卉为主,如郁金香、石榴花、玫瑰等。土耳其国花是郁金香,所以我选的盘子都是郁金香的图案。白色茶杯的图案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个人应该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正面数字是1444-1446-1451-1481,不知是苏丹在位时间,还是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有待考证。背面应该是这位苏丹的印章。

这些陶瓷制品采购自土耳其红河边的格雷梅和阿瓦诺斯小镇。冬日暖阳下,蓝色的红河水映衬着一栋栋黄色屋顶的小屋,美丽安详。正好是周末,小镇上人来人往。有一个多小时,我坐在阿瓦诺斯小镇河边椅子上,喝了半瓶土耳其产的红酒,与过往的土耳其美女点头致意,很是惬意。据介绍,红河边的红粘土富含铁质,非常适合烧制陶瓷。此地的陶瓷文化已有数千年历史。不过,连导游黛伊米也承认,土耳其陶瓷跟中国的相比有差距。确实,无论是质地,还是工艺,与“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不可同日而语。相比之下,土耳其陶瓷工艺略显粗糙,质厚却显轻飘。看到这些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中东风情的陶瓷艺术品,你就会明白,古人为什么会造出“花里胡哨”这个成语。

土耳其最值得自豪的是地毯。黛伊米带我们到一家地毯展览中心参观,了解土耳其地毯的制作工艺和特点。那一张张精美的彩色地毯确实让人爱不释手。不过,价格昂贵,囊中羞涩,几番踌躇,忍痛放手。

在带回的“宝贝”中,最有意义的就数那幅细密画了。

这幅画淘自伊斯坦布尔大巴扎——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室内集市,建于1461年,有六十多条街巷,四千多家店铺。黛伊米给了我们两个小时逛集市,还好心提醒:看看就可以了,里面大部分商品都是义乌制造。这个难不倒我。我先是找了一家小店,花了一个小时喝土耳其红茶——个人觉得,比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好喝,边喝边观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接着找到一家卖工艺品的小店——我没有逛遍,店虽多,卖细密画的似乎只有一两家。这家老板是一个比我老的老头。他不吆喝,也不主动介绍,我们问一句答一句。最后我花了50里拉(相当于80元人民币)买了一张金粉手绘细密画——这种画义乌做不了。

细密画是土耳其传统绘画艺术,据说传自伊朗,最早发源于埃及。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帕慕克的名作《我的名字叫红》,采用后现代的方式,叙述16世纪末一位名叫高雅的细密画师被人杀害——故事简单,主题却深刻,涉及谋杀、爱情、艺术、文化,揭示土耳其面临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困境。

我选的这幅画的题材是旋转舞。来土耳其之前,我并不知道有这种舞蹈。在卡帕多西亚洞穴酒店那个夜晚,黛伊米带我们观赏了一场地道的土耳其风情表演。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肚皮舞去的,没想到却意外地认识了旋转舞。这种舞蹈源于土耳其最古老的城市孔亚。我们从安塔利亚至卡帕多西亚途经此地,吃了一顿午餐。舞蹈与土耳其伟大的哲学家梅夫拉那创立的神秘的伊斯兰苏菲教派有关。教徒随着音乐旋转,叫旋转苏菲。表演的第一个舞蹈就是旋转舞,八个舞者四男四女,身着白色或黑色长袍:白色代表真主,黑色代表尘世间的万物。只见舞者随着音乐将双臂伸展开来,右手手心朝天,左手手心向地,以左脚为圆心,不停地变换队形,或单一或集体旋转。通过简单的旋转动作,追求心、情感与灵魂的融合,达到平静、冥想的境界,最终达到与真主的合一。土耳其旋转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个晚上,我目不转睛、忘乎所以地欣赏音乐和舞蹈,常常忘了举杯喝土耳其红酒、啤酒、拉克酒(俗称“狮子奶”)……表演结束时,还是醉了——酒好喝,管够,节目又精彩,我常常用干杯来代替鼓掌——如此良辰美景,岂能不醉?

第二天早上,离开梦幻般多彩的卡帕多西亚,意犹未尽的我,捡了一颗硕大的松果,不远万里带回家。

遗憾的是,我很想淘到土耳其鸟类邮票,却未能如愿。

其实,旅行中带回一堆东西,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无限延长对某个地方的美好体验——从某种角度讲,叔买的不是东西,是缤纷的回忆。若干年后的某一天,百无聊赖的夜晚,当看见书桌旁或抽屉里摆着的这张细密画时,我相信,我浑浊的双眸依然会发光,我迟滞的思绪顿时会活跃起来——我会想起,狮子奶、旋转舞、伊斯坦布尔,以及在土耳其五彩斑斓的短暂时光……

(2018年2月23日)

南非纪游

奈斯纳湖看落日

十号晩十二点从香港出发,约翰内斯堡转机,二十个小时,一万三千公里,抵达南非西南端的乔治镇已是十一号下午两点(时差晩六个小时)。一行人长途跋涉,人疲马乏,个个萎靡不振。可是车一开上著名的N2高速公路,被花园大道两边如诗如画的美景所吸引,我们仿佛打了鸡血,一下子来了精神。

干旱、沙漠、贫穷、落后、疾病、抢劫、暴力,来之前关于非洲的想象大抵如此。甚至有朋友担心地提醒打疫苗等等。此时此刻,所有的疑虑和不安都抛诸脑后。这哪里是想象中的非洲,分明是北欧或北美某个景区!只不过北美加州十七英里海岸线多了一些沧桑和奇崛,瑞士、挪威的山光水色多了一些秀美和梦幻。

南非虽然是冬季,却阳光灿烂、温暖如春。一路鲜花盛开,一簇簇如火焰般的霸王花、芦荟,还有不知名的黄色、粉红的小花不时映入眼帘,引起我们一路惊叹。在国内没有见过芦荟开花。南非芦荟种类繁多,据说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芦荟集中于此。我们看见的这种芦荟不知何名,花形硕大,色彩红艳,常常铺天盖地地开满山坡、草地,蔚为壮观。

下午四点终于到达入住的酒店。推开窗子,几米外就是奈斯纳湖。奈斯纳湖是海水瀉湖,两山夹峙,湖外是印度洋的滚滚波涛,湖内波平浪静。沿湖三面环山,山坡上欧式风格的建筑林立。据说当年英王三子乔治看中这块风水宝地,率先在此修建度假别墅。如今,这里成了著名的度假胜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五点钟,我们登上游船,从码头向瀉湖出海口驰去。近处鳞浪翻滚、鸥鸟翔集,远处绿茵遍野,一栋栋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杂处其间。触目皆是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七月是南非的冬季兼雨季,可是我们运气奇佳,天气出奇地好。一路阳光相随,微风和煦,准备好的毛衣羽绒服一件也没用上。导游小李说,运气好的话,我们还能在游船上欣赏落日的奇景。可是此刻天空却半阴半晴,莫非天公不作美?不看也罢,欣赏落日本来就不在我这次的心愿列表中。

傍晚时分,云散天晴,一轮红日从山那边缓缓落下,余晖洒遍重重叠叠的群山,洒遍波光明灭的湖面。游客们纷纷用相机捕捉这美轮美奂的瞬间。与日出相比,我原本更喜欢落日。日出喷涌而出,气势磅礴,野心勃勃。落日是大自然每天上演的告别,依依不舍,有点黯然而惆怅。

我曾经有幸欣赏过几处著名的落日奇景。在巴厘岛金芭兰海滩和库塔海滩,与上万人一起,屏住呼吸,静候太阳沉入海底。那种壮观的场景,那种巨人落幕的忧伤,是平生难以忘怀的一幕。普吉岛巴东海滩、沙巴丹绒亚路海滩,那种海上落日的壮美,给人心灵的触动与震撼,只能意会,难以言表。

在普吉岛的卡伦海滩的一幕,却使我对落日陡生厌恶与畏惧。那天傍晚,我们正沉浸在欣赏落日的喜悦之中,突然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亲眼目睹了落日下一出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悲痛之情让我久久不能自拔。彼情彼景就像一道不能触碰的伤疤,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奈斯纳湖的落日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它从容、安详、静谧。不像海上落日那样声势浩大、惊天动地。它以一种意犹未尽的优雅姿态缓缓落下,在最后一刻,把美好和欣悦留下,带走彷徨和忧伤。日出也好,日落也罢,只不过是大自然每天上演的常规剧目。正对应了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我们不必讶异,也无须过于纠结。心境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在奈斯纳湖上,我终于释怀。

游船在离湖口不远处停下。身后的湖面波澜不惊,远处的印度洋挟雷霆万钧之势,一层层的巨浪前赴后继,奋勇争先,扑面而来。两岸悬崖绝壁,阴森可怖。回头张望,湖畔已是万家灯火。

(2016年7月13日)

开普敦看云

早上起来,开普敦市云缠雾绕,几十米开外不见人影。不禁担心,今天的旅游项目还能否顺利完成?

昨天导游小李就打了预防针,由于开普敦地处印度洋与大西洋交汇处,暖湿气流充沛,再加上现在正处雨季,开普敦常常云遮雾罩。我们能不能乘直升机环绕维港、坐缆车登上桌山鸟瞰市容,还得靠老天帮忙。

果然,上午九点,我们一行赶到直升机场,被告知云雾太大,现在不适合飞行。导游只好更改行程,带我们到康斯坦提亚——南非最古老的酒庄参观。

说也奇怪,开普敦维多利亚港湾云雾缭绕,汽车绕到桌山背后,却是晴空如洗,阳光普照。酒庄离市区不远,半小时车程。据小李介绍,法国人建于1685年的康斯坦提亚,是南非最早的葡萄酒庄园。对葡萄酒,我没有研究,却也不愿放过这“免费”品尝的好机会。试喝了五种酒,前两款白葡萄酒,酸度有余,甜度不足,我不喜欢。后三种红葡萄酒,酸、甜、涩度一款赛过一款,其中一款,据说是南非独有——这种葡萄只有在南非才能种植。我越喝越来劲,不断示意服务生多倒一些,还把妻子杯子里的也抢过来——可惜,直升机场来电,说天气好转,直升机可以起飞,让我们快点赶过去。

云雾如同调皮的孩子,刚才还伸手蒙住开普敦的脸,刹那间一松手,眼前一亮,开普敦市容尽显无余。乘直升机于我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紧张、新奇、刺激,尤其是那种飞越大海、飞越山巅,俯视一切的体验,令人眼睛舍不得一眨、恨不得一秒钟当两秒钟用。我们个个都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十几分钟的空中飞行,只顾着拍照,来不及细细感受,飞机就已降落。好在天公作美,让我们有机会“乘机”一睹开普敦市的芳容。

一会儿云归雾拢,开普敦市又隐藏在云雾之中。小李正好带我们到一家中餐馆就餐。匆匆餐罢,眼看云散天晴,我们随即坐缆车直奔桌山。

桌山号称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它海拔不过千米,却胜在地处两洋交汇,前面是碧波万顷的大洋,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脚下环山而筑的是非洲历史文化名城开普敦。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我们徜徉在平坦而宽阔的山顶上——这上帝的餐桌——环顾俯察狮头山、信号山、维多利亚港。此时此刻,云雾如同一个美少女,婀娜舞蹈于山海之间,亲密依偎在街市之中,平添更多秀色,却不挡一丝风情。都市之美,有的胜在大,如洛杉矶;有的胜在高,如纽约;有的胜在传统,如巴黎、京都;有的胜在时尚,如深圳、新加坡。脚下的开普敦市则兼济各家之长,她如一张围着桌山摊开的大饼,却比洛杉矶大而有度。作为非洲母城,她既有保存完好的几百年的传统;同时,她还是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举办地,城市建设又增添了许多时尚的元素。依山傍水的城市大多秀美有余而雄奇不足,如重庆,如香港,如旧金山。大多数城市总是犹抱琵琶,半遮半掩,不肯将它的美尽情展示,有待游人一点一点去挖掘发现。只有开普敦,如热情似火的非洲美少女,一见面就尽显风采。幸亏有每天陪伴她的多情的云雾,给她的豪放增添了不少妩媚。她是一种介于秀美与壮美之间的美。我们尽情饱览这旷世奇景,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入夜的开普敦更美,被誉为全球三大夜景之一。我们从桌山坐车下来,从高处往下看,万家灯火,闪闪烁烁,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我一时分不清哪是灯光,哪是星星。

返回酒店途中,小李说遗憾的是今天云雾太大,我们看不见远处关押曼德拉的罗宾岛。小李是开普敦大学的高材生,知识渊博,且极具情怀。他一路上为我们介绍了不少关于南非的自然、人文、历史知识。这时又着重介绍了南非之父——曼德拉。

我来南非之前一直在翻阅曼德拉的资料。对南非历史和种族隔离稍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曼德拉对非洲,甚至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多么重要。今天,在这块种族隔离曾经最严重的土地上,黑人与白人和平相处,共同享受阳光、自由和幸福,主要归功于曼德拉数十年的不屈抗争。可是,对于他,有说他是非洲英雄、南非之父,有说他是南非罪人。就如同对于南非,来之前我们也有过诸多疑虑——云雾中的开普敦,云雾中的曼德拉,云雾中的南非——不是亲眼所见,不是亲耳所闻,我们又如何能感知你的博大,你的美好,你的深邃?

(2016年7月14日)

奥茨颂看星星

离开乔治镇,沿着N2高速往东走一段,再折向北走,不远就是南非著名的鸵鸟小镇——奥茨颂。

公路两旁,全是一个个鸵鸟养殖场。一只只昂首阔步、神气活现的鸵鸟,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小李带我们参观了一家据说是规模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这里圈养了世界上所有种类的鸵鸟,有南非鸵鸟、澳洲鸵鸟、津巴布韦鸵鸟、新西兰鸵鸟等等。我们亲手触摸了鸵鸟蛋,骑在鸵鸟身上拍照留念,我甚至还骑上鸵鸟跑了一圈!最后参观了鸵鸟博物馆。

旅行途中,遇到一个好的导游是幸运的。我们这次格外幸运,全陪张导耐心细心,地陪李导热情健谈,知识广博。李导为我们科普了不少关于南非的自然、人文、历史知识。如南非的国树是罗汉松,国花是帝王花,会开花的芦荟,如何识别天上的星星等等。

这次,他又教我们不少关于鸵鸟的知识。最大的鸵鸟是津巴布韦鸵鸟,身高超过两米,体重超过一百公斤;最小的鸵鸟是新西兰鸵鸟,身高大约三四十公分;最有经济价值的是南非鸵鸟,它浑身都是宝,鸵鸟皮是世界上第二坚韧的动物皮(排名第一的是鳄鱼皮),一只鸵鸟的一生能为主人创造十八万兰特的经济效益;一只鸵鸟蛋重量相当于二十三只鸡蛋;鸵鸟的脑量只有三十克,很笨,笨到无法识别食物,经常将小刀、餐具等囫囵吞进肚中;它是远视动物,如果你不幸在草原上被鸵鸟追逐,你只要躺下来,它就找不到你了……零距离亲密接触了鸵鸟,又学到了不少知识,我们一行人个个兴致勃勃,特别是同行的两个小朋友,更是如鱼游江河、鸟翔天空,得其所哉。

下午四点,入住奥茨颂自然保护区内的一家特色酒店——水牛山庄。平缓的山坡上,散落几十座草绿色帐篷,前面是不算太大的水塘。从外表看,酒店相当普通甚至简陋,它是我住过的唯一没有门锁的酒店!晩上睡觉时只要将帐篷门上的拉链拉上就算锁上了。可是一走进帐篷,却发现里面空间宽敞舒适,设施一应俱全。

最奇的是这家酒店与自然环境完全融合。帐篷周围,自然生长着各种植物。有一种浑身是尖刺的树,小李告诉我们这是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最爱。放下行李,团友们就迫不及待地探寻周遭的环境,拍摄各种形状奇特的花草树木。不久,眼尖的团友就有了新的发现,我们住的帐篷边,竟然有几只羚羊、斑羚在悠闲自在地吃草!很快,我们又发现了池塘里有成百上千的鸟,有三只庞然大物——河马,池塘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羚羊、还有几头大象……

晚餐非常丰盛。头盘是蘑菇,第二道是烤鸵鸟肉,最后是冰淇淋。在餐厅幽暗的灯光下,我们喝着南非红酒,吃着烤肉,其乐融融。

走出餐厅,一抬头,天空中繁星密布!大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仰头观赏着这久违了的自然景观。小李教我们怎样辨识星星,头顶是南十字星,它位于非洲大陆的中正……团友中年龄最小的小都都,更是兴奋莫名,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星星……

匆匆洗漱完毕,我与妻子又漫步于山庄。我躺在泳池边的躺椅上,妻子在一边打着太极。此刻,我似乎删除、清空了尘世间的一切记忆……我愿做脑量只有三十克的鸵鸟,把自己深藏于非洲大草原无边的夜色中。在奥茨颂的星空下,就这样静静躺着,久久不愿起身,直到露水打湿了衣服,直到妻子一遍遍催促……

我们有多久没看过星星了?第二天,不约而同地,几个团友抛出这个问题。是啊,我们曾经如此漠视、轻视、藐视甚至蔑视自然。本该拥有的珍贵的一切,却渐行渐远;孩童时习以为常的事物,如今却要跑到万里之遥的非洲才能领略……

深夜,拉上帐篷的拉链门,枕着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雁鹅的低吟,斑羚的喘息,有时仿佛还有野猪的哼哼。可是我一点都不担心,睡得格外香甜。

感谢阿Mai,正是由于你的坚持与付出,让我们有机会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精彩。

(2016年7月15日非洲时间早上7点)

好望角看海

拜好天气所赐,昨天顺利游览了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桌山,对于开普敦之行,我们已经心满意足。接下来的好望角之行,说实话,我已没有更多的期待。

从乔治镇到开普敦,途径马索湾,参观了迪亚士纪念馆。一路恶补了不少中学时学过的地理知识。好望角,非洲大陆最南端;第一个发现它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第一个通过它到达东方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因此武断地认为,好望角,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地标意义大于实际观赏价值——我们此行,只不过是到此一游罢了。

然而,一旦站在这非洲大陆的尽头,即使再麻木的人,也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什么叫狂风大浪!什么叫滔天巨浪!语言实在是太贫乏了,只有身临其境,才有这种真切的感受!为了拍出一张好照片,我们每一个游客都尽可能地靠近悬崖,靠近海边。有两个看模样来自中东的年轻恋人,不惧危险,爬下悬崖,坐在又湿又滑的海边。我急得脱口大骂,这个小伙子王八蛋,谁家的女儿跟你谈恋爱倒霉!怎么能把女朋友置于如此险地!我仔细观察,大西洋的浪可以同时产生八道。也就是说,第一道浪拍击海岸时,后面接着有七道海浪如影随形地紧跟而上。一浪接着一浪,时间不容间隙。后浪推前浪,前浪撞击礁石,碎成粉末,又跌落在后浪的怀抱里,形成更大的海浪!我焦急又无奈地看着那一对恋人,心胆俱寒。唉,眼不见心不烦,我扭头快步离开海边。

及至爬上灯塔所在地的最高处,又是另一番奇特景象。去过尼亚加拉大瀑布顶端的游客都有这样的感受:回头凝望,一条清澈又湍急的河流,两岸横柯上蔽,让你产生如身在江南的错觉。可一旦河流跌落断崖,如一头狂奔的野马一脚踩空,那种嘶吼与狂乱,从江南立马就穿越到了塞北!

置身于好望角灯塔,我又一次产生这种正负两极的感觉。右边,大西洋沸腾翻滚,就如我们在克鲁格看过的年轻黑人男女的表演:歌唱着,呼啸着,舞蹈着,腾挪跳跃,一刻不停。一曲终了,你以为高潮已临。一阵急促的鼓点又起,新的高潮又接踵而至!左边,印度洋风平浪静,在夕阳下,宛如一个温婉慵懒而又肉感的贵妇人,穿着一袭深蓝色的绸缎,平整熨帖,心若止水,只有呼吸带动一丝丝肉眼难以察觉的起伏……

站在好望角,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思绪万千。我们且不说右边这片最危险的海域,至今还有五六百艘沉船深眠海底;也不说左边这片通向东方黄金彼岸的海域,多少野心家、冒险家趋之若鹜。我想,站在好望角,老成持重的人应该多看看永远激情澎湃的大西洋,犯险冒进的人应该多看看波澜不兴却深不可测的印度洋……

没有哪一片海像好望角一样,从东往西,从西往东,预示着两种不一样的心境,两种不一样的人生,两种不一样的经历,两种不一样的境界。没有哪一片海像好望角一样,兼收并蓄,宏大包容。它就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厚重的一本书,任你有无穷的想象,总逃不脱它预言的宿命……

(2016年7月16日——17日)

行走美利坚

河畔

(一)

纽约的秋天比深圳来得早。这几日天空有点阴晴不定,不如刚来的时候那样蓝得让人生疑。十月还差两天,街上已有飘落的梧桐叶。如果下雨,还要凉得彻底些。我似乎感冒了,浑身不得劲,下午终于有理由躲在屋里睡大觉(去他的劳什子英语课)。一觉到三点多,被外面清洁工(一个漂亮的黑人小伙儿)打扫卫生的声音吵醒。想着昨天听人说东河河畔风光不错,挣扎着起来,还是决定去走走。

东河与哈德逊河一样,是包围曼哈顿岛的两条河之一。穿过第一大道、约克大道,沿河边往北,从63街漫步至75街,从四点十分到五点二十分,整整走了一小时十分钟。阴天,微风。行人不多。路上时有海鸥、鸽子与行人争道。远望上下两桥雄峙,两岸高楼林立,对岸就是皇后区。河畔隔不远即有凳子,靠背和扶手已锈迹斑斑,木头老旧开裂,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细心察看,却没有丝毫人为损坏的痕迹,依然结实可用。一路可见有人坐在凳子上发呆。

行道树大多是梧桐树。与南京粗大旁逸如遮如盖的梧桐树不同,这里的梧桐树挺直秀丽。猛然间,发现眼前一棵野棠梨!小小的棠梨果挂满枝头。小时候,常摘来让母亲煮了吃。味道有点涩,是晚饭后我们兄弟几个聊胜于无的点心。每到秋凉的时候,奶奶喜欢捡它的落叶,洗净晾干,盛夏时当消暑的凉茶——微涩中略带甘甜。农忙时捡拾稻穗归来,奶奶追在我们身后喊,小心中暑,进屋里喝一碗凉茶!后来品尝了大红袍,才发觉不就是奶奶泡的棠梨茶的味道吗?去年有朋友送我一盒大红袍,母亲喝了,也说是棠梨茶的味道。

行至70街河畔,人行桥下,不知何人,搬来一张折叠床蒙头大睡。左边约克大道(类似深圳的北环大道,是纽约绕城快速干道)车水马龙,右边是滔滔河水,此人真乃闹市大隐。河里一只水鸭一会儿潜入河中觅食,一会儿露出水面。它迅如一道黑色的闪电,我的镜头始终难于捕捉到它美丽的身影。

我不时停下脚步,凝视河水。几次途经昆斯波罗桥,大家都惊叹河水的清澈。仔细探寻河面良久,很遗憾,只发现两片树叶、一个从桥上吹落的塑料袋。我如获至宝,赶紧把它们拍下来,作为伊斯特河不甚洁净的物证。

河道宽阔、空旷而寂静。河面鸥群翻飞。偶有一两只像鹰一样的大鸟在河面盘旋。只有一艘游轮、一艘喷气式飞艇驶过。河里不见一艘渔船(包括货轮。难怪去年波音在哈德逊河迫降成功),河边也不见一个钓鱼的人。我不禁浮想联翩,做一条伊斯特河里的鱼是多么幸福!它们只需要躲避来自天空的偷袭,不需要喝被污染的河水,也不需要面对可怕的渔网和渔钩。而就在几百年前,印第安人划着独木舟在河里捕鱼。四百年前(具体地说是1609年9月12日下午),探险家亨利·哈德逊发现曼哈顿岛。紧接着,欧洲列强纷至沓来。冒险家以及强盗们大肆捕杀海狸和黑熊,以获取珍贵的毛皮。两百年前,华盛顿在纽约湾西点附近拦击英国舰队——哈德逊河与东河的鱼虾是各国冒险家和军队取之不竭的给养。一百年前,纽约港桅杆林立,河运异常繁忙。有许多英格兰、荷兰、西班牙、法国、德国裔的渔民安家曼哈顿,靠捕鲸为生。

回的路上,一只海鸥站在河边护栏上,直到相距只有两米远,我们互相对视着,它看我逼近,展翅飞到不远处的护栏上。我又近前观察,它又飞走。如是者三,大概感觉我这嗜血的异国人有不良企图(上帝作证,我虽然吃过禾花雀,但却没有吃过海鸥啊),它不情愿地扑啦啦飞到几百米远的对岸去了。

(2009年9月29日)

(二)

后天,就要离开纽约了。尽管下雨,我还是鼓励自己,再去看一眼“我的河畔”!请原谅我这样说。估计除了我这个异乡人,没有人对河畔有这样的感情,有这样的依恋。

打开门,扑面一阵寒风。中午,中餐馆的店小二说,明天纽约要下雪。我打趣道,如果下鹅毛大雪,我愿意贡献出我仅剩的一百美元喝酒取暖!风斜雨细。出国时女儿塞给我的小阳伞挡不住细雨,身上很快星星点点。我犹疑片刻,还是冒雨向约克大道走去。

雨越下越大,河畔只我一个人。谁会有这种闲情逸致,在此时此刻来到此地?风狂雨骤,波翻浪滚。河里没有一艘船。曾经在河水里自由游弋的野鸭,在天空中快乐飞翔的鸥鸟,也早已消失了踪影。原来每分钟对开的罗斯福缆车,现在半天不见一趟。穿上了厚厚的毛衣,依然有些瑟瑟发抖。

没有人打扰我。连那么嚣张的鸽子也不来争道。在雨中,在曼哈顿的河畔,我赚得了片刻宁静,得以细细检点这两个月来的收获。

我重新学会了一个人散步。而且,这是人到中年的一个人的散步。散步是因为需要,因为欣赏,或者因为内心的平静;而不再是因为矫情,因为浮躁,因为疗伤,因为有心仪的女生可能从路边走过。下午,我喜欢一个人在东河边漫步;晚饭后,我喜欢一个人在中央公园漫步;每周二到W43街上课,我喜欢一个人沿着第五大道或者麦迪逊大道,边走边看;我喜欢一个人绕着洛克菲勒中心转圈,累了,坐在椅子上发呆;我喜欢一个人走在大西洋城长长的木栈道上,任海风吹乱又理顺自己的思绪……一个人散步,我无法描述我内心的喜悦!在异国的天空下,在陌生的人群中,在独自一人的岸边,一个人静静思考,静静体验,这是怎样的奢侈与享受!

我重新学会了——忧郁。曾经被俗务包围着,每天去应付不必要的事,酬对须远离的人。我的神经被酒精浸泡,被烟雾熏燎,变得粗劣而麻木。我早已失去了忧郁这一高贵的品质!如今,我又懂得了:忧郁可以使人敏锐,使人广博,使人深刻。夜读的时候,被柳永“一生赢得是凄凉”警醒,被仓央嘉措“不负如来不负卿”感动;在河畔,在曼哈顿的雨中,有一阵我甚至产生了“我是纽约惆怅客”的愁绪(太久没有这种真正的读书人的情怀了);在听课下校的时候,我常常思考教育的目的与未来;我尝试着俯察大地,仰望星空……哈哈,多情善感的我又回来了,好学潜思的我又回来了,愤世嫉俗的我又回来了,忧国忧民的我又回来了!在人到中年的时候,我庆幸,我又捡回了少年狂;我庆幸,我的血液,又一次燃烧,沸腾!

风更猛,雨更狂。我的雨伞几乎撑不住,我几乎站立不稳(哈哈,一个人,谁又能够站稳呢?)。再见了,我的河畔。我最后回头望她一眼,如同告别一个相恋已久的,爱人……

(2009年10月16日下午5时)

尼亚加拉瀑布

游历过黄果树,拜访过九寨沟,也欣赏过美轮美奂的纳木错。尤其是去年十月,白杨树金黄耀眼的时节,领略了北疆边陲禾木村无与伦比的壮美,我以为我懂得了什么叫鬼斧神工,什么叫叹为观止。我以为这个世界上,将不再有任何自然奇迹能够让我惊叹了。

我们早上八点左右从华盛顿出发,在费城短暂停留,观自由钟、独立宫。中途又在玻璃中心逗留半小时。虽然长途跋涉,但我一点不觉得累。一切都是那样新鲜,一切都是那样养眼。天蓝,树绿,草青,水碧。几乎见不到一块裸露的泥土。偶尔路旁有一大块翠绿的大豆和橙黄的玉米地,也整齐得犹如花园里的观赏植物。没有看见一个劳作的人。一路上只见驾着皮卡和各种大排量的车和拖着房车外出度假的人。据说这几天是美国劳动节,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长假。虽然公路上车水马龙,但一切显得那么有序,没有人超车,没有塞车,更没有碰撞的现象。隔很远路边出现一户两户人家,或者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小镇,或者一个停满小车的大型购物点。偶尔看见远处一条河流、一条山脉,想象着几百年前印第安人骑马呼啸而过……

终于在下午四点钟赶到了尼亚加拉。几公里外,已经能听见轰鸣声,能看见瀑布激起的上千米高的水雾。我们一路狂奔,赶上了“雾中少女号”船。来不及停步,穿上雨衣,急忙往船上跑去。这时才有时间仔细欣赏周围景色。抬眼望去,右边,一大一小两条瀑布从天而降,浪花翻滚,飞沫激射,雾气弥天。一条彩虹横贯长空,如蛟龙戏水,蔚为壮观。近处,成百上千的白色鸥鸟在水面翔舞;远处,又一条巨大的瀑布挂在天际向我们招手……左边岸上,加拿大境内高楼林立;仰望身后,一桥飞架,连通美加两国。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一共有三个瀑布。美国境内两个,稍大的一个横刀立马,吼声如雷,叫美国瀑布;稍小的一个如小家碧玉,风情万种,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新娘面纱瀑布。加拿大境内的,铺天盖地,气势磅礴,叫做马蹄瀑布。

船经过美国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慢慢向马蹄瀑布驶去。近距离地感受瀑布,我们仿佛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耳边狂风呼啸,身上暴雨抽打,船在波峰浪谷间穿行颠簸,以至于我们都站立不稳……每一个人都发出幸福的尖叫,我旁边一对不知来自何方的年轻恋人,忘情地搂抱在一起……

晚饭后,导游带我们夜游瀑布。沿着河边,淙淙的河水在月色下泛着波光。一水之隔,两岸灯火辉映。瀑布似一条条隐隐约约的白缎,白天如雷的水声似乎柔和了许多。树林里人影憧憧,各种肤色的情侣们相依相偎,携手漫游……导游一直指引我们到达加拿大边境。十点钟,加拿大一侧突然燃放起焰火,夜幕下,火树银花,波光潋滟,引来人们一阵阵赞叹……

第二天早上,导游带我们沿着瀑布上游前行,经过一座钢铁桥,去探访中间的新娘面纱瀑布和左侧的马蹄瀑布。中间瀑布规模最小,但观景位置最佳。站在瀑顶,俯视三瀑,只恨自己少生两只眼睛,不知往哪边看才好。伫立崖边,深呼吸缓吐纳,只觉神清气爽七窍空灵。耳边,风作雷鸣;脚下,云舒雾卷。这一切,美得令人心胆欲碎。我不敢久留,又不甘离去,盘桓半天,眼看时间已到,转身慢慢地往马蹄瀑布走去。

走上高地,只见瀑布真如一只巨大的马蹄横在眼底!宛如天马奔腾而来,在此一脚踩空,留下的一个巨大脚印。一条大河清澈见底,一朵朵浪花像一群青春美少女,活活泼泼蹦蹦跳跳喋喋不休地走来。可是,她们万万没想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毫无防备地跌入谷底。刹那间,天地抽噎,山水呜咽,造化送来成千上万吨翡翠绿玉,美少女们涅槃幻化成更加美丽的水中之凤凰,天地之精灵……

我们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渐行渐远。瀑布激起的水珠如少女深情的泪滴,飘洒在我们耳边、脸颊、肌肤、衣襟。啊,这异国邂逅的情人,这北美大陆痴情多情热情的美人。千叮咛,万嘱咐,好远好远,好久好久,我还依稀听见她呢喃的声音,看见她婀娜的身影……

瀑布是一首抒情诗,她分三节,反复吟诵:初热烈,继而婉转,后激越。瀑布是一篇交响曲,她有三段,跌宕起伏:先激荡,再舒缓,最后奔放。瀑布是天地间一幅书画长轴,她分三卷,渐次展开:初震撼心灵,接着洗涤肺腑,而后荡气回肠!

(2009年9月6日)

波浪山花园

离开扬格市优秀特许学校,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我们乘校巴返回纽约市布朗克斯区境内,途经263街圣文森山学院附近,前往参观波浪山花园。

与美国大多数景点(包括学校)一样,花园大门非常普通,甚至有些寒酸。在门口,我们遭遇一条小花蛇,它显然被我们一大群人吓坏了,迅速地向路边草丛蜿蜒爬行。这时,一位稍显富态的中年女士迎上来,她面带笑容,一边示意我们不必惊慌,告诉我们这种蛇不咬人;一边举手作赶蛇抓蛇又似护蛇状,像在责怪自己的孩子惊扰了客人。原来,她就是花园里负责文化教育指导的科特妮·怀特女士。科特妮是环境科学博士,十月底就要到圣文森山学院兼课。同是气质高雅的美国女性,艾伦像一个贵夫人,多了几分严谨;艾丽像邻家大婶,多了几分热情;而科特妮呢,一路上,她一直微笑着,慢声细语,端庄优雅,则更像一位矜持的女主人,多了几分亲切。

花园占地28英亩。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原来的主人名叫霍普斯金。马克·吐温、罗斯福爱上这里的宁静优美,曾经在此小住。马克·吐温最爱这里的松鼠。科特妮开玩笑说:“每当看见花园里的松鼠,我就想到,它的祖先可能陪伴过马克·吐温。我把一只松鼠布偶放在书桌上,看见它,就想起马克·吐温。”后来主人将花园捐献给纽约市政府。现在它早已成了一座公共花园,也是社区文化中心,免费对公众开放。

哈德逊河流经不远处,河水宽阔而幽深。对岸郁郁葱葱,赭色的岩墙高高耸立。印第安人叫这条河为“玛蒂克坦克”,意思是“上下对流的河”。

科特妮先带我们参观了进门不远处一栋两层楼的建筑。这栋不起眼的小别墅,就是马克·吐温和罗斯福住过的地方。房间里挂着一些画,不知是否是当年的旧物。左边小屋墙上有一台液晶电视,反复播放同一段河流的视频:湍急的河水,一半往左,一半往右。不知何故,不及细问。

出门左拐,是一座玫瑰园。据说此园乃著名设计师手笔。园里种植了许多名贵玫瑰,花开时,浅红紫红深红等竞相争艳。估计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偌大的花园,只开着几朵紫红的花朵。科特妮特别提到,花园里有黄色和黑黄色的蝴蝶,这两种蝴蝶目前正往南迁徙,目的地是墨西哥。他们在每只蝴蝶翅膀上贴上标签,上面标有邮箱地址。如果有人发现这种蝴蝶,可以发邮件告知他们蝴蝶身在何处。

再往前走,是一处小小的水上花园。其实也就是一方种着莲花的池塘。科特妮蹲下身,小心捞起一朵带着长长根须的莲花,认真地教我们,这种花可以用手捞起来。我仔细一看,仿佛是小时常见的水浮莲。她还用手轻轻拍打水面,小声说(似乎怕惊吓了鱼儿):“鱼儿听见声音,就会游过来。”果然,不一会儿,几条小红鱼应声而来。科特妮孩子似的笑了。一头齐耳短发的科特妮,打扮得体入时的科特妮,可爱可亲可敬的科特妮,发际已浅霜,身材已微胖,徐娘已半老,却不知何以还能保持这份稚气与童真?

往右,是根据一位作家的书——《野花花园》——设计的野花花园。四面八方的野花种子随风飘来,自由生长,不加修剪,为花园添了几分野趣。我喜爱那些蓬蓬勃勃的芦苇。苇秆苇叶细长青翠,苇穗呈淡紫色。去大瀑布、大西洋城的路上,都可见它的踪影。我曾经拍了不少照片,或者以蓝色的天幕为衬托,或者干脆不要任何点缀,疯狂的相册里全是它的芳姿。每回见它,总让我想起家乡秆粗叶壮的芦苇。一到秋冬时节,山脚、溪边,一丛一丛洁白的苇花怒放,煞是好看。每回见它,脑海里总浮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园中有一小亭子,是原来主人所建。长亭短亭为我国独有,此处怎会有这种包含特殊美学意象的建筑?亭子旁边是否有几株杨柳?当时没有细加留意,似乎没有,记不真切。至于亭子,过其门而未入,甚憾。

科特妮指着远处河岸那如刀削一般的悬崖说,这都拜远古冰川所赐。“你们可以站在前面那片草地——其实是一栋房子的屋顶,好好欣赏一下。感谢你们参观花园,希望有机会再来!”科特妮要赶火车,她送我们每人一份礼物——一本精美的花鸟小画册,匆匆告别而去。

我有意快步前行,离开人群,往河边草地走去。其实此处离河岸还有一段距离,只适合远眺而不能近赏。天空晶莹剔透,如一块施华洛世奇的蓝水晶。偶有一朵乌云飘过,更加凸显纽约的天际高远澄澈。极目处,华盛顿桥如一道剪纸画,贴在河上,赭色的河岸和蓝色的河水构成它极佳的背景。草地边缘是一丛丛黄色、紫色的野花;也有几棵灌木,枝头挂满似曾相识的野果。一阵风吹来,空气中,飘满了幸福而惆怅的蒲公英……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