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追求平等的天性——《诗经·伐檀》赏析

7.追求平等的天性——《诗经·伐檀》赏析

【导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可以说,民歌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阅读《诗经》,我们能真实地看到“先民们生动鲜活的生活、劳动的情景,听到先民们或愉悦或慷慨或凄婉或悲凉的歌声”。《伐檀》一诗,是《诗经》中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强烈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整首诗都是以砍伐木头的劳动起兴,“坎坎”是伐木声,全诗三章,采用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砍伐树木的劳动强度很大,也很艰辛。底层劳动人民辛勤地劳作着,如果不勤恳稼穑、努力劳作,就不可能有丰厚的收获;但另一方面,即使辛苦劳动,可能还是终日吃不饱、穿不暖。《伐檀》虽然没有明说劳动的辛苦,但我们可以从《七月》这首诗中管窥一二。劳动者一年到头像牛马一样地劳动,但生活困苦,“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天气极其寒冷,可是“无衣无褐”,吃的食物是苦菜,烧的是臭椿,住的是不蔽风寒的破陋房屋。这样的苦难和不幸可以说是整个劳动人民生活的常态。而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他们坐享其成,不稼不穑,不狩不猎,却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这种不平等的生活,怎能不让人心生愤慨!于是,我们听到了他们发出强烈的呼喊:“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你自己不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满了许多野兽皮?这是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对不合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提出的责问。对于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劳动人民无力反抗,只能借助冷嘲热讽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些所谓的“君子”们,不过就是没有做出任何社会贡献,“白白地吃饭”的不劳而获之徒!这句让人想起“尸位素餐”这个词。尸,这个字,原来是象形文字,就像是一个人坐着的样子。后来,在“尸”字下面加了个“死”字,用来表达死去人的躯体。所以说“尸位”的意思,就是坐在那个位子,有职位但却没有工作做的人。“素餐”,则是指白吃饭。这两个词连用,更强烈地批判了那些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之徒。

如果说《伐檀》一诗饱含着劳动人民强烈的不满,那么《硕鼠》一诗则更是直截了当地发出了反抗。作者将那些剥削者直接比喻为大老鼠,老鼠都是贪得无厌而寡恩的,多年辛勤的伺候,不仅没有回报,换来的却是“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于是,劳动人民怒斥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麦、苗)!”当清醒地认识到剥削者残酷的本质,“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虽然这“乐土”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幻想,但它已经是行动上的觉醒。

孔子曾说过:“苛政猛于虎”,《伐檀》、《硕鼠》、《七月》就是当时被剥削者的真实生活的生动写照,是一篇篇血和泪的控诉书。当苦难而沉重的生活使人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美好时,劳动人民产生出怨恨、愤怒、咒骂,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可以说,“劳而不得,不劳而获”的控诉,是他们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的最早萌芽,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即对平等的呼唤。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彭早霞导读)

【原诗】

伐檀

坎坎伐檀兮[1],寘之河之干兮[2]。河水清且涟猗[3]。不稼不穑[4],胡取禾三百廛兮[5]?不狩不猎[6],胡瞻尔庭有县貆兮[7]?彼君子兮[8],不素餐兮[9]

坎坎伐辐兮[10],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1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12]?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13]?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14]。河水清且沦猗[15]。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16]?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7]

【注释】

[1]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2]寘(zhì):同“置”,放。干:水边。

[3]涟:水波纹。猗(yī):义同“兮”,语气助词。

[4]稼(jià):播种。穑(sè):收获。

[5]胡:为什么。禾:谷物。三百廛:犹言三百户。《毛传》:“一夫之居日廛。”当时诸侯大夫,有采邑三百户。

[6]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7]瞻:向前或向上看。县:古“悬”字。貆(huān):猪獾。一说幼小的貉。

[8]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9]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10]辐:车轮上的辐条。

[11]直:水流的直波。

[12]亿:束。

[13]特:大兽。毛传:“兽三岁曰特。”

[14]漘(chún):岸、崖。

[15]沦:小波纹。

[16]囷(qūn):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17]飧(sūn):熟食,此泛指吃饭。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诗经·魏风·伐檀》,是魏国的民歌。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者,古今评论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诗经选注》认为,这是伐木者之歌;有的认为诗人是农民,这篇是反封建的诗歌;也有的认为诗人是奴隶,本篇是抨击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总的来说,是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诗歌。

【名家点评】

《毛诗序》:“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仕进耳。”

明·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清·牛运震《诗志》:“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

蒋立甫《诗经选注》:“这是伐木者之歌,它描绘了一幅远古时代的伐木工人伐木劳动的生动场面。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去打猎,却占有大量的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