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笨人”建立的工匠国家 段宇宏

美国:“笨人”建立的工匠国家 段宇宏

谈及世界上具备“工匠精神”的国家,人们总喜欢优先表扬德国和日本,常常会遗漏最大的工匠国家——美国——不要忘了,那是爱迪生、特斯拉、莱特兄弟生长的地方,是谷歌、苹果的故乡。

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如此解释何为工匠:“工匠的本质——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如果说英国是首个宪政国家和工业国家,把人类推进了近代社会,那么说美国为现代人类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则并不过分,很多“军功章”必须颁发给孜孜不倦的美国工匠。他们的诸多发明高度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所有人离不开的日常元素,以至于我们已难以察觉:飞机、电灯、电视机、洗衣机、通信卫星、集成电路、流水装配线、晶体管、激光、电脑、互联网、手机、微波炉、复印机、塑料、尿不湿、拉链……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不适合“太聪明”的民族,它是附着于“笨人”身上的一种信仰,为了这种信仰他们愿意付出大量汗水。工匠不是单指技术工人,而是一种信仰的载体,他可以是群体或个人,其精神和作为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即便其发明或发现不产生广泛影响,也可启发人们的思维。

工匠与技术的故事多少有点大同小异,爱迪生千百回试验发明电灯点亮世界,莱特兄弟不屈不挠制造飞机圆了人类飞行梦,大家有点听腻味了。“工匠精神”涵盖的范围也可以超出科技范畴,体现在政治、军事、社会层面,这些领域不也需要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哪怕换个说法,叫“工匠智慧”也行。

工匠们建立的国家

美国就是一群“笨拙”工匠建立的国家,这个国家最有影响力的人,包括一些国家领袖,都曾经以“工匠”身份为人所铭记——优秀的工匠就是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自由创造的人,他们不仅促成了美国今天的成就,也丰富和发展了美国文化。

本杰明·富兰克林,担任过美国首位驻外大使,当过宾夕法尼亚州州长,除了作家、记者、出版商的身份,他被公认为美国第一位最著名的工匠,在开国元勋中的名气不亚于华盛顿。富兰克林没有受过系统的理论训练,只是个业余科技爱好者,他对“电”痴迷,研究成果使他在科技圈声名显赫,曾入选英国皇家学会——那时北美人在知识界享有如此殊荣是非常罕见的。

富兰克林放风筝做雷电试验的故事早就传遍全球,几乎家喻户晓。现代有很多学人对故事细节的真实性存疑,但不管怎么说,今天随处可见的“避雷针”又被称为“富克兰林针”,他就是发明者。科技史认为他第一次定义了正电荷与负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理论的发现归功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还有些趣味性十足的发明,比如玻璃口琴、富氏壁炉、远近视双用眼镜。他当邮政部长时,还给四轮马车设计了一款“里程表”,用以计算路程数;据说他还用一组玻璃碗发明了一种新型乐器。

开国总统华盛顿的公共成就为人们所熟悉,但他的农业创新精神以及对工程的热忱就鲜为人知了。华盛顿在自己的弗吉尼亚弗农山庄,热衷于农业试验,喜欢搞农业改革。他尝试栽培一些当时并不普及的作物,如苜蓿、黑麦、斯佩尔特小麦、三叶草,轮流用牛粪、羊粪、泥灰、黑曲霉等来进行肥料试验,在不同配比中发现最佳效果。从总统职位退下来后,华盛顿成为波多马克公司的总裁,在建造运河方面他做出过很多大胆决策,尽管最后未取得成功。

英美“老农”看起来似乎有些笨拙,但他们的特点是做事踏踏实实,不追求宏大战略,喜欢在生产、经营方面等小处创新,热衷技术问题的解决,思路上大胆但行动时务实。“开放与自由的力量才会点燃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成长需要这样的土壤。

盛行好奇心与较真的土壤

有工匠气质的人生活在美国无疑是幸运的,各类创客、发明家在用自己的创造改变社会的同时,开放、包容的文化也在反哺“工匠精神”。在美国科学界有一种说法:“美国有能力资助最疯狂的研究。”除非极端危险而被法律禁止的某些领域。对于多数技术爱好者,首先你能找到大量志同道合者与众同乐;其次你可以轻易获取相关的专业出版物,从中得到指导;最后你可以自由购买到所需的工具与材料,而且价格便宜。

因为便利,降低了爱好者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一个喜欢自己组装小型飞机的人,在美国可以轻易买到各种部件的高质量成品。如果在中国,一个喜欢制造飞机或汽车的农民,每一个步骤他都要比美国同好们付出更多成本。

有一本杂志名叫《大众机械师》,它创办于1902年,迄今已有九种语言版本,虽然杂志登载的知识非常“高大上”,但我们可能想象不到,它在美国刊如其名,是一本大众化杂志。就连很多美国农民也喜欢这本杂志,因为他们热爱大型机械,村镇里定期有机械比赛。

没有民间对工程和机械的热爱,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就不可能有群众基础,自然也就没有市场。科幻电影中有一种类型片就是机械类电影,尤其是关于大型机械的深受欢迎,《机械战警》《终结者》《环太平洋》《变形金刚》《铁甲钢拳》《钢铁侠》都是经典作品。

拥有海量科普迷和技术狂的美国,遍地都是各种兴趣小组、协会。有些协会之离奇古怪,令人咂舌。“水火箭协会”,以水、可乐等液体为“燃料”,用塑料瓶、水桶当载体做成火箭,比拼它们的飞行距离或载人飞行能力。将一堆大可乐瓶子固定于塑料板之下,为其设置同时开启的装置,当它们鼓足气后突然开瓶,人坐于可乐火箭之上,测试它的反推力能把人送到多高的距离。试验“水火箭”的爱好者们对此乐此不疲,竞相为刷新纪录奔忙。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可能无法理解。

工匠精神离不开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需要较真精神,只有“笨人”才能不信邪,百折不挠地寻求真相和答案。

“温水煮蛙”这个词汇在生活中被高频引用,这句谚语起源自德国生物学家们提出的著名“煮蛙效应”。大意就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到沸水里,它会立即跳出来逃生,但当你把它放到冷水里慢慢加温,青蛙不会察觉,最终会被烫死。

有多少人想过,这个说法到底成不成立?更关键的问题是,又有多少人去做试验来论证这个说法?

相关试验早期主要是德国科技人士操刀,从19世纪中期到今天,做煮蛙试验最多的应该数美国人,不仅科学家在做,民间科技爱好者也积极参与。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 Tube上,有很多美国人上传试验影像,但因为法律禁止传播伤害小动物的行为,做成公开视频时,他们会用模型代替。

青蛙被不停地煮来煮去,结论在早年曾数次反转。进入当代,美国生物学者和科普作家正式告诉大家,温水煮蛙只是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真相是:如果青蛙被放在冷水中并逐渐加温,当它对温度略感不适时,会立即跳走,除非容器的深度使其无法脱逃。

美国就有一款专门验证各种长期流行说法的科普节目,名叫《流言终结者》,由探索频道出品。节目由亚当·萨维奇、杰米·海纳曼等五人联合主持,他们是理工科专业人士,各有所长。每期节目中,主持人挑选两到三个流行甚广的说法,亲自做试验来论证它们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论证过的流言有:滚动的石头真的不长苔吗?飞机起降时真需要关手机吗?健怡可乐加曼妥思糖果能否制作喷泉?电影里人中枪后飞出去是真的吗?……

节目组曾论证过富兰克林放风筝引雷电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结果显示,如果当年富兰克林真的成功把雷电引到身上,那么必死无疑。

《流言终结者》2003年开播以来,论证了数百个流言,有的流言经试验证明为真,有的证明为假。充满着工匠精神的节目集趣味与知识于一体,悬念迭出,有时候还非常惊险,因为某些试验难度极大。当碰到的问题远超主持人们的专业水平时,他们会去向这个领域的权威求助。节目深受欢迎,它的模式被很多国家学习,却达不到它那样的影响力,这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工匠精神的土壤有关。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大行其道——绿豆汤治百病、小龙虾基因被日军改造、吃转基因玉米导致老鼠比猫大、可乐能杀精、手机辐射致癌,面对形形色色的谣言,我们不但见多不怪,甚至很多人信以为真了。美国、日本的中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动手制作机器,或前去参观工厂,看一台汽车、一部手机如何装配完毕,如果我们的年轻人与此同时却在转发谣言,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现代工匠精神,需要从幼儿时代抓起,从关心细节做起,当一个个具备好奇心和较真精神的孩子成长起来,何愁不能建成工匠国家。

《同舟共进》2017年第1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