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南宋德佑元年(1275),元兵大举南下进犯,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应勤王诏,捐家产充军资,入卫临安。次年元军兵迫临安,朝廷官员纷纷出逃。文天祥临危受命,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赴元营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伯颜见文天祥宁死不屈,诱降无果,遂将其拘押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死出逃,变更姓名、草行露宿,“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历尽艰险,方得南归。此述志诗便作于渡扬子江、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图救宋的途中。

扬子江,指长江流经扬州、镇江的一段,因扬子津、扬子县而得名。当时长江口崇明岛南边的江中小岛已被元军占领,诗人要通过长江口入海,必须绕道崇明岛北面的水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顾望茫茫扬子江的文天祥,临风长吟了这首千古名诗。

作者这一番经历,可以说是虎口脱险,九死一生,在诗中却轻描淡写为“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似乎只是一次寻常的北行,轻松的往还。实际上,这句话的背后却蕴含着辛苦遭逢、艰难经历——它是指作者赴元和谈无果被拘押北上、再乘机逃脱这一大段周折。当时,宋朝半壁江山已被元军占领,只剩下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宋王朝逃至福州避祸;因此,相对于地处南方的福州,元营自然是北方。作者说得这样轻松,表现出他确实是一个惯经大风大浪,处变不惊的大丈夫,在他的面前,就没有什么值得惊慌失措的事体。

诗人历尽艰辛成功脱险,至此可以一路畅通直奔福州,回到毕生热爱的祖国。伫立扬子江头,顾望茫茫江海,他向往朝廷,可以说是归心似箭。

后两句为千古名句,亦是全诗点睛之笔:“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跃然纸上。“南方”,是南宋王朝的所在地。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有了这东西,在大海中行船就不会迷航。诗人以指南针喻自己的忠忱之心,通俗而恰切,即杜甫所谓“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同时富于民族感情。这个小小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冒死奔向南宋决不向来自北方的元军屈服的强烈感情,承载着这位爱国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部忠贞,更寄托着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形下依然不改不灭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不在于艺术技巧,而在于诗中所充盈的血性精神。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不过就诗论诗,这首诗也很不错——指南针这个比喻,给诗人的情感找到了一个最适合的载体,同时也成就了这首诗歌的形象美。它很有独创性,文天祥曾将文集命名《指南录》,可见他对这个比喻的满意。一个比喻是可以照亮一首诗的。(与殷志佳合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