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引子

2008年常宝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传承”第一人。

2012年常宝霆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常宝霆享有的这两项殊荣,彰显了业内权威人士、相声同仁、众多相声理论研究人员对相声这一口口相传的说唱艺术的了解和定位的精准。对于常宝霆先生来说也确为实至名归。

常宝霆的一生,是在中国半部相声发展史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从一出生,眼睛里看的、耳朵里听的,都是和相声有关的人和事。

他目睹了父辈相声名家们是怎样怀抱着经典地传统段子,从被视为“杂八地”的“黄与荤”的泥潭中艰难地爬出来。他历经了幼年从艺的艰辛,也体会了登台就得“娃娃红”的欣喜;他饱受了相声艺人被欺凌的生活,也收获了相声艺术带来的幸福和声誉;他享用了父兄努力编织的相声艺术摇篮,也殚精竭虑地与父亲、大哥及兄弟们一起创建形成了承上而求新、规矩且火爆、帅气且诙谐、贵气且亲民的常氏相声流派。

当20岁的他从旧中国的“艺人”成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时;当参与相声改革被誉为新中国文艺做贡献时;当观众和业内将他与大他十几岁的老艺术家共同视为相声名家时;当大哥牺牲那万人空巷的祭奠和常氏被称为“相声世家”时;当进中南海演出后与周总理畅谈时;当他走入政协礼堂、迈进文联会场,体验当家做主人的那一刻时;当广大观众热情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他时……新鲜的、清澈的、激情的、亢奋的、感动的种种所带给他的,是步入新的社会后要为广大观众和相声艺术奋斗一生的信念!

他从小在老相声艺人堆儿里长大,精通上百部传统相声中每一桥段的精髓、他熟知几十名相声宗师各自的特点,却丝毫没有一点儿旧艺人的旧习、旧风、旧俗;他力求创新,从1958年开始,三十多年中自己或与别人合作创编了五十多段新相声。为创作,他常年体验生活在工厂、农村及各行各业中。他喜于耕耘,精心授艺给每一个相声晚辈和喜好相声的演艺者。他热爱观众,不计其数地义演在战地、田间、兵营、学校……在一切有观众的地方!

当“文革”时期相声被视为“封资修”,37岁的他蹲“牛棚”、拉大幕时,心里却仍留有一块温暖和坚硬的地方存着他的“说、学、逗、唱”。

也许是他成名太早,也许他觉得来自观众和社会给予他的已足够多,他一生力图奉献、崇尚付出,任何名利他都不为所动。他为人谦逊、尊老爱幼,但凡熟悉他的人无不赞叹。

他最后一次参加相声界的活动是2014年7月,他应邀参加天津广东会馆的相声大会,那天他正在咳嗽发烧,家里人都劝他不要去了,可他说:“答应的事就得做到,我没问题,走吧。”他坚持参加了整个活动,没有人看出这位85岁的老艺术家正在发烧,没人知道回家后他的咳嗽转成了肺炎。

在因慢性阻塞性肺炎两次发作,每天靠定时吸氧保持血氧的那些日子里,他意味深长地谈起他父亲常连安那种种传奇式的故事;他大哥常宝堃使“活”时那无人可及的现场“抓彩”;他自己小时候练贯口、练各种唱腔、各种方言所下功夫和吃苦头的往事。精神好的时候还主动给身边的人唱上一段太平歌词、说几个传统的小垫话,许多都是下一辈的人头一次听到,虽然因为气力不行唱得不连贯,可那浓浓的韵味还是带给大家震撼以及莫名的伤感!晚辈们纷纷用手机、ipad记录下这宝贵的声音。

亲人们深深地感觉到,他在生命的尽头,用自己的心灵极力去触摸那渐渐离他远去、又渐渐回归他怀抱的相声艺术;那从一出生就伴随着他,并为之倾尽一生心血,他再熟悉不过、却又不无遗憾的相声事业。

他常常追忆随父兄创建传承常氏相声流派曾给相声带来的贡献和给常氏众多的家人带来的辉煌;他欣慰许多他熟悉的相声晚辈已经成才,他渴望看到在新时代、新文化背景下能涌现出更多相声流派的创作、表演人才;他惊于现在说相声成了广泛的爱好,喜于网络让相声有了空前的热度和广度。而让他最为焦虑的是如果广普的相声只流于插科打诨、贫嘴嘻骂,就流失了相声作为艺术的高度和深度,他真希望现在更具有文化底蕴的晚辈,让相声传统中真正的精髓得到应有的升华和提高!

他九弟常宝丰一度热衷做生意,他多次劝九弟别把苦学多年的相声艺术丢了,当其九弟重回舞台向他请教《卖布头》时,他显得异常地兴奋,“老九又说相声啦!”2015年元月4日午间,当子女告诉他“今晚九爹在谦祥益参加一位弦师的义演,演的就是前些天他又让您给指点的《卖布头》”时,他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没想到,当晩八点他就与世长辞了!

相声,是常宝霆追求和奋斗一生的事业,在纪念“常氏相声百年”的活动中,我们拟将他艺术人生中能启迪后人的经历予以汇总,重现他从小在与相声的不解之缘中显现的天赋和努力,追溯他的传承、创新与突破以及别具一格的相声特色的形成,品味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人性品质,还原他在起伏的相声史中每每关键时刻如何为相声的辉煌做出的贡献。我们不想也自觉缺少体验和时间把此书写成个人传记或回忆录,也不是泛泛地为其从艺生涯评功摆好。揭示以往,旨在让大家了解常宝霆先生的同时,为当前的相声发展能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这就是我们不负常宝霆临终心愿和出此书的目的。如业内同人和读者看过此书,认为我们朝此方向努力了,即觉足也!足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