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松
孔老先生所编的《诗经》中,不止一处提到松。如《斯干》中把兄弟之情说得“如松茂矣”,像松树一样茂盛,像松树一样能经雨雪。他还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松(柏)的这个品格定位,影响了数千年来的诗人。古人咏松,一赞其傲岸、挺直;二赞其不畏风雪而常青;三赞其宁折不曲的品性。一片赞颂之声。
有趣的是,《诗经·山有扶苏》中还把松树比作君子、美男子。
《诗经·山有扶苏》
[原文] [译文]
山有扶苏, 山里长着茁壮的扶苏,
隰有荷华。 水面开着皎洁的荷花。
不见子都, 没等到美男子子都,
乃见狂且。 偏偏等来你这个小笨猪。
山有桥松, 山上挺立着高高的松树,
隰有游龙。 水中长满红红的水荭。
不见子充, 没等到美男子子充,
乃见狡童。 偏偏等来你这个小坏种。
《诗经》不是孔子所写,它是一部诗歌的总集。这《山有扶苏》说一个女子对他的情人撒娇,明明见到了心中盼望的男子,偏偏骂他“小笨猪”。古今同理,今天的美女也常把情人、老公骂作“死鬼”“冤家”“挨千刀的”,爱得深、骂得狠。诗中把美男子喻为桥(乔)松,乔者,高大挺直也,后人便称高大的树木为乔木,而松便是乔木的代表。
历代咏松之诗词成千累万:
《赠从弟》
三国·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186—217年),三国时魏国名士,“建安七子”之一。他博学多才,性格孤直,曾以不敬罪服劳役。诗是刘祯写给本家兄弟的,勉励他们要向松学习,不畏冰霜,永远保持端正的品格。
《咏怀诗》(节选)
三国·阮籍
步游三衢旁,惆怅念所思。
岂为今朝见,恍惚诚有之。
泽中生乔松,万世未可期。
高鸟摩天飞,凌云共游嬉。
岂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时。
阮籍(210—263年),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嗣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此诗表现了他的壮志凌云和不能尽展其志的惆怅、悲愤之情。阮籍在政治上是倾向曹魏而不满司马氏的。他为了明哲保身,于是或闭门读书,或闭口不言,或登山玩水,或佯醉不醒。钟会乃至司马昭本人找他谈话,他都佯醉应付过去。司马昭欲与其联姻,他大醉六十日,使联姻作罢。看来阮籍很想以宁折不曲的松树为榜样。但他舍不得官位,做了从事中郎、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终于不得不为司马氏的政治目标服务,还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而写劝进文。又要做官又要清高是清高不了的,“七贤”多半如此。
《饮酒二十首》(节选)
东晋·陶潜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排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泉,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陶渊明,晋人,刘宋后改名为潜,字元充。少年时有“猛志逸四海”之大志,但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不满,不想“五斗米折腰”,多次辞官不干。诗中,诗人寄希望于有这么一株“孤生松”,能在它的荫护下自在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托身”得所,千载不违。当然这样伟大的“孤生松”只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中,现实政治生活中是没有的。
晋代苏若兰有《璇玑图诗》:“寒岁识凋松,真物知终始。颜衰改华容,仁贤别行士。”倒读、错开读者都通:“士行别贤仁,容华改衰颜。始终知物真,松凋识岁寒”,“岁识凋松真,物知终始颜。衰叹华容仁,贤别行士寒”,可有好几种读法,虽然近乎文字游戏,但颂松的主题并没有变。
《南轩松》
唐·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叶。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李白赞颂的松是“孤松”,就它一个、旁若无人,高大达“数千尺”,高寿呈“古苔绿”,在风雪中自然潇洒。松的品格到了傲岸的李自笔下多了几分傲岸之气。李自咏松诗甚多,他还常以松和桃李春花相比:“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芙蓉娇绿波,桃李夸自日……讵知凌寒松,千载长守一”,“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其实颂松颂就罢了,何必贬低桃李。
诗人们以松的品性自励。松可以宁折不曲,人在社会中要宁折不曲其实说说容易,要做到就很难,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不干的陶潜便是了不起的。
松柏色泽沉郁、浓重,常栽植于庄严肃穆的场合。汉以来墓道植松已成定式。《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十五从君征》:“……遥望是君家,松柏冡累累……”《门有车马客行》:“……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苍苍……”孔陵、中山陵、天坛都植有大量松柏,效果极佳。倘若幼儿园里广植松柏,让活泼的孩子们受压于沉郁,受限于松针,就不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