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妖何以裹小脚

女妖何以裹小脚

唐僧带领众徒弟,西天取经,历时十四年,跋涉十万八千里,这对法术高强,腾云驾雾像家常便饭一样的神仙妖魔们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不值得大惊小怪。然对肉眼凡胎的人类来讲,这绝对是一个创举,是一个奇迹。漫长的取经行程固然十分辛苦,但也不是没有收获,沿途所见奇景奇观、所闻奇人奇事,一个整天守在家里的人无论如何是想象不来的。取经虽然是件苦差事,但也自有它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开眼界,长见识。一路行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沿途各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和展示,可以窥见作者心目中的世界景象,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西天路上,唐僧师徒经过了许多国家,仅牒文上盖印的就有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等国家,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如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等。加上那些虽没有倒换关文,但从中取道过的国家,如乌斯藏国、天竺国等。这样算起来,大大小小共经过了十几个国家。“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离家三里远,乡风便存在差异,更不用说不同的国家之间了。按照唐僧的这一说法,取经沿途这么多国家,其风土人情自然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让人大开眼界的了。

按说地域相差如此之大,每个国家的自然风物和文化景观都应该有所不同,最为明显的莫过于语言了。别说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就是同一个国家乃至同一个地区,人们所操的语言也往往不尽相同。比如在中国的南方,方言众多,甚至隔一座山、跨一条河,都会有不同的方言。但是有趣得很,在《西游记》作者的笔下,早在唐代,人类就已进入大同社会了。何以言此?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从大唐帝国到天竺灵山,十万八千里之间,无论是唐僧还是沿途的居民,都是操着同一种语言,相互之间的交流根本不成问题,连方言问题都不存在。而且不光是人类,就连天庭、冥界、西天等神仙妖魔扎堆的地方,所使用的语言竟然也完全相同。在作品中,汉语成为天上人间通用的标准语言,所到之处,通行无阻。这个如此美妙的景象即使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国人也是不敢想象的,就是目下在全世界极为风行的英语也没有普及到这种程度,而作者于几百年前就已通过艺术手段实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游记》不愧是一部奇书,读它不仅可以得智慧,长见闻,而且还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

在《西游记》所描写的天上人间世界里,不仅大家语言一样,文字一样,就连自然景观、政治制度、人物长相、衣着打扮、风俗习惯也都一样。比如天竺国的外郡金平府,临近灵山,离东土大唐的距离遥遥数万里,中间隔着许多国家,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竟然也过元宵节,也看花灯。看来在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学习印度文化之前,已有一位先哲专门到西方传播中国文化,而且效果还不错,使当地的风俗人情彻底中国化。否则,没有这么彻底的铺垫工作,唐僧经过那么多国家,岂不是要带上许多翻译?如果真是这样,西天取经路上可是要热闹、有趣得多了。

走在西天路上,除了山势险恶、道路崎岖,经常有妖魔出没外,沿途所见风土人情与大唐帝国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在作者的笔下,中华文化成了全球通用文化,这样的情景让那些宣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儒家文化拯救全世界的预言家们看了,肯定会振奋不已,因为《西游记》这部小说已十分生动形象地为他们描绘了这一光辉、美好的前景。

需要说明的是,东土大唐文化风俗中好的东西西天路上的诸国吸收了很多,不过坏的东西他们好像也学习了不少,可谓“全盘东化”。比如女性的裹脚,虽然这玩意儿确实可以称得上“国粹”,但它好像并不能为国争光,用糟粕之类的贬义词来形容它也不算冤枉。按照时下颇为时髦的新国学提倡者的分法,这应该属于旧国学研究的范围。从作品的描写来看,西天路上各个国家的女性中似乎也流行裹脚这一陋俗,而且不光是人类,就连那些女妖们也在赶这个时髦。

细细算来,西天路上还真有不少女妖裹过脚。

“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这是铁扇公主出场时的打扮,倒也符合“三寸金莲”的标准。“缃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长”,显然,玉面公主也是裹过脚的。妻子和小妾都裹小脚,可见牛魔王在娶媳妇时,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还挺注意脚的问题。

“弓鞋弯凤嘴,绫袜锦拖泥”,这是那位要嫁给唐僧的女妖杏仙的打扮,说得不是很明确,但她的鞋子和铁扇公主是一个型号的,应该也是小脚。只是不知道这棵成精的杏树是用什么方式裹的脚。

“飘扬翠袖,低笼着玉笋纤纤;摇曳缃裙,半露出金莲窄窄”“膝腕半围团,金莲三寸窄”,这是那几个女蜘蛛精的打扮和模样。好家伙,连西天路上的蜘蛛也是三寸金莲,真是让人眼界大开。

“那女子脚小,挪步艰难”,这是孙悟空对那位女老鼠精所变女子形象的描绘,并道出了裹脚的弊端:行走艰难。不过这位老鼠精可不是因为哄骗唐僧才变成小脚女人的,人家可是个货真价实的裹脚老鼠。“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这是老鼠精原来的模样。一只老鼠装扮成这个模样,想想都让人感到有些滑稽。

西天路上竟然有如此多的小脚女妖,着实让人长见识、开眼界。小脚文化从东土大唐传到西天乐土,从人间传到仙界,可谓风行全球,发扬光大。好在裹脚对那些女妖的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因为她们有法术,走路困难,还可以腾云驾雾,照样能和孙悟空厮杀打斗。但对人间那些弱女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说起裹脚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女性绝对是有一把辛酸泪的。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裹脚是从五代两宋时期才开始在民间出现的,盛行于明清两代。唐太宗当政的时候,民间还没有这个风俗,那时侯大脚、丰腴的女性最为风光,莫非西天的妖怪能预知未来?只是这时尚引领得过早了一些。小说毕竟是小说,允许虚构和夸张,文学作品是当不得真的,较真的考证有些煞风景。

何以《西游记》一书会出现如此超前的描写?这显然与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及世界观有关。《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目前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不管是不是吴承恩,他是明代人,这是可以确定的。从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这位作者主要生活在中国内地,没有到过西域乃至印度,这也是可以肯定的,他对西天路上风土人情的描写,或依据笔记野史中的记载,或得自民间的传闻,自然也包括他个人的想象。总之,这些描写并非写实,多为虚构。

尽管丝绸之路被一些史学家们说得挺热闹,好像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样子。其实,那个时代走过这条路的人是相当少的,除了做生意的商人、征战的将士,就是被贬谪的囚徒,一般人没有特殊的缘由是不会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西域的认识还停留在《山海经》《博物志》的水平上,对于当地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并不了解。

《西游记》虽然是神魔小说,但唐僧师徒取经主要还是在人间,它毕竟需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对一个没有西域生活经验乃至见闻的作家来说,他只能凭借个人有限的生活阅历、见闻及想象来描写。因此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世界大同的奇特景象。只要看一看鸦片战争期间,人们对异域世界的认识水平和其间闹出的荒唐笑话,就不难理解《西游记》为何对西天取经路上的风土人情有这样的描写了。

如果作者晚生几百年,有机会做一次环球旅行的话,他肯定就不会这样写了。不过真是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西游记》了。人生就是这样奇妙,它给你一些东西,必然要以另一些东西的缺失为代价,占尽天下便宜的人是没有的。凡人如此,神仙也是同样。

历史毕竟是历史,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只能走到当时社会文化条件所能允许的程度,而不可能走得更远,否则就不是人,而是神仙了。如果《西游记》一书的作者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的风土人情写得像今天的海外游记那样真实、确切,那才真是有问题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