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妖还是杀人
尽管《西游记》一书中神仙妖魔你来我往,打打杀杀,或使宝贝,或用法术,天上人间,不断变换,写得十分热闹,让人眼花缭乱,但所涉及的矛盾冲突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取经人与阻碍取经人之间的外部矛盾,一种是取经人之间的内部矛盾。前者主要发生在取经队伍与西天路上的妖魔之间,这也是全书着力描写、读者最为关注的部分。后者则发生在取经队伍之中,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其实,内部矛盾也不可小看,它有时还相当激烈,处理不好,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不亚于外部矛盾,对取经事业影响甚大。这里稍作分析。
取经队伍的成员并不多:一个师父、三个徒弟。白龙马因担任专职脚力,基本不参与其他事务,这里不去说他。人虽然不多,但事情却不少。由于大家出身、经历不同,禀性、兴趣各异,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分歧,也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且不说取经队伍是一个临时拼凑的草台班子,就是一家人,还有磕磕绊绊的时候。有些分歧属生活小节,大家吵上两句,发泄一下情绪,也就过去了;有些分歧则关乎取经的成败,处理不好就会出大麻烦,影响安定团结。
在众多分歧中,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最为严重,影响也最大,同时这也是作品着力描写的地方。其他成员之间虽然也存在分歧,但都没有这么尖锐,多数情况下也是从属于这一分歧的。
一个是取经的领队,一个是取经的主力;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大徒弟。既然都是为了取经大业,何至于发生如此激烈的冲突?以前有研究者提出,这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孙悟空代表革命派,坚决要将妖怪剿除,而唐僧则人妖不分,阻挠了孙悟空的正义行动。这一看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它也未免将两人之间的矛盾过于夸大了。有一点必须看到,唐僧、孙悟空两人的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之间的矛盾不过是大方向下的小摩擦。用一句当年颇为流行的话说,这并非敌我斗争,而是人民内部矛盾。
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孙悟空和唐僧主要在两种场合下发生冲突:一是当妖怪变成人来迷惑唐僧时,二是人间盗匪行凶时。两种场合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这里稍作辨析。
妖怪为何要变成人来迷惑唐僧?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孙悟空这样的高手在场,不好直接下手。强攻不行,只得用计。当然,妖怪们也很聪明,知道取经队伍的软肋在哪儿。谁都明白,唐僧是位仁慈的僧人,加之肉眼凡胎,稍作变化,既不会被他老人家认出来,相对也比较安全。这一招几乎每次都能奏效,无论是白骨精、银角大王还是红孩儿、老鼠精,不管变形术是高超还是拙劣,总能瞒过唐僧,引起他与孙悟空之间的冲突,弄得取经队伍阵脚自乱、人心惶惶,正好从中渔利。
在孙悟空看来,妖怪虽然变化成人形,但它还是妖怪,仍然要予以歼灭。否则,妖怪一旦得手,自己又得为搭救唐僧来回折腾。但在唐僧眼里,性质则完全不同,以其肉眼凡胎,自然是无法知道真相的。既然无法知道真相,眼前的假象就是现实,让他眼睁睁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打死或丢弃不管,显然有悖于一个出家僧人的慈悲立场。这样,一个要降妖,一个不准杀人;一个是见一个杀一个,毫不留情,一个则是宁可放过三千,不可错杀一人。每人都有十分正当的理由,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因为妖怪的变化而纠缠在一起,在师徒之间产生嫌隙。
冲突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谁都不是胜者,孙悟空为此受到念紧箍咒乃至被驱逐出门的严厉惩罚,受尽委屈,唐僧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妖怪洞府里饱受惊吓和折磨。
这里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唐僧相信眼前的老者或孩子是妖怪所变,他还会阻止孙悟空的降妖之举吗?答案是很明确的:不会。这里实际上就触及了一个降妖除怪的潜规则问题,那就是只能降妖,不能杀人。
西天取经路上遇到的诸多障碍并不都是妖魔设置的,很多时候是因为人。如何对待那些作恶多端,甚至比妖怪还坏的人,孙悟空和唐僧的立场也是存在很大分歧的。在孙悟空看来,无论是妖怪还是人,只要做坏事,一概剿除;在唐僧,则立场鲜明,降妖可以,杀人不行,不管这人有多坏。尽管佛法声言众生平等,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灵,都是平等的,但在唐僧的心目中,人是高于其他生灵的。这一立场已不是一个僧人的立场,而是一个人的立场。相对而言,孙悟空的立场则不是人的立场,而是猴的立场。这样,唐僧与孙悟空的冲突实际上演变成为人与兽的冲突。
作为猴子的孙悟空难以理解,何以唐僧对人的生命如此看重。唐僧本人并没有给孙悟空做过解释,倒是观音菩萨在孙悟空倍感委屈、无处诉冤之时,帮他揭开了这一谜底。且看她的原话:
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不愧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徒弟,观音菩萨对唐僧立场的解释还算比较到位,那就是一个总的原则:不轻伤性命。两条具体措施:只能降妖,不准杀人。
其实,早在唐僧收孙悟空为徒之初,这一分歧就出现了。孙悟空刚从五指山下出来,就打死一只猛虎,唐僧不但没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反倒很新奇地问这问那,不时“闻言暗喜”,“放怀无虑”;接下来在路上遇到六个草寇,当孙悟空开始发威时,两人的冲突就发生了。好在这时孙悟空还没戴上紧箍,根本不会买唐僧的账,说走就走。这也是他西天取经路上唯一的一次主动出走。如果他这次出走后再也不回来呢?细细想来,这倒是一个很是有趣的问题。
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但这个师父名不副实,他大多时间在干苦力,并没有从唐僧身上学到什么东西,连堂像样的佛学课都没上过。法术学不到,学问也没增加。比如在对《心经》的理解和阐释上,唐僧还应该拜孙悟空为师。对唐僧的这些不杀同类的念头,孙悟空哪里知道?所以只能靠自己摸索,在饱尝一连串苦头后,才终于弄清楚。如果唐僧平时多做一些思想工作,或许就不会出这么多问题。平时不吭声,出问题时发牢骚,埋怨人,这样的师父是不大合格的。
果然,在观音进行这番解释之后,孙悟空就不再坚持了,他和唐僧的矛盾由此比先前缓和许多。比如在是否要救老鼠精所变女子的问题上,他一反故态,依从了唐僧的意见,并预先声明:“师父既然如此,只是这个担儿,老孙却担不起。你要救他,我也不敢苦劝你,我劝一会,你又恼了。任你去救。”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有令人致命的紧箍咒在,孙悟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如果西天路上跟唐僧十几年,就学会了这么一个道理,也着实够悲哀的。
唐僧只让降妖,不准杀人,除了不轻伤性命这个原因外,还有很现实的考虑,那就是对人间法律的恪守。在他看来,草寇再坏,自有官府来管,个人是不能法外行法的,且不说这些草寇“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孙悟空的举动在他看来属越权之举。从神仙的立场来看,这一观点确实有些可笑,因为在他们眼里,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不过,站在人的角度来看,则不能说没有道理,毕竟唐僧是人,他只能从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作为一名大唐帝国的守法公民,这似乎也无可厚非。妖魔神仙的法律他不明白,所以打死妖怪的事情也就不怎么管,随孙悟空处理。
唐僧做人也有不够地道的地方。孙悟空打死草寇后,他那种事不关己、推卸责任的冷漠态度着实让人寒心,毕竟孙悟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说这样的话还算是比较客气的。“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这话从一个师父嘴里说出来,就很过分了。难怪孙悟空感到不满:“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就连最能为自己打小算盘的猪八戒都觉得不合适,认为“师父推得干净”。
对朝夕相处、忠心耿耿的徒弟如此绝情,对一个作恶多端的草寇反倒处处维护,这会让徒弟们怎么想。就是作为一个僧人,这样做恐怕也不合适,不符合佛家的慈悲立场。
唐僧的许多言行固然可以理解,但很难让人苟同。看来,唐僧还没有学会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