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的饭量有多大

八戒的饭量有多大

说到猪八戒吃饭,那可真是西天路上的一大景观,这位老兄不仅饭量奇大,而且消化速度也特别快。按说这样的生理条件是不适合到西天取经的,但观音菩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拉他来凑数,于是便出现了西天路上的饥荒问题。

唐僧师徒几人沿途的吃饭问题主要靠化缘的方式来解决,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吃了上顿想下顿,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这在别人还没什么,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对猪八戒来说,却是无法排解的严重问题,一点都含糊不得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在更多的时间里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头脑里想的最多的自然也是吃饭问题。可以说,西天取经是伴随着猪八戒的饥饿叫喊声完成的。看过《西游记》的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此。

猪八戒之所以如此能吃贪吃,是由其生理特点决定的,与人格、品行无关,也算不上什么过错。说起来这也是他本人粗心大意酿成的麻烦。原先在天上做天蓬元帅的时候,就没听说他有这个问题。再说,那个时候就是饭量大些,以其在天庭显赫的地位,也不用为饮食问题担忧。但是,自从他调戏嫦娥,犯下严重的生活作风错误,投胎下凡之日起,吃饭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本来猪八戒下凡时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他马马虎虎,连投胎这样的大事都不认真,结果稀里糊涂,“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不仅弄得自己的相貌拿不出手,而且还引发了一个饭量奇大的新问题。这也怨不得别人,只能说是自作自受。就猪八戒在下界的新生活而言,可谓生来如此,这是小说展开故事的一个前提,对此也就没有必要追究了。

接下来一个让人感兴趣的问题是,猪八戒的饭量究竟有多大,大到什么程度。据他的前岳父高太公介绍,“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够”,并预言“若再吃荤酒,便是老拙这些家业田产之类,不上半年,就吃个罄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高太公的情况介绍是怀着偏见的,有些夸饰成分,他光看到猪八戒能吃,却不讲这位上门女婿是如何帮自己创家立业的。要知道猪八戒虽然能吃,但干起活来可是一点都不含糊,“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既节约成本,又有成效,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庄稼能手?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如果要真算账的话,猪八戒为高太公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他所消耗的,连没有多少生活阅历的书呆子唐僧都明白“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这个道理,高太公难道还能看不出来?不过是看女婿不顺眼,专挑坏的说罢了。看看猪八戒本人对他的“浑家”是怎么说的吧:“我得到了你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如今你身上穿的锦、戴的金,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你还有那些儿不趁心处。”话说得理直气壮。高太公之所以嫌弃猪八戒,不在饭量,而在他和常人不一样,比如极为丑陋的相貌、腾云驾雾的神通等等,“坏了我多少清名,疏了我多少亲眷”,说白了,不过是无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说起来这位高太公颇有些卸磨杀驴的意思,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猪八戒的饭量到底有多大,不能光听高太公的一面之词,还得看作品的具体描写。按说将猪八戒吃饱肚子的那顿饭认真统计一番,自不难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说起来也真够可怜的,取经路上,大部分时间穿行在崇山峻岭、穷乡僻壤间,在这样的地方能有口饭吃就算不错了,吃顿饱饭,对猪八戒这种大食量的主儿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想,除非到了那些富足的大户人家或繁华的大都市里。好在十几年间还有几次填饱肚子的机会,比如在陈家庄帮人消灾,吃顿饱饭当然不成问题,用孙悟空的话说,是“蒸上五斗米的饭,整治些好素菜”;在女儿国赴宴,没有吃不饱的道理;在祭赛国捉妖有功,吃了顿盛宴;过七绝山稀柿衕口,猪八戒立了大功,孙悟空安排的伙食是“办得两石米的干饭,再做些蒸饼馍馍来”,不吃饱饭,如此臭而脏的笨活儿、苦活儿是干不好的;朱紫国帮孙悟空配药有功,自然能吃顿饱饭;在凤仙郡沾孙悟空求雨的光,在金平府剿除了三个犀牛精,总算过了几天“一日筵,二日宴;今日酬,明日谢”,“这家酬,那家请”的幸福生活;在天竺国跟着师父这个假驸马,受用了一次;在善人寇员外家,满足了几天口腹之欲。总的一个规律是,离西天越近,猪八戒吃饱饭的机会越多,这也算是对其取经苦行的一种回报吧。

这么一数,猪八戒吃饱饭的次数好像还不少,但要知道,西天取经整整用了十四年,十四年中,按一般人的饮食习惯,每天三顿饭,总共得吃多少顿饭?把猪八戒吃饱饭的次数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就会发现,平均算来,这位老兄每年也没吃过几顿饱饭,大部分时间还是饿着肚子的。对这位食量奇大、消化功能十分发达的老兄来说,着实不容易。明乎此,对他西天路上念念不忘吃饭的可怜相,也就可以理解和同情了。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话用在猪八戒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作品中有不少对猪八戒吃饱饭的描写,但大多是泛泛而谈,到底这位老兄能吃多少,还真不好精确计算。他有时的饭量显然要超过高太公所言,这大概是其饥饿数天后的超水平发挥,正常的食量恐怕只能以高太公说的为准,再扣除些水分,毕竟他和猪八戒在一起生活了几年,对其情况比较了解。

其实,猪八戒不光是食量大,其胃口之好、吃饭速度之快也是毫不含糊的,堪称一绝,别说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例,可谓空前绝后。那种极为夸张的吃相常常看得人家目瞪口呆,其吃饭行为在本人是满足生理需要,但在其他人的眼里,就是一场颇具观赏性的表演。无论到了那里,只要猪八戒旁若无人地一开吃,不管别人在干什么,最吸引人眼球的绝对是他,这个风头是谁都抢不过去的。

这里摘录几段猪八戒吃饭的精彩镜头,奇文共欣赏: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八戒早已吞了一碗。长老的几句经还未了,那呆子又吃彀三碗。行者道:“这个馕糠!好道汤着饿鬼了!”那老王倒也知趣,见他吃得快,道:“这个长老,想着实饿了,快添饭来。”那呆子真个食肠大:看他不抬头,一连就吃有十数碗。三藏、行者俱各吃不上两碗。呆子不住,便还吃哩。老王道:“仓卒无肴,不敢苦劝,请再进一筯。”三藏、行者俱道:“彀了。”八戒道:“老儿滴答甚么,谁和你发课,说甚么五爻六爻;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呆子一顿,把他一家子饭都吃得罄尽,还只说才得半饱。

唐长老举起筯来,先念一卷《启斋经》。那呆子一则有些急吞,二来有些饿了,那里等唐僧经完,拿过红漆木碗来,把一碗白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旁边小的道:“这位老爷忒没算计,不笼馒头,怎的把饭笼了,却不污了衣服?”八戒笑道:“不曾笼,吃了。”小的道:“你不曾举口,怎么就吃了?”八戒道:“儿子们便说谎!分明吃了;不信,再吃与你看。”那小的们,又端了碗,盛一碗递与八戒。呆子幌一幌,又丢下口去就了了。众僮仆见了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那唐僧一卷经还未完,他已五六碗过手了。然后却才同举筯,一齐吃斋。呆子不论米饭面饭,果品闲食,只情一捞乱噇,口里还嚷:“添饭!添饭!”

那八戒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情吃起。也不管甚么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笋芽、木耳、黄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山药、黄精,一骨辣噇了个罄尽。喝了五七杯酒,口里嚷道:“看添换来!拿大觥来!”

这些描写真应该给当今那些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的孩子们好好读读,甚至让他们背诵下来,让整天挑食的他们看看什么叫饥饿状态。

取经大功告成,论功行赏,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终于得了个天天吃饱肚子的肥缺,按说正好可以利用这一良机,弥补一下十四年苦行带来的缺憾。但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猪八戒功德圆满,竟然“不知怎么,脾胃一时就弱了”。

“那时节吃得,却没人家连请十请;今日吃不得,却一家不了,又是一家”。听到猪八戒的这番表白,感到的不仅仅是遗憾,还颇有些辛酸。

这就是猪八戒的人生,一种富有戏剧性又荒诞至极的人生。

读书导航